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聽聞軌理(七)

課程:聽聞軌理()
時間:2015/11/25()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班長提策讚頌綱要:
學法時懷著匆忙的心,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幫助是有限的,反而靜下來,懷著思念的心,思念上師,才能找到心靈的皈依。為什麼是談「上師」呢?它是三寶的總聚體,三寶總聚體的根源是「法」,它讓我們找到方法來安定自己的心,我們會在外相上尋求心安定,卻不知熱鬧過後,依然孤獨,要解決心中孤獨是要靠聞法來安定身心。為什麼心不安?是因為我們時時刻刻想要離苦得樂。佛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是離開痛苦找到心安定之所的方法。學習佛法,在心上種下佛法內涵,慢慢發現心較清靜且安定,佛法在離苦得樂這件事上,妙不可言。要常常自問「上師」所代表的法、所代表的三寶,是不是能讓我身心得到平靜?有所需求,才能找到藥,佛法裡的病想,本質就是要我們找原因,從佛法告訴我們的點點滴滴尋求離苦得樂的方法。
  
要策發自己聞法的意樂:1、我為什麼來修行 2、我到底要修什麼 3、修行會有什麼結果
要時常提策自己聞法的意樂,法才會入心,有問題,才能有收穫。聽不懂是正因,因為聽不懂會用謙卑的態度來學習,所以會一次一次的聽,「想要學習的心」是正因,一次一次的聽就會記住,事實上心是有改變的。生命本質真正改變的是你想要什麼?方向最重要,無限生命是生命智慧的方向,也是皈依的方向,雖然聽不懂、記不住,但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就會得到善良正確的方向。人生過的要有意義,且方向要高遠廣大,不要過得庸庸碌碌,要提升自己的心量,我周遭的人離苦得樂,我才能離苦得樂,佛陀是用這樣的思惟而做到為利眾生願成佛。隨時想著利益周遭的人,當心量大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累積功效是不可思議,人生才會有目標,且帶給你的利益是無限大,這樣才能往菩提大道走。

瓊華副班長提策:
聽聞佛法有非常多殊勝利益,菩薩地說:「要五種想來思惟佛法的殊勝利益」,對法及法師要非常恭敬、要專一、至誠的心,不能有輕蔑的雜染心,且要視師如佛 。

二、正聞軌理分二:一斷器三過 .二依六種想~~以一切心思惟聽聞(廣論P17L1~~P17L7)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或雖不為不淨染污,然不住內,當瀉漏之。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或雖屬耳然有邪執,等起心有過失等。雖無上說彼等眾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此三對治,經說三語,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於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若是將器具倒置,其口朝下;或者縱使口朝上,然而內藏髒垢;或是雖然口朝上,內部潔淨,但是底部穿漏。這時候,天上雖然對著它降下雨水,倒置的容器雨水進不去;或者雖然進去了,水卻被髒垢染污了,不能產生作用;或是雖然進去的水沒有被染污,卻因為底部有洞,水在裡邊留不住,都漏掉了。

同樣的,我們聽聞佛法的狀態,也有這三種過失:第一種,人雖然坐在說法會場,但心不在焉,法經耳而過,聽不進去。第二種,法雖入耳,但心中有錯誤的執著,或動機不正確,聽進去的法被自心所污染。第三種,雖然沒有上述兩種過失,聽進去了,但記不住,或不想去記,隨即 忘失殆盡。聞法者若有上面三種過失,則雖然聽聞了佛法,是不能得大利益的,因此必須斷除這三種聞法過失。

如何對治這三種過失呢?大乘經典中,有人向佛啟白發問,佛總說三句話,就是「好好的聽,仔細的聽;聽完以後,要去如理思惟;思惟以後,再專心憶念。」這就像菩薩地《瑜伽師地論》中所說:「如果希望能得到像佛一樣徧知一切的智慧,就應該全神貫注,用耳傾聽,心意要善、要敬,安住聽法,以全部精神去聽聞,然後如理的思惟。」

