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聽聞軌理(十三)
時間:2016/01/06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福智美
二、勝解作意
三、影片:台灣的心跳聲
四、討論:觀察慧而正思惟
五、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六、皈依體與勝解作意
七、廣供事項宣達與意義說明
八、言殷重者…
九、討論:認真聽聞之後,為何腦袋一片模糊
十、作業一與作業二
課程摘要:
一、讚頌—福智美
(1)
|
朝陽和明月在這裡 我們在這裡 上師和友伴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在這裡 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在這裡 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青山伴著白雲飛 雲燕在咿呢 青山伴著白雲飛 雲燕在咿呢
啊…福智美 福智美 啊…月光美 月光美
|
(2)
|
幸福和快樂在這裡 我們在這裡 上師和友伴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在這裡 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在這裡 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青山伴著白雲飛 雲燕在咿呢 青山伴著白雲飛 雲燕在咿呢
啊…慈心美 文教美 啊…廣福美 淨智美
|
(3)
|
光明和希望在這裡 我們在這裡 上師和友伴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在這裡 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在這裡 在這裡 我們在一起
青山伴著白雲飛 雲燕在咿呢 青山伴著白雲飛 雲燕在咿呢
啊…廣論美 律藏美 啊…現觀美 般若美 啊…現觀美 般若美
|
駱班長提策:
大家剛剛心中是否生起念頭:又沒字幕,怎麼唱?心中雜念不斷:挑讚頌連最
起碼的字幕都沒有挑到!希望大家要依所學到的聽聞軌理,學會檢驗自己的
心,碰到不如意的境,你會如何思維?佳璋班長要告訴大家的是,在福智大家
庭,又是新春第一堂課,大家要非常快樂、感恩,看到這些師兄師姐快樂的唱,
而你卻心中雜音不斷,是誰有問題呢?要體會同一個境界,別人是喜樂,可以
提起感恩心,不管會不會唱,都很開心。而我們坐在下面的人,覺得沒字幕、
唱得好像不怎麼樣,還是趕快進課程吧!我其實是要告訴大家在每一個機會,
心中要檢驗,假如課程內容不符合你的需求,你的意樂是什麼樣?
二、勝解作意:
今天一開始要談的是四個字:勝解作意。每一個同學進入課堂前要認為,今天是佛菩薩安排最好的禮物。佛菩薩無所不在,我今天的心準備好了。當弟子相準備好,佛菩薩就會出現。你坐在這就會聽到佛菩薩的法,就會身心受用。任何曲子、影片、隻字片語都會感到是佛菩薩特別為我說法,這叫勝解作意。相反的,自己沒有準備好,在任一個聽法之所,都懷著自己的見解,像個裁判坐在下面,請問你是來聽法?還是準備當醫生?這樣有病想嗎?沒有!心中如果充滿雜念,沒有辦法學佛,是在學我。聽法場所沒有將”勝解作意”放在心中,你不會得到正法。
在另外一個班級,有個師兄分享說:公司辦教育訓練,用週日整天時間,請外部顧問為大家講說。他一開始上課就對顧問很有意見,覺得他廢話居多,言不及義,沒準備好。上午的課他懷著滿腹的抱怨。中午休息時,講師很客氣與學員溝通,他也去溝通,但不太有禮貌。他告訴顧問這應該怎樣,那應該怎樣,讓講師的臉一下青、一下白,覺得自己講得一無是處。正在尷尬時,他的同事進來分享,卻是完全不一樣,他說:今天課程不錯,在某一段讓我想起以前所學,我本來思路不完整,藉由講說,讓我對內涵越來越清楚。其次,假如再加進某些素材,對同事會更有幫助。假如下午的課,講師能幫我們多講一些實踐面等等會更好。這時,這位分享的師兄善根發起,馬上生起慚愧心,覺得無地自容。他發現說,因為自己沒有勝解作意,覺得一個早上完全在浪費時間。可是他的同事,不但把以前所學做了一次整體複習,還能善巧地把一些建議給講師,使得下午課程能讓同事有更多受用。
