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一輪)課程:菩提心次第(一)

課程:菩提心次第()
時間:2015/6/17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菩提心

課程摘要:
一、讚頌:菩提心讚頌
十方所有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虔誦大乘莊嚴論 諸佛菩薩請傾聽
當如發心讚發心 弟子如是供世尊
如地如淨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寶源 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 如王如倉庫
如道如車乘 如泉如雅音 如流亦如雲 發心譬如是
       
其賢班長:
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以發菩提心而修持成佛,人師子是指佛我們要以清淨的身語意來禮讚一切諸佛也要這樣發心並供養一切世尊及佛菩薩菩提心就像金鋼藥王那麼堅硬及珍貴所以我們也要以這樣的發菩提心來供養佛菩薩。

課程內容:
1.一切利他就是利己嗎?
其賢副班長:師父的公案: 一家之主
先生努力工作認真照顧家庭,提供家人物質及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家人也會給予相同的尊重及回饋,反之,若先生自私自利不顧家庭,回家只是辱罵小孩、老婆,家人是不會給予相同的尊重,同樣的,如果你能善待、幫助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相同的回饋

2.

菩提心 (為利眾生願成佛)
入大乘唯一之門
大乘就是指究竟圓滿之意,而入大乘門的基礎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
發心剎那即為佛子(菩薩)
發了菩提心的人就可以稱為佛子(菩薩)
離此心即退出大乘
若退失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之人

班長:我們還是要從業果來談,我們要從一個真正的心念來看,可設定一個還可以的目標,一層一層的往上達成,目標越高,努力的層次就越高,佛菩薩就是最高的。為什麼要為利眾生?你我都有側隱之心都想利益他人,只是強弱的問題,尤其是牽涉到自己的利益時,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主要考量, 除非在見解上真正看清後才會逐漸提升起來。生命是沒有一個佛菩薩幫你做紀錄,你的生命是自己在做紀錄,是你的識田在做紀錄,你現在怎麼想是一個持續的現象,也是一個變動的現象,心念或物質面都是持續的,由心念畫現出來的身體或環境都是持續的。
業果有3種:1.等流,2.異熟(有個身體)3.增上(有個環境)
業果不是個別個別,而是以心念為主。你的心念如何,就會有配合的身體和一個配合的環境。例如獵人的下一生,也還是會在一個打獵的環境裡,這樣的一個心念,身體,環境,會持續延續下去,生命是百分之百公平的,你現在什麼心念,下一世就還是什麼心念。
而又是變動現象的原因是: 如果你把別人都當作高貴的人,把自己當作是僕人,來生就會感得出生在高貴的環境中,此點可參考八因三緣。
所以想要來生感得什麼樣的狀態,就是要有什麼樣的心念,這樣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身體及環境。反之,如果你看所有的人及事都不順眼,來生就會感得不好的環境,如貧民窟。所以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念來理解,為什麼是為利眾生願成佛,因為我們把所有人都看成佛,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如何成佛,先要有正知見,接著把佛的形象記起來,把師父的形象記起來。
接著須了解佛的行及心,佛菩薩的特色是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需要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才能了解佛菩薩的行及心,所以從一個形象走到一個行為,從行為看到心,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去看到自己的心出現什麼變化,而這一個變化讓我體會什麼是佛菩薩,就能夠以我的心看到所有眾生的心,把所有眾生的心看到跟佛菩薩一樣的心,我終於看到所有眾生都是佛菩薩。所以從一個形象到一個行為到一個真實的心,是要不斷的學習及比對,這個過程中就是為利眾生,不停的利益眾生才知道這顆心是怎樣的,你才能慢慢體會到佛菩薩的心是怎樣的,才能夠真正了解為利眾生的內涵,你就能生生世世成為佛菩薩。
所以沒有對“為利眾生願成佛”而努力,就不會真正為利眾生。
只要發心就是佛菩薩,可是心願一沒有就歸零,所以我們發心後要在「為利眾生」這件事上逐漸增加,要不斷發心增強心念,所以“為利眾生願成佛”這句話不是口號,只要發這個願,就會走上成佛之路。

討論題:為什麼菩提心如此重要?

