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一輪)課程:中士道之思惟集諦 (二) 、 十二緣起

課程:中士道之思惟集諦 ()
      十二緣起
時間:2015/4/29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           煩惱生起的六因
·           善法生起的六因
·           煩惱如何找到
·           發生希求解脫之心
·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           什麼是十二因緣
·           中陰身

課程摘要:
一、影片: 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https://youtu.be/3G2XdM6jbOA
曾任職於米其林餐廳的廚師烏普雷希,在前程似錦時放棄一切,進入照顧臨終病患的「燈塔」安寧照護中心擔任大廚,為這些病人烹煮三餐,而且一待就是11年。
烏普雷希十點左右會去看望每一位病患,期望他做的菜符合病患的期待,因為他們心裡想的味道來自於他們的記憶;如果他做出他們想要的味道,那種愉悅與滿足感是最令烏普雷希開心的。
一個廚師的慧心善意、柔軟達觀,用一生的美味給臨終病患此生最後與最真的溫情與感動;雖然無法替生命多添一點日子,卻能賦予日子多一點生命。如同師父說:「只要你不放棄,我願意陪你走完最後的一段路。」
烏普雷希給不同的人不同的美味,好比師父創辦不同的營隊如企業營、教師營、幼幼班等等法味來把0-100歲的我們從苦海裡撈回來,帶我們離苦得樂。

班長提策:誰是臨終的人? 就某個層面來說你我都是,我們從出生就走向老死;有了師父的法味就充滿樂趣,沒有師父的法味就煩惱無窮。因為我們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淡淡的憂愁煩惱可都說不清楚,到了臨終的時候這種情緒就會加大加深加廣;假如在最後的一刻能接觸師父的法藥的話就得救,那種幸福感只有真正談過法樂的人才會感受到。


煩惱生起的六因:
所依:隨眠種子(習性)_境界現前時按照我們的本能,直覺的行為。
所緣:境界現前_當境界現前就是指我們所遇的環境、事件所現起的念頭及行為。
助緣:人、法
猥雜:不對的人
言教:不對的法
串習:不好的習慣
作意:非理作意

煩惱是甚麼? 是寂不寂靜的心,是心動的感覺;是貪、瞋、癡、慢。煩惱是如何升起的呢?Linda班長以女人喜歡買包包為例,為了買包又怕先生罵,就必須撒謊來掩飾又買包包的行為,所以煩惱就升起了。
如果煩惱生起可以有六因,那善法欲生起也有六個因。


善法生起的六因:
1.    所依:隨眠種子
2.    所緣:境界現前
ü  助緣:人.法
3.    對的人
4.    對(好)的法(善法)
5.    好的習慣
6.    如理作意
所以要有一個師法友的增上環境 (上廣論受保護)

各位師兄姊們來上廣論的緣起是甚麼? 多數同修都是因為親友的引薦、加上自己本身想要改變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先來學看不見的東西,讓看得見的東西隨之改變。
其實,大家能加入福智一起學習並非巧合,而是與師父有累世的因緣,也就是我們說的善根。在這裡說善法欲生起的六因,各位有沒有看到各位的隨眠種子? 進入廣論班有一段時間後,慢慢地累積了好的習慣,每周三就希求來上課,形成了好的循環;那麼善法欲就來了。有些人也有善根、也碰到了廣論,可是上了幾堂課就跑掉了,是因為串習不夠,非理作意。

