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皈依(四)
時間:2015/2/25(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1.社會企業影片分享
2.皈依三戒條
3.如何恭敬佛寶、法寶及僧寶,發恭敬三寶的心
4.如何供養三寶
5.如何祈求、啟白三寶
6.什麼是三皈依?由外性三寶及自性三寶
課程摘要:
一. 前行
- 班長提策:每天的晨起緣念可轉換為世間的字眼,成為心中的思想,若是經營企業,設定緣念在每個同仁心中,可產生力量,但不要聽得懂,做不到,以致於有了懈怠─更做不到,佛法跟我們的緣份,要想辦法拿來用,要思惟變成往上的助力,跟生活、生命、工作連結,面對境跟他人時,要如何轉變為對你有用的法,這樣的學習才會不停的學下去。
- 讚頌-皈依頌
白雲來了會有雨 青青草上有露滴
今日是佛歡喜日 我呀我呀要皈依
你皈依我皈依 六道有情同皈依 親近諸佛樂無比
永劫塵勞永劫塵勞 洗將去 洗將去
你皈依我皈依 六道有情同皈依 親近諸佛樂無比
永劫塵勞永劫塵勞 洗將去 洗將去
【讚頌析釋】
重要的是永劫塵勞洗將去,在這塵世間,所有的煩惱、所有的辛苦本質是虛妄的、不實在的,為什麼你會這麼煩惱?是因為“你”是真實存在的,你認為自我是真實存在的這件事,在人世間裹來裹去,裹到的都是塵埃所造成的煩惱,皈依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丟給佛菩薩,但這樣是不是不負責任呢?這就是今天的課題,我們要思惟皈依是把所有的東西都丟給佛菩薩,那我們自己成為什麼呢?是不負責任的人嗎?這是透過今天課程要想清楚的。
二. 正行
- 社會企業分享
班長提策: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台灣是個寶島,沒有被戰火蹂躪,在台灣的這群人是中華民族最幸福的一群人。台灣孕育了很多善心的人,要點燃自己心中的燭光,蠟燭與太陽不同之處在於蠟燭是燃燒自己,隨時隨地照亮,任何角落都能照亮他人包含陰暗的角落,我們要點燃自己,為別人犧牲奉獻,走出生命的意義。
【影片析釋】
台北市非常有名的稻禾烏龍麵,及素食的穗科烏龍麵。在台東的公益平台,找到當地可能無法找到工作及生活方向的年輕人、中輟生以及當地的原住民,讓他們有機會到台北工作,為了幫他們在台北創造一種企業,讓他們可以在這裡工作,可以賺錢,可以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並且不被低工資所剝削,可以被好好的善待,嚴師兄想出可以賺錢的點子─餐飲業,因為不需要有好的背景及學歷,只要願意做就可以做得好。嚴師兄聽說台中有一位烏龍麵達人糠信和廣的傳人而去拜訪,歷經八個月多次拜訪,直到嚴師兄有次在台南摔斷腿,還是去拜訪楊先生,終於得到其答應,而有了傳奇的稻禾烏龍麵,最終還成了社會企業。嚴師兄希望創業的第一天就能夠賺錢,就能夠幫助別人。功到自然成,花香蝶自來,他真的做到了!
嚴師兄在影片後感性的分享,下個月要開台東的店,讓原住民孩子回家鄉開店,這是稻禾企業培養出來兩百多位單親的孩子之一。嚴師兄非常謙虛的分享,還好有師姐把孩子帶得很好,還有其他善心人士如梁先生的支持,原本只想做一個幸福的企業,後來變成一個社會企業,他發願將來要做一個善法的事業,讓更多人來參加。
班長提策:社會企業要慢慢發心,佛法說成佛要發菩提心,當你想要利益眾生的時候,這才是一切困難的開始,會有能力、心量等問題,以及有這麼多人需要幫助,所以需要大家點燃自己心中的蠟燭,讓這個力量不斷的增長。
- 皈依三戒條
(1) 不皈餘天
即使是其他的天都不皈依他,要皈依就要皈依最遠大的目標,心心念念、行為以佛法為依止,對於其他神佛要恭敬。設定最高的標準,雖然永遠達不到,但永遠有向上努力的空間。
(2) 於諸有情捨離損害
對所有有情不能有一點損害。
討論:什麼叫損惱有情?(傷害 & 在心情上讓別人不舒服)
問題:你會為了自己及家人而不得不傷害別人或其他生物嗎?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得不(我不得不要刪減員工等等)是思惟過於狹窄,要用佛法找到更寬廣角度自利利他。
皈依不是把什麼都丟給佛菩薩就不管了,做一個沒有擔當的人?而是我們皈依以後要永遠做一個小學生,雖然是凡夫,但我永遠以佛菩薩的標準來設立自己的標準,雖然我會犯很多錯誤及不足,但我要努力。心理上的損惱別人要特別注意,開口時要想到佛的語功德,有悲功德及智功德,才能知道怎樣對別人好。只要沒有對四週的人觀功念恩,代人著想,其實就在損惱有情,如果在佛法學習上不努力增進就會損惱有情,因為你不知道要如何幫助別人。
(3) 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問題:伴侶不信佛,要跟他分居嗎?
