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聽聞軌理(八)

課程:聽聞軌理(八)
時間:2015/12/02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觀察力提升是智慧的主因
二、複習:專視聽聞如渴飲、悲欣交集
三、聽法時的態度: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四、聽聞時依六種想
五、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六、我們感受得到自己的貪嗎?(討論)
七、為什麼佛法要用「病」這個字?為什麼要把自己當作是病人? (請討論)
八、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九、於善知識,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

課程內容:
一、觀察力提升是智慧的主因

駱班長
1.  學習佛法,很重要的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因為佛陀所有的智慧,是從觀察、思惟得來的。沒有觀察力,就沒有思惟力,也就沒有智慧。所以觀察力是得到智慧的主因。第一件事,要學會觀察自己週遭的人、事、物,例如:老公對於太太改變髮型等等,應給予注意和讚美。
2.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未來都是廣論班的班長。為什麼呢?一來,學法才學的上去;二來,真正學法是為了利益別人。雖然大家目前學的不紮實,但一定要藉著不停的聽聞、講說中,當個傳聲筒,在這種壓力下,很快能種下跟法相應的因。未來同學們都是班長,為班長講法的就會是法師、上師、師父,甚至是佛陀了。所以,各位同學要認真種下當班長的因,好好思惟業果法則,而不是一直當學員,由班長(在家居士)為你講法。

複習
  《大智度論》「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駱班長:
「專視」就是說我已經做了抉擇,我的生命中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了,我把心放在聽聞上面。現已下班坐在這裡了,大家不要再把念頭還關注在公事,既已下了決定上廣論班,你的心就應該全心全意在這裡聽,就好像沒有聽這個法會死一樣,這叫渴飲。換句話說渴的要命,我就是要這個。人最忌諱的是下了決定、下了決心,要到一個地方,到了之後,這個決心卻又怯弱了,提不起全心全意、軟了。
專視聽聞如渴飲就是說我全心全意的聽聞,如不這樣,就好像會渴死了一般。聽的時候要主動積極,不可被動接受,心裡還在想「我要聽聽看講者講些什麼」。什麼是主動的心呢?就是聽講時,每一念頭要跟著轉,心想「我的念頭是什麼?跟廣論的法、師父的法是相同?抑或相反? 我真的承許他的理路?或者不承許這個理路?」
一心入於語義中就是聽聞時,自己要主動的去想,「我聽了這法,我接受嗎?承許嗎?我不接受嗎?我的問題在那裡?」不是聽的時候覺得這法有道理,一出教室很快就忘了、丟了。
踴躍聞法心悲喜因為每一句法都是在解決我們生命中的困難,聽聞佛法就是要離苦得樂的,當然心會覺得歡喜。

三、悲欣交集
    悲→聞法之太晚
    喜→從今天開始

悲的是聞法太晚了。喜的是我從今天開始要走聞法這條路了。前面提及為什麼是在家居士為我們講法呢?那是我們過去未造出家僧眾為我們講法的因。如果現在認真聽聞,也發心當班長,慢慢學上去,不間斷的聞、思、修、發願,就會造未來法師、上師、師父,乃至於佛陀為我們講法的因。悲欣交集的結論就是法喜,因為我終於聽到法了,從今天開始要走聞法這條路了。此外我們說懺悔,也是喜,因為一方面看到自己的錯誤之處,會悲,一方面看到自己可以改善、改變之處,會產生喜。悲喜之後,會產生大精進---我以後就是要這樣做。

四、聽法時的態度: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佳璋副班長
反面的--斷器三過
正面的--依六種想

()斷器三過,具六種想,就是要確定我們聽法時的態度,正確建立了聽法的態度之後,就是要好好的學習
   斷器三過是以反面方式告知我們,在聽法的態度上不要有這三種過患,依
     六種想是以正面方式告知我們聽法時要有的心態。
   聽聞「軌」理軌是軌則
     斷「器」三過器指器具
     「具」六種想具是具足之意
  
斷器三過:
覆器          污器          漏器
                       
諦聽聞                   意思念之
                       
專注屬耳    意善敬住     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器過
形象
心態
對治
《菩薩地》希於徧知
覆器
走神
不想聽  沒在聽
諦聽聞
專注屬耳
汙器
嘀咕
聽扭曲  想我的
善聽聞
意善敬住
漏器
忘記
不在意  忘記了
意思念之
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依六種想
   1.自如病想          第一想  我有病  自己=病人   把自己當成病人
   2.法師如醫想        第二想  說法師=醫生  把說法師當成醫生   
   3.教誡起藥品想      第三想  =        把教法當成良藥
   4.殷重修起療病想    第四想(最重要)    殷重修=療病   把修行當成治療過程
   5.如來起善士想      第五想  想佛功德  把說法師當成佛
   6.正法理起久住想    第六想  想法久住  藉聽聞佛法 令正法久住