三、班長提策:
P17L3「不能成辦餘須用事」:不能成就其它的事情
P17L4「屬耳」:專心注意
P17L4「邪」:佛法裡的「邪」是錯誤的意思
P17L4「邪執」:錯誤的執著
P17L4「等起心」:等時而起的心,也就是你在聽法的那個時候,
                 你心中的念頭。
P17L6「善」:對治污器,心中要善。
P17L6「諦聽聞」:對治覆器,心中要打開,專心的聽。
P17L6「意思念之」:念頭要在剛剛聽聞佛法上,一直持續思念它
P17L6「遍知」:佛的智慧,了知一切。
P17L6「住」:「住」是定位的意思,就是心定位在什麼位置?
P17L6「意善敬住」:心要定在敬、善,意要善、意要敬,這樣安
                   住我們的心。
  
四、提升營學習分享:
學員分享:我們之所以不能散,無非是為了聞..修 宗大師的圓滿教法,實踐三主要道,我們要有一個善良、學習的環境。有時礙於面子主動道歉並不容易,然而不時提醒自己從學法,從師父的角度去思惟,至於面子問題會影響來世之善趣及道德的增長嗎?想通了,其實很容易理解。但若以厚德載物的角度出發,你比對方更希求德行的增長,可以主動為了對方,團體的和合而道歉,其實受惠的是自己,不僅有瑕滿人身,並改掉壞習慣,相信業果,種正因都是增上的,更沒有理由礙於面子而不道歉。有時遇到對方或團體有紛爭時,我有時也會冷眼旁觀等著被和合,但被和合,你的內心真的承許嗎?還是問題丟給上位者,內心並沒有真正調伏,要做到得理饒人,向對方道歉,上師說並非難事,我也自許承擔師父志業,當一個和師父同心同德的弟子

瓊華副班長提策:每一場法會,要把握及珍惜,對自己的生命會提升,好好把握暇滿人身,在無限生命裡,下一生的車票、資糧準備好了嗎?好好思惟這個問題,聽法一定要專注屬耳,對我們的生命一定會有幫助的。  

關懷員分享:在公司遇到工作上的境,提升營上師希望我們每位都能當和平大使,我思惟自己有沒有錯?還是都是別人的錯?有沒有檢查自己心裡的狀態,我都對嗎?師父說當你想自己都是對的,其實自己不知錯到哪裡去了,原來我們的瞋心,我們的面子,比戒還重要,所以遇到境時,要隨時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要有正知見,看清楚心的狀態,調伏內心,謹記師父的教誡。

五、班長提策憶思恩法會分享:
廣論第66「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道次第就是學習佛法的順序,佛菩薩真正修行過程中有三個步驟(一)初發心(二)中集資糧,中集資糧又分二 1.懺悔:也就是淨除罪障 2.積集資糧。將過去染污的念頭斷除;正確、好的善念經常串習,這樣善的循環,必然雜染的心念減少,而好的正知善念、善法增加,最後得到的果報就是(三)證得圓滿正覺佛果。佛是一切圓滿的,即遍知一切,就是圓滿正覺;了知一切事情的真相,知道如何行持。從中集資糧到圓滿的過程,一切都是為利有情,佛菩薩的行持,其發心均是為利有情,故所說的法也都是為利有情眾生。

上廣論修學佛法可分三件事情(一)為何要修行—初發心(二)修行修些什麼—中集資糧(三)修行的結果—證得圓滿正覺,我們於每天在家或工作場所之中都應如此,與上述三個步驟相同。佛法上說的與世間的境界都符合;例如:於工作場合上思惟(一)為何要做這件事(二)這件事應如何做(三)這件事做了之後結果如何,但我們通常做事均未思惟這三個步驟的順序,這就是與佛菩薩最大之差異。這顆心想什麼不知道,怎麼做也不清楚,做的過程囫圇吞棗,最後結果只得承擔起來,佛是得到圓滿正覺,而我們世間人從不想這樣做會得到什麼結果便是「迷」。