這是指學法環境的重要。住可分兩個:
(1)
出家眾要跟僧團共住,見和同解,對於宗派的見解是同宗,可以互相增長。
(2) 在家居士,共住的住是走向心靈方面,不能為法背叛伴侶。是跟法住,不是跟外道邪法在一起。每件事要依正法而行,心靈上跟正法共住。
- 如何恭敬佛寶、法寶及僧寶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口窩 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口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是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口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廣論P.108 L2~L10)
詮釋:大瑜伽師將文殊師利菩薩佛像奉於阿底峽尊者前,請示尊者:「這佛像好不好,若好,就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的錢拿來買此佛像。尊者說:「文殊師利菩薩佛像是至尊妙音,哪有不好的,只是工人的技巧是中等的。」說完即將佛像放在頭上頂禮,對一切的佛像尊者都是這樣做的。只要是經典中含有正法四句以上就應該遠離及斷除一切不恭敬,像是拿去抵押,當成貨品買賣,放在不乾淨的地方,穿著鞋襪跨過經論等,應該對佛像、佛經等要恭敬。有傳記說善知識慬哦瓦只要看到有人持經典來,會合掌起立,到後來身體不好不能起立,還是會恭敬的合掌。又說阿底峽尊者到哦日這個地方,有一位持密的法師不去聽尊者說法,但看見尊者看到一本經書上面有口水的痕印,便生起不忍之心,說:「可憐呀,不可不可。」所以這位有修行的咒師立即對尊者產生了信心,知道尊者是位了不起的人,所以就開始聽尊者說法。善知識惹瓦也說:「我們呀對於法之隨便,而不尊敬法及法師,是會壞了智慧的因,所以現在我們愚癡,這樣就差了,不要再造作再累積更愚癡的因了,若我們愚癡至此,那還能做什麼呀?
【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師父法語:同樣的三樣東西修,應該主要做的,對分佛、法、僧。現在佛已經涅槃了,目前唯一留在世間的就是佛像,這個佛像不管是雕塑的,或者是畫的,不管是好、不管是壞,畫得容或有好壞,那個是做的那個技術人員的差別,佛像本身絕對是好的,我們應該要這樣地認識。所以不管他是雕塑的、是畫的,畫得好是不好,我們絕對不要隨便地譏毀;乃至於把那佛像隨便放在不恭敬的地方,或者押當等等,這個絕對不是個財產。這個凡是對它不恭敬,輕,「輕」是對什麼?就是你心裡面沒有對它恭敬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輕哦!不是說你根本瞧不起它,不是這個意思,你不看重它,這個都應該斷除。
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是敬田,這是我們最恭敬的,就像大師,就像佛一樣。這個話好像大家都會說,但是大家都做不到。現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提醒一下,不是我們馬上要做到,至少有一點我們要認識。認識什麼?認識連它這個概念我們都沒有。大家想想看,說我們真的能夠把佛像等等看成像佛那樣嗎?你們有沒有人說「我做得到,我有。」假如有的,我請他舉手,有沒有?反過來說你們的的確確說「我的確沒有。」沒有的請舉手。不錯,還有很多同修,這個倒是的確的,實際上平常我們的的確確,這個心理上面這個認識還沒有,這一點很重要。
