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聽聞軌理(八)
時間:2015/12/02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觀察力提升是智慧的主因
二、複習:專視聽聞如渴飲、悲欣交集
三、聽法時的態度: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四、聽聞時依六種想
五、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六、我們感受得到自己的貪嗎?(討論)
七、為什麼佛法要用「病」這個字?為什麼要把自己當作是病人? (請討論)
八、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九、於善知識,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
課程內容:
一、觀察力提升是智慧的主因
駱班長:
1.
學習佛法,很重要的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因為佛陀所有的智慧,是從觀察、思惟得來的。沒有觀察力,就沒有思惟力,也就沒有智慧。所以觀察力是得到智慧的主因。第一件事,要學會觀察自己週遭的人、事、物,例如:老公對於太太改變髮型等等,應給予注意和讚美。
2.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未來都是廣論班的班長。為什麼呢?一來,學法才學的上去;二來,真正學法是為了利益別人。雖然大家目前學的不紮實,但一定要藉著不停的聽聞、講說中,當個傳聲筒,在這種壓力下,很快能種下跟法相應的因。未來同學們都是班長,為班長講法的就會是法師、上師、師父,甚至是佛陀了。所以,各位同學要認真種下當班長的因,好好思惟業果法則,而不是一直當學員,由班長(在家居士)為你講法。
二、複習
‧《大智度論》「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駱班長:
「專視」就是說我已經做了抉擇,我的生命中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了,我把心放在聽聞上面。現已下班坐在這裡了,大家不要再把念頭還關注在公事,既已下了決定上廣論班,你的心就應該全心全意在這裡聽,就好像沒有聽這個法會死一樣,這叫渴飲。換句話說渴的要命,我就是要這個。人最忌諱的是下了決定、下了決心,要到一個地方,到了之後,這個決心卻又怯弱了,提不起全心全意、軟了。
專視聽聞如渴飲,就是說我全心全意的聽聞,如不這樣,就好像會渴死了一般。聽的時候要主動積極,不可被動接受,心裡還在想「我要聽聽看講者講些什麼」。什麼是主動的心呢?就是聽講時,每一念頭要跟著轉,心想「我的念頭是什麼?跟廣論的法、師父的法是相同?抑或相反?
我真的承許他的理路?或者不承許這個理路?」
一心入於語義中,就是聽聞時,自己要主動的去想,「我聽了這法,我接受嗎?承許嗎?我不接受嗎?我的問題在那裡?」不是聽的時候覺得這法有道理,一出教室很快就忘了、丟了。
踴躍聞法心悲喜,因為每一句法都是在解決我們生命中的困難,聽聞佛法就是要離苦得樂的,當然心會覺得歡喜。
三、悲欣交集
悲→聞法之太晚
喜→從今天開始
悲的是聞法太晚了。喜的是我從今天開始要走聞法這條路了。前面提及為什麼是在家居士為我們講法呢?那是我們過去未造出家僧眾為我們講法的因。如果現在認真聽聞,也發心當班長,慢慢學上去,不間斷的聞、思、修、發願,就會造未來法師、上師、師父,乃至於佛陀為我們講法的因。悲欣交集的結論就是法喜,因為我終於聽到法了,從今天開始要走聞法這條路了。此外我們說懺悔,也是喜,因為一方面看到自己的錯誤之處,會悲,一方面看到自己可以改善、改變之處,會產生喜。悲喜之後,會產生大精進---我以後就是要這樣做。
四、聽法時的態度: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佳璋副班長:
反面的--斷器三過
正面的--依六種想
(一)斷器三過,具六種想,就是要確定我們聽法時的態度,正確建立了聽法的態度之後,就是要好好的學習。
‧斷器三過是以反面方式告知我們,在聽法的態度上不要有這三種過患,依
六種想是以正面方式告知我們聽法時要有的心態。
‧聽聞「軌」理—軌是軌則
斷「器」三過—器指器具
「具」六種想—具是具足之意
斷器三過:
覆器 污器 漏器
︱ ︱ ︱
諦聽聞 善 意思念之
︱ ︱ ︱
專注屬耳 意善敬住 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器過
|
形象
|
心態
|
對治
|
《菩薩地》希於徧知
|
覆器
|
走神
|
不想聽 沒在聽
|
諦聽聞
|
專注屬耳
|
汙器
