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講說軌理(四)
時間:2016/03/02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誦唸:佛說無常經
二、複習:講說的基礎條件:觀照自心、恭敬法、慈悲心
三、於何等境應說不說
四、由河西獅子與密勒日巴尊者公案看師長對弟子的真正慈悲
五、修行次第:病想、依師、信心、正知見、持戒、成就
六、聽聞者應如何安立對講說者的信心?
七、什麼叫做加持?為什麼師父的老師說:自己加持自己?
八、專、誠、淨信,隨時隨地勝解作意
九、師父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何意?
九、師父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何意?
十、暇滿人身與念死
課程摘要:
一、誦唸--佛說無常經
駱班長提策:
我們學了關懷、助念的道理,未來若有同學的親人往生,我們在課堂的前行就以誦唸佛說無常經來替代,除了表示班上同學間像手足般之緣分,能在最需要的時刻相互給予關懷外,更是集大家的力量為往生者助念和回向,希望其於往生的過程中,早些順利圓滿的找到他未來所希願之處。
l 誦唸無常經,形式上是我們誦經、回向給往生者,其實讀誦經典,也是一種法義的學習。無常經中提及,佛說世間有三種法,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這三種法即是指老、病、死。大家想一想,我們對老、病、死這三種狀況,有多少是能夠理解的?能夠掌控的?死了以後呢?去哪裡呢?我們若常憶念經文,可以感受到所有的生命走到最後,原來很多東西都是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沒法掌控的,那麼應該思惟:我們要怎麼辦?
l 以小學生考試來做譬喻。通常考得好會得到嘉獎,考壞了會受到責罵。那接下來該怎麼辦?小朋友會以用功讀書、早做準備來因應。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無法避免,又無法掌控老、病、死時,也只有多做準備以防萬一。
l 我們該準備些什麼呢?包含兩個層面:
(一)自己方面的準備:
1.多行善,少造惡。雖然老、病、死逃不了,至少下一世的位置會比較
好。
2.假如能再多做一點準備,對佛法內涵能更深入理解,了知所有的東西
佛菩薩都會給自己最好的安排,會發現越老越有智慧,越老越開心。
病是死因,假如有準備,那麼大病一場,趕快死掉,下一世還會更好
過。這時,老病死的苦受會大幅降低,甚至還產生些愉悅感。所以,
如果能多行善、少造惡,對於佛法有完整、正確的理解時,對老病死
會產生絕大的轉變,而且大家都想在自己的準備中往這條路走。因此
除了多行善、少造惡,要常去思惟佛法,怎麼看待老、病、死?
如何為這些事情做準備?我如何為今生、來生做準備?那今天我
們誦讀無常經就有收獲了。
(二)外緣方面的準備:結交有利的朋友。這一世要結交,下一世、下下一
世也都要結交有利的朋友。為什麼?因為智慧比我高的朋友,對老、病、死,對來生,一定有更好、更有智慧的處理方式,能夠幫助我離苦得樂。這時,我們就會發現這一世的時間很短,你在世間結交的朋友,只能幫助你這一世,例如父母、師長。可是在無限生命裡,我們需要去找法身父母、找佛菩薩、法緣、善知識來幫助我們。只有他們才能對我的法身慧命有幫助,而且還一世一世的來幫助我。
l 收攝:誦唸無常經可由二個層面去思惟:
(一)我要如何逃脫老病死,和未來三惡趣的痛苦?除了自己要行善、去惡,
在佛法的理解上,老病死、未來世,已帶給我新的意義,不僅可使痛苦
降低,也讓自己好好思惟該如何真實面對以及早做準備。
(二)在這一世和無限生命裡,我們要結交法身父母,認識佛菩薩,結下生生
無盡的業緣、法緣。讓祂們隨時來攝受我們,這就是我們誦唸無常經真
實的意義。
所以,誦經、回向給別人,真正卻是要藉此讓自己生起皈依的心,串習皈
依的法,並學習面對無常,生起真實的信心。爾後的學習,應在所有法類
裏去尋找---到底怎麼樣去看待老、病、死;如何為這一世、下一世,還有
未來生作準備。
在佛法上,很多東西如果在心中沒有想要,你就不會得到,因為你心中不想要
啊。如果你真的有很想得到的心,心中多思惟,爾後聽到法時,自然會從法中
得到,而不會連法都聽不進去。只要在心中存下想要得到法之因,日後有可能
在聽法或做義工時,自然會感受到法的攝授。
二、複習:講說的基礎條件:觀照自心、恭敬法、慈悲心
複習隨分隨力講說的基礎條件
(1)觀照自心:講法的目的--自他成佛,故應時時覺察自己內心意樂,於講
說時有無利他的心。
(2)恭敬法:說法者要以感恩心、報恩心及學習心來說法;我們也要特別注
意恭敬法寶、譬如勿將經書置於危險及不潔之處等,對法寶當謹慎護之,
種下恭敬法的因。
(3)慈悲心:世間所謂好心、善心,和佛法的慈悲心有何區別?