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我倒不是說要怎樣,我就處處地方點醒我們大家,當你認識了這個情況,我們就有機會改善了。我們每天都要至少上兩堂功課——早、晚課。我們跑到大殿佛堂的時候,什麼心情?馬上就感覺得出來。那個地方是佛,假定說這一點,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的話,你那時候就會說,一進去馬上感覺到:啊!到了佛跟前了!到了佛跟前了。不要小看這個,不要小看這個哦!在我們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幾件事情,說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斷三過,具六想」,具六想當中第一個是什麼想?我們自己在病當中,什麼病?無明大病,粗的地方就是貪、瞋、癡。由於這個而造業,然後輪轉生死之苦,現在救我們的——佛。佛是無所不在,那麼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就是我們的業障礙。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淨除它,就是要自己至誠恭敬去懺悔;要想懺悔等等,還必須要先認得自己的錯,所以說我在三毒當中。
假定說我們平常有了這個認識,心理上再這個念頭的話,你提起來,一跑到那個佛堂當中,馬上現起來:「是,我現在看見的是,不是佛,是佛像。為什麼看見的佛像?就是我業力所感的,就是我的惑業現在所集的果。」看到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就生起無比的慚愧,那個慚愧的另外一方面,那恭敬心就起來了。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恭敬就恭敬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因為你根本對這個概念沒有。或者是雖然有了以後,你沒有如理地去思惟。假定你這個概念,能夠真正認識了去如理地思惟,你常常這樣的話,你跑到什麼地方……也許在平常的時候,儘管說「毘盧遮那徧一切處」,也許我生不起來,因為這個的確凡夫啊,這煩惱很重;可是跑到當佛堂裡面去的時候,那時候莊嚴的氣氛,應該能夠提醒你,你就能夠感受得上。
所以有了這個標準,你一衡量一下,我們就曉得,現在自己的心境狀態。目前對我們最重要的,我們要認識我們錯在哪裡,你認得它錯在哪裡以後,然後我們就有改善的機會了。
詮釋:不管佛像畫得好不好,佛像本身絕對是好的,一定要恭敬,要放在心上。不是要馬上做到,但要把佛像看成佛,效學的對象。要有認知,我們要把佛像看成佛的概念都沒有。要有病想、慚愧心才會產生恭敬心。
佛法一定是對的
師父說的一定有道理
是我聽不懂、做不到
我慚愧、我努力
這才是恭敬三寶的心
一定要假設佛法一定是對的這個前提。
智慧是眼前看起來沒得到,這一步走對了我一定會得到,要種因。
愚癡是一定要看到結果才肯努力,這叫愚癡、無明,叫做病。
師父法語:
現在我們平常啊,說來說去毛病在這個上頭,就是這個業障非常地重。這個業障分兩方面,一個呢就是自己的見解,總覺得自己的見解礙在這個地方;一個呢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習慣,自己的習慣。所以這兩樣東西,很厲害地障在那個地方。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就要首先要認得這個東西,然後呢怎麼樣去對治它,怎麼樣去對治它。而要想把它淨治也好,要想增長功德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從這個恭敬三寶開始,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
所以像我們眼前,我們看得見的很多同修,都是各人有各人自己善根。但是呢往往就沒有顧全到那個前提,或者偏在某一方面,就是這樣。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每一個人來了以後,一定房間裡馬上布置一個好好的地方,供一個佛像;然後呢要找這個去什麼上香、上水弄半天哪!房間裡要弄的,但是跑到大殿就不管!這個很有意思,這個很有意思。你到底是供佛,還是供你自己啊?那很清楚、很明白地你看得出來,這樣。然後呢自己修行很重視,常住的事情不管;你一個人很照顧,僧伽團體不管。佛告訴我們的什麼?僧伽,要你皈依的三寶啊!