所以聽聞軌理要學四個字:”勝解作意”。在任何一個聽聞之所、學習之所,要認為說:佛菩薩無所不在。講師講得好不好,自有公論,可是你只要聆聽,即使講師說得不好,都能讓你的思維貫穿。所以在聽法之所,能勝解作意的人,他是無所不得。而一個懷著高傲、我慢、挑剔的心來聽法的人,一定毫無所得,反而還會有一肚子的怨氣、委屈。如果各位好不容易來此聽課,卻因不能勝解作意,而得不到任何好處,是不是虧大了?其他在共學、組聚等學習之前,要先把心堅強起來說:我一定可以學到東西,這會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那你在所有地方的學習都會有所得。勝解作意就是聽聞之前的聞法前行,就是隨時隨地做好準備:勝解作意、如對聖顏,好像佛菩薩為你講說,因為佛菩薩無所不在。我為什麼說這些,因為剛剛唱讚頌時發現很多人心不在焉,由各位的表情告訴我,現在應該以哪幾句話開始今天的課程。
三、台灣的心跳聲
駱班長提策:
為什麼在新春第一堂課給大家看台灣的心跳聲?台灣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地方,很純樸,每個角落都很有特色,還有台灣的人是超級善良,無論對哪一個外來客,台灣人是非常溫柔、非常好客。可是這些年社會上充滿辱罵聲,罵過來罵過去,而真正善良的人都屬於沉默者。這是我們的家,我們最好的一塊土地,福爾摩沙、寶島台灣真的是獨一無二的。在新的一年,我們要有更加珍愛這片土地的心,不要有辱罵這片土地上任何人的壞習慣。希望我們學了佛法之後,把心清淨,把環境弄清淨。清淨地對待每一個人,不要懷有怨恨、辱罵任何人。珍惜這塊土地,尊敬身邊每一個人,生命才會越來越好。這個土地上如果你還有敵人,你真是太幼稚了,看看我們這塊土地四周是海洋,稍一不慎就掉到海裡。
四、討論「觀察慧而正思惟」與我們一般世間的觀察有什麼不同?
學員: 學了佛法要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世間法只有自利。學佛不懂利他,智慧沒有增長,只是增加知識而已。一般的觀察是為自,自利的觀察如果看別人優點,會崇拜他,也會忌妒他,或想親近他,跟他學習,但不會為此而跪下求他教我。遇到他有過失、缺點,做壞事,會警惕自己,甚至嫉惡如仇,但不與人結怨。
駱班長提策:
所謂觀察慧而正思惟,從上面對話中會感受到,他是什麼樣個性的人,我跟他有什麼相同?什麼不同?就佛法來講,看到比我好的人,我應該怎麼做?看到有明顯的錯誤行為時,我到底應該怎麼做?由觀察慧而正思惟,你慢慢可以從他一句話就體會到他的心意,而且自己隨時隨地生起正、反,我該如何做來協助他?我們學佛常常講:隨緣、隨緣,什麼叫隨緣?
學員:
當我們講隨順因緣時可能只是一個藉口,消極地找到一個不去作為的理由。當你緣善所緣要去做時,反而是要很勇悍去做,而不是找個藉口把自己的心變成懈怠。如同班長之前說過:境有千百種,還是要回歸一心,回到正知正念上,探索看到底應該怎麼做。
駱班長提策:
隨順因緣很容易變成一個藉口,意思就是說這件事情我不打算怎麼去做,我也不用那麼傷腦筋,看到一個因緣時不願意用觀察慧而正思惟,就以隨緣二字把所有因緣都浪費掉。對任何一個因緣,要認真地生起正法,看這件事我能做的是多少?隨著這個環境觀察所生起的智慧、正知、正念,覺得我能從哪裡下手去努力?這才叫隨順因緣。而不是動不動就出現退心,或懈怠的動作。所以觀察慧而正思惟剛剛好就是隨緣,就是以正法,認真地從四面八方的緣分,去體會我該怎麼做才是依順於正法。所以要小心你對每件事的起心動念,要以觀察慧而正思惟去取代原來的世間觀察。觀察慧而正思惟本質上是以無限生命中的業果準則為標準,來思惟這樣的觀察與作為,會得到什麼答案?可是一般世間的觀察沒有無限生命中的業果,只為了眼前一點點小名小利就下了決定。而且世間的觀察沒有標準,其標準如同橡皮筋鬆緊會變動。例如你對兒子與對他同學的標準是否一樣?不一樣!時時刻刻要能以正法為準則,才能隨順因緣。
