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聽聞軌理(六)

課程:聽聞軌理()
時間:2015/11/18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駱班長提策花開月圓讚頌綱要:
在佛法裡有所謂的師師相承,每一位同學都是未來佛,也可能是生生世世我們所有義工或是其他同學的師父,我們看到每一位眾生就看到了法、看到了師父,我們的心無時無刻都得到佛法圓滿的攝受;雖然現在師父已經示寂,但師父的法我們現在聽到了,而且每位師兄姊都是師父的化現,他們的身語意都是師父實際上的行持,這樣師師相傳之下,隨時隨地都是花開月圓。要用這樣的心理作意,不斷地提策自己在佛法上精進。

義工轉達同學聽不太懂、又有點記不住的煩惱;有幾點要與大家談的:
學佛法,聽不懂是正因,聽懂了是邪宗,心中反而有邪執;因為你明白自己懂得的可能只是皮毛還沒聽懂,這代表你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上去,所以說是正因。很多事情在佛法上談的剛好與人世間顛倒;師父學法30多年還是說自己還沒懂法,只有佛懂;我們現在只在聽聞軌理的階段,第一件事要知道我們是聽不懂的,這是正因;我可以從0分到1分、到3分慢慢增長上去。

不住是正常,沒關係;記住了也沒用,為何記住沒用呢? 這一世過去了甚麼也忘了,真正領悟的是第三點在心上面。

真正的聽聞佛法的正因是烙在心裏頭,表現出來的是煩惱降低,你的心面對境界時感覺日子越來越清淨;本來討厭的人不那麼討厭了,本來對眾生的歡喜心沒辦法產生,現在越來越歡喜了;這個在心上作用才是真正佛法在心裏的變化;妙就妙在如果我們不去反觀自心的話就無從得知。

聽聞佛法產生了三件事情:明明在潛移默化中累積了無上福德和智慧,但我們並未察覺;卻因為前面兩件事情 (聽不懂和記不住) 而導致我們退卻,然後就不聽;可見塵世間的感受與我們真正的得到完全是兩件事。總之,聽不懂是正因,記不住沒關係,心上的感受、煩惱漸漸降低也沒察覺,只要每週三來作禮拜,好好聽師父的音檔、聽讚頌、聽師父的法,無限生命的增長就是點點滴滴。有問題就提出來問,問了以後就會發現原來與我們想的完全不同。

  師起如佛想 (視師如佛)
   → 我要成佛  以佛為師
   → 會全心全意去學 去恭敬
   → 善人是師   惡人是資
   → 菩提樹王要大悲水灌溉

我們的宗就是成佛,成佛就要學佛、就是以佛為師,可是佛又離我們那麼遠,身邊的師長就是佛菩薩的化身,全心全意地跟著師長學。上週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師,而佛法上說三人行必是我師,三人指的是心裡上的善、惡、無記心,以所有眾生為師,對師長恭敬,把眾生也看成佛。佛陀說祂成佛靠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師 (善心),第二個是提婆達多(惡心);善人是師、惡人是資糧,菩提樹要靠大悲水來灌溉,我們要成佛,我們的悲智從大眾、所有有情而來,把眾生看成是我們的大悲水,要好好珍惜。

三、 正聽聞(菩提地)
1. 無雜染
   1)離高舉
   2離輕蔑 (敬重法、法師、不生輕蔑)
2. 不應作意法師五處(如理作意)

聽正法時要:1、無雜染;無雜染又分二:(1)要離高舉,是對自己的要求,(2)離輕蔑,對師長不可有不尊重、輕視的心裡。 2、不作意法師五處。

師父法語:手抄稿第二冊P51L10 P56L05  離高舉者 ~ 勤加懺悔常憶念

雜染有兩個,我執表現在外就是慢心,第一個要離自己的高慢,第二不能看不起對方;離慢心的話:j應時聽聞。為何應時聽聞擺在第一?如果我們不把握每個聽法的機會,表示我們是很傲慢的心態。如果我們不傲慢,有求法的心,接下來k發起恭敬。對師長恭敬,而且要l承事師長。承事師長分兩個部分:身語承事以及如法修習,m不應忿恚。師長喝斥我們,不該因此恨他、起瞋心。n隨順正行。師父說甚麼就照著做。o不求過失。不看師長過失,師父提<常憶念頌>:「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我們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的無明習氣,讓我們看不見自己積如須彌山高的過失,卻馬上看到師長的過失。如此法不入心,我們要懺悔,千萬不要看別人的過失,回頭看自己的過失。

