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一輪)課程:持戒度(二)

課程:持戒度()
時間:2015/8/26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思念
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在人世間昏睡 朝朝日出而做 日落卻無法而息
我的心在飄離 似乎要離我而去 總有一些心事無人能懂 有一些不能契及
海水潮 潮漲潮息 天天日子 這樣過去
上師啊 我的心在思念你 何時你來找我回去
上師啊 結束流浪的日子 直到遇見你 心靈的皈依 直到遇見你

二、正行:
文亞副班長引言:
剛剛讚頌,聽了有沒有很寧靜的感覺? 我還沒有學廣論前,常常會有疑惑說,我這一生來到這裡幹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忙碌碌,忙完之後要做什麼?尤其到了四五十歲以後,工作穩定了,小孩也稍微長大了,我就在想我後面的人生到底要怎麼過?從這個時候到臨終,我人生的目標是甚麼?我到底在追求什麼?心理有股很深層的寂寞感。
學了廣論,認識了 師父,認識了廣論,尤其是聽到了這首讚頌,感覺到我們以前缺少了一個依靠,不曉得我們的生命要依靠甚麼?
這次周末去園區,去的人應該都深刻的感受到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園區是 師父為我們打造的一片淨土、金色城堡。那裡不限小學、中學、高中,也是我們無限生命的教育園區。在那邊可以看到 師父對六道有情的慈悲,尤其是 師父的教育理念,讓很多人認為這才是我們理想中的社會,大家可以細細的體會這首讚頌的詞意。

駱班長:




無明業體是說,我們誕生在人世,其實是一種果報。我們今天會有這個身體,是因為我們過去的努力,也因為我們過去的不努力而得到的。努力的一面是說我們還是個人;不努力的一面是說我們雖然還是個人,但是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有很多煩惱。
業的本質是說,我們過去有努力與不努力的業,這個業它產生這個果報之際,就是你我的身體,你我存在的這個本質,有兩個字叫做“無明”。
上課很辛苦,在過去的時間裡,除了小學中學大學,就是學校生活以外,已經很久沒有在一個固定時間固定上課。為什麼說上課很辛苦?我們義工都很清楚,打電話通知同學來上課,同學回覆:我今天加班或我今天請假,可能跟朋友有個聚餐。在你我的抉擇裡,尤其在剛開始,上課是煩惱,朋友聚餐是快樂,兩者選擇之下,選擇了上課請假一次。
其實,上課是真正的快樂,它是現在快樂,未來也快樂。吃飯是現在有一點快樂,但是後面應該是煩惱居多。在無限生命裡,吃飯聚餐,聊天講的話,都是串習一些雜染的念頭,目前同學都還沒有辦法接受,有的同學會說其實以前還滿快樂的,但是來上課常常要東想西想,想那麼多東西也很煩惱,不像以前日子過的還挺快樂的。但是你想通了是快樂,你沒有想,是快樂嗎?你從來沒有想過現在的感受會影響未來。你會發現你跟我對快樂跟煩惱的定義都不一樣,它的本質叫做無明業體。
無明業體的本質就是看不清楚。應該是快樂的,但是你的感受卻是煩惱,十二因緣裡面講說,受是一種欺騙,這就是無明業體。你我的這個身體的感受,本質是一種欺騙,讓我們顛倒,所以佛法說我們顛倒,就是我們看不清楚什麼是對我們好的。我們有時候對親人會突然間發脾氣,無明業體的本質是希望離苦得樂,但是我們發脾氣是痛苦的,你不但帶給自己痛苦,也帶給別人痛苦,可是你管不住你的心,所以無明業體的力量是很大的。惡力是說我們在這個無明的狀態之下,生命走向越來越差的力量,因為我們看不清楚。在這裡共同的學習(離苦得樂,讓自己越來越好)及當義工(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其本質就是善的力量,讓我們的生命走向越來越好。