學員:在職場上有80/20理論,有20%的人必須被淘汰,這20%的人是被利益了? 還是被害了? 還是須從檢視自己內心做起,了解是否利益他人做起
班長:老闆規定每年要淘汰人員20%,如此應如何利益他們? 你提出答案後智慧就會提升了,利益他人的好處就是智慧直接上升。
學員: 表面上淘汰20%的人好像是害他,但若是憑著自己的良心出發,那20%的人是真的不適任,那麼被淘汰的人到了別的地方可能會更成功,所以若把他們淘汰或許也是在利益他們。
班長:第一,當你假定20%的定義是要淘汰20%的人,這個命題是錯的,已將命題縮小,那老闆是在甚麼狀況下可接受不淘汰20%的人呢?

學員分享:
如果能把這些人的產能或效率再提高,老闆就可答應不要淘汰人

班長提策:
 1. 正確! 所以如果提高產能及效率,老闆是可同意不淘汰人的!
 2. 那是什麼樣的人會被淘汰? 那些人是自己要出去? 還是老闆要他們離職? 這是很大的差距! 什麼人出去? 是強者出去而不是弱者出去,因為他們的能力都提升了,可能到更好的環境工作,或是自己出去,因為其他員工的能力都提升了,可以取代自己。所以在利益他人的原則上,所有事情會出現種種的可能,甚至於我們若能讓整個團隊 的能力變得更強,那每個人的展望是不是可以變得更大。所以真正要利益他人時,他的智慧就是不斷的提升,這就是菩提心真的好的地方,若不敢挑戰,那什麼就都 學習不到了。

學員分享:
從佛法中找答案。若20%一定要淘汰,那我們思考佛會怎麼做,如此應該不會錯
那佛會怎麼做? 我們畢竟不是佛,所以只能思考如此做是否會安心理得

班長:師兄所提的概念是訴求先皈依的概念,求得佛菩薩的智慧,了解該如何做,而透由不斷的祈求及皈依,你會發現這個善良的心會出來,所以在淘汰這20%的人之前,你會去想這些人是否還有什麼工作適合他們,如何安排對他們最好,這時佛菩薩就會加持你,讓你知道該怎麼做,以便彰顯你的功德。

菩提心的宗旨是什麼?

其賢副班長:為利眾生願成佛,那是我們的目標,但是若發心的基礎沒做好,那發心的意義就不存在了。應如何利己? 就是觀看他人的困難,反觀自己而產生智慧升起的機會,利益越多人智慧也會隨之增加,這就是菩提心最重要的地方。

班長: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差別在哪裡?
學員:100個媽媽帶100個小孩,當火災發生時,如果每個媽媽都能無私地各帶一個小孩離開火場,則所有的小孩都能獲救,所以利他就是利己。

班長:本能上媽媽都會去找自己的小孩,所以會不小心踩死別人的小孩,推倒別人的媽媽,造成額外的傷害,這是怎麼回事?

學員回答: 這就是利己的心蓋住利他的心,若能利他大於利己就能產生菩提心。
班長:在上述學員的回答中,讓我們了解利他比利己容易,但是大多數的人認為利己比利他容易。可是你這輩子都在利己,你發現你越來越快樂嗎? 你發現你智慧有提升嗎? 但是學員提出如果每個人都能以利他為出發點,那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唯獨想利己卻沒辦法達成。

班長提問:為何我們覺得利己容易,利他不容易?
學員:因為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班長:我們自以為對自己一切很了解,對別人很少發這個心,所以對眾生就不瞭解。我們花很多時間研究了解自己,所以自己認為利己應該比較容易,利他比較難。課程開始時,曾經問過你們是否有病? 你們回答有,因為我們認為我們了解自己,所以永遠不會承認自己不瞭解自己,可是只要不承認不瞭解自己,你的所有做法都是缺乏省思的,因為你不會去檢查,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利益自己的。當主體及受體都是自我時,會產生極度的干擾,而我們卻認為自己是很了解自己的,所有心靈提升的書,都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當你要利益他人時,別人卻說你不瞭解我,然後我堅持要利益他,你會出現反思的現象,反問自己該怎麼做,不斷的反思,你的智慧就會直線上升,這個智慧直線上升的原因,就是因為知病,所以我要想辦法了解你,因而智慧升起。所以利益他人智慧會上升,利益自己以為很容易,其實很難,所以利益自己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渾,因為主體受體相互干擾,還會讓自己不承認,雖然自己有病,但是本質上是不會真正承認的。所以利益眾人,智慧提升的速度也會增快,接著就會走到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境界,因為佛是最高無上的智慧體,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利益自己是很難的,因為你看不清自己,可是你利益他人時,會不自覺地看到自己的那片心,慢慢的幫助眾生的能力就會大幅提升,一個真正發誓願要利益眾生的人,他的智慧提升是不可限量的,這就是菩提心最了不起的地方。

3.

