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聽聞軌理(三)

課程:聽聞軌理()
時間:2015/10/28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班長提策:
首先,感佩隨喜組的學員,有自己母班的課要上,還幾乎每一堂課都出席。學法的心要好好評斷,自己的因緣才會具足。如果對法的希求心不強,聽法的機會與因緣會越來越不順暢,稍有違緣出現學法就會中斷。每件事都是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需要等到下一世才顯現,這一世真正希求的東西,果相這一世就會顯現,在眼前的事相上就能感受得到。
   
 .(廣論P15L9P16L2)白話消文
 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聽聞集》說,「由聽聞而了知一切法,由聽聞而遮止種種惡,由聽聞而斷除所有無意義的事,由聽聞而得到涅槃之果。」又說,「就像進到一間遮蔽得很好、很黑暗的房間,雖然房間裏有很多美妙的東西,我們有眼卻看不見。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在三界中生為人身,雖然具有世間智慧,但因沒有聽聞佛法,並不知曉出世間的善惡取捨準則。聞法就像開了燈一樣,眼睛 (具慧)加上燈光(聽聞),我們才能清楚識物,才能清楚分辨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惡法。」 《本生論》也說,「聽聞佛法能夠啟發我們對三寶的淨信心,生起勝妙的歡喜心,讓我們能堅持聽聞與行持、不被動搖;又能啟發智慧,去除愚癡,即使用性命來換取,也很合理。由聞法所生的智慧,是淨除無明愚癡的明燈、是盜賊無法奪走的珍寶、是摧毀愚癡怨敵的利器、是揭示正法的益友。由聞法所生的智慧,是我們雖處於貧窮艱困,也絕不會離棄我們的至親;它是能夠治癒我們一切煩惱大病的良藥,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它是摧破我們煩惱、罪業的常勝軍、也是我們獲得聲譽、功德最殊勝的寶藏;當遇到善知識並如法供養時,它是最殊勝的禮物;在大眾當中,它也讓我們成為智者所喜愛的人。」又說,「聽聞正法,照著法去思惟並修改自己的心性,不用花費多少力氣,就能跳脫生死輪迴了。」以上所說聞法的殊勝利益,應當好好思惟,對這些道理有正確的了解後,內心會生起一種堅定不移的信解。

班長提策:
要思惟,不是只翻譯而已。從本生論這裡開始,聽聞佛法要發起什麼樣的信心?信心是從何而來?當我們從生命中思惟,發現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而佛法卻能解決生命中最苦惱的問題。信的前提是對生命真的關切,真的有疑問,法才能讓你產生信心。若從未思維生命,不知目標為何,那聽聞佛法對你而言只是消遣而已。一定要有所求才會有答案,心中的困難解決才會發信意、成妙歡喜。所以學法第一要有病想,知道什麼病,講清楚一個就治一個。妙者妙不可言,只對有希求者產生妙歡喜,別人不一定有感覺。所以要時時刻刻把心中的困難具體化,聽到法就會相應。用法取代你的想法,法就在心中生根、堅固了。啟發智慧連愚痴都沒了,當然用生命去買也合理。為什麼?因為無限生命一期一期的目的是要不斷聽聞佛法,解決心中困難。生命的本質是用來換取智慧,能得智慧用一期的生命換當然划得來,否則沒有解決心中的困難,怎麼來、怎麼去,這就叫輪迴。聞除癡暗為明燈,愚癡黑暗,一盞智慧明燈一點就亮了。無論黑暗多久,燈一點亮那一剎那,就照破千年黑暗。盜等難攜最勝財,生命中累積所有的財物,比得上智慧嗎?其實財物最大的敵人是你的孩子,你一直想累積所有的東西給孩子,可是自己並不自知。要先劃分清楚自己與孩子的責任,小孩才會有出息,你才會自由。是摧愚怨器,我們的愚癡怨敵是自己,佛法幫助我們解決心上的敵人。開示方便教授,所以是我們最殊勝的朋友。雖貧不變是愛親,人世間哪怕親、子,一談到錢親戚都做不成。真正的親人是你的智慧,告訴你如何面對生命中的難點。什麼藥都有副作用,只有智慧的藥沒有副作用,所以說:無所損害愁病藥。經論中每一句話都很有意思。

二、
(唯識定義)
1.信什麼→實(四諦)、德(三寶) 、能(業果)
2.什麼心態 → 深忍欲樂 (這是我要的)
3.本質、目標 → 心淨為信 (智慧) 

班長提策:
佛法的信是較深層次的,有特別的功效,因為能解決心中的困難產生效果。普通我們說相信,是膚淺的,對生命沒有產生影響,那種信沒多大意思,所以佛法的信,關鍵是效果。唯識定義,信什麼?真實不虛是四諦¬¬-苦、集、滅、道,或空、有二諦。信三寶,信業果。歸納就是信三寶。我們正皈依是法,因為佛是學法而成佛的,僧是繼續學法,佛跟僧皆從法生出,所以正皈依是法,內容是業果。真實生活中,每一個抉擇要以業果做抉擇的標準。總之於實、德、能皈依三寶,相信業果。第二,以什麼心態?深忍欲樂。深深認識什麼是我要的,完全看清楚我要什麼-要真實不虛的,所以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而信的本質、目標是心淨為信,心理的煩惱慢慢清淨,靠的是智慧,所以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修行的起點是信,而超脫生死靠智慧,信的極致就是智慧。