三、於何等境應說不說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復次毘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廣論P22L07~P23L01)
瓊華副班長白話消文:
說法時,什麼對象可以講,什麼對象不可以講,有所不同。如《毘奈耶經》,也就是《戒經》說:「如果沒有祈請的話就不應該宣說。」雖然未請不應說,然而即使對方祈請了,還要看他是否具器(夠條件)。若已知對方具器,縱使沒來勸請,也可以為他說法。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假定為了法布施的緣故,他人來請說法時,應該先這樣說:「我的學問不廣博,而您是個大善知識啊!要在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前面講法,我怎麼能講呀?」說法師應先這樣說,而不要匆匆忙忙地立刻就說。應該先觀察對方具器不具器再作決定,如果曉得他是一個法器,那麼即使他沒有主動請法也應為他說法。」
其次,又引《戒經》說:「站著的人不應為坐著的人說法,坐著的人不應為躺著的人說法,坐位低的人不應為坐位高的人說法,總之,說法跟聽法者之間應該有高低之分。走在後面的人不應為走在前面的人說法,走在兩側的人不應為走在中間的人說法,此外,不應為覆頭(即用布等覆蓋頭部)、抄衣(即袍子或衣服過長而捲起)、雙抄(即衣服搭於雙肩上)、抱肩(即雙手交叉搭於雙肩上)、抱項(即雙手相交頸後)的人說法;不應為結髮髻、戴帽子、著花鬘、纏頭巾的人說法,不應為正在乘象、馬、轎等交通工具以及穿鞋子的人說法,也不為手持杖、傘、兵器、劍、鉞及披鎧甲的人說法。」以上是針對正常情況而言;但反過來,如果對方有病,依其病況只能坐著、躺著,那就不受以上戒律所限,可以為他說法。
義工解說:
手抄稿第二冊P150 L4這段內容包涵了慈悲心的寓意,大致可分三部分:
(1)未請不應說聽帶《手抄稿P150 L4~P152 LL4》
聽者若有很強的希求心,就會去請;惟若師長確知聞者是器,那麼即使未請
也可以說。師父並引河西獅子的公案來說明。
(2)觀器而說;賈曹傑尊者公案《手抄稿P157 L3~P158 LL4》
廣論第2頁宗大師的畫像。宗大師的右下方,即是賈曹傑,他是圓滿傳承宗
大師教法的弟子;另一位弟子是克主傑,他是宗大師教法最純正之保留者。
師父引賈曹傑公案也特別告訴我們:修學佛法,不怕他狂,不怕他狷,最怕
的是濫。
我們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某個層面來說,狂者、狷者的行事
還是相當有勇氣、有原則的。這裡說學佛法,怕濫,濫就是和稀泥的意思。
世間事也是這樣。
(3)戒律:三摩地王經,毘奈耶經。
經裡面大約提到十種狀況是不能對其說法的;設若希求法的心很熾,應該就
不會出現那十種高傲或不敬的狀態了。
駱班長講解:
(1) 佛陀為何要訂定「未請不應說」?除了要求聽者對法應有希求心、恭敬心之
外,「未請不應說」其實是真正的慈悲。設若說法者逕對著別人一直講,一
直講,不停的講,聽者會如何?可能會生起「囉嗦」「嘮叨」「我又沒要學」…
的想法,不知不覺中對佛法會產生反感和排拒,以至生生世世埋下「我不要
聽法」的種子,變成壞慧因。更有些聽者因為沒有需要,也可能會口出惡言,
或作出謗法等最嚴重的罪業。佛陀慈悲,不讓眾生發生這種情形。所以「未
請不應說」,其實是出於最大的慈悲。
