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聽聞軌理(四)

課程:聽聞軌理()
時間:2015/11/04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學員分享:我護持的是內地來的師兄姐,因為有政治的因素所以他們來這邊不容易,我特別感動的是他們請法的勇悍的心,在義工前行時有提策一定要讓他們專心學法,不要影響他們回去以後學法,在我心中也許了願:只要他們有需要我會全力配合。我在當義工時也起了很多煩惱,但因為在這個環境裡,有了發心,所以幾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煩惱斷除。我用了一種方式,就是令我起煩惱的人,我盡量設想他們的立場,令他們很歡喜的學法,再用加倍服務他們的心念特別的去服務他們,後來他們也有感受到,然後原先令我起煩惱的心念都不見了。用斷念以維持正念 。

班長提策:在海外很多人學法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他們都很克難 ,一般都是在同學家裡消文分享。在台北學苑是非常的方便,在台灣的人好像一小時的車程大家都會覺得很遠,真正談到法的希求,希望大家不斷的提策,在做義工之前,一定要在法上不斷的增進,這樣才能在“知”跟“行”上面相互增長。

二、班長回答提問:
Q1: 為什麼我們稱駱師兄為班長而不稱為老師 ?
班長回答:我們的老師是師父,所以任何一個班都叫班長或是稱師兄師姐。佛看到所有的眾生都生歡喜心,所以我們面對所有師兄姐應該就像是我們的兄弟姊妹,這樣最吉祥最美好。什麼是觀功念恩?師父教我們要以佛的歡喜心看眾生,也就是以佛的四無量心,慈、悲、喜丶捨,看一切眾生。

Q2. 我們團體 是藏傳佛教嗎?
班長回答:師父在台灣時每個法都學得很好,祂到西藏為我們求法,認法王為老師,所以師父是漢傳弟子也是藏傳弟子,重要的是法只有一種,就是佛講的法。廣論是藏傳出家眾所學習的經論,師父覺得這本論很適合在家居士學習,而師父是漢人,所以師父是漢傳弟子也是藏傳弟子,所以我們也是。佛教,教這個名詞是一種政治,與佛法混雜之後稱之為佛教,真正重要的是佛的教法不是宗派。佛法碰到不同的文化,在儀軌形式上就出現不同,我們真正要學的是教義智慧。我們成立了種種法人稱之為福智團體,平時就是學法、做義工,對法完全沒有宗派之別。台灣的慈濟、佛光山的道場遍佈世界各地,代表著佛法的信仰對台灣的政府與人民是很重要的,而且還希望弘揚於世界,就整個華人、整個佛法,要有機會弘揚靠的是台灣,台灣是個了不起的地方。另外法王也非常了不起,一個流亡政府能把藏傳佛教遍佈於各地,幾乎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為什麼我們心中有這麼多無關生命苦樂的問題?因為沒有目標。當我們生命沒有目標,一定是在原地打轉,沒有目標就不會增上。我們真正要思惟抉擇的是:什麼才是真正跟自己生命苦樂有關。

三、複習:
“信”要在“心”上找, 碰到境界的時候,“信”與“不信”在你的心上不在嘴巴上,信仰是從0100分,有一個目標慢慢的增長,修學佛法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成佛。真正的佛法是會產生一種智慧的歡喜,就是當面對境界時看見自己心中的煩惱,以種種的方法把煩惱淨化消除,產生了智慧、產生信心,心就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歡喜,這個由佛法而產生的歡喜即是法喜。

[手抄P29 LL1P32L5]
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師父說 :啊 ,這幾句話美不可言,我一直在憶念,空下下來常常想那句話。

