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業果(四)
時間:2015/4/8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1.從對境時心的行相去觀察自己的等流果。修行就是修自己的等流。(等流轉→業轉→業果轉)
2.圓滿的修行所依身
3.八因
4.三緣
5.心清淨
6.業果定解是一切白法根本。應念念觀察三門造業。
7.朵壠巴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時時病想最為吉祥。
8.四力懺悔(近對治)
9.實際作法
10.勇於改變。
課程摘要:
前行:
二、【從對境時心的行相去觀察自己的等流果。修行就是修自己的等流。】
【等流轉→業轉→業果轉】
班長提策:
◎何謂業果?我得到什麼身體。
『異熟果』這一世走了,我會在哪一世投胎;現在在這裡,下一世在另一個地方成熟。種子是現在造的因,會因為異地(在地獄成熟)、異時(現在造以後結果)、性質(現在是人,下一世不一定)皆不同。
業果最重要的是等流,相等的東西,從這一世流到下一世,到底留下什麼?就是等流。
『領受等流』我罵別人,我也會得到被罵的相等感覺,像循環一樣。
『造作等流』習氣在心裡,造了根,會持續到下一世。
要看到心的狀態,必須透由境界現起時,對境時心的形象,去觀察自己的等流果,從等流果就可看出我們從哪裡來!等流轉,業就轉,業是行為,業果-行為的結果。
如果大家隨時注意心的形象,才會時時刻刻警惕碰到所有境界時,看到自己心的狀態,行為改變,果就會改變。佛法就是要調心,碰到境界看到自己的心不容易,因為我們心中有造作等流,很自然反應出來習性的重複行為,且我們都有共通的問題,就是嫁禍於人,為自己找藉口,所以要養成看自己的心,才能從業果中找出智慧。
師父法語:手抄第8冊,P20 L4 ~ P23
LL3
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應該認得,什麼?是我們以前那種概念的錯誤,我們應該認得,一切是由這個業感果的。
那麼這個業的四個行相我們了解了。了解了以後,更進一步就是說:那麼什麼樣的業是善的感得善果,什麼樣的是惡的感得惡果,我們也了解了。然後呢,下面又特別地說明,有幾種業它具有特別力量的,我們了解了。那麼最後曉得由這樣的業,感得那個果,那個果分三部分: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
這個等流果前面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今天要特別解釋一下的,這個黑板上寫的,黑板上寫的。說,「造作等流」,它又叫真等流,這什麼意思呢?是說你因地當中,是有善心相應的,到果位當中,它還是這個。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心念是善的,後一個念頭繼續地下去,繼續地向前面的繼續不斷地流衍,繼續不斷地向前面推衍,是前念、後念輾轉相生,而這個輾轉相生的前後,它特質相同的,這叫等流因果。我們剎那剎那地延續,一直不會斷絕,從前一世到這一生,從這一生到後一生,就這樣。
所以我們平常的一切的情況,譬如說前面說異熟,當那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啊,當我們對了這個境以後,我們內心當中,就有一種知見、感受,跟它相應的生起的。那個時候的那種知見、那種感受怎麼來的呢?就是說我們曉得以前我們這種習氣,當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由於這樣的一種心情去做,所以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它相應的這個心情又現起來了。前面這個叫做異熟的因果,那麼當那個時候,跟它相應的心裡面現起的這種狀態,就是等流因果,等流因果。
對這個認識,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所謂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行起。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現在前面有一個境界現起了,境界現起了。以前你曾經傷害過他,所以這個境界碰到你身上的話,你同樣地是被傷害,那麼這個叫作領受等流,這個叫作領受等流,你被傷害的那個感受。但是除了這個身體相續上的領受以外,心理上面你會起一種反應:「唉,被傷害了,那我要以牙還牙去報復他!」這個時候我們心裡一定會生起這種心情來;或者他對你好的,你也對他好的。總是我們心裡面有種種的這一種,以世間上面的……平常我們常常好歡喜跟人家論辯見解什麼東西,這個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修行就從這裡。
所以我們真正要認識,認識什麼?就是認識這個。假定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就談不到修行,這一點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會輾轉相續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自己作不了主的原因就是這樣。你說作不了主嗎?好像作得了主,就是前面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還覺得很有道理—欸,他來害你嘛,「我當然要報復啊!」他罵你嘛,「他說得沒有理由,我當然要跟他辯論哪!」嗯,就是這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覺得是可以作得了主,實際上你為什麼心裏會生起這種反應來?你為什麼對這件事情這樣想?這就是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為無明所覆蓋的。現在修學佛法真正要認識,就是要認識這個,大家懂不懂這個?現在這裡不一定完全清楚,到後面的時候才說明了。
那麼認識些什麼呢?認識就是說,現在我們不管你起了什麼念頭,說對於壞的境界你去報復,對於好的境界你去歡喜,或者感激什麼等等,這個無非是或瞋、或貪、或癡,不管你怎麼做,總歸在三界生死當中輪迴,三界生死當中輪迴。壞的墮落三惡道,好的就是保持人天,也是暫時的,到最後還是在這個地方跳不出去。因為什麼?這個是有漏的,無明相應的。是真正的整個的轉化,就從這個地方轉化起,你當下認得它—不對,這個錯的,這個錯的!