(2) 觀器而後說:雖沒有請,但觀其是器,而且是已準備好的法器,那麼就應策
發他來「請」。為了讓佛法長久住世,讓所有的法、善念能傳承下去、成就
善法社會,最大的慈悲就是找具器的弟子,把善業、正法一個個傳承下去。
任何一個慈悲的講說者,永遠在找更多的講說者,以便佛法圓滿順利的傳下
去。
每個人接受佛法的程度不同,因此法的講說,既要應機,也要應法,這就是
慈悲心。應法,就是講說者說正法,正法就是對聽者最適合的法。應機,就
是觀器而說,講說者永遠知道聽者在想些什麼,目前是處在怎樣的狀態;而
思惟正法要用怎樣的善巧去說,才能對他幫助最大。所以觀器而說,是最大
的慈悲心,而且是智慧攝持後的慈悲心。
最好的講說者永遠了知聽者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有什麼樣想法?知己知彼,
才能觀器而後說。例如,你想要成為一個成功業務員,那麼先去學習做個最
好的消費者或採購者,就會知道業務員如何才能獲致成功。就像講說者為了
要利他,先要學習做一個好的聽者。我們若以善知識德相為例,譬如一個學
生將來想要當老師,就應該在做學生的時候,把成為好老師的這十個條件當
成目標,去努力學習、達成,而不是把善知識的十德相拿來當作自己找好老
師的指標。
(3) 恭敬法:為了恭敬法,經論上指出很多對象、很多種狀況下是不宜說法的。例如聽法時抱肩、抱頸、拿刀、拿傘……等。對這近十種態度輕慢或不敬法的狀態不予說法,仍是出於慈悲心,以免眾生因無知,造下嚴重惡業。
恭敬法,法才會進入我們的身心,否則學不上去。想一想為什麼我們在法上
沒有增長?因為在戒律的很多細節上我們沒有真心誠意的恭敬三寶,譬如走
過大殿、看到佛像,卻沒有禮佛;沒禮佛等於沒有請法,這樣佛不敢跟你說
法,因此法進不去心中。
四、由河西獅子與密勒日巴尊者公案看師長對弟子的真正慈悲
駱班長講解:
(1)河西獅子與另外兩人vs昭慶禪師《手抄稿P151
L6~P152 L3》
河西獅子與另外兩人約定一起去找昭慶禪師學法,三人對法的希求心都是
很強的,不辭千里的長途跋涉後,抵達的第一天,三人吃了閉門羹,第二
天又被潑了一大盆水,於是兩個人受不了,退了。當時這兩個人的心裡出
現什麼樣想法?「受挫感」、「昭慶禪師和想像中的不一樣」、「很殘忍、
不關顧人」、「不慈悲」、「不像修行人」、「天下的老師不是只有他一
個人」…總之,對原先的想法起了很大的折扣。只有河西獅子對師長維持
信心滿滿,一直挨在門外不走。後來昭慶禪師也就留他下來學法。最後河
西獅子成為一代大善知識。
藉這個公案可以多去想想:為什麼兩人在第一晚忍得住?第二天卻忍不
住?河西獅子又是怎麼想?他們三人差距在哪?如果我是三人之一,我會
怎麼選擇?為什麼?
(2)密勒日巴尊者vs馬爾巴尊者 《密勒日巴尊者傳》《手抄稿P152 L4》
密勒日巴尊者為了要向馬爾巴尊者學法,替馬爾巴尊者蓋房子共九次。
每次蓋好了,就被嫌東嫌西、大罵一頓,然後總被要求拆掉再重蓋,這
樣蓋了拆,拆了蓋,一連九次,密勒日巴尊者被老師折磨個夠。但經過
馬爾巴尊者這樣嚴格的鍛鍊,密勒日巴尊者最後成為一代名師,被尊為
密宗的上師,是最廣為人知的聖者。
河西獅子與另外兩人在本質上不一樣,對師長的信心程度也大不同。在
過去生和昭慶禪師應有一定的法緣。而昭慶禪師看出河西獅子是個修行
人,而且已經顯露出法器的特質。所以昭慶禪師一次次試鍊他,證實可
以把法傳給他。百鍊終能成為金鋼。
至於密勒日巴尊者所能做到的苦行,並非一般可以想像。師父說「我們
看過了暫時不必忙」,這是說密勒日巴尊者做得到的,我們絕對做不到。