詮釋:見解的障礙在企業界特別大,我們自己的成功經驗就是見解的障礙。始終很窄的就以有限的經驗當作見解的標準,佛法的好處就是拉到一個制高點,用2500年以上的智慧來替代你短短幾年的智慧,所以見解要打破。第二個就是自己的情緒和習慣,我們習慣每件事都為了自己,這個習慣如果不改變要去利益眾生是難之又難。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恭敬三寶,因為恭敬三寶智慧會升起,能打破自己的見解跟習性。
- 如何供養三寶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廣論P.109 L6~P.111 L4)
詮釋:吃喝之前先供養,先觀想勝妙,要養成習慣。
十大供養:
(1) 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
(2)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3)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4)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5)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6)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
(7)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遍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8)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9)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
(10)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清淨供養(無染污供養)
Ø 東西本身清淨
Ø 來源清淨(不可妄求)。不強求,出家眾是以法供養、正行供養為主,要分辨清楚)
Ø 意樂清淨(回向無上菩提)
Ø 加行清淨(恭敬、敬信心)
Ø 觀想(佛),隨喜。供養很重要,要隨喜一切菩薩對十方諸佛的廣大供養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師父法語:供的時候不要說把壞的先供養;要供,把好的。現在我們常常:啊,這個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養別人去,供養三寶去,供養什麼去。所以說到這裡,有一件事情我隨便一提,隨便一提。那時候常常我們看見啊,在人家今天有一個什麼好的宴慶,慶祝完了以後剩下來的東西,送到廟裡去。這個是對在家人說的,我們出家人大家不大會做那件事情。當然人家送得來,送得來,我還是照吃,送給我們還是高高興興的。金山活佛,人家送給他什麼東西都吃了,那我們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嗎?但是對在家人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個等於什麼?這個出家人啊,在他們這個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行為當中,等於是傭人。這一點大家注意!有機會的時候,不妨以後告訴真正信佛的那種信眾,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他家有了宴慶,剩下來的就供到廟裡面去。平常我們什麼?也是嘛!好東西吃完了,剩下來的,「好了,拿去,你們分分。」不是這個味道嗎?所以真正要供養的時候,這是很多小地方,那麼我們同樣地也是把最好的去供養。
還有呢,我們現在廟裡面常常看見很有趣的習慣。今天碰見一個法會,然後油炸的炸完了以後,跑得去供。供完了以後拿回來燒燒好了,然後自己來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燒燒好;那炸完了,為什麼?炸完了擺在那裡不壞。喔,原來你這樣地去供啊!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
所以以後凡是你自己不相應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去這樣地供養。那麼我們拿來了以後,就真正地供養。那個水果拿來了,先擺在那三寶供養完了以後,不要打開,然後呢吃的時候,自己再打開,那都是錯的!拿來了先把它打開,最好的方式,就像我們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給別人去,送給鳥獸去,這個可以。人家本來就是供養三寶,供養佛;如果說他本來是供養你的,那時候你說,欸,那我用什麼方式,可以。如果說,廣義的說供養,那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說先擺在那兒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後回來去慢慢地享受;打開了,等一下要壞掉了—不可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意義。
詮釋:要把最好的東西做供養,不管是供養佛或是僧眾。自己喜歡的東西才能供養給佛菩薩。東西要打開,自己怎麼吃就要如實的呈現給佛菩薩。
供養的好處: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廣論P.112 L4)
詮釋:聽聞記不住聽不懂,聽懂了不能了解意義,身心不能升起同樣的智慧,無法相應,智慧很差,這就要用供養三寶累積福田的力量改善,這是最最重要的教授。
- 如何祈求、啟白三寶?
(1)
收斂身心、閉口:不要散心雜話,想講就講給師父、佛菩薩聽。
(2)
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揣測他人(凡夫)的心思:那是白費心機,你要做的是觀察自己的心思,碰到境界思惟佛菩薩、師父會怎麼想、會怎麼行。
- 什麼是三皈依?
(1) 外性三寶
皈依佛 → 向佛啟白祈求
皈依法 → 思惟緣起性空
(思惟每件事的前因後果,每個東西都是因緣而起,所以它都沒有獨立存在的本質,就不會執著,一切以業果為準則,就能體悟佛法是無上的智慧)
皈依僧 → 以聖僧為楷模
(僧眾因戒而行,學習其言行舉止,內觀自心,守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
(2) 自性三寶
皈依佛(覺) → 覺而不迷,福慧雙修
(皈依自己的覺醒性,在福智資糧上不停的累積,相信自己是未來佛)
皈依法(正) → 正法無我,遠離煩惱
(自己要心正行正,沒有我,就沒有我的煩惱,不停的無我的心性上理解正法,我是由父精母卵組成,我是我嗎?我在哪裡?莫執著有我)
皈依僧(淨) → 自性清淨,無欲無求
(不要比較,無欲於求)
總攝:要從外性三寶到自性三寶的思惟,要學會反芻,才會穫得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