五、於殷重修起療病想。廣論P.18,L5~P19.L4
駱班長:
把殷重修當療病想,就好像病人發現,假如不服用醫生所配的藥,他的病就不會好,所以他就服用醫生的藥。對於說法法師所告訴我們的教授內涵,假若自己不修改、串習,也會了解這樣不能催伏貪、瞋、癡等等重病,就會殷重而修習。不應該不修,而只是累積種種文字、名詞,認為這就是佛法。就好像一個痲瘋病人,手腳都會脫落,假如只用一、兩次的藥,一點幫助也沒有。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就遭到煩惱重病所困擾、所逼害,假如依著教授的內涵只學習一、兩次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必須按照整個佛法的內容、次第,要非常努力地,就好像瀑布流水,那麼地強猛,那麼地精進,以觀察慧而正思惟。好像大德月大祖師所寫的”讚悔”中說:我們的心中真是愚昧,從無始以來貪、瞋、癡習性種種重病,好像痲瘋病人斷了手足,只塗一點藥有什麼幫助。因此,把自己當病人想非常重要,如有病想,其他五想都會生起。(有第一想才有第四想,而第四想是第一想最重要的內涵,是修行的量)。假如只是空話,不是為了除去煩惱而來修習佛法的內容,只是為了喜歡多聽聽。這種人就好像一個病人,到處訪求醫生,找到醫生也配了藥,他卻不服用。只是把醫生的藥當作寶貝供奉起來,終於病死了。三摩地王經說:我們生了重病遭受重苦,這麼多年來都好不了,產生很久的苦惱,為了療病就找醫生,到處訪求終於找到非常聰明,什麼都會的大醫生,他也有悲憫心想要救我,開藥叫我服用這個藥,得到他珍貴的藥,假如不服用,不是醫生造成的過失,也不是藥有問題,是自己的過失。對出家眾來說現在已出家,學習五根、五力、定等等重要修行方法,若不把了解的東西認真修習的話,不親身驗證,怎麼得到清淨的涅槃之果?又說:佛,雖然為我們宣說最圓滿善法,可是我們聽了之後不照著做,就好像病人把醫生的藥背負在肩膀上,終究不能醫好自己的病。入行論說:這些都要照著做,光是嘴巴講有什麼幫助呢?就好像一直念著藥方,對病人有幫助嗎?所以對殷重修要起療病之想。
六、聽帶:手抄P.101,L8~P.102,L15
(文亞班長再收攝一次)
駱班長提策:
師父這段的消文,有個特色,停在黠慧醫生,一直在講大醫王。我們看到這一段時只看到一個醫生開了個藥,而且有悲憫心要我們服用這個藥。可是師父說他看到佛陀,在102頁把師父對佛陀的景仰都講出來了。換句話說,師父把醫生看成佛陀,一看醫生就看到佛陀的悲功德、智功德,要把我們從生死苦海之中救出來,而且一點沒有遺漏。從這上面看出來,師父是皈依體,而我們不是,說明了我們的心中沒有佛。如果能了解這一段,就能了解102頁第二段。這就叫勝解作意,一段經論師父就想到佛陀無所不在,眼前又有法,那我們該怎麼辦?師父的皈依心非常重,隨時隨地捫心自問該怎麼辦?大師外支已成,真正的問題是自己該怎麼辦?沒學佛法前,一直都是我、我、我、我、我,師父要我們轉。我還是我慢,可是對比以前的我慢是對別人我慢,現在要對自己的煩惱我慢,就是說我一定要打敗煩惱,我一定能夠打敗煩惱,這叫對自己的煩惱我慢,這叫轉。把對著外面眾生我慢的習性,想到佛菩薩,閉上眼睛之後,把這個對著外面的箭頭,轉成對自己的煩惱的我慢。師父跟我們真的不一樣。仔細思惟當我們看到經論,沒辦法勝解作意。然後師父又講出為什麼我要打敗我慢的重要理路,師父說打敗敵人是很無聊啊,是一個屍體打另一個屍體,因為你我都是將死的人,我天天都想著打敗一個將死的人,我有什麼出息啊!師父的理路很妙啊!你天天對他人的我慢,是鬥一個馬上要死的人,即使他可能還要活五十年,在無限生命中這五十年也是很短耶。你應該趁著自己有精神的時候,打敗自己的煩惱,這才是真正有出息的。要從這段經論去體會,師父為什麼跟我們不一樣? 皈依體。要記得這三個字。時時刻刻記得勝解作意,把佛、菩薩看在面前。
七、1/27廣供事項宣達說明(2+8組合辦)