班長提策:
我們來看P52L1 「承事分兩方面:第一個身語承事,第二個如法修習。」這兩件事如何合在一起? 承事師長的當下就要如法修習;因為你天天眼中的境是師長,是你的目標。看到師長,心中的宗旨就會提策起來說:他是我學習的目標。認真地觀察他的一言一行,所以他的行為就成為你的行為、成為你的心續。某些公司的老闆會安排接班人去各個部門歷練、或是安排他做董事長特助,就是要接班人跟在他的旁邊看看他在各個境界怎麼做、怎麼抉擇,就會一步步上去了;這就是如法修習。為什麼承事最重要的是如法修習?了解了就代表你真正知道為何要承事師長;師長其實不需要你伺候,而是要教你。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要把這樣的概念帶入教育訓練裡,員工就有行持的標準、有目標,時時刻刻尋找學習的對象;而有些人他或許現在是科員跟著經理學,可是他學的不是成為經理,而可能是副總、總經理甚至是董事長,這就叫做共下士、共中士還有上士的觀念。我們現在學的是共下士,可是我們的目標是佛;我們在佛法上把學習上的善知識都看做是佛,就好比科員跟著經理學,把經理也看做是董事長來學;這就是視師如佛真正的內涵。

我們常常說眼界眼界,你到底是以誰為目標?以誰為如法修習的標準? 所以說承事是給你機會,給你學習的機會。那麼做義工真的是在服務別人嗎? 是給你服務的機會啊~

接下來說忿恚有多種,師父在說法時都會有自、他兩面,也就是總、別或者說是對自、對他;當忿恚時要首先自己去覺察自己的心是否平靜;忿恚的時候是自己的心不平靜,要先察覺自己。第二是要看對方,「也許他說的法觸犯你的心等等的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這個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我現在就體會到,我所以常常給大家說,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夠跟大家同學在那兒講講的話,最主要的原因一開始就得到善知識的攝受。」,這裡說的是觸犯,他講的明明是正法但你看到他觸犯你的心,其實是認知出現錯誤。師父回想仁俊法師當時在喝斥他時,師父感受的是觸犯,因為當時與法仍不相應,後來幾十年後卻體會到是正法的攝受,了解這其實是一種加持。

為什麼師長給我正法,我卻得不到呢? P53,「大部分同學的曉得我這個善知識的行相總歸是喝斥你」說的是仁俊法師外在的行相,仁俊法師在師父的學習上極為重要,他很嚴厲、不苟言笑總是喝斥。

在我們生命中,有誰很少對你笑一笑,總歸是喝斥你?

文亞班長:父親是山東人又是四代同堂的長孫,備受寵愛,軍人出身非常嚴格,但是也養成文亞班長非常聽話、非常尊重長輩。

學員:與公公婆婆的相處,因為娘家父親非常有修養,自己又是掌上明珠;面對嚴厲的公公婆婆讓他成長不少,也感謝婆婆的境讓自己得到三個孝順的兒子。
其實這個題目很難,尤其是婚姻生活面對不好的老公或是比較強勢的公婆,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法上說:無苦無出離;六道中,在人的境界來說是苦樂參半,苦的感受是非常弱的;人雖然擁有修行的機會,可是人覺悟的非常晚。拿動物來講,很多動物被關在小籠子終生不見天日,就好比說小牛肉,生下來就沒母乳喝、也不能曬太陽維持鮮嫩,又很小就被宰殺了。人死後還被安葬,很多的生命是不得善終,被剝皮、被烤、被煎。

我們靜下心來想,生命的本質是要學習智慧的,在最痛苦的時候學習如何提升智慧,然後更愛別人。因為最苦的人最有愛。佛菩薩就是體會到自己的苦,而推己及人要所有人成佛。所以苦的體會是所有智慧的關鍵,別人無法體會你的苦,可是你要知道這是一種加持,要努力增上,學習把自己的心不斷提升,為什麼你會有這個境,因為這個境是一個果相,是過去沒做好所造成的,只有在智慧提升後才會生生世世做轉變,才會有一個增上生。要自己去慢慢體悟,從“觸犯”變成“得到加持提升”。

假如你把你的苦與別人分享,你幫忙好多人;但很多人剛好相反,把它埋在心中,這樣苦無法竭盡,因為本質上你對這個苦的接納度不夠、對苦的認識不清;忍的本質是認識,當你對他人說出你的苦,你對這個苦的認識開始清晰,別人的回饋也幫助你,同時你也鼓勵他人開始感恩,自、他都有獲得;所以師父在手抄稿說:「結果我現在一直感念他,就因為他這樣,多多少少把我這個煩惱降伏了一點,降伏了一點。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不應忿恚,隨順正行』,聽完了以後要照著他去做,不是一口氣教你做到,你總是跟著他所指給我們看的,就是佛菩薩指點給我們看的而去做。」這其實是做不到的,師父說話是柔軟了些。佛法告訴我們真正的理念是懂了是確定做不到的,何況是我們還沒懂。既然不懂是正因,那做不到肯定是正因,因為不懂是走在懂的道路上,是正因;而懂了還沒開始做所以做不到,做不到是懂了以後才能開始做,所以做不到也是走在同一條道路上,也是正因,是標標準準的正因;何況懂歸懂、做歸做,哪門子規定懂了就要做到的呀? 還沒開始做怎麼可能做到? 只有做了才知道懂的層次有多少,做是為了懂,讓懂的層次加深一點,而且一定一直做錯、做不到。做錯是為了讓自己的懂加深,所以做錯是成功。