五、聽聞時依六種想(廣論P17L08-P17L11)
依六想中,於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迦摩巴云:「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以剛剛講的六想來聽聞最為吉祥,第一想,於自安住如病想,就是把自己當做是病人來想。如《入行論》說的,「如果遭受一般的疾病所苦,我們還需要依照醫生的指示來醫治,何況是無始以來遭受貪瞋癡大病,以及無數的煩惱病所苦。」時間很長都難以治療並且會帶來貪瞋癡,長久以來就是引起我真正痛惱的原因,對於這煩惱病,我應該要面對它、處理它。
迦摩巴祖師說:「如果修行用不正確的方法,卻當成正確的方法來修,就是修錯了,但是還知道要修。而我們現在遭受三毒極大煩惱病的傷害,病情極為嚴重,我們竟然不知道自己是病人。」

駱班長
百過病所逼:「百」就是無量無邊,不是一百兩百。
貪等惑病:「貪等」就是貪瞋癡,「惑」就是煩惱。
自安住:就是把自己當做…。

六、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駱班長
l   好比說有個東西我看得到,卻又說其實那不是真的,而你把它當成真的東西。認真去看,這是在講你我,每天忙著上班什麼的,幾十年過去,瞎忙一場,什麼都沒有。這就是「若非實事,作實事修」的寫照。像小孩在海邊堆城堡,海水一來,什麼都沒了。窮其一生就堆了一個美麗的城堡,然而潮來潮往,沙灘上什麼都沒有。

l   網路上有一個故事,描述一對老夫妻決定花大錢完成其一生願望,搭郵輪環遊世界。旅程中他們盡情享受海上風景和登陸上岸的風光景色,惟獨不敢在郵輪上吃喝花錢,因其已將錢全用在買郵輪船票了。直至在郵輪的最後一晚,才想到至少該在郵輪上吃一餐吧,但也很小心點餐,深怕不夠付帳。對於侍者詢問是否喝點酒或加點其它餐色,都予拒絕。老夫妻誠實的告訴侍者,他們擔心錢不夠付帳。最後侍者告知老夫妻,那張船票的費用已包括在郵輪上的所有餐飲、設施費用了,兩人一聽頓時傻了。
    這就是「若非實事,作實事修」,已買了費用全包的船票上郵輪,卻什麼也
    沒吃到、享受到。
    如同我們得了暇滿人身,卻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在過日子,瞎忙了一生,啥都
    沒有。對於無限生命而言,就是顛倒了。

七、我們感受得到自己的貪嗎?(討論)
駱班長:
l   剛才有同學提到,吃自助餐(只准拿一次食物)時,會想要多拿,結果是那一餐吃得過飽了。這樣是不是貪?
如果那天肚子很餓,又搞不清楚自己的食量,吃完以後覺得過飽了,於是心中生起念頭,「下次可以少拿一點。」這樣不是貪。如果已經吃飽,但還是拼命想多塞一點,那個是貪。

l   又假日很想和全家人聚餐,好好吃頓飯,這樣是不是貪?
我們生命本質就想要得到圓滿,得到家庭快樂,這不是貪。聚餐吃得很開心,於是念頭來了:以後要多多聚餐,而且必須全家人都到齊,這樣才圓滿。這個念頭就是貪。他貪大家都來,覺得這樣最圓滿最好。其實他不只是貪,更是癡,是癡心妄想。因為他的念頭有認知的錯誤,以為每個人都和他一樣想法。可是有人可能正在忙一項工作,或正有任務在身,硬擠出時間來聚餐,其實並不快樂。這時的心念如果想:大家湊一起吃頓團圓飯真難得,因此珍惜相聚時光,並對家人關懷、感恩,這就對了。

l   貪或不貪,關鍵是在念頭上,不在境界、不在吃飯等事項上,在於起心動念。手抄稿第二冊P70L8 說得很清楚。再舉例,吃了一碗很好吃的牛肉麵,生起的念頭是「下次還要再來吃」,那是貪。

l   因為這次吃的是500元一碗,下次會想吃1000元一碗的,最後1500元、2000元……一直追求下去。吃碗牛肉麵都要上千元,能不努力掙錢嗎?於是……如果念頭是,「這麼好吃的牛肉麵,下次一定要帶爸爸來吃,讓爸爸開心。」這樣就是用善心來對待他人,而善念也可解決無限制追求之苦。

l   如果看到好的境界,心生歡喜,心就想「這是我要的」,而對不好的境,就說「我不要」,這是不對的。因為對境界耽著,結果就是痛苦,何況好壞、順逆的境界都是自己的業所造。再說所有境界來來去去,我們只有回歸到本心。佛法教我們面對境界,永存善心、勤造善業,讓未來越來越好,這才能遠離貪等三毒。相反的,境界現起,感受產生,心念完全被感受所控制,心隨境轉,這是和三毒相應的,結果一定是苦受。