班長提策:
我們看煩惱六因,首先是隨眠種子,甚麼叫種子?以前在土裡埋下的東西就叫種子。雖然現在沒看懂它,可是碰到境界就發生變化;例如早期的銀行界有個規矩,就是太貧窮的人不能當經理。為什麼呢?因為太窮沒看過大的金額,太多的錢出現在眼前的時候呢,貪念可能出現了。
煩惱的種子在何時現前是你我都無法預料的。我們的心叫做玲瓏心,是千千萬萬面,每一面都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看見;這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是個好人,但某個境界就會照出他的黑暗面。所以佛法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叫做:「歷事練心」,就是說要有一個境界、事項才能調心;特別是做義工的時候,能夠調出我們的真心。
舉喝咖啡為例,有人可能在某個固定的時間要喝咖啡,當時間一到或是聞到咖啡香時,境界現前引發隨眠種子,不斷自我串習,說沒喝咖啡就無法做事,那就是非理作意。
我們學正法要親近對的法、對的人,因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重要。我們透過親友引薦來學廣論,就是我們的心有隨眠種子存在,遇到廣論就境界現前,對的人、法是師父 &團體;加上串習、如理作意,了解佛法是讓我在任何境界都能轉念轉心,得到如理作意真正快樂,不似世俗的快樂會有失落感。


煩惱如何找到?
種子碰到境界時去觀察己心的行相(起心動念)
  :當義工時的心念

從歷事練心裏找到煩惱,如果你是公司的總經理,如果被分配到擔任搬茶水的義工,我們要如何學習歷事練心? 我們要學習放下傲慢心,Linda班長以自己親身到文教當義工的經驗,說明如何調伏自己的慢心。

班長提策:
父母算不算孩子們的義工? 如果孩子愛打電玩,父母要如何起心動念,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 作父母要先看到自己的初心是愛孩子,為孩子好。但往往我們看到的是極度憤怒的心相,看不到我們的初心。
回想侯師兄的一個癌末病人發現丈夫外遇的公案,侯師兄點出她愛丈夫的初心,讓癌末病人把丈夫託付給外遇的對象後,自己也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再來說孩子打電動是他們社交的功課,我們要生起智慧來找到孩子其他離苦得樂的需求,比如說睡眠幫助長高,但打電動往往是要犧牲睡眠的,兩相比較的離苦得樂就會幫助他取捨。前提是要讓他知道我們非常愛他。
當我們碰到每一個境界,要能看到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要用甚麼樣的智慧找到這顆心。

煩惱過患:
煩惱可不可怕? 常在我們的心中,有甚麼壞處?
師父開示:說到這裡,有人就說:「哎呀!我不聽還覺得心裡想修行,聽了以後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難免會生起這個想法,在我現在的認識恰恰相反。我不聽啊--固然,不談修行的人不說;就是你談修行,你不聽,請問你修些什麼啊?你不聽,要修的內容,你修了半天修對了嗎?說我們閉門造車,空忙一生還不知道,乃至於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獄去不知道,還偏偏覺得這個對,何其顛倒啊!所以你真的想修,聽見了才高興:「哎呀,對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來為什麼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費氣力啊!到今天才認識了才高興,啊!」那時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害怕?不過倒有一點倒真的,因為你不懂得,所以你總覺得:哎呀,修行好啊!人家說好嘛你也好,結果原來修行這麼個難法,唉呀,那個時候害怕!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怎麼辦呢?你要更進一層地認識。
如果說你有了圓滿的認識,那時候這個道理很清楚,擺在眼前只有一條路,只有一條路!什麼路?修行。你退轉去,假定你退轉去,像我們想像當中,那很舒服安樂的話,哈哈!不要說你們,我第一個退轉去,趕快回去享樂,為什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仔細你一想啊,回轉去的話,只有一條,回轉去是非死不可!百分之一百的。眼前是小小的安樂,結果將來是無邊的大苦;眼前貪得一點點小便宜,然後在地獄裡邊受無邊大苦。啊!絕不可以。就像打仗一樣,打仗你不要逃,你逃的話,只有一條路,死路!因為打仗容或敵人看不見你;在生死當中的話,對不起,那個敵人在四方八面眼睛張大了看著你呀!你不張大了眼睛逃避敵人,要把敵人消滅的話,只有一條路,非被它打死不可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你只有睜大了眼睛,全部精神防避它來襲,然後你把它克服,這是唯一的一條路,這是我們要認識的。所以你如果說認識了,然後你那時候會了解,你只有正對著它,你還有生路,第一個概念。
進一步呢?如果說你正確地認識,然後正對的話,你會發現,這必然只有這一條是路,而且必定是生路,這個就妙了!眼前是一點點小小的辛苦,到最後卻是大安樂。而且這一條路是絕對是生路,前面是絕對死路,這兩個當中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最主要的還在什麼上面呢?還在不知道。以前因為完全不知道,所以現在產生了誤解;現在知道了,千萬不要停在那裏哦!停在那裏你覺得:喔唷!曉得了又害怕了,又退回了,那一點點知道都浪費掉了,好可惜!所以不要怕,不要怕,你只要努力地下去。(手抄第十冊P66L6~P68L2 74B23:47)