密勒日巴尊者說過幾句名言「獅子走過的路,兔子不能學。」、「低處行
來高處到、慢處行來快處到、一人修時兩人到」。意思是指,每個人都有
自己修行的起始點,別人有做獅子的福報,做為小兔子的自己只有恭敬他;
自己的福報只能是兔子,也只有安份的走兔子的路(按照自己的基礎來
修)。惟深信修行就是從低到高,從慢速度會越來越快,只要好好修持,日
後大家看到,一定會共同效法。
所有老師對求法的弟子,都會認真觀器而行,常施以種種測驗試探,藉各種
因緣加以砥勵、調適心性。看你鬆了,就緊一下;看你緊了,又替你鬆一下。
像馬爾巴尊者不畏人言、不怕被誤會,想方設法反覆磨難、鍛鍊密勒日巴尊
者,目的就是要讓弟子成就。這也是師長對弟子的真正慈悲。
五、修行次第:病想、依師、信心、正知見、持戒、成就
駱班長講解:
有智慧的人學了佛法,對自己立身處事、安身立命,就會有正知見,知道
怎麼樣做是對的,怎麼樣做是不對的;有正知見,又知道自己很差(病想),
就會想要找老師,有了老師(依師),慢慢學得正知見。沒有正知見時,依師
完全靠對善知識的信心,學習了正知見,知道在任何時處都要如理如法而
行,知所進退,知所取捨,這樣自然能斷惡行善、持守戒律。如此恆常努力
修習,終至有所成就。
收攝:
我們從病想開始、到依師、信心、正知見、持戒、成就;這整個修行的次第
就好像浮現了。由於每個人所在的位置不一樣,同樣的一個境,對每個人所
產生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老師會很清楚要為你設一個什麼樣的局
(scenario),他能看你的狀況,決定給你什麼樣的資源,這樣慢慢就能累積
資糧上去。
每件事情之所以學得上去,是因為這件事情的學習順序已經在你的心中有了
認識,心中生起完整的次第,才會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
六、聽聞者應如何安立對講說者的信心?
義工講解:
有講說者必定同時有聽聞者,我們需把「講」和「聽」配合起來,法才能持
續下去。講者和聽者之間的關係,有一個重要關鍵,就是聽者該如何安立對
講者的信心?這也可廣而說為淨信心,要怎麼修?
在未請不應說這段文稿,為什麼提到百鍊是金鋼?為什麼我們很難鍊得出
來?師父指出來:因為我們有兩樣東西一直捨不下—軟暖習氣;見煩惱、思
煩惱。我們必須先觀照自心,認得自己的軟暖習氣,然後用正知見和智慧來
斷除軟暖習氣和見煩惱、思煩惱。
l 聽法的時候,遇到(1)說法師很不怎樣,或(2)講說的內容很不怎樣時,
如何安立自己?
第1種情形,當講說者既不出名,也非了不起的人物,直白講很不怎樣。我
們可以參考祖師大德桑樸瓦的行誼。《廣論P29L6-L8》,桑樸瓦大師只要有
人說法,他就去聽。某次桑樸瓦師徒去康地,途經某處有位在家居士正在說
法。桑樸瓦大師準備去聽,他的弟子力勸,「去了,有損自己威儀」。桑樸
瓦大師回答,「千萬別這樣說,聽法至少可以得到聽聞和隨喜的利益。」
第2種情形,講說者很有名望,是了不起的人物,但當他講說的內容很平淡、
很平淡,直白講內容很不怎樣時,我們的反應會如何。我們也來參考師父的
行誼。《手抄稿P153L8-P155L4》,當時,講說者是師父老師的老師,一個
非常了不起的人前來說法,但講的內容非常平淡,簡直平淡極了。師父卻說
「妙了,那是第一次真正覺得跟法相應,身心上面充滿著歡喜」。為什麼師
父會這樣的反應?答案:原來是師父一心仰望、恭敬、專誠、淨信所使然。
七、什麼叫做加持?為什麼師父的老師說:自己加持自己?
