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八)

課程:親近善知識()
時間:2016/05/18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聽帶:師父手抄稿第二冊 P228 L3P231 L10,音檔15A 20’39”
1.  甚麼叫做「無作戒體」?甚麼是「體」?為何有「體」可以「防非止惡」?
    其賢副班長:正法的內涵完全融入心中、完全以戒來行持,所有作為都與法
                相應,就能「防非止惡」。
    駱班長:某件事做完後產生了一個影響力,這影響力就稱為「體」,其內涵
            蘊藏著一個力量,對境時就會產生「用」可以用得出來;正法入心
            時,「體」就成為「戒體」。而「無作戒體 」是經過誓願後產生
            了影響力,對境時所行所為就是正法、正行,所以能夠「防非止惡」。
            而凡夫的本質是「無明業體」,在無明的狀態下造了種種的業,
            在心識留下影響力讓我們對境時起煩惱、造惡業而讓我們輪迴。所
            以我們學了廣論受戒後,以「無作戒體 」替代「無明業體」。

義工引了一段經論說明相應為何是修行:「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原文P161 L12,手抄第九冊 P192 L3,音檔70A 28’39”) 因為修行應該是從開始讀廣論、佛經,次而內心對某件事、某個點已經不覺得是障礙,進而達到清淨的狀態。


               

    駱班長:認真聽聞尋求清淨的了解,而且跟講授師長的大菩提心一樣發心正
            確、動機心心相應,這樣才懂得師長的教授.納法成業引發身心猛
            利的改變,把佛法變成自己的體。 


                        
手抄稿導讀: P230佛法真正的特質是業感緣起,而我們世俗通常的話叫因果報應,這應該是兩個層次:業感緣起談的是緣起法,屬於空性,也說是真實義、真諦;因果報應(業果報應)是業果愚、俗諦;一般是從業果法則逐步走到空性緣起法則,也就是說業果法則是緣起性空的前行,從俗諦走到真諦。我們1+6的課程在第1年對廣論架構有概括性認識,接下來6年在不同法類的學習中,把整本廣論所學的道理拿來反覆驗證、串習;師父是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架構來講法,所以我們要切忌見樹不見林的學習,即便我們現在學習的法類是親近善知識,其他所有的法類也都會談到,這裡師父以因果法則來提策;因哪來的?你自己造的,宿生造的是無可奈何,也不必去管。從二重因果上來看,過去的果要接納、接下來要思惟看到果相後我起了甚麼感受? 是習性還是正法正念?比對後要以佛陀的法來取代原來的造作等流。以生病來比喻,如果說生病就可以不來上廣論,這是習性;但如果思惟生病是死因,除了該看病以外要更努力學習廣論,那這是正法正念。同樣的今生也是因,要努力下去改變造作等流。所謂的福報、業果法則是很積極的態度,因為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只要自己能夠努力,就馬上改善。師父講眼前的因就在於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下的起心動念是依正法而行,那麼末法時候也有正法住心、正法住世。
                         
二、影片欣賞:小女孩不服管教,嗆母:性格老天決定改不了
駱班長:首先思惟我是不是這個小女孩?骨子裡常常說:這就是我的個性?對自己的個性、情緒往往有保護的習性,所謂性格是老天決定改不了正是我們不願改變的藉口。再者,從佛法來說我如果是這母親,我用的藥不對,因為這孩子從我體而出,孩子是我的縮影,其所行所為是我要負責,應該要反省我出現甚麼問題,就是要依病想。

三、本周進度:
1.     廣論原文:P27 L8 由時運故… ~P28 L1為下邊際。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請問
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
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
有悲愍,勘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
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
咒師伴。」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
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
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為下邊際。
請參閱班上部落格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中的白話消文平台。

(1)  妙臂請問經說僅有一輪馬車的比喻是指甚麼?
駱班長講解:所有的修行需有師、法、友;老師、同行助伴就是另外一個輪子,而自己研讀廣論就是走入一輪馬車的狀態;再者,所有的造業都有兩人以上:我以及一個對象 (外境)
一輪馬車講兩件事情:1. 修行要有老師、友伴。2. 所有的造業都要關懷另外一個眾生。一個大乘發心者,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要緣著一切眾生才算正途。
    
(2)  何謂隨其所應配其難易?
駱班長講解:師長按照學者相應的入手處,按照難易的次第去決定學習法的內容。在學法的過程中,只要談到誰決定的,千萬不要說我決定的,因為我就是無明、煩惱的代名詞,所以是由師長決定的。

(3)
                


     聽帶:手抄第二冊 P240 L6 ~P243 L2音檔15B 15’20”
   駱班長收攝:第一個部分說修行一定要有依止,這就是一輪馬車的比
   喻,一定要有善知識,最好也要有同行助伴,第二個部分說依止的條件
   是這樣,最後在末法的時候至少要有八分之一的條件。以蓋樓為喻,每
   層樓在建設時有一定的前後次第存在,一但蓋好了這些樓層就同時存
   在。佛法來說,有先後的東西仍然可能有同時;一旦先後完成了以後,
   就變成同時。以圓滿伴相的次第來說,戒是根本,有戒就會有定、就慢
   慢有慧;假如我只有一丁點定的時候,戒也同時存在,但不一定戒有完
   成。所有具有善念的德行,他下面的基礎具備了同時存在的現象。
再以數學來說,假如有百分之四的戒,再有百分之三的多聞,兩者相加
會是百分之七嗎不要忘了上堂課說戒與多聞是一件事,所以可能是只
比百分之四多一點。師父解釋說等到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煩惱的時候,你
就會懂得調伏煩惱要很多條件;在戒達到百分之八的時候,你可能快接
12.5%。所以下手處是戒,持戒後要廣學經論,然後慢慢修這十德相
輾轉增上,但要切記自未調伏而調伏他者,無有是處。要是能夠念念
持戒就接近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可以做為善知識了。
       

   (4)  

               
               P235 L9 獅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公案
駱班長收攝:佛為何流眼淚? 因為當你入我的寺、穿我的衣、作我的子孫,你就是一個佛弟子,你來破壞佛法,佛法就壞了。怎麼破壞呢?用兩個方法,就法理上來說,說相似法,就行為上來講,用行籌」,就是以投票權讓僧團作出不合理的制度來破壞。我們居士應該注意「說相似法」。

(5)  聽帶:手抄 P237 L5 ~P237 L145。音檔15B 9’
駱班長收攝:引用佛經典故要以經解經,千萬不能隨自聰辯不依師承。
以我們學習的程度來說是很容易說相似法的,所以我們要切記少與人辯
論;但是僧團的辯經是把對方視為文殊師利菩薩,是來教我佛法的內
涵。辯不是我對他錯,而是辨別自心的正確與錯誤;是藉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