班長提策:師父鼓勵我們努力的學下去,對於不同的人給不同的法味。

班長提策:回到師父開示 P67:你仔細一想啊!回轉去的話,只有一條,回轉去是非死不可!百分之一百的。以要不要上課來說,我們心中的抉擇,從師父的觀點來看是差距很大的,好好來上課說不定是三世人天,可是不上課去好好吃一頓是三世地獄。抉擇並非都是無關痛癢的,師父比喻:在生死當中的話,對不起,那個敵人在四方八面眼睛張大了看著你呀!閻王是紅著眼看著我們,我們還有幾天逍遙?所以我們要做好準備,累積資糧,多作善念善業。

讚頌:又見你的容顏  www.youtube.com/watch?v=vxk7QcPyvcU
輪迴無邊的長夜 生生死死別離多少回 
無數的過客中 有一顆永恆的心    
印在腦海裡 令我不停地追尋     
掀開記憶的紗簾 串起宿緣的珠鬘   
善繪的祈願筆 隨我們心業相牽    
畫出歡聚的畫卷           
失散的我 在夢裡問著那人在何方   
遇見了你 一切迷惘頓時平息     
靜靜地凝望著你           
在你眼裡也找回我迷失的自己    
當我又見你的容顏 聆聽你法語涓涓  
妙法正理的甘霖 潤進我乾枯的心靈  
當我又見你的容顏 沐浴在你萬頃的悲泉
多少劫來的塵勞 就此洗淨光潔    
我要像天際的雄鷹 注視著無涯的遠方 
在歲月的長河中 一刻不停地飛翔   
暴雨旋風濃霧 打不住勇猛前行的心  
我追著心中的日輪          
到一個沒有黑夜的地方       
就是你心上 就是你心上 

班長提策:又見你的容顏,是上師在三年前的憶師恩法會推出的;為什麼是字呢?上師說過她小時候對她父親說:「我愛我的師父第一,我愛爸爸第二。」當上師遇見師父後,上師的父親明白了上師為何當時這麼說。這生的父母給予我們身體、養我們長大,可是師父、善知識、佛是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這樣的恩德是遠大於我們這世的父母。上師與師父是生生世是互為師徒,師父示寂前交代:你們不要找我,我自己造的業,我會再回到這個團體;師父也跟上師說:我如果再回來你要教我。我們如果過去生沒有跟過師父、跟過上師,今天不會碰到廣論就走進來學習。我們隨文作觀把我想成自己又看到師父的容顏,師父的法語甘露潤澤我們的心靈,只要跟隨師父、上師學習,就像跟著日輪一樣到沒有黑夜的地方。

我們從業果法則知道大部分我們都在造惡業,能得人天是非常不容易,而且師父不是帶領我們得人天而已喔,是要走增上道。生生增上,不會上上下下墮落,得人天的結果是一生一生的修行、一生一生的增上,然後跳出輪迴進入中士道的修行;中士道也是佛法真正修行的開始。要跳出生死輪迴就要希求解脫,有兩個法門去思惟,思惟這兩個字很重要,一定要聽了道理,聞法後數數思惟,好好思惟。


發生希求解脫之心
1)由苦集門中思惟
2)由十二緣起思惟

首先,從苦集門中如何思惟?先談苦,苦有哪些?