|
嘀咕
|
聽扭曲
想我的
|
善聽聞
|
意善敬住
|
漏器
|
忘記
|
不在意
忘記了
|
意思念之
|
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
(二)依六種想
1.自如病想 第一想 我有病 自己=病人 把自己當成病人
2.法師如醫想 第二想 說法師=醫生 把說法師當成醫生
3.教誡起藥品想 第三想 法=藥 把教法當成良藥
4.殷重修起療病想 第四想(最重要)
殷重修=療病 把修行當成治療過程
5.如來起善士想 第五想 想佛功德 把說法師當成佛
6.正法理起久住想 第六想 想法久住 藉聽聞佛法 令正法久住
五、聽聞時依六種想(廣論P17L 08-P17L 11)
【依六想中,於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迦摩巴云:「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以剛剛講的六想來聽聞最為吉祥,第一想,於自安住如病想,就是把自己當做是病人來想。如《入行論》說的,「如果遭受一般的疾病所苦,我們還需要依照醫生的指示來醫治,何況是無始以來遭受貪瞋癡大病,以及無數的煩惱病所苦。」時間很長都難以治療,並且會帶來貪瞋癡,長久以來就是引起我真正痛惱的原因,對於這煩惱病,我應該要面對它、處理它。
迦摩巴祖師說:「如果修行用不正確的方法,卻當成正確的方法來修,就是修錯了,但是還知道要修。而我們現在遭受三毒極大煩惱病的傷害,病情極為嚴重,我們竟然不知道自己是病人。」
駱班長:
百過病所逼:「百」就是無量無邊,不是一百兩百。
貪等惑病:「貪等」就是貪瞋癡,「惑」就是煩惱。
自安住:就是把自己當做…。
六、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
駱班長:
l 好比說有個東西我看得到,卻又說其實那不是真的,而你把它當成真的東西。認真去看,這是在講你我,每天忙著上班什麼的,幾十年過去,瞎忙一場,什麼都沒有。這就是「若非實事,作實事修」的寫照。像小孩在海邊堆城堡,海水一來,什麼都沒了。窮其一生就堆了一個美麗的城堡,然而潮來潮往,沙灘上什麼都沒有。
l 網路上有一個故事,描述一對老夫妻決定花大錢完成其一生願望,搭郵輪環遊世界。旅程中他們盡情享受海上風景和登陸上岸的風光景色,惟獨不敢在郵輪上吃喝花錢,因其已將錢全用在買郵輪船票了。直至在郵輪的最後一晚,才想到至少該在郵輪上吃一餐吧,但也很小心點餐,深怕不夠付帳。對於侍者詢問是否喝點酒或加點其它餐色,都予拒絕。老夫妻誠實的告訴侍者,他們擔心錢不夠付帳。最後侍者告知老夫妻,那張船票的費用已包括在郵輪上的所有餐飲、設施費用了,兩人一聽頓時傻了。
這就是「若非實事,作實事修」,已買了費用全包的船票上郵輪,卻什麼也
沒吃到、享受到。
如同我們得了暇滿人身,卻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在過日子,瞎忙了一生,啥都
沒有。對於無限生命而言,就是顛倒了。
七、我們感受得到自己的貪嗎?(討論)
駱班長:
l
剛才有同學提到,吃自助餐(只准拿一次食物)時,會想要多拿,結果是那一餐吃得過飽了。這樣是不是貪?
如果那天肚子很餓,又搞不清楚自己的食量,吃完以後覺得過飽了,於是心中生起念頭,「下次可以少拿一點。」這樣不是貪。如果已經吃飽,但還是拼命想多塞一點,那個是貪。
l
又假日很想和全家人聚餐,好好吃頓飯,這樣是不是貪?
我們生命本質就想要得到圓滿,得到家庭快樂,這不是貪。聚餐吃得很開心,於是念頭來了:以後要多多聚餐,而且必須全家人都到齊,這樣才圓滿。這個念頭就是貪。他貪大家都來,覺得這樣最圓滿最好。其實他不只是貪,更是癡,是癡心妄想。因為他的念頭有認知的錯誤,以為每個人都和他一樣想法。可是有人可能正在忙一項工作,或正有任務在身,硬擠出時間來聚餐,其實並不快樂。這時的心念如果想:大家湊一起吃頓團圓飯真難得,因此珍惜相聚時光,並對家人關懷、感恩,這就對了。
l
貪或不貪,關鍵是在念頭上,不在境界、不在吃飯等事項上,在於起心動念。手抄稿第二冊P70L 8 說得很清楚。再舉例,吃了一碗很好吃的牛肉麵,生起的念頭是「下次還要再來吃」,那是貪。
l
因為這次吃的是500元一碗,下次會想吃1000元一碗的,最後1500元、2000元……一直追求下去。吃碗牛肉麵都要上千元,能不努力掙錢嗎?於是……如果念頭是,「這麼好吃的牛肉麵,下次一定要帶爸爸來吃,讓爸爸開心。」這樣就是用善心來對待他人,而善念也可解決無限制追求之苦。
l
如果看到好的境界,心生歡喜,心就想「這是我要的」,而對不好的境,就說「我不要」,這是不對的。因為對境界耽著,結果就是痛苦,何況好壞、順逆的境界都是自己的業所造。再說所有境界來來去去,我們只有回歸到本心。佛法教我們面對境界,永存善心、勤造善業,讓未來越來越好,這才能遠離貪等三毒。相反的,境界現起,感受產生,心念完全被感受所控制,心隨境轉,這是和三毒相應的,結果一定是苦受。