三、
「信」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指出真實形象  反觀內心
→作為目標   一步步上升
→聞法真實的目的(啟發信心)

班長提策:
信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由零分(剛開始進入)到一百分(達到清淨智慧)的過程。要反觀內心真實狀態,真的信嗎?看看自己心中的行相有幾分,把佛法當作一百分的目標,一步步上升,信心逐漸增強。聽聞的目的在啟發對佛的淨信心。佛法的特色是真實有功能的,必須能解決你心中無法克服的問題,你的信心才會不停地增加,智慧不斷地啟發。如廣論第20頁第五行原文: 故需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對照手抄稿第2P23L6P25L14,藉著投影片整理的內容,來輔助理解 師父的意思。

手抄第25頁第三段,聞法真實的目的是這個,指的就是啟發信心,而信心與執著不同。

: 信心與執著有何不同?
: 執著是有我,信心是正法正道。

: 為何以佛法抉擇沒有煩惱,而以“我執”抉擇會有煩惱?如果兩個人都以佛法解釋同一句話,但看法不同,這兩個人是以執著在談正法 ?還是以正法在解決問題 ?
班長提策:
看起來兩人都以正法認為我對你錯,其實兩人不是在講佛法,而是在講我心中所認知的佛法,這是執著,這就是煩惱。是我的煩惱與你的煩惱在對衝。只有放棄心中執著時才是以法來抉擇。

四、看影片-超級演說家 王帆 《做一個怎樣的子女》
班長提策:
我們在座絕大多數正處在自己身心成長,事業成長,同時面臨父母逐漸老去的時刻。抉擇上不自覺地會以自己事業為主,而任父母自然老去。其實這樣的抉擇是非常錯誤的。佛法歸根要告訴我們要善良,而善良的根本是孝順。如果只給父母百分之十不到的時間是不對的。佛法要我們學會在生命、生活、工作之中做適當的抉擇,反省過去的錯誤、翻轉過來。年老的父母對兒女的依靠是非常重的,而我們的錯誤是只做孩子的依靠。這是真正的錯誤,如果你做對了,你的孩子會做對,否則他會依樣畫葫蘆地做錯。報應在這一世就會報。要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為長輩安排時間,讓孩子看到榜樣。若全心全意只顧孩子,他長大後也只會全心全意顧孩子。不想老了無依無靠,就要以身作則,想盡各種方法親近父母,讓他們安享晚年。

五、我們真的認為「自己」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嗎?
    什麼時候相信?
    什麼時候不相信?

班長提策:
手抄第28頁,師父說 : 每個人真正的冤家不是外面,外面的人沒辦法害你的。我們真的認為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嗎 ?什麼時侯相信 ?什麼時候不相信 ?要弄清楚,不然麻煩大喔。

分享一 : 以前工作常因與人不合而辭職換環境,可是到了另一個環境還是一樣,因為一直在看別人的錯誤,求學時的挫折經驗也是。反省之後發現,雖然學了還是不會用、不肯改。現在真正將觀功念恩用上,不會再執著他不好、他做錯,而是我可以從中學到些什麼。更因此發現自己也不完美,有太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生活更開心,笑容更真心。

分享二 : 反省學習一年的改變,發現自己比較會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會發現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當你一直在看別人時,不會覺得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班長提策:
為什麼看自己的心會覺得自己是自己的敵人 ? 以敵人而言是讓自己不快樂。生命目標在於離苦得樂,看自己心的關鍵是走向快樂還是不快樂。真正抉擇在自己的心,選擇不快樂的也是自己。為什麼要走向不快樂 ?應該要想辦法讓他走向快樂才對。要把自己的心轉化,而不是把他殺掉。要看到抉擇背後的理由,思惟的理路、見解,在思惟上辯駁這個是錯誤的,才會從自己的心認識自己,進而走到淨化自己的心。這個題目字面看很簡單,可是在心識上的辨別很細緻。認得自己的心,是看到背後堅固,牢不可破的理由。

: 若看到孩子可以做好而他卻沒做好,會起什麼煩惱?
: 是不是自己沒有教好他 ?

班長提策:

看到自己能力不足本質上也是煩惱。說我沒有教好他,見解不一定對。他之所以做不好有成千上萬個理由,你對他的因只是其中之一。所以無論你如何教,你也只是他做得好的原因的其中之一。即使你改變你的教法,他可能仍然表現不好,而你依舊沉淪下去。心中自責、自悔是非常傷腦筋的煩惱相,因為你不確定正因是什麼,隨便抓一個因,指向自己、責怪自己,然後找不到答案。所以,首先要確認他之所以不好有很多因,而我並不知道是哪一個。生命中所有苦也都有因,所以要虛心探索真正的因,而不要被自己的責怪壓垮。只從自己單方面做,可能看不到真相,又苦、又認真、又解決不了問題。淨化有層次,首先認得我對眾生的因並不了解,第二,眾生本質上完全不同,所以每個人因緣不同。走入謙卑探索時,這叫依法抉擇,而不因法摧殘身心,產生煩惱相。這也是執著與聽聞正法的信心兩者的差別。看清自己的執著面,懷著謙卑的心觀看因緣,智慧漸漸升起,才能真實利益眾生。辨別是智慧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