駱班長提策: 廣大供養非常重要,每學到一段時候,有的同學學習因緣會不具足,可能工作調單位,突然變得很忙,或者家庭有種種違緣。經由廣大供養累積資糧,祈求佛、菩薩協助。大師外支已成,就是你有皈依的心時,你學法的因緣會特別殊勝,違緣就會消失。可是只要你稍有鬆懈時,違緣一出來,說不定學法的路就斷掉了,就會非常可惜。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候,一定要殷重地祈求、供養,讓自己學法的因緣能不斷地持續下去。各位要了解,你能有時間坐在這裡好好學法,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每一位一定要非常感恩家裡面護持的人,其實每一位眾生都互持我們學習廣論。廣論是非常殊勝的,師父是一位得道高僧,所以他的手抄稿,絕對不是大家所想的只是白話文,看起來很容易。我們每次進度很少,因為師父的法很深厚,不是要拖進度。
八、言殷重者。廣論P.19,L4~P20.L1
駱班長提策:
看廣論時,假如是引的經論比較少就看經論,假如是宗大師講得比較少就看宗大師講的,這樣後面都知道,因為宗大師引經論是來證成。看哪個講得比較精要,把那一段搞清楚,另外寫得很多的也知道是怎麼回事。看文,宗大師說,什麼叫殷重修,就是把善知識所告訴我們佛法的內涵,什麼該取、什麼該捨,老老實實照著去做就對了。其次,談行持要先知道,知道要先聽聞,聽聞了解之後,所有內涵照著去做就叫行持。所以,對於聽聞的內涵,要隨分隨力地照著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隨分隨力去做的旁邊最好加一句,一定做不到。各位想想,你們每次上完課,聽了一堆,回家沒做的居多,真的想做的人會有一點沮喪,因為做不到,師父就是這樣講的。你要相信自己,絕對做不到。但是做不到要不要做啊?要做!記得上次講二重因果吧,要做、做、做,總有一天會做到。假如一直不做,永遠做不到。不要小看這句話,你學佛以後跟人講說,我們師父講、講、講,最後班長更妙,還加一句:我一定做不到,可是我願意做,人家稱為你是聖人。一定做不到,而你還要去做,是不是聖人?知其不可而為之啊!其實二重因果是我們心續中,非常了不起的見解,就是說我現在做不到,我就認真的做,總有一天我會做到。這一世我做不到,下一世、下下世會做到。這是做到唯一的辦法。假如我今天不做就肯定做不到了。佛法告訴我們的二重因果的道理,會讓我們的生命走向絕對的積極,不可救藥的積極。這才是最亮麗的人生。聖人的境界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條路走出來的。再看聽聞集說,假如有多聞,但持戒不好,所以我苛責你,你的聽聞不圓滿。聽聞圓滿的話會認真持戒,持戒就會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因為聽聞還不圓滿。接下來,聽聞聽得不多,可是聽多少、做多少,小部分的持戒很清淨,所以我應該稱讚你,小部分的聽聞是圓滿的。假如這個人又聽得少,持戒又差,因為兩個都差,所以我苛責你,戒行不圓滿。假如這個人聽聞廣博,持戒清淨,兩者都圓滿,我稱讚你的戒行圓滿。所以由此可知,聽聞是戒行的前行。兩者少一個,都是聽聞的問題。
九、聽帶:手抄P.104,L7~P.106, L7
其賢副班長收攝:
行持是知道了馬上就要去做,隨知隨行。手抄稿前面三行是師父的消文,聽聞是第一個關口,聽了之後如實了知,照著深入去做,這就是行持。接下來師父舉了兩個比喻,第一個是傳令兵的故事。在以前沒有無線電的時代,都是靠傳令兵,主官一定要傳令兵復誦再復誦,確保所傳的命令正確。所以,即使聽聞了,如果沒有內化到心中,無法正確行持。第二個例子,師父測試弟子,告訴他要做什麼,馬上測試他,弟子已經忘掉了。其實,正確聽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要一次一次不斷地學習,才有辦法正確聽聞。接著P105第三段,我們為了聽聞佛法而來,聽的時候滿來勁的,聽過以後心裡面糊里糊塗。聽完以後隨分隨力去行持是非常重要的。師父說:雖然你隨分隨力去做,你還是做不到的。我們真的要問自己是否聽懂了?聽懂去行持,有真的做到了嗎?
