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暇滿(七)

課程:暇滿()
時間:2017/7/19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摘要:
一、 其賢副班長前行提策:
人身難得,已得又有暇身更好!思惟暇滿義大,思惟暇滿難得師父說:「思惟」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上次進度宗大師提到公案:有一個碉堡非常堅固,而且非常壯麗,結果打仗的時候被對方搶去了,那個老一輩的人,聽見了心裡面就非常痛惜。後來又聽說這個碉堡奪回來了,因為失而復得,老人歡喜!現在我們這麼難得又能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我們是不是真的有感覺是失而復得!? 如果我們對無限生命還是浮浮泛泛就很難升起,然而思惟其暇滿義大,還要生生增上到達現前和究竟的果位,又非得暇滿身不可。

二、正行課程本週進度:睱滿
1.消文:如是若於暇身,~故應勵力(廣論P64L8P65L7)
   白話消文請上14 316 班部落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 閱讀。

2.駱班長析釋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
「具相」:具弟子相,「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得到暇滿人身後,具弟子相學習佛法綱要,必須要思惟四個概念。第一須修行,否則暇滿人身和修行結合不起來。暇滿人身為什麼要修行呢?為甚麼不能用來享樂呢?前半生努力,接著用來享樂!?我們聽師長怎麼說,聽完後要比較一下,聽了師長的話之後要去想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看完經論後也看看有沒有辦法改變。

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我們都認為引樂離苦和修行沒關係,認為世間方法也很多。自己本身的離苦得樂和佛法的須修行的離苦得樂差距在哪裡?要這樣去思惟,我們的離苦得樂是眼前好一點沒有後續,今天解決今天的離苦得樂,明天解決明天的離苦得樂,有錢有閒天天用來離苦得樂,樂此不疲!那麼前半生的努力造成有錢有閒,用來後半生離苦得樂,那麼下輩子靠什麼呢?我們沒有想法,到底有沒有未來不知道。對於下一世有還是沒有不確定,假如我們無法確認無限生命,我們的抉擇就不會改變。遠在佛陀之前,所有人類的生命經驗裡已經知道有前世後世無限生命及輪迴之說已經存在,越是古老的智慧越來自於實證,越是接近現代的智慧越多的推理。所以接納無限生命是實際可行的途徑。假如有來世?現世和來世的比例很明顯的來世是比較大的。因為來世是無限,現世只有幾十年,佛法裡是告訴我們,是可以嘗試用一點點時間為來世做準備,一點點準備可以產生無限的利益,挪一點時間和金錢去修習,為來世做準備,這樣的投資這樣的邏輯是非常合理的,這樣我們就走入了須修行。也因此我們一定要打破心中的疙瘩,確實對佛法產生好樂之心,我們要為暇滿人身為自己創造來世的環境跟好的等流,所以現世時不應被這物質的身體所左右,師父說身體弄壞了有什麼關係,把懈怠真正的因種下去就麻煩了。「物質的身體所左右」是指:所想的都是現世中的離苦得樂。身體弄壞是現在幾十年時間,可是懈怠的等流是無限生影響幾兆萬年。

Q:不知道注重身體上的育樂和學法之間的平衡點,如何抉擇才是智慧?
駱班長回答: 如果百分之百的時間和金錢都花在身體的育樂上。剛開始就把百分之二或百分之三的時間和金錢放在暇滿人身的修行上,試試看當你發現百分之九十八的時間和金錢放在物質上的享受,跟百分之二的修行,或許百分之二比百分之九十八還享受,這個時候你就願意把百分之二變成百分之四慢慢增加。所以每件事情是循序漸進的。

【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能修行者」:能不能修行?有些人聽佛法聽不懂就不聽了!就不能修了。佛法有多種法門,有人拜佛有人誦經,這樣慢慢佛法就能聽既然每個人須修行,就應從種種法門去試看看,「能修行」這件事情就更進一步。
「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需要有外緣善知識教導,而且內緣自己要暇滿,無論走哪條路都要跟著師長一步一步走。

【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生命是一世一世接著,假如前半生努力,才有後半生的享受,假如後半生不努力我的來世有什麼呢?透過經論中合理的邏輯,我們知道要現世修

【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死人有一個特色,沒有今天。活人也有一個特色,叫只有今天,代表活人是沒有明天的。「明天」是指無限個今天。必須要熬到明天才有今天。所以活人只有今天,所以必須今日修,現在修。死亡何時來我們不知道,不知道明天先來還是死亡先來。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透過各種不同法門正確思惟,改變習性的力量就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四個概念。

【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第一個想想「暇滿的體性」,就是從暇滿的特質去思惟?什麼是暇滿?第二個呢,說「現竟門中」,所謂眼前增上生,或究竟決定勝。這裡在補充第三「因果門中難得道理」,說這個非常難得,觀察那個難得因門跟果門。前面所說哪一個相應的,你就照著這個去修習它。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
要得到人天要修清靜的戒,特別是暇滿具足要三個條件。一、淨戒為根本。二、施等六度為助伴。三、無垢的淨願(菩提願)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若總若別」:總,無論是得到人身,別,乃至於暇滿人身。叫若總若別。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
「非同類」,從地獄惡鬼畜生的比較中,得生善趣的人極稀少。「同類」,同樣的得到人身當中,儘管得到的人身,得到的人身而特別得到暇滿的還是極稀少。
【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努力精勤修暇滿,其他一切法類就會由此產生。

駱班長提策:
() 聽手抄音檔P262LL3P266L1破除懈怠
為甚麼要持戒?「戒」,戒律讓我們有方法照著去做,才能解決自己的愚癡。
例如:上班時間打混摸魚,做自己的事(內心會不安),公事該做也沒做好,工作績效就不會好。想想到底是偷自己還是老闆的雞呢?所有的懈怠就是心裡不健康的體現。
如我們做義工,若選擇自己喜歡輕鬆的做,那麼在累積功德的地方偷懶懈怠,說明了我們沒有想像中的聰明。
按照佛的戒律為甚麼會變聰明呢?佛陀的每件事情,該做不該做都講得清清楚楚,做了會有什麼好處這叫聰明。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就會照著佛法去做,去修戒法。靠師長的聰明靠佛陀的聰明,遠超過自己的聰明。佛法談精進通六度,精進的相反就是懈怠,如果認為自己很聰明就會走入懈怠。

Q1:母親是心中的痛和不捨!母親病痛纏身近七年,好心疼。能為母親做些甚麼呢?很無能為力,好像只能偶而有空返鄉逗她開心,平時所做善行都會迴向給父母,其餘不知能做甚麼對他們更好?
同學分享:1.按摩2.子女輪流,孝能感動天。對外傭也要用之以情,感動外傭。3.家裡環境好的可以請兩位外傭當看護,或在當地找好的安養中心就近關照探望。4.陪伴!5.花錢請自己的親人來照顧。6.將內心的愛表達出來,擁抱親吻母親。愛,同時也能感染週圍的親人。7.子女探望不要固定時間出現,讓子女輪流探望可以省些體力,不確定時間也可以讓外傭不投機老實照顧病人,更應鼓勵家裡孫子也要常去探望老人家。8.誦經迴向幫父母跟冤親債主求情,把家裡食物集合起來,誦藥師咒108遍,所有食物都是持咒過的藥品。


駱班長:現在iPad很方便,遠距離也可以陪伴病人說說話,勸請病人誦經,鼓勵病人誦經迴向給小孩、給孫子,病人會更願意更歡喜,自己也得到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