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聽聞軌理(十一)
時間:2015/12/23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在課堂中進行產品推廣事件引發的思惟
二、讚頌:清涼月光(英文版)
三、溫馨聖誕節影片
四、從聽聞殊勝回應到病想
五、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六、法相
七、工作上如何升起病想
課程摘要:
一、在課堂中進行產品推廣事件引發的思惟
駱班長提策:
上週CEO班同學到班上做產品宣導,有同學質疑為什麼要在上課中做宣導?班長要我們思惟贊成及反對的理由,班長提出關鍵的抉擇點有:
ü 上課的兩個半小時是交給班長/義工/團體來安排,但若同學對安排有更好的意見或想法,提供出來是對的,要有將護有情(班長等)的心,不能鄉愿。並不是說佛菩薩講的法都是對的,並不是說師父講的話不加以質疑,甚至於班上的時程安排都全盤接受,好還要更好,師父及佛菩薩講的話要在心中不停地懷疑及驗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佛法。任何一件事情的辨別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麼容易,重要的是向上的心,希望團體更好的心,可將意見反應給義工。
ü 班長做此抉擇的背景:來推廣的馬師兄等會在自己的企業中推廣禮盒,甚至年終送禮都送里仁的禮盒,但里仁的禮盒剛開始做得並不好,所以師兄們主動組成團隊幫助里仁做改進及推廣,有感團體很多師兄姐只是自受用並不推廣,我們的想法可能認為沒有跟師兄一樣的影響力,但自身的心量在自己受用同時,有多少的心量去推展到別人呢?這是我們應該擴展的,應該效法馬師兄等的心量,班長基於讚許其心量,才讓他們到班上來推廣。另外班長希望讓同學們在聽簡介時,要理解:甚麼對我是最好的事情,其實我並不知道。例如我們以為在課堂上所有時間都應該用來聽法,是比較有效率的,用來聽產品推廣是會耽誤上課時間的。我們應該承許:我們其實並不知道甚麼對我及同學們是最好的,只要承許這樣的想法,障礙就會慢慢降低。有時候心跟心的輝映可能不是每個人都受用,但哪怕是3、5個人,就已經發生影響的效果,會塑造積極精進的力量,只要有人發心共同推廣善業,就是好的。
ü 在做義工推廣時,會有人被策發,有人是有障礙的。有同學可能因家庭或公事,每周能來上課2.5小時已是極限,看到策發義工的活動會因自己沒辦法參加而起煩惱,會有壓力。所以不管做哪樣的決定,都會有人贊同,有人是有壓力或障礙的。要體會到班幹部為了利益眾生所做的決定,也是有人贊成,有人是有障礙的,但班幹部還是要利益同學,要讓同學知道,就算沒有參加義工也很難能可貴,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同,能來上課就已是拼命了。班長以公案說明:「佛在某地說法,但因緣不具足,當地外道多不相應,佛告知若有任何問題可以提出來,佛在一段時間後再度來此說法,仍受到外道的猛烈抨擊,但佛陀不因此退縮,到了下次還是再來。有位弟子護衛佛陀,問佛陀此地人不受用佛所說的法,但佛陀為何還不辭辛勞的宣說呢?佛說若我四、五年前來我會起煩惱,但經過修行後,不會受到傷害,他們是給我意見及想法,我會想要如何講才能攝受他們,會想為何他們不能受用,修行過程中我會更加精進,所以會更開心來此說法。」我們在聽法時,心中也要不停地緣己和緣他,想到別人會怎麼感受,我碰到這件事情是怎麼的想法,我要一點一點的放大利益他人的心。同學分享義工心得,是會加強對自我心的回饋,有些膽怯的同學會因此受到鼓舞,但有些同學可能心裡會想說,義工做好是應該的,不用宣揚,在佛法中隱善揚惡,或是為善不欲人知,這種話是流俗之見,若自己做好事,講出來是可以將心量擴及到別人,策發別人向善的心,心量是希望眾生都好。善良的事是要宣揚的,宣揚的關鍵是要別人起而效之,成為善良的社會,關鍵是在這顆心。