l 假如心中無依、無所緣,那麼境一起,心就被帶著跑,本質上非貪即瞋,再不然就和癡相應。因為無所緣、無所本,就是癡呆之相。反之,如果能抓得住自己的心,境來了,不起貪,不起瞋,那是正知見。
l
最怕是管不住自己的心。所以回歸到自己的心,好好觀察思惟「我的心在想什麼?」
八、為什麼佛法要用「病」這個字?為什麼要把自己當作是病人? (請討論)
l
有同學說因為知道「不足」,會想去追求;也有同學認為這樣的動力還不夠,因為人只有生病了,沒輒了,才會想要求醫、求助。要知道人最怕死,而病是死因,所以這樣的動力才夠強。
l
病了,找醫生。醫生會問「你那裡不對?」因此病人必須就其症狀,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此,醫生才能對症下藥。
l
從佛法十二因緣:「無明、行、識……觸、受、愛、取、有……」也是須從「受」支上去「覺」,才能斷掉後面的愛、取、有。當我們對境時,必須先清楚看到自己心裡的狀態,用正法去評估自己感受的對和錯,然後用佛法來對症下藥。依教奉行的結果,正法會慢慢生出療效,而感受也會因此改變。
l
以小孩吃辣椒為例,從一開始完全不能接受,慢慢吃一點、吃一點,到後來沒有辣椒吃不下飯。又譬如吃檳榔,有人從開始覺得髒兮兮、很噁心,到最後上了癮,每天要吃。說明感受是可以改變的。
l
人的苦樂,剛開始也是一種感受—苦受、樂受。如果用佛法來轉變感受,慢慢生出智慧,逐漸不耽著於起初的那種感受,到最後連自己都發現「我的感受怎麼變得這樣奇怪?」這時就能離苦得樂了,而我們學習佛法正是要解決苦樂的問題。
l
生病,找了醫生,拿了藥,問題是我們會乖乖的聽醫生話吃藥嗎?譬如規定一天三包藥,有人一天只吃一包,也有人一天吃四包,每個人習性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像這樣,為什麼還要去看醫生?真是顛倒。
l
我們學習佛法,很可能就是把藥方(廣論)放在書架上,還有人把藥方放在書包裡,每天背來背去,如果不看、不修,又有何益?其實真正的問題在自己,若病不會好,也只能怪自己。
l
「病」這個字,讓我們認真的去找病因,了解的確有病後,會去找醫生、找老師,來幫助自己。然後至心依師修習,讓法藥進來,產生療效,這就是殷重修。
九、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廣論P17L L2-P18L 2)
把說法的法師當作醫生來想。假如患了嚴重的風膽等疾病,必定會四處尋訪好的醫生,如果能遇到好醫生,心裡一定十分歡喜,自然恭恭敬敬聽從指示。同樣的,對於宣說正法的善知識也應如此。既經殷重尋求,找到之後,就不要覺得是負擔,應視為最美好、莊嚴的事,由此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攝德寶》中這樣說,「勇猛追求無上菩提的智者,應該摧伏我慢,承事善知識要像病人對待醫生一樣,毫不懈怠。」
駱班長:
風膽病:書上沒有講風膽是個什麼病,我們對此也無需太傷腦筋,只要知道這是古代一種很嚴重的病,需找好醫生來治。
勇求勝菩提:是指發勇猛精進之心求取無上菩提(佛果)。
摧我慢:即摧伏我慢;我慢是我執裡面最明顯的徵兆。
十、於善知識,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
駱班長:
l
聽聞依六種想。第一、先要有病想。有了病想,才會想要求法,然後才會去尋找善知識,其餘五想自然跟著生起來了。
l
我們對善知識的修信念恩,關鍵在自己對病想的體會有多少?如果認知在自己生命中確實需要善知識,而善知識所講的法,每個細節竟和自己日常的感受、想法,剛好顛倒。相信自己千瘡百孔,所有眾生都當得了自己的老師,都能很輕易指出自己無數的症狀,這叫病想。
手抄稿第二冊 P78 L 6
師父法語:「當年,我這個師長告訴我,說現在說你幾句聽不進啊,將來你會懊悔的啊!我好幾個老師說,他說他呀,現在一直懊悔現在沒有人罵他啦!我現在才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點都沒錯。」
l
原來肯罵自己,願意指出自己缺點的人才是善知識。他們有可能是自己的老闆、同行善友或枕邊人。無論是指導或指責,那是給你機會,教你一步步走上去的善知識。應視得遇善知識為生命中最美好、最莊嚴的事情。反倒是喜歡捧你、一直講你好話、讓你飄飄然的人,不是善知識。
l 我們現在學法,法就是調心,當研讀師父法語,應從每個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心相,努力修習、隨法而轉。然後把法上的心,用在日常生活裡面。在面對自己師長、長官、部屬、親人時,都能真正把心打開,去傾聽另一顆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