班長提策:
什麼叫有漏的?有漏的就是有副作用,什麼叫真正的轉化,等流就是假如你不管起什麼念頭,碰到好的境界就起歡喜心,或者也沒有什麼好什麼壞在這邊癡癡呆呆,基本上你只要沒有想到(佛告訴我怎麼做;法告訴我怎麼做),隨順著原來的習性照著去做,該生氣就生氣、該歡喜就歡喜、該睡就睡這叫做迷就是無明。但是你只要一斷掉(我今天為什麼這樣?),你只要有懷疑就可以走向解脫之路,斷掉原來的習性。能不能依正法就看你相應佛法的程度。
【影片欣賞~感人動心必看】
佳璋副班長提策:
此片是有關業果的呈現:一個小男孩30年前為了生病的母親去藥房偷了止痛藥被逮,對街賣麵的先生看到當時的情形,不但幫小男孩付清藥款,還給了他食物。這位賣麵的先生還是持續做善行,造好的業。30年後的某一天,他病倒了,女兒只能賣掉唯一遮風避雨的老房子來籌措龐大的醫療費,沒想到30年前老爸曾幫助過的小男孩,如今竟成了他的主治醫生。醫生讓792,000元的繳費單變成0元,因為他認為這醫筆醫藥費在30年前就已用三包止痛藥及一袋蔬菜湯付過了。
我們每天去造善業,幫助別人,那個果會在什麼時候,甚至在那一生感果誰也不知,相對造惡業也是如此。
【分組討論:學佛要有所求?還是無所求?】
學員分享:
一般學員認為學佛要先有所求,一定是有某些煩惱、障礙所以來這裡學佛,所以剛開始是有所求,學到後來會變成無所求,會發現剛開始所求的東西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麼去做、怎麼去付出、怎麼去利他,做這些事情之後自然而然業跟習性改變過來,這時候更不需要再去求,所以答案是無所求。
班長提策:
求佛果當然是對的,從有所求走到無所求這是高的過程,可是有一件事你永遠都不會了解,你求的都會成。佛說「有求必應」,只要有求的都會回應,假如這件事情是真的話那我為什麼還這麼苦?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求的是什麼?我們要學,連”求”都要學。
當你不停的去求愈來愈多錢的時候,求的是一個貪,實質不是求一個財,他會讓你愈來愈貪,不但這一世拼命貪,下一世也會很認真貪。很多時候你不曉得自己求的是什麼,所以很多的求是不停的求一個貪念,最後發現求的錢根本都沒用,你覺悟了,貪念才解除。
其實你求,祂回應你的是要給你一個覺悟,佛菩薩會讓你圓滿你的修行,即使你不知道你求的是什麼祂還是會讓你圓滿。佛菩薩說有求必應,偏偏你卻不曉得你求的是什麼,要仔細去想才知道,從你的等流去想我原來要的是什麼?
