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課程: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時間:2016/03/09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誦唸:心經
二、複習:講法軌理&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三、八識田
四、體/相/用
五、三世怨
六、影片欣賞:心經講說

課程摘要:
一、複習: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科判甲三之乙三):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
希願處。《廣論P23L2,手抄稿第二冊P160L7

義工講解:
l    阿甘正傳:阿甘長跑中的猛利精神(美東岸跑到美西岸),當決定停止跑步時,下一步為何?世間上的猛利和於完結間時共作軌理的猛利欲&現時究竟有何不同?
《手抄稿第二冊P164L10
l    師父在這段文分成二段解釋:猛利這二個字可以作為兩個情況講,也可以作為一個情況講。手抄稿上,師父對精進的定義:做和正法相應的事這才叫精進。
l    平常在我們的世間,在座的各位都是企業界的老闆和主管,相信在有些特質上是相當強猛,或是屬於很努力;一般也會認為這樣的人是很精進,事實上師父的定義-如果你是忙世間染著法都不叫作精進,甚至這叫作懈怠。
l   師父說:你假如有正見,朝正法去勇猛努力,這才是真正的猛利。

駱班長講解:
l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一個講的和一個聽的在上完課後,共同作一些儀軌。軌叫作軌則,理是道理。軌則是儀軌該怎麼做,有那一些規矩而應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叫做道理。所以在講和聽完課後,講者和聽者要共同作一些儀軌,這個儀軌其實是很有內涵也很有道理。
l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聽聞佛法其實是有一個目的→為了得到真正的好處。佛法裡談「善」這個字,不是世間的道德(善良、邪惡之分)。佛法裡的「邪」,也不是邪惡,是指錯誤的。「善」是指最後的結果對於你及眾生是好的。
l    釋迦牟尼佛是一位非常善巧的講說者,祂知道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好處,就把那個好處給每個人,得到這個好處及好的結果稱為樂果(快樂的結果),要有樂果就要造善的因,善因得樂果,按照這樣的因,這樣的方法去做,這個叫善,就會得到快樂的結果。
l    假如用錯誤的方法,那叫做惡,或者叫做邪,用這個方法去做,就會得到苦果,會讓你嚐受到苦受,不好的結果。「由講聞法所獲眾善」:由講者和聽者這二者共同形成好的磁場,在講/聞佛法以後,講者和聽者都能得到種種的好處。種種的好處是在聽法的那一剎那,可是聽完法這個好處就沒了;比如說:我們在此聽法聽的很愉快,出了這道門後什麼都忘記了。目前感受到這個好處似乎有一點,感受蠻開心,出了這個門馬上就沒有了。這是很可惜的!
l    講聞法所獲得的好處,我們要讓它增長無盡。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生命辛苦了,生命就變成永遠在學,而每一次在學了以後,都不能延續,這樣生命就可惜了。而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業可以增長廣大,而增長廣大要有增長廣大的方法,故講聞法所獲眾善要有猛利欲心,你要提起非常勇猛、非常明利的心,如同師父所講:什麼是非常勇猛、非常明利?就是力量很強、方向很對。我們稱它為什麼心?叫作善法欲的心,叫作猛利欲心。欲心就是善法欲,何謂善法欲?希望未來得到最好的快樂結果的勇猛的心。我們剛才提到的什麼是善,就是得到最好的快樂結果。你希望得到最後的快樂結果,是上課時候的情緒,可是,未必真實想要得到這件事情,人常常有情緒沒理智,好比課堂上聽課,並沒有一個強烈欲望想得到一個真實的好處,所以之前提到斷器三過,覆器污器漏器,覆器說:我不想聽;污器說:我聽的時候,這個想要聽,那個不想聽,結果聽了半天什麼都沒聽到,只聽到自己的想法;漏器說:你其實的猛利欲心根本不夠強悍,就好像坐在這裡心想學些東西,學了東西要作什麼,沒有目標。阿甘就有這個現像,他總覺得就是要跑,要認真的跑,跑了以後,他突然停了下來,感覺好累想回家了。跟著跑的所有人都傻眼了,阿甘出現了一種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一個猛利欲心。所以猛利欲心稱為善法欲,心心念念只向著你最後最快樂的結果。
l    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回向」為回轉趨向,不斷讓它增長廣大,到何種目標?「現時」稱為眼前增上生,「究竟」稱為究竟決定勝。所以在佛法裡,你每聽一座法,你要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的目標是希望生生增上。
l    增上生有什麼特點?一世比一世好,只上不下。各位希不希望自己在公司永遠平步青雲,只上不下?希不希望自己的財富只上不下?希望自己的幸福只上不下?還是喜歡上上下下?增上生它的本質是越來越好、只上不下。只上不下就脫離輪廻,上上下下叫做輪廻。
l   「應以猛利欲心」就是非常強猛、方向非常正確的一個善法欲的心,「回向」就是讓它增長廣大,方向是眼前增上生,「究竟」最後佛果的決定勝。「諸希願處」:是我們真正應該希望想到的地方。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是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

三、八識田:
駱班長講解:
l    八識田:在唯識中提到人的心識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六識中最重要的是「意識」,到底為何?因為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會產生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就埋在意識裡,或者可說是埋在八識田裡。