駱班長提策:
下課前請同學討論:為什麼我聽過以後,腦袋會一片模糊啊?師父講我們是什麼問題?聽完後我以為懂了,可是叫你復誦一遍都有困難,回去以後腦袋一片模糊想不起來。到底發生什麼狀況?
學員:
佛法與自己發病的狀況要能產生共振,才會記得住。以前大陸流行一句話,與人鬥其樂無窮。師父的話如醍醐灌頂:與自己鬥才其樂無窮。與人鬥、與天鬥、與地鬥其實都是自尋煩惱。能征服自己的煩惱你就是大丈夫,師父這句話我會永遠記住。我發現自己的毛病,常常記不住經文,我給自己找個藉口說:佛學與學佛大概是有區別的。我既然記不住經文,那就多理解道理,多治治我的病吧!我每次上課覺得這教室的氣場,把我身體的分子結構、量子結構全都改變了,覺得很舒服。
學員:
我們來此聽聞正法,但仍有我慢的習性,會挑自己想聽的部分。在斷器三過中,有汙器、漏器、覆器。我們雖然認真地聽,但沒有認真思惟,回去之後也沒有串習,自然就漏光了。所以,很多的原因是我執與我慢造成的。
學員:
我們看小學生,每天上完課回家都記得老師說,老師說,他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這就是勝解作意。而我們經常在聽聞時,不自覺包容自己的想法,摻雜在一起而不自知,於是就糊成一片。這種以我為中心的看法,其實是不看”法”,沒有真正看懂佛法,所以是有”看法”,但是沒看”法”。
駱班長總結:
本來聽聞別人就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先知道說話的人,他的思惟架構,講話的背景,他的語言、模式,還有曾經學過些什麼等等。所以,除非你跟他蠻熟悉的,你才可以抓到他講話的整體的思惟架構,記在心續中。面對陌生人,當他的背景,思維架構與你別別無關時,他講完話以之後你一片模糊,這是正常的。人跟人之間,我要能聽懂且記住他說的話,是要有很深的因緣。所以,要告訴各位報紙千萬別看,因為你和報紙的記者熟不熟?不熟。他為什麼講這句話你知不知道?不知道。他的整體思惟架構你熟悉不熟悉?不熟悉。所以,看報紙是把自己的心弄亂,很認真地看報紙,結果什麼都沒得到。那我們幾個班長,常討論、聽師父的帶子,我們跟師父應該熟了吧?夠熟嗎?不熟。唯一能解決的、稍微增強你的聽聞能力的,還是勝解作意。可是即使是這樣,你還是很容易陷入迷糊中。這時只有依照上師辦法,跟你熟。要不停地、反覆多聽師父的帶子,看師父每一個談話,慢慢才能得到師父說話的體,才能一聽有整體架構,體會師父要告訴我們什麼。像師父、法師之所以能心靈對話,面對所有的人,回答所有的問題,一定是以一對一切才能做到,一定有所本。當我們能了解說話的人他說話的本質時,我們就比較容易歸納。用他的思惟體系去聽聞,很快就能歸納,很快能記憶,不用手寫就能記憶。整理後說出來就與說者所說的差不多。經由不停地聽、不停地看,加上思惟,產生業力。勝解作意是什麼意思?例如以前曾說過,有個癌末患者到山上去找老神醫,他講得很小聲你都會聽得到。因為當你覺得那句話是救命的,它就會烙印在心中,這就是勝解作意。當你對佛法的學習能力還很弱時,只有勝解作意的前行,才可以把你的聽聞障礙降到最低,否則是聽不懂的。
十、功課一:討論手抄稿P104頁,
”照著這個所曉得的,照著它去深入,這個就是行持”,請討論什麼叫做深入啊?師父說的深入是指什麼?從曉得到行持,中間為什麼有個深入?
功課二:討論手抄稿P106頁,
”不是叫你聽懂了,馬上做得到,一定做不到。”廣論本文中並沒有做不到這幾個字,
師父為什麼說一定做不到? 師父要我們理解什麼? 了解但做不到對我有什麼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