師父法語:手抄第8冊,P122 LL3 ~ P124
LL5
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又云:「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妬果,當感妙同分。」
第二是什麼?就是形色、顯色圓滿。為什麼呀?喏!「惠施燈明等」。這個光明,啊!樣樣都照出來了。所以不但是供佛,而且在暗的地方,你處處地方能夠這樣,這是一個。還有鮮淨的衣服,好的東西,那個就是形、顯二色。「又云:由依止無瞋」,這個瞋是內心當中的最惡劣的東西,所以這一點「施莊嚴妙色,及無嫉妬果」。這個莊嚴妙色你怎麼個布施法?莊嚴妙色怎麼布施法?外面的布施,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常住,我們把那個大殿固然打掃得清清楚楚,弄得樣樣好,地道的前面,處處地方。譬如我昨天來說,我正在那兒休息,我看見平常身體向來不好的一個同修,居然跑在那裡,休息的時間不休息,拿了一個掃帚在那裡掃地。哎呀!我看了真讚歎哪!後來我還在說,他固然是得到了功德,我還因為他而得到了功德;他得到的功德他的,我在那兒隨喜,我也得到功德。所以我覺得你們真正懂得了這個如法修行的話,這個出家生活之美啊!
反過來,你說:「萬一這個人偷懶怎麼辦?」我還是可以得到功德。如果他偷懶,我覺得:「唉呀!這個人真可憐,不知道,愚癡啊!我要好好努力啊,我要將來幫助他。」我還是可以增長功德,對不對?這個很明白呀!所以你們要懂得,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反過來,你不懂的話,他那兒掃地,你會覺得:「哼!這個傢伙,他算什麼?他算他的勤勞啊?」對不起,他在那兒長功德,你這一念非墮落不可!這不是很簡單嗎?就算他做給你看,他做給他是他啊,你還是在那兒隨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我們這個地方 (p124) 不能反省自己不如,還要嫉妒人家,這是我們為什麼在末法的時候這樣,還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如意,那個不如意,說這個。你不要怪人家不如意,那你因地當中,你只要自己問你自己你起心動念,很明白、很清楚,就了解了這個道理,這樣。
這個地方都是什麼?「施莊嚴妙色」,你能夠把那個寺院弄得乾乾淨淨,人家一看說:「啊!這個地方真好啊!」欸,對了,你就得到了這個功德,你就得到了這個功德。所以就有這樣大的好處啊!你不要說,等到還要常住派你一點工作,你還畏畏縮縮跑到那裡去,「嗨喲,這個事情又無關緊要的,好像跟修行沒有關係呀!」前面說得很清楚,已經登地的菩薩,尚且要無量無邊的東西去供養,現在我們個凡夫什麼都不要,你還不聚一點資糧,不聚一點功德,請問你修行修在哪裡呀?所以這個地方來告訴我們施莊嚴妙色,然後呢還要不要嫉妒,那個時候「感妙同分」,欸,你就得到了!
【圓滿的修行所依身 →八因三緣】
【八因:長壽、容貌好、出身好、 有財有勢、說話有份量、 好名聲、大丈夫性、大力具足(一切都為了自利利他成佛之路)】
班長提策:
暇滿人身最重要是要來修行,童貞出家是很殊勝的,為什麼講八因三緣,假如要修學佛法除了出家身以外最起碼的增上生要有這八個條件,哪八個條件:
長壽:要活得夠久,學法的時間一定要夠長。學法很重要,學了法要幫助別人,從幫助別人裡面把這個法精進。
出身要好:出身不好,很多時候光要想填飽肚子可能就要等到八十歲以後才有機會學;
出身好,很早就有因緣,古代的印度都是王子跟皇帝出家,出身要好才比較有暇滿的人身,修行時還有一堆的僕人伺候,出家眾是順理成章,釋迦牟尼佛一成就第一個傳法就是五個比丘(就是跟著祂的僕人),出身要好講話才有人信。