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其賢副班長:大乘的目標是成佛,若忘失菩提心,我們的修行就會走偏差,走斜就不能利益眾生。

班長:若目標沒有確立時,每件事對目標沒幫助,既然發菩提心,你每件事都會與菩提心連接在一起,譬如做義工、讀廣論、園區參觀等等,心念都要緣在利益眾生,所以要時時心念利益眾生願成佛,所以要永遠確立好目標。

4.

  願菩提心(願心)
  行菩提心(行心)(菩提行)
  勝義菩提心
 
其賢班長:佛初發心,中集資量,現證菩提,這三個代表境、行、果,也就是一個是願,一個是行,一個是果。願心是指在因地當中發願時的境的狀態是什麼,例如我是一個凡夫想像佛一樣,所以我在這個境上就發了這個願心,然後發了願心之後,就須開始行持,修六度萬行,最後才會證得佛果。



班長:什麼狀況之下會發願? 心有所求時。所以在發願時,基本上對現況是不滿意的,所以所發的願望是我想去的地方,有一個目標,所以當發願時這個目標是還沒得到的,所以發願不難。但真正重要的是行,行菩提心之前,需先受戒,受了戒之後按著戒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慢慢走到勝義菩提心,就是佛的境界。但行菩提心很難,不過再黑的路若有一群人一起走,就會走得到。所以師法友,佛法僧,最重要的是友及僧,因為行菩提心最重要的是一群人,這件事是真實不虛的,我們須時刻感恩別人陪我們一起走這條菩提道。

5.

  悲智雙運(成佛二因)
  à(菩提心種、不共因)
  à(空性智慧、與二乘共有)

班長:悲智雙運(成佛二因),是悲心重要,還是智慧重要?
學員:悲心重要,因為沒有悲心無法產生智慧,因為悲心是在最原始的狀況下產生的,菩提心智慧是在另一個境界時的提升,所以悲心比智慧重要。

班長:【共】有兩個意思,第一:共同的目標,第二:共同的基礎,空性智慧是共的,但不共的是悲。共同有的是智 (二乘都可達到智慧),但悲心只有佛菩薩,是大乘才有。佛菩薩為何叫最高智慧?

學員:利益他人時會產生智慧,佛菩薩利了那麼多眾生,那他的智慧當然會是最高的。佛菩薩的智慧是由悲心轉化而來。

班長:福德可轉化成智慧,但智慧無法轉化為福德。

班長:智慧無法利益福德嗎?
學員: 以因果的角度,悲是因,智慧是果。應該是次第的角度,先有悲心才會轉
      化成智慧。


班長:為什麼很多眾生學佛法很快地就會得到空性智慧,而不自覺的走入二乘?
學員: 每人設定目標都要成佛,但因私心而自己成就。 一開始是以修佛為目標,
      但離苦得樂後就滿足了,故沒再修持上去。


班長:佛法有一個喻:斷箭喻,意思就是當學佛達到佛法精髓時,如救頭燃,要趕快脫離苦海,那種原動力是很強猛的。佛法談喻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母親。母親再勞苦都不會捨棄小孩,這就是菩提心。所以只要不忘失菩提心,就有機會修持成佛,而二乘的羅漢,因只證得小小智慧,所以只能常在佛菩薩旁求智慧,最後佛菩薩也授記羅漢在多少劫後,因供養佛菩薩也能成佛。可是二乘成佛所證的時間,可能會比三惡道的眾生想要成佛還遠,所以忘失菩提心所影響的差距是這麼遠大,所以菩提心就是智慧雙運的根本,悲心及智慧若沒有相互策勵,這個智慧是不究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