班長提策: 師父聽到一句話,一直在憶念一直在憶念,師父念茲在茲的就是想脫離生死輪迴,為什麼我們不會呢?因為我們覺得日子好過得很,所以這句話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修學佛法要正確聽聞,聽聞之前還有個條件,就是跟從善知識如理聽聞,接著心要跟著經論轉。轉也可以說叫改變,把我們原來的理念改變成佛的理念。轉有兩個程序:第一、心要跟著佛法的理念轉動。轉動必須從思惟上着手,思惟以後會產生改變的力量,全心全意將自己原來的想法轉成佛的想法,所以轉可以說叫轉動、轉變。我們心中通常都有雜音:「告訴我這樣,你自己呢?」用這句話擋掉所有的學習。我們心裡最笨最愚痴的都是想著跟自己生命沒有關係的問題,這叫「我慢」。我慢乃是以我為中心,實際上箭頭都是指向別人。「我要成佛,那你呢?」這叫愚痴,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心的狀態,只要我們心中有一點雜音,師父說一點用場都沒有。那麼怎麼才能夠轉呢?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呢?為什麼我們聽了以後書本一合又還到書本上了?因為漏器。漏器的本質是你覺得法跟你生命沒有關係,關鍵是聽了以後要跟著轉從思惟去改變,還要跟我們整個生活配合,然後一直憶念再照著去修。「聞、思、修」真正的關鍵在思惟,我們的生命能夠真正轉彎的靠的是力量,“聞”本身沒有力量,聽聞之後要靠思惟才能產生力量。“修”就是把思惟出來的正確方向不停的應用在生活上,也就是一直的憶念,所以思惟隨轉才是真正的力量。真正能改變生命的是業力,業的本質是意樂,意樂就是思惟,就是力量,所以我們如果能夠聽聞隨轉的話就能少力即脫生死城。

四、正行:

五想聽聞正法
1.珍寶想 (佛、法出世)
2.眼目想 (增長俱生慧)
3.光明想 (空性、緣起)
4.大勝利想 (菩提果)
5.無罪想 (得止觀樂)

[廣論P16L3P16L13]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其次應如《菩薩地》中所說,必須以五種想來聽聞正法:
(1)佛出世極其稀罕難遇,佛法也是,由於極其珍貴,所以作珍寶想。
(2)聽聞佛法,能時時增長與生俱來的智慧,如同有了眼睛,所以作眼目想。
(3)因為聽聞佛法有了智慧的眼目,便能見到如所有性(正知),及盡所有性(
   ),所以作光明想。
(4)聽聞佛法,在最後究竟時,能得涅槃與菩提果,所以作大勝利想。
(5)現在也能得到涅槃與菩提果的兩個因:止、觀,因為聽聞佛法,修習止、觀,
   便能伏斷煩惱,除盡一切的過失,所以作無罪想。
在聽聞佛法時,能夠作以上的五想,就是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

班長提策:佛要修三大阿僧衹劫才出世,而且同時要很多的菩薩、聲聞、緣覺、弟子努力修習才能讓佛法興盛,所以佛出世是非常困難。法也是如此。佛應眾生希求才說法,說的法如爪上塵,而未說的法如大地土。所以珍寶想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佛出世,一個是法現世。現在佛不在,法還在,所以還能聽聞佛法要很珍惜。我們宿生能累積的就是智慧,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智慧,稱為「俱生慧」。過去世聽聞佛法的智慧,在這一世因為聽到了佛法而恢復,然後更增長,所以眼睛更利了。除了眼目以外,還需要真正的光明,如太陽、月亮,可以照見宇宙光明的智慧。由於聽聞佛法,俱生慧一生一生增長,最後會得到真正的空性智慧,稱為如所有性,真如本性。何謂空性?本身沒有自性,是由緣起所產生。空性的本質是本來無一物,只要有任何的緣起就可以幻化萬物,就是盡所有性。假如達到空性智慧,有兩個效果:自己解脫,脫離生死,稱為涅槃;幫助所有眾生解脫,稱為菩提、佛果。涅槃、菩提果兩個境界是大勝利,而且沒有副作用,本質是快樂的,所以是無罪的。