容貌好:很多的美人一講話眾男生都聽,人醜心美人就愈來愈漂亮,人在求增上生容貌還是很重要。
有財有勢:才能幫助別人、講話有人聽,自己學法容易、幫助別人學法容易、勸人家學法容易。
說話有份量:講話有份量,死的都能說成活的、讓人對這個法升起信心,本身在學的時候就會將這個法化成能跟別人講的語言。
好名聲:靠不停的布施來的,大善人講話有人聽 能幫助很多人。
大丈夫性:很多女生巾幗英雄就是大丈夫性,大丈夫不是指男生而已,有很多人學法或傳法都是有勇猛的心。
大力具足:才能做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要去學、要幫助別人都需要大力具足。
所有增上生的這八個因,目標都是為了自利利他共同一起成佛,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成佛所以我希望得到這八個因。看起來求這八個因,但其實求的是佛果。
【三緣→心清淨、加行清淨、田清淨】
班長提策:
三緣是什麼呢?雖然有八因這個條件,但意樂最重要。意樂就是你的心-最重要,造業有三個緣,第一個是自己的心、第二個是行為、第三個對象,行為源自於心,加行清淨的本源是心清淨,雖然是我造一個業,對他可是業果,裡面沒有他,只有我的心、我的行。
所以佛菩薩在娑婆世界造業,娑婆世界的眾生不清淨;佛菩薩造的業清淨,但眾生田不清淨,佛的心中眾生都是佛,祂面對眾生明明是染污的,他的行為是清淨的、眾生本來不清淨,因為他的心清淨、加行清淨,所以眾生就清淨,因為他把眾生看成佛,所以佛成了佛。
【心清淨
→回向佛果,不希異熟 →無雜染,猛力修行 →對他人修隨喜,遠離嫉毀 →力不足,不退心,找下手處】
班長提策:
回向佛果,不希異熟: (對自己)
八因看起來求的是增上生,可是目標是佛果。不是求異熟、不是求增上生。
無雜染,猛力修行: (對自己)
心清淨要沒有雜染,要猛力的修行,一心一意在這條路是修行,不會為了旁邊的一點好處而放棄。
對他人修隨喜,遠離嫉毀: (對境界)
對象他雖然做的差,但是你不要詆毀他,你還要用他來策勵自己;他做的好不能嫉妒,要隨喜他。
力不足,不退心,找下手處: (對境界)
他要是做的好某個層面來說是我們能力不足,自己力量不足不能退心,找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下手,按照自己能力所及一步一步走下去。
【業果定解是一切白法根本應念念觀察三門造業】
→業果定解,白法就是善法,是善法的根本,三門是身、語、意,所造的業。
班長提策:
假如你實際上的行為有時侯造惡、有時造善,主要的原因是你對於業果信的程度不夠。假如對於業果學習,越來越相信後,你就會謹慎,因為每一個業果都跟念頭有關係。
如:奔公甲公案,起了一個善念頭就開心舉右手在牆上畫圈,而起了一個惡念時,自己就一直打自己的左手,然後畫一個黑點,告訴我們要抓住自己是一切善惡的根本。
何謂生命?人世間-身體;佛法-相續。
何謂相續?生命本質,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前面接後面)
佛法中有二種生死:(1)剎那生死→念頭起、念頭滅。(2)分斷生死→有一個段落。
而我們真正要學是剎那生死,因為生命的本質是相續的,所以善念=善種、惡念=惡種。身、語是從心出來,所以業最重要是意樂。
為什麼不信業果?因為身邊所有的人(包含自己)這就是我們不能堅持造善業的原因,所以業果就是要不停練。
【朵壠巴云: 「若有觀慧而正觀察, 如於險坡放擲線團, 與法漸遠。」→時時病想最為吉祥】
有觀察慧,然後有正確的觀察,你就會發現,你跟法的距離越來越遠,真正覺醒的人才發現,其實他一直是沈睡。所以我們每一個念頭,想到自己其實是很差,是非常吉祥。
班長提策:
一個人學習佛法,越學越深時,才發現自己對於佛法了解非常差,就如同井底之蛙。師父臨終時,他對於佛法發現:「越來越深,越來越不懂」。而所謂的病想,是自己有很多需要學習,這樣子才是一個最好態度。
前二段說明眾生不信業果,所以宗大師告訴我們要懺悔,而佛法真正的切入點,說明我們其實自己過去造了多少惡業都不清楚,唯一的辦法只有懺悔,才能對佛法生起信心。
懺悔過程有如鍊金:第一步溶化→分離雜質,最後用水(法水)去滋養它。
學佛前要淨除自己罪障→懺悔,後面懺悔把心調柔→累積資糧、積極行善。
四力懺悔(近對治)
班長提策:
對治→醫生下藥治病。
懺悔無法把我們完全變成純金,只是溶化雜質,事實上雜質未去除,本身也還沒調好,真正對症下藥→智慧→脫胎換骨。所以我們要修、求是智慧。
(1)破壞現行:斷(追悔力)
班長提策:
念頭相續,假如不去想的話,每一個念頭都是輪迴。
前念頭(因)→念頭後(果) →造成輪迴(因) →前念頭(因)→念頭後(果) →造成輪迴(因)……
現行→現在心的現象,念頭的相續。
斷:沒有開始的機會,所以每一件事,第一個念頭「斷」。如:想駡人舌頭轉七圈,轉完就不想駡人。為何要駡?不清楚,無法作主,是被前一個念頭、後一個念頭,等流習氣推著走,所以舌頭轉七圈外力(師父的話)進來,念頭中一轉,原來的等流就斷。→斷了原本等流相續念頭。
(2)對治現行:改(對治力)
班長提策:
改(換)等流心識→斷了以後→馬上接起。
斷了以後→應馬上換成另一個東西→原來的等流就不見。
Q:為何唸心經時,第一遍慢,而後面越來越快?
A:因為心念是快的,唸的速度,要與心念起來的速度相等,才能把煩惱的心念換成佛號。
(3)遮止罪惡:護(防護力)
班長提策:
護(未來要斷)→保護下一個念頭起來,隨時反省自己。
(4)依止力:依止(皈依、菩提心)
班長提策:
斷→過去斷
改→現在用另外一個念頭替換它
護→保護未來現行,不起來
本質是皈依=依止
依止三寶力量、皈依、求佛果、菩提心
實際作法: 頌經、 拜懺、 學習經論、供養、持佛名號皈依、菩提心
班長提策:
假如心很雜時,就念相應佛號,心慢慢靜下來,把原來煩雜思緒替換,就好像心靈呼吸。平常都在貪、瞋、痴、煩惱中,讓心靜下來,唯一就是念佛號。
短片欣賞~折翼天使
佳璋副班長提策:
她雖然失去了雙臂,仍堅強地活下來,相對於她,我們還在計較些什麼?我們豈不更要感恩及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
災難給你痛苦,其實也會給你常人所沒有的才能。
波波老師問:「你相信這個世界有童話?」
楊佩答:「因為我心裏一直堅持著有一份愛,相信老天爺會讓我帶著微笑生活下去,也會派一個疼我愛我的人陪伴我。」
如果我們每人都可以去完成別人的一次童話,你說這個世界上有童話嗎?
許多人在受到打擊的時候,就已頹廢崩潰了,如何轉變命運的不幸,讓自己屹立不搖?要去學習了解業果。楊佩沒有因為果相已呈現而自怨自哀,她燦爛的微笑,自食其力、不貪心,積極地去造更清淨的因,而讓其接下來的命運轉變,這是學習業果最重要的部份→不要逃避因果,要轉化逆緣為開創新局的力量。
【我不要用因果來逃避任何向上的機會;要轉化逆緣開創新局(勇於改變)】
班長提策:
因果絶非是逃避的工具,也不是一個說詞。真正的關鍵是在你面對因果後,一定要知道,它只是個果相,你要逃得出來,要斷得掉。
何謂斷得掉?
面對逆境時,先斷、改、護,最後找到皈依之處。所以所謂斷,在事業、工作、家庭,每一個地方該斷則斷,不斷則會受因果法則局限不清,永遠逃不出來。
要開創新局,第一件事就要斷,勇於改變。一定要在原來環境中,能夠轉換,試試別的挑戰,會發現還有更大的天地,正等待著你我去掌握及追求!
結論:
生命業果本身所有的果相,都可以在因地上做一個180度或360度的轉彎,關鍵是你能不能斷→改→護,如果你能,你接下來的生命將會產生不一樣的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