l   假如心中無依、無所緣,那麼境一起,心就被帶著跑,本質上非貪即瞋,再不然就和癡相應。因為無所緣、無所本,就是癡呆之相。反之,如果能抓得住自己的心,境來了,不起貪,不起瞋,那是正知見。

l   最怕是管不住自己的心。所以回歸到自己的心,好好觀察思惟「我的心在想什麼?」

八、為什麼佛法要用「病」這個字?為什麼要把自己當作是病人? (請討論)
l   有同學說因為知道「不足」,會想去追求;也有同學認為這樣的動力還不夠,因為人只有生病了,沒輒了,才會想要求醫、求助。要知道人最怕死,而病是死因,所以這樣的動力才夠強。
l   病了,找醫生。醫生會問「你那裡不對?」因此病人必須就其症狀,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此,醫生才能對症下藥。
l   從佛法十二因緣:「無明、行、識……觸、受、愛、取、有……」也是須從「受」支上去「覺」,才能斷掉後面的愛、取、有。當我們對境時,必須先清楚看到自己心裡的狀態,用正法去評估自己感受的對和錯,然後用佛法來對症下藥。依教奉行的結果,正法會慢慢生出療效,而感受也會因此改變。
l   以小孩吃辣椒為例,從一開始完全不能接受,慢慢吃一點、吃一點,到後來沒有辣椒吃不下飯。又譬如吃檳榔,有人從開始覺得髒兮兮、很噁心,到最後上了癮,每天要吃。說明感受是可以改變的。
l   人的苦樂,剛開始也是一種感受苦受、樂受。如果用佛法來轉變感受,慢慢生出智慧,逐漸不耽著於起初的那種感受,到最後連自己都發現「我的感受怎麼變得這樣奇怪?」這時就能離苦得樂了,而我們學習佛法正是要解決苦樂的問題。
l   生病,找了醫生,拿了藥,問題是我們會乖乖的聽醫生話吃藥嗎?譬如規定一天三包藥,有人一天只吃一包,也有人一天吃四包,每個人習性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像這樣,為什麼還要去看醫生?真是顛倒。
l   我們學習佛法,很可能就是把藥方(廣論)放在書架上,還有人把藥方放在書包裡,每天背來背去,如果不看、不修,又有何益?其實真正的問題在自己,若病不會好,也只能怪自己。
l   「病」這個字,讓我們認真的去找病因,了解的確有病後,會去找醫生、找老師,來幫助自己。然後至心依師修習,讓法藥進來,產生療效,這就是殷重修。

九、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廣論P17LL2-P18L2)

把說法的法師當作醫生來想。假如患了嚴重的風膽等疾病,必定會四處尋訪好的醫生,如果能遇到好醫生,心裡一定十分歡喜,自然恭恭敬敬聽從指示。同樣的,對於宣說正法的善知識也應如此。既經殷重尋求,找到之後,就不要覺得是負擔,應視為最美好、莊嚴的事,由此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攝德寶》中這樣說,「勇猛追求無上菩提的智者,應該摧伏我慢,承事善知識要像病人對待醫生一樣,毫不懈怠。」

駱班長
風膽病:書上沒有講風膽是個什麼病,我們對此也無需太傷腦筋,只要知道這是古代一種很嚴重的病,需找好醫生來治。
勇求勝菩提:是指發勇猛精進之心求取無上菩提(佛果)。
摧我慢:即摧伏我慢;我慢是我執裡面最明顯的徵兆。

十、於善知識,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
駱班長
l   聽聞依六種想。第一、先要有病想。有了病想,才會想要求法,然後才會去尋找善知識,其餘五想自然跟著生起來了。
l   我們對善知識的修信念恩,關鍵在自己對病想的體會有多少?如果認知在自己生命中確實需要善知識,而善知識所講的法,每個細節竟和自己日常的感受、想法,剛好顛倒。相信自己千瘡百孔,所有眾生都當得了自己的老師,都能很輕易指出自己無數的症狀,這叫病想。

手抄稿第二冊 P78 L6
師父法語:「當年,我這個師長告訴我,說現在說你幾句聽不進啊,將來你會懊悔的啊!我好幾個老師說,他說他呀,現在一直懊悔現在沒有人罵他啦!我現在才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點都沒錯。」
l   原來肯罵自己,願意指出自己缺點的人才是善知識。他們有可能是自己的老闆、同行善友或枕邊人。無論是指導或指責,那是給你機會,教你一步步走上去的善知識。應視得遇善知識為生命中最美好、最莊嚴的事情。反倒是喜歡捧你、一直講你好話、讓你飄飄然的人,不是善知識。

l   我們現在學法,法就是調心,當研讀師父法語,應從每個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心相,努力修習、隨法而轉。然後把法上的心,用在日常生活裡面。在面對自己師長、長官、部屬、親人時,都能真正把心打開,去傾聽另一顆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