「覺」與「迷」就在於發心,發心之關鍵在於對結果的預先認知與否,當下於起心動念時有想到結果便是「覺」而發心時不知為何發心,也不知道結果如何便是「迷」。故人是被起心動念牽著走,佛是時時刻刻關注著自己的起心動念。故佛法不離世間法,且佛法是由世間法得到的。

六、手抄稿第62
班長提策:聽法時「不屬耳」就是根本耳朵沒放在這裡,「不屬耳」有兩種情況(一)胡思亂想,也就是掉舉,心在東奔西跑,到處找東西,亦是攀緣。心為何東奔西跑尋找東西?如果那顆心能掌握住,智慧就能增長(二)聽法時打瞌睡,也就是昏沉,那顆心無法控制,故聽法時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業障,這是「覆器」。解決上述問題,就是要讓這顆心靜下來,進而掌握它。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心有我執、法執的錯誤執著,於聽法當下的念頭,無法與法相應,對自己的執著牢不可破,不肯捨棄錯誤的見解。」

能看到真實的結果的見解便是「覺」,沒看到結果的見解便是「迷」。「佛說種因不問果」這個因是佛說的因,也就是「戒」只要持戒做的好,這個果必然是善的,師父終身持戒最嚴謹,從沒放鬆過,這就是佛說的「種因不問果」最好典範。

斷器三過

  覆器           污器              漏器
    |             |                 |
 諦聽聞                        意思念之    
    |             |                 |
 專注屬耳     意善敬住       一切心思維聽聞    

班長提策:覆器不是沉就是掉,掌握不住心的方向,汙器是心的背後有一見解,我們始終不肯放掉它,漏氣是原來見解獲得大勝,我們所聽聞的見解完全投降失敗,我們又恢復原來的本性。漏氣時,我們發現一件行為的背後,其見解好像牢不可破,其實並非如此,多聞就可破除。常常聽聞,心中煩惱降低,智慧升起,覆器、汙器、漏器是用來觀察心的本質。「覆器」是心在引導你,而非你在掌握心,解決覆器的問題,是要用心聽聞。如何解決「污器」的問題,佛法說不斷提策善念,可對治一切見解,要達到善念,聽聞時要有恭敬心。「漏器」要把善念、好的見解取代錯誤的見解,心意念頭一直想在這兒,要意、思念之,也就是一切心思惟聽聞。

大智度論: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專視」的意思是把心放在我想要擺放的位置,把這顆心控制住,全心全意進入到法語中,就好像一個人快渴死了,看到水馬上跳入水中飲水,心中馬上非常踴躍歡喜,這就是我想要的,我終於現在聽到了,才發現我以前怎麼這麼差,現在我終於知道怎麼做,悲欣交集後產生力量,於是懺悔,懺悔後要發願。對於經論的美能感受到,這是正因,慢慢體會經論之美,能夠受用,見解便能導向正確的方向。

七、觀看影片:慶祝結婚15週年-夫妻吵架
從影片上看,夫妻間的每一句話,每個見解都是錯誤荒謬的,彼此爭吵的言詞尖銳,與要慶祝結婚15週年之期待,完全背道而馳,從爭吵過程,他們的起心動念,也就是發心,不知為何而來這個餐廳,也不知爭吵後結果會如何?才會變成如此一發不可收拾之局面,從影片的故事,提醒我們要注意與親子、朋友、同事之間相處的關係,做的每件事,及說的每一句話,都要知道起心動念為何、要有目標,如何達到目標的過程,必須持戒,最後結果必然是好的、善的。故在無限生命裡,面對所有境界,常思惟發心,中集資糧,證得圓滿正覺,做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要造善因,我們的生命必定是生生增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