ü 弟子規圖書、同學點心的供養、電子書送同學等善舉都值得稱揚,可以讓大家效法,造成善的循環。
ü 心念的傳遞要像法王一樣,自己生病,要希望能代替所有人的病痛。學習佛法就在修心二字。供養也是修心,所有東西來自十方有情,隨時懷著感恩的心,這樣的學習才能入心。
二、讚頌—清涼月光(英文版)
駱班長提策:
讚頌翻譯成英文或日文,也是心量擴散的表現,希望法能攝受到全世界的人。
三、溫馨聖誕節影片
駱班長提策:
影片描述孩子們都忙碌不回家過聖誕節,老人家唯有發假訃聞騙孩子們回家。老人家說的一句話:「我還能用甚麼方式把你們都帶來呢?」,非常引人深思。甚麼叫做病想?很多人真的不知道甚麼對自己是最好的,如果知道早成佛了。因為不知道,所以我們一直在原地打轉,只依靠自己的決定,每一個念頭都是「我認為」。假如你不確定甚麼是對自己最好,你就走上了學習之路。
四、從聽聞殊勝回應到病想。廣論P.15,L9~L11
駱班長提策:
聽聞的重要性可以回應到病想,不要以為看了白話文就懂了,要有個心—其
實我們永遠都不懂,要常常看,常常想,當我們學到皈依時,就會感覺都在
講皈依,當學到業果時,就會覺得都在講業果。
五、於殷重修起療病想。廣論P18 L5〜L6
駱班長提策:
當身體有病時會找醫生,心裡有病、煩惱如何解決? 班長建議心裡有煩惱時的解決辦法:
(1) 可以講給別人聽,講出來煩惱就降低一大半,有時候煩惱是一種回音,若不講出來會在心裡反覆的震盪,會產生加強的現象,若沒有讓它找到出口,壓力就會一直存在,不常講出來的人,有時候累積久了,一爆發就不可收拾,所以煩惱要適度地釋放,講給師長或同行善友聽。
(2) 你的煩惱絕對沒甚麼特別的,講出來都差不多。煩惱是由很多種模式湊出來的,可跟同行分享及討論。
聽帶:手抄P.88,L8~P.89,L7
駱班長提策:
ü
人世中有三個重要事情的順序,但我們常常是顛倒的,第一個:生命的智慧是第一優先,第二個:這一世的身體要健康,第三才是生活的受用如吃穿等。無明大病讓我們90%以上的時間放在生活受用,9%照顧這個身體,不到1%的時間放在生命的智慧上。我們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生活受用上,結果這一世走了以後,身體沒了,受用也沒了,只要多撥個1-5%時間在無限生命的智慧上,所產生的效益會非常大。應該多花時間在心靈成長上面,無限生命的智慧提升時,身體會變好,生活受用會更豐富,快樂會增加。
ü
穿衣、吃飯變成修行是很高的修行結果,你我通常會說太難了,我做不到,病想就是我們不知道甚麼對我們是最有利的,我現在要做甚麼事情才會開悟呢?才能感得好的果呢?假如因地(就是現在)啥也不做,果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通常我們都是:做會得到甚麼結果?若得不到,我就不做,這樣是一重因果的概念。舉例若80歲人學日文,會說老了記不住就不學了,師父的理念是現在就學,以二重因果來看,學到90歲學日文都有感情了,在識田中種下種子,來世學語文就變得容易了。佛法要教我們的是種因不問果,我們不知道甚麼是對我們最好的果,不要用有限的眼光去看,只要是善良的事都要去做,不管有沒有結果,所以做好事要宣揚,後世心量就愈來愈大,會緣一切眾生,而不是覺得自己幫不了別人。要判斷該不該做,該做就去做,而不要因為做不到而不做,若做不到死掉正好,因為會有新的身體可以修行,這才是求聖道的精神。
ü
為什麼自卑的人要稱為傲慢呢?自卑是最爛的驕傲,自卑是誰決定的?是自己決定的,這就是以我為中心的最佳證明。但被說爛時,還要生氣。自卑的人為了肯定自己而躲到角落,例如啃老族,躲在電腦世界中。佛法把「卑劣慢」歸類在我慢。
聽帶:手抄P89 L7〜P91 L5
駱班長提策:
ü
師父說修就是修改,習就是做、做、做,班長說做就是精進行,不會一次就改對,一定是要一再的修改。例如學了佛法知道不要生氣,但碰到了境還會生氣,改不過來,要硬著頭皮做,修改跟練習,所以叫做修習。不在修習的時候,總以為自己懂、都會了,碰到境界才發現其實都不會,做了義工才知道,學了廣論都沒入心,脾氣都沒少發,進了義工團隊,不要以為都是好人,普遍都是爛人,因為你也是爛人,所以大家在這個環境中一起做、修習。班長舉上師說土豆的喻,是全部放在一個大鍋中碰撞後就乾淨了,將彼此不善的汙垢磨掉。