八苦(現世之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苦(色、受、想、行、識)
六苦(輪迴之苦):數數捨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無伴過患、數數高下過患、無飽足過患
三苦:壞苦、苦苦、行苦


苦的因在哪裡?佛法上就叫集;惑、業是造成苦的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惑(煩惱);有了煩惱馬上就會造業,但是有業沒有煩惱你不會繼續造業,所以煩惱是最可怕,是我們要去對治的。
從十二因緣來思惟;十二因緣不談苦,談的是從因造果的生命現象,總共有十二支,前面那支引發後面這支,生命的現象就在這十二支當中流轉。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只有苦 沒有樂
  (所有樂受皆短暫)
被業力推動流轉生死
  (無始亦無盡)

生命是甚麼? 就是只有苦沒有樂,就是苦諦。樂受也是苦,苦受當然是苦,最可怕的就是行苦,行苦是被業力推著往前流轉生死,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什麼是十二因緣?
生命是因緣而起,沒有真正能夠獨立主宰的「我」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班長提策:
無明、行、識是因,名色、六入、觸、受是果。=> 一重因果
愛、取、有是因,生、老死是果。=> 第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跟第二重因果就某種層次上來說很像;生、老死就是名色、六入、觸、受。生就是有一個身體,就是色;名就是有一個意識。有一個心理狀態和一個身體狀態就名色了,名色長出六個洞 (眼、耳、鼻、舌、身、意六個窗子),煩惱從窗戶穿進來叫六入;不把門窗關好的話,煩惱會跑進來(六入);有了六個窗戶碰到境界,心就動就有觸,就有感受。所以他所講的就是一個生、老死的現象;生、老死是一個總相,仔細講起來就是名色、六入、觸、受。而無明、行、識就某個層次就是愛、取、有。
我們仔細想想昨天和今天的關係跟今天和明天的關係像不像?為何要用三個名詞來說昨天、今天、明天?講過去、現在、未來是為了顯示現在的重要。
講昨天、今天、明天是為了顯示今天的重要。
無明、行、識=> 過去 ()
名色、六入、觸、受=> 現在 ()
愛、取、有=> 現在 ()
生、老死 => 未來 ()
過去只有因,未來是果,只有現在是有果又有因。為什麼未來只有果? 因為我現在做了以後就只好結果。總共十二支:過去占三支,未來占二支,現在有七支,所以現在最重要,關鍵就在現在。

廣論:P179 L4- L9 中陰身
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瑜伽師地是說非實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餘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廣論:P179 L4- L9 中陰身)

班長提策:這裡是說我們死了以後如何再生的過程。第五項就是生有(生的那一剎那)的結生的道理,若是胎生,對於未來將要生的地方會見到自己的同類有情 (是豬就會看就豬,是人就會看到人),會看到一群快樂的在一起,你就會願意去往將來要生的地方。
把父母的精血看成是父母在交合,其實還沒正式交合,只是在昏昏沉沉的看到他們在交合就起貪愛,如果妳是女生會把母親推開,和父親在一起;你是男生會把父親推開和母親在一起。瑜伽師地說你沒有真正見到父母,你是把父母的精血看成父母在交合;生起這個慾望,一直一直靠近過去,慢慢地看清楚,父母形象不見了,是看到男根女根的交合;強烈的瞋恨心起,中陰身不見就投胎了。
生死的關鍵就是貪、瞋、癡,因為從頭到尾都沒看見卻以為看見了,從癡相產生了貪,產生了瞋。

(死的那一剎那叫死有,生的那一剎那叫生有,中有是指死有到生有之間;中陰身就是中有)
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由先所習憙樂馳趣。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廣論:P180 L3- L9)


班長提策:這裡是說我們不想去的地方就不會去,若不去就不會生。要是造了業感得地獄業而且已經增長的話,比如說在世間是屠羊宰雞或販豬的,在人世間是沒有犯罪的,可是在佛法是不符合戒律的。中有,對於未來要去的地方會出現幻想,看到這些動物,因為你前世的習氣你就跑過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