駱班長講解:
l 手抄稿P155L5-P156L4:某次師父對他的老師求加持,他的老師眼睛一瞪,
「加持?是自己加持自己,這個還有求的嗎?」當時師父好像被打了記悶
棍,卻還覺得很歡喜。後來師父想到,「一點沒有錯,是自己加持自己。」
靠什麼?答案:專、誠、 淨信。
l 《廣論P109L4》皈依之後,共同學處分六。亦即共同學習的有六點,
(1)隨念三寶功德差別…。(2)隨念大恩恆勤供養…。
(3)隨念悲故…。《廣論P113L4》(4)隨作何事…。《廣論P113L6》…。
這1-4點,我們只要看最前面的兩個字—隨念(隨作)。
隨念的意思,就是心念裡面時時刻刻都繫著對方,此處講的就是時時刻
刻心繫著佛菩薩、三寶或眾生,不管碰到什麼境、做什麼事,都至心皈
依,祈求三寶的意思。
l 皈依的特色,皈依就是自己已經無能為力,只有請求佛菩薩救拔。皈依,
就如同自己把天線和佛菩薩接在一起。而隨念就是念頭裡面時時刻刻都有
師父、都有佛菩薩。這就叫做加持。
l 自己加持自己,就是自己心念中隨時隨地,而且是專、誠、淨信的憶念著
上師、佛菩薩,這也就是師父的老師說「加持,還有外求的嗎?」的意思,
也是佛法說的內明、內學;此絕非坐在那邊,等著師長來,以外在的力量加持。
八、專、誠、淨信,隨時隨地勝解作意
駱班長提策:
l 當面對境界,了知所有境界都是師父、佛菩薩化現的,都是自己應該、甚至必須碰到的境界。然後心念中勝解作意;相信任何境界都是師父、佛菩薩安排東西讓自己學習,只要把心安住學習,把天線和師父、佛菩薩接好,自然會得到佛菩薩要你學的東西。
記得同學曾經分享某次用膳時,看到有位師姐拿糖將螞蟻引開的一個
境。我們很少人能看到這些事,瑞敦師兄心很沉淨、很專心、有想要利
益眾生的清淨心,而佛菩薩真的無所不在,所以那個境會現在他面前。
l 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其實是我們心中沒有真正想要什麼東西。如果我們心中沒有想要,自然就不會得到。
譬如我們心中認定每一個境都是一樣的糟糕,結果就是我們一定倒大霉。
若一個人總覺得環境很亂、天天都吵吵鬧鬧,結果他就是活在一個每天謾
罵的世界。
再舉例,有些人覺得台灣超好,治安好、環境自由、生活便利、人也有禮
貌、有素養…,但也有人覺得台灣亂糟糟,黑心廠商、食安問題、每天都
有人吵來吵去…。同樣一個台灣,每個人體會卻不一樣,這是怎麼一回事?
真實的情況,就是你的心怎麼作意,你的感受就會如此,你所耽的境界就
會是如此。
所謂境由心生。學習佛法就是要我們體會這件事情,讓我們學習隨時隨地
要勝解作意。
l 佛的加持,就是我們在任何時處勝解作意,我們把天線接上,一心隨念著師父、佛菩薩,對所有的境界勝解作意,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然後慢慢地,我們也就能學到專、誠、淨信。
九、師父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何意?
駱班長講解:
l 廣論剛跟我們說暇滿人身多美好,馬上接下去是念死。這就是師父說的來不及了。
l 你或許認為佛法是很有機會學習的,可是事實上學習的時間很短,可說稍縱即逝。人生若以百年來計,我們真正想到法的時間,說不定不到一年,甚至更少;而真正能體會到法的,說不定不到一個月;所以,我們學了法,還要把它運用出來,這是件很急切的事情。這也是修習精進度時,在去除懈怠心,須生起「已經沒有時間」的警覺意識相若。
l 雖說是暇滿人身,但我們也很可能一下子就被死主抓走了。佛法這個寶貝已經在我們手上,偏偏我們還在左顧右盼,而四處有盜賊,寶貝立時會被搶走,人也會被抓走。所以師父會語重心長的說,來不及了。
十、暇滿人身與念死
駱班長提策:
l 師父說來不及了!因為佛法告訴我們,我們花了好多努力,才得到這一世的人身,我們好不容易從三惡道逃到暇滿,然而這一世的暇滿,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短太多了,而且大多時間,我們腦袋中全是妄念。我們是透過聽聞佛法,才知道我們的很多觀念,其實和佛法是完全相反的,因為我們太無知了,以致要讓身心改變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總是在追時間,而真實的狀況就是來不及了。以我們每次上課2.5小時為例,一次講不了幾個案例,我總是盯著時間,滿頭大汗;而時間總是很快過去,一刻不停留。
仔細想想,師父為什麼能走入這麼精進的關鍵?就因為師父早已深刻體認到:暇滿何其短促啊!
l 我們大部分時間在忙生活、上班,有多少時間可以思惟:做什麼是對的?做什麼是錯的?我們根本很少想,因為我們被生活的巨輪推著走,好不容易有一次反思到自己的時間這麼少,當然是來不及。所以說,暇身最大的罪惡,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浪費的本質在哪裡?是因為不知道抉擇何者該學,何者要做,這叫做浪費。
所以,我們聽法、學法、開啟智慧,一定要擺在自己生命中最優先;因為時
間真的非常短暫,「來不及」這三個字要放在腦筋裏時時提策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