ü
要修改「行」,我們的心行被無明控制,即見、思二惑,也就是見解跟情緒。業果的三果是異熟、等流、增上,聽聞集說我們在一個完全被遮蔽的環境中─就是無明世界,舉例你在路上碰到一位大帥哥,這是環境─就是你的增上果,你碰上的人、事、物都是你的增上果;是你身體的眼睛所看到─是異熟果;你的眼睛(異熟果),看到帥哥(增上果),念頭一起是帥或討人厭(等流果),這三個果都是以前所造成的,你現在所碰到的任何事,都被你過去所造無明的業所控制,因為你無法掌握增上果,也不能破壞自身這異熟果,只有斷等流果,才能產生新的你。要停頓一下,覺察自心,而不是想「我就是這樣」,這樣是沒救的,逃不出輪迴。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對的,要確定「我不知道甚麼是對的」,要起病想才能逃出輪迴。要覺醒善良,才有機會改變自己。要有認知雖然覺醒,但苦受一點都不會減少,因為苦受來自於過去所造的業,你現在所造的善業的因,是為了未來能有善果。很多人學佛法,以為做了善事就會馬上變好,如果死得更早,那就代表苦盡了,但若看不懂,就會痛恨佛法,以為被騙了,殊不知佛法強調種因不問果,要了解我們是看不懂業果的。
ü 無明配合二重因果,讓我們要更堅持,生命才有轉圜的餘地。
ü 師父所說的小聰明就是自己的見惑跟思惑,班長提示小聰明就是自以為知道甚麼是對我最好的,用自己的標準行事。
ü 有人覺得修行就是做,但不聽不學,例如有人做義工,只想做事,不想學法。例如禮佛,若只是恭敬報身佛,只得到福德。學佛法,就是禮拜法身佛,了解利益眾生的法,福德智慧是一起增長。只有福德沒有智慧,福愈大愈容易墮落。真正佛法還是要靠聽聞,若學法但無行持,讓別人覺得學法沒有用沒去做,這樣也是有罪過的。班長舉喻魔王波旬對佛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佛祖聽了魔王要做敗壞菩薩的話,兩行熱淚緩緩流了下來。班長提策法要入心,要提振自己。
六、法相 (手抄P.93,L1~P.93,L4)
1.法理在我們心中顯現的行相。
2.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之一。
3.要在對境時,從自已心相中去比對去認識。
4.初機學法,要從認識法相開始。
ü 例如病想、貪、我慢、我執是法相,法的說明是有很多理路的,在我們心中給它定義,顯現一個大概的行相,行也是心的狀態。我們沒有他心通,所以不能從行為判斷他人,否則容易造成誤解,要看自己的心,不要看別人。
ü 法相是用文字來表達,但不圓滿。我們的心是玲瓏心,有千萬面向,有境界來時會閃一下有光出現,沒有境界沒有心,閃的那一剎那,就是一個行相。當心的千萬面碰到千萬種境界,所顯現的行相也就不一樣,例如自己的貪心,就要從境界中去了解去學習。
ü 對到每種境界時,從自已心相中去比對去認識,這並不容易,做的時候對境,才能看到自己的狀態。
ü 初機就是剛開始、根性還很差去修行時,就從文字著手,有文字才有思惟,但文字只是指著法相的指頭,透過文字的媒介看到法相,確實地去摸、去證得。
七、工作上如何升起病想(討論)
駱班長總結:
ü 病想不是生病才找醫生,是還沒生病就要找醫生。不是碰到困難、不成功才起病想。
ü 越專業、越成功時,會產生盲目的現象,團隊更應該找陌生人加入,產生新的生命力,可看到不同的層次,不一樣的世界。
ü 病想是在事前,而不是事後的檢討,例如要覺得我的產品一定有問題,一定不對,挑戰原來的邏輯,才會有新產品出現,這才是病想。企業運用病想,是讓企業脫胎換骨的關鍵。
病想不是反省,而是本質上針對還沒做的事情,就覺得我做得不好,不知道甚麼是對的,肯定自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