我們需要一個身體→無作,其起心動念的本質就是善,這個體就做戒體。持戒的意思是:一個無明業體變成一個善體,也叫戒體。
師父說他有兩件事情非常悔恨:
第一件事情:我為什麼生在這五濁惡世?生在這五濁惡世代表他以前做的業不好,他覺得得到一個無明業體很慚愧。
第二件事情:他說佛菩薩制的戒,我一個都看不懂。戒的本質是一個業,業是我們只能夠種因,但是不知道結果,只有佛菩薩知道。
師父按照這兩大慚愧得到一個答案,他要終生持戒。戒的本質不用起心動念,就按照戒的本質來取代我的身體,本來的無明業體,我的所有起心動念都完全按照佛所說的法,所以他產生一個善的力量,而這個善的力量是唯一可以對抗無明業體。假如你的本質是很愛發脾氣的,那你的無明業體裡面,最明顯的徵兆就是瞋,種種的事情引發你的瞋心,那你要持戒。

無作戒體的這個善的本質,戒跟業的本質都是一種力量,而控制身體的力量是思(),思維。業是一種力量,最重要的是意樂,意樂是一種思維。我們須知道自己的無明業體中特別重的部分(貪、瞋、癡),想清楚自己在何種境界下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而要想清楚需有標準範本,唯有比照標準範本才能知道自己的心理的狀態錯在哪哩,所以要多讀經論、多聽師父的帶子。只要念頭裡有目標,想要對治的問題,聽一段師父的帶子,師父就會告訴你的問題在哪兒了。因為師父的話裡面,每一段話都是正知見,告訴你如何去看見自己的念頭裡錯在哪裡。

碰到問題,先問自己到底可不可以解決,能的話就想辦法去嘗試;若確定不能,無須煩惱。原本陷入煩惱不曉得該怎麼做的事情,在問自己到底可不可以解決以後,就得到答案了。
所以真正的業是思惟,業是意樂,這個意樂裡面,它要怎麼樣去進行?不停的反問,你就會發現你所有的情緒叫做無明業體,按照佛告訴你的正法去做,就會出現無作戒體。要多思維,如果不思維,就會永遠在無明業體裡面倒大楣。想一想師父怎麼樣確定自己兩大慚愧以後,變成一個聖人→確定兩件事情:1.我為什麼生在五濁惡世?2.我為什麼看不懂業果?最後選擇死守戒律,作為他終身的目標。

文亞副班長:
剛剛班長提到我們都是無明業體,現在要轉做無作戒體,做義工就是很好的方式。在我們團體裡面,滿一年就可以做義工。但是做義工有一些基礎的課程要學。第一個:就是義工基礎共學,這是每一個同學都要去上的課程。做義工可以累積資糧,在過程當中歷事練心,將我們學到的東西在對境的時候用出來,在做當中學習,集聚資糧。當你再回來學習廣論的時候,會發現以前看不懂的地方,好像聽懂了,所以做義工就會有資糧,而修學佛法,資糧非常重要。


(尸羅、清涼、律儀、
---> 能斷心(斷除所有損腦有情之心)
---> 意樂為根本(身語隨之)

尸羅是梵語,持戒了以後,去除掉你的貪瞋癡,把你心中的火都熄滅了,產生一種清涼感。戒有很多戒條,沙彌戒有10條,比丘戒有250條,是一種律儀。戒就是 “斷”的意思,它是一個能斷之心,斷除損害有情的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就傷害到別人,有時候是為了自己。我們都是把那個“我”拿著,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所以,斷除所有損惱有情的心就叫做戒,意樂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是先有了這個心念以後,才會從身口出來。要斷除傷害有情的心就要從意樂斷掉。


文亞副班長分享出坡時喝冬瓜茶的公案:雖然不是去損惱有情,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犯了這個戒,跟大家懺悔一下。
駱班長:
戒就是攝心為戒。攝心隨時隨地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像文亞副班長就是在持戒,雖然她覺得自己表現很差,可是她收攝自己的身心,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就是持戒,就是攝心為戒。當起心動念的本質是“為我”,顯示出來的形象就是損惱其他的有情,所以攝心為戒是隨時隨地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注意自己是不是又在為了小我在那邊盤算。斷心就是斷除所有損惱有情之心。在行持戒的時候要看到本心,看到自己起心動念那一顆自私自利的心,自私自利的心表現出來的是傷害別人的行為。戒條的本質不是不要做這件事或不要做那件事,它是形象上不要做這些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懷著自私自利的心。法要適應眾生的根性,眾生適合的法就是善法。因為善這個字,對他有利叫做善,若這個法,眾生不能接受,這樣就不能成為善法,反而有可能變成惡法。有戒才能有定才會有慧。現在大多數的人,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告訴他起心動念最重要,他會稍微守住心,但是,他管不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心要靠戒條。
戒的深層內涵是要守住自己的身語意,守住自己的身語意,其起心動念呈現在外的行相須表裡配合,才會依照佛陀所制定的契約模式行持,慢慢的轉變自己的無明業體。