聽聞佛法的好處:
1.  在七十億人口能聽聞到佛法真是鳳毛麟角
2.  生生世世的智慧要靠聽聞佛法累積
3.  智慧累積到最後是最高的空性、緣起,光明智慧;得到光明智慧就不用在生死輪迴裡受苦,就是得到涅槃的果,我不受苦眾生也不讓他受苦,得到菩提果;不只未來得到幸福,現在就會得到止觀之樂。
4.  無限生命裡就智慧和福德可以累積,福德的目標也是為了智慧,所以無限生命裡要累積的是智慧,要靠佛出世來教導佛法,慢慢累積宿生慧,達到空性和緣起,才能脫離生死輪迴。
5.  所以五想是要告訴我們生命裡最要累積的就是智慧,一定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所有的智慧如何生起?一定要專心。專心看一個點,看這個點心中出現什麼現象,從這個現象裡慢慢釐清,這就是「止」跟「觀」。「止」的意思是把心專注在心的煩惱這個點上面,專心的去探討我心的狀態是怎麼樣,然後用佛的智慧慢慢把心中的煩惱釐清讓它轉,這就是「觀」。止觀是成佛二因。學止得定,學觀得慧,而戒就是得到定和慧之前的資糧,所以常說學佛要戒定慧。

手抄39頁,要得到菩提涅槃有兩個果,一個是斷德,是一切煩惱全部消除;一切的福德、快樂、智慧、善法通通都得到,這是智德。德者得也。一個是得到所有煩惱斷除,一個是得到所有智慧,所以佛陀稱為二足尊。如果聽聞佛法眼前煩惱沒有減少,智慧沒有增加,那就是眼前沒得到,那斷德智德就得不到,為究竟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因為眼前是因。從種因才能得果。父母要教導小孩有三個層次,一個口說,叫小孩去房間念書,自己在客廳看電視;第二個身體力行,陪伴小孩念書,但小孩內心還是安不住,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心;最好的方法是學廣論,師父總說祂自己是常敗將軍,所以分享自己失敗落寞的經驗,對於孩子的壓力最小,孩子反而會感動。

手抄40頁第6:「正因為凡夫所以才跟你講,那你聖人,我還跟你講什麼!我磕你的頭向你學,你講給我聽啦!」意思是凡夫,所以要好好努力走向聖人,可是我們都怎麼講,我是凡夫啊,啥都不動。差別在一個有立志,一個沒立志。所有的聖人都是從凡夫走上去的,所以要下一個因。師父舉了一個不想掃地的例子,驗證凡夫小事不想做,要做大事,大事做不了,一點都不願意學,拿「我是凡夫」這句話阻擋一切的學習。真正有智慧的人說,我是一塊頑石,任何顏色都沾不上,可是假如泡在墨水塘裡,有一天也會沾染上顏色;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就造這個因,我就靠著你,最後就會上。

掃地不行,講法就可以,為什麼他可以弘法利生,我就不行? 「我慢」又跑出來了。師父說:現在下的因對了,必然感得將來的果。凡夫只看到的掃地或講法的果,其實要看到的是因。在佛寺、三寶地掃地,功德大不大?到俗眾家講法,是頂著佛菩薩、師父的光環,內心懷著我不行的慚愧心,我只是來分享我的心得,說法的功德很大,但和在三寶地掃地的功德比較,哪一個大呢?所以師父重視的是種因。

投影片:   種因不問果
        →是一種思惟、一種選擇
        →適合於每一個境界
        →要不停地練習

種因不問果是一種思惟,是一種選擇,在每一個境界果相上,要想:「我種的是什麼因?」要不停的練習,才能解決每件事都只看結果,而不想種什麼因,未來會得什麼果。例如人家打你一巴掌,你就一刀刺下去,這就是沒有從因地上來看,不要說以後,現在就要倒大楣,從因上來看就沒完沒了。例如夫妻吵架,一方已經發飆,從因地上看就要先閉嘴,對他產生憐憫心,去想我該怎麼做,以後讓他愛得要死,以因來看。因下對了,未來感得的果就會好,懂得這個道理,眼前很多的障礙就會去除,馬上想,如何可以積聚資糧。現在兩個因,止能得到斷德,觀會得到智德,要得到止觀,還是要正知見,就是戒定慧,就是所有學法的內容。戒有三個名字:調伏、清涼、解脫,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戒是定慧的因,定慧又是止觀的因。認得戒的本質是解決自己的煩惱,對自己很好,就會產生清涼解脫。所以佛法的樂是沒有副作用的,而人世間的樂是輪迴的因。在無限生命裡,佛法是要給智慧,你每件事要從造因去想。


五、影片觀賞 –記憶的紅氣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