甚麼是成功?成功是認識上面、成功認識錯誤的本質,讓智慧增加,這才是成功的定義。生命中的成功一定要重新定義:成功不是事項上的完成或是成敗,而是事項上的失敗帶給我智慧的增長;所以失敗是成功,成功也是成功,哪一個比較好? 事項上的失敗對智慧的增長比較大,事項上的成功是墮落之因,因為高慢心會自然而然的發起。

做不到、做的不好或是做失敗,事實上是智慧在增長,關鍵是要認知到我錯了、錯在哪裡、要如何改進,如何往上走;這些苦是成功的正因、成佛的正因。

五、〈常憶念頌〉:
  「己過如山積不見,
    師過秋毫亦明察,
    法不相應實由此,
    勤加懺悔常憶念。」

班長提策:
已過如山積不見。在無限生命裡,我們犯了太多太多的罪,認知上不斷串習貪、瞋、癡的邪念,所以我們的念頭都不好,造的業也不好,叫做惡念、惡行、惡業。在無限生命裡不停地造惡念、惡行、惡業,累積起來比須彌山還大。因為我們只存著一念心,這一念心被這些不斷增上的惡果、塵垢埋的厚厚實實的,讓我們原本玲瓏剔透的心變得又聾又啞又瞎,在被蒙蔽的狀況下永遠看不清真相,一旦碰到境界就會埋怨、把箭頭指向外面。這樣的生命體任誰都不願意靠近的,只有佛菩薩化身種種的善知識要來幫助他;就像海倫凱勒一樣,只有一個老師想幫海倫凱勒,可是海倫凱勒卻覺得這個老師觸犯她的心,因為這位老師不准她做很多事,她非常的不舒服,這時候她看到的都是師過秋毫亦明察;這句話不是說對於老師很細的過錯她都看的見,而是說無論老師怎麼樣的對她,她看到的都是錯;因為沒有分辨力,所以無法判別老師做的是對或是錯。

法不相應實由此。法是告訴我們有一個目標是要看到離苦得樂,不是看到對錯,所以我們要把心裡的概念從對錯轉回自己的離苦得樂,這樣就會與法相應了。世間的智慧看來是聰明的,可是只辨對錯、不辨苦樂,這叫世智聰辯;而佛法的智慧是所有回歸一心,苦樂問題。你會問:我是生命體,生命體的本質是離苦得樂,我怎麼會沒有想離苦得樂?這就要看你的智慧是如何發展的,比如說你發現有人很快樂是因為有錢,而有人很快樂是因為得到名;那你的心就往財富、名利去追求去了,可是從財富和名利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卻低於所帶來的苦。法告訴你的目標只有苦樂,你回到苦樂的思惟時智慧會非常清明,回到百分之百的自己;比方說夫妻要相敬如賓吧!那夫妻相互尊重與苦樂有百分之百的連接嗎? 他尊重我,我樂,他不尊重我,我也樂,這才是我們要找的根本問題。假如他尊重我,我樂,他不尊重我,我就不樂,那你不就沒有辦法掌握你自己的苦樂問題嗎? 我們生命裡很多時候是「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廣論P17L10),所以假如你的命題說夫妻之間必須要互相尊重,你就受限,沒有回歸苦樂問題,就注定把苦樂問題掌握在別人手裡。

夫妻不是必須要”互相”尊敬,而是夫妻要”尊敬對方”。那如果是不對稱的兩人也要互相尊敬嗎? 不管對不對稱,我恭敬你,你不一定要恭敬我。佛法說內明是:「我要怎麼對別人」。當你一旦命題為“互相”的時候,就把苦樂問題的百分之百縮小到百分之二十或是百分之三十,你就注定會產生很多的“苦受”。

總之,今天要學的是:聽不懂是正因,記不住沒關係,自己心裡頭有感受自己不知道,做不到是正因。所以說「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懺悔甚麼呢? 懺悔其實我甚麼也看不清、懺悔我把箭頭指向外面而非向裡面我的塵垢、我必須把我的塵垢拿掉。憶念甚麼呢? 憶念師父的法要我回歸苦樂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