文亞副班長:
戒是不忍諸煩惱,幫助對抗我們的煩惱(貪、瞋、癡)。師父說我們平常都在忍所不應忍,我們對於別人的責罵或不好的臉色覺得無法忍受,但是我們不忍的對象弄錯了,我們應該不要忍我們的煩惱,當煩惱生起時,要認識它,跟它鬦並將之打到姥姥家去,不讓煩惱有機會增長廣大,如此才不會造作惡業。有了戒就可對抗煩惱,心中產生清涼。

不持戒的過患:

初見過患 「當見猛力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恭聽 師父音檔:手抄的15 P221L4119A 16:20~22:58
駱班長:
現行是指我現在的心理狀態。平常的現行都在無明業體的業力下產生作用。我們平常都是讓火慢慢起來,越燒越旺,感覺無明業體把我壓的喘不過氣來,結果生氣了以後,壓的更重,越來越沉。所以不去觀察你的無明業體,你會被無明業體一直往下帶,一直貪、一直瞋,越來越嚴重。師父講過,貪跟瞋,貪比較難對治。瞋要來的時候,你準備要生氣了,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慢慢就清醒了。因為思惟動了,有新的業力產生,就有擋住無明業體惡的力量。但是貪擋不住,我們說:輪迴生死,貪生怕死,其實我們輪迴的本質是貪。事實上,生死的輪迴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天人貪圖生活→貪圖生命中好的東西,所以注定輪迴,因為看不清楚也沒看懂。我們以為這個東西對我是好的,可是真正的善是對我的無限生命好。而我們所看到、所貪圖的,都是現在眼前好的。所以生命中所有的抉擇,跟我們所想的不一樣,我們完全被自己眼前的感受所欺騙,然而為了這眼前的,我們會不會做了很多錯事?為了財富,是不是把美滿人生給浪費了?所以“貪”非常難處理。因為每個都是理所當然到你連想都不會想,所以從來不用抉擇,生活要越來越奢華,錢要越賺越多,這是條不歸路,輪迴怎麼走的完呢?我們從來不去思維,只想到吃喝玩樂,這就是失敗的地方!
師父講的是要對付你的貪瞋起來的念頭,而貪一定要在日常生活裡面重新評估怎麼樣才是對現在好、對未來好、對生生世世好、對別人好。絕對不要只想到現在多享受一下是多麼好。如果這樣,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你會想要生活裡面穿插一些義工,還要去布施:時間布施、智慧布施、金錢布施、很多的東西然後慢慢的走入善行。


文亞副班長:
持戒、受戒可以得到人天,還有佛果的正因,因為暇滿人身由戒得,暇滿人身得人天,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得佛果,一切都是從戒開始,因為戒是根本,也是福德資糧。
戒持的好,煩惱都調伏好,就可以開始修定。修定之後,慢慢就可以生起智慧,所以戒是整個佛法的根本。


戒跟善有甚麼不同?
同學:
善跟戒好像很像,但是又不太一樣。戒好像比較好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好像一個準則一樣,一個方法一個方便,因為要先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才能夠往善的地方去。透過戒我可以知道我什麼地方起了貪心,透過引導,改變我們的生活。
文亞副班長:

如果沒有透過戒,善也不知道如何把握。我們平常的善,只是我們以為的善,其實那個善跟戒的善,還是有差距的。十善業就是法告訴我們的戒善,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如得法師的開示講到戒跟善的差別:戒是你已經發了很強的誓願要受持,有那個誓願之後,得到戒體後,行持的時候就會有力量。當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行持戒,會知道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就是戒。戒的功德是很大的。但是善呢?我們會覺得雖然沒有受戒,那些戒律我們也可以守,但是並不容易,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這個無明業體,時時處在無明當中,偶爾想起來要做善事,但是那只有幾分鐘的事情,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還是在做惡,做惡一定比做善多太多了,所以你說是世間的善人,其實只是一個小善人,卻還是一個惡人,還是注定輪迴生死的善人。善跟有持戒的功德是完全無法比擬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