四、體/相/用:
駱班長講解:
l    何謂埋在意識裡?在佛法裡叫做「體」。佛法常說「體相用」,「體」是本質、「相」是外表、「用」是它的效用。「體」是有一種力量蘊藏在裡頭,當這個力量碰到狀況時,會有一種徵兆、一種外在形像叫做「相」,產生一定的效用。例如:在公司被老闆罵的很慘,此時出現一個很大的影響力埋在我的意識裡:我有一個忿怒「體」,心中充滿怨氣;一回到家,看到小孩把家裡弄的亂七八糟,小孩開心來迎接,這個「體」產生效用了,產生第一個「相」(非常凶惡的相),「用」就是產生慎恨、罵小孩、打小孩的效用。「體相用」所有本身的影響力就埋在我們的意識裡,它會有一個影響力,碰到境界會產生行相,乃至於有一些效用。
l    猛利欲心的本質是想要得到生生世世的好處。在課堂上聽法時,心中非常清楚,把法埋在我的心識裡面,我要得到法的好處。法告訴我不要發脾氣,在下一次老闆罵我,回到家看到小孩想要罵人時,改以耐心講解及規勸小孩的方式,此時產生「變」,原本是罵,它的「相」已不一樣了,改成想要教導小孩的心。此時的「心」,上班不愉快產生的影響力,遠不及你善法欲的「體」。
l    上次心中得到的法:不要生氣,要向上。這個心即使看到這個相狀,且累積不愉快的心,但卻不會發怒在小孩身上。此時的「體」產生效用了,「相」也不一樣了,「用」也不一樣了。所以善法欲的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它指的是能把你的現行(心所走的軌道)產生改變,「體」就是會讓你的心走入一個軌道。原本心的軌道是無明(被罵=>生氣的體,看到錢=>貪心的體),若現行是善法欲的心,這個體就全部被善法欲的心所覆蓋住;這時候的現行,心的軌道,碰到所有的境界,心的軌道始終都是走向善因得樂果的這條路,現出來的相就是慈悲,效用就是智慧。
l    今天唱頌的琴劍,琴:慈悲,劍:智慧,以慈悲與智慧成為我們心的軌道(現行),以善法欲心取代自己動輒生氣/貪婪/愚痴的心的軌道。現行就是現在心裡的行相,也就是現在心裡有一個體,它有一個軌道,這個軌道碰到境界時,它會產生一個效用,顯現出一個行相。學了法,真正的關鍵是要得到一個「體」,不是得到簡簡單單的文字。「體」要如何得到?是要有強烈的心「想要」,想要生生增上,想要得到佛果。這個方向才是對的,這個力量才叫猛,猛利欲心。
l    大家請反思:坐在課堂上聽聞講說軌理,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有升起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的願望嗎?沒有,就沒有力。你這個「體」方向就不明。很多的人生命的狀態,也是想要得到東西,但是方向不明。若只是想得到現前的一些好處 (例如:上課的樂趣/帶班的技巧/煩惱減少) 這是你本身想要得到的體,影響力只有一點點,和「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毫不相干。。
l    如證和尚講的一個秀才進京趕考的公案,菩薩化現為乞丐,秀才的勉強佈施和目標太小而最後所獲得的果報也是相對等,不及菩薩期望秀才大佈施及未來想要給出的大果報。
l    回向的意思指的是學法和聽法要設定一個崇高的目標,心念時時刻刻種下一個很深廣的體,這個體就是一個影響力,所學的法埋進這個影響力之後,埋進八識田後,碰到境界,八識田就會產生效用,這個效用就讓你走向生生增上及得到佛果。回向很重要,念頭也很重要,心心念念要想著→我要往上走。在各位的心念中,是否覺得成佛的願望太崇高?各位相信生生增上、只上不下嗎?凡夫最大的問題是崇高的目標都不願意設定,你我心中有種種怯懦及種種的不相信與懷疑,使得我們連一個願望都不敢設定。

義工講解:師父對於猛利這二個字有特別解釋,
手抄第二冊P164L4
l    如果你能使法繼續保持現行,那就是我們的最佳的修行,自然而然24小時都在積聚資糧,淨除罪障,層層無窮增上。
l    業果四法則:業決定理/業增長廣大(剛才班長前段所闡述)/業未造不會遇/已造業不失壞。
l    為什麼使法繼續保持現行是這麼重要?師父特別提到貪瞋癡的猛利,我們都容易警覺到貪瞋,師父特別針對癡的現行→找別人聊天打打秋風。人生最浪費的事就是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作意與感果:
勝解作意(好處:因正果圓):生生增上,直至成佛
非理作意(貪/嗔)&凡庸作意(覺得法可有可無):三世怨
(手抄P16L7說明)

二個三世怨的迷思:
l    三世是不是接連三世?依照公案,三個時間點在時間軸上,第一世與第二世的時間距離可能隔的很長,也可能很短。大家會不會好奇,中間發生什麼事?中間時間狀況是亂七八糟造業,亂七八糟感果。師父特別在「癡」做說明,非理作意的時候,貪,瞋時很容易墮入三世怨;癡到最後為什麼也很容易掉入三世怨?因為會養成習氣,一旦習氣養成,當你貪著這個習氣,自然貪就會現起,當有人阻礙你時,瞋心就會現起。非理作意或凡庸作意,其最後結果都是三世怨,死路一條。
l    會不會覺得自己的遭遇已夠慘,生生世世淪為豬被宰,果報是否就結束?答案是否定的,之前所學的業果提到若墮入三惡道時,套一句偶像劇的台詞:回不去了!因為在惡趣的環境,是很難升起希求法的心,光是面臨及處理痛苦就已太過強猛。除非是有強大善緣感得菩薩前來救護。或除非有特殊因緣才可出離三惡道。
l    為何要勝解作意?因為我們不可能有其它的路。
    公案分享:
    有一位師姐,搬至新的住宅社區,熱心的鄰居太太邀約社區的太太每週舉辦
    下午茶活動,下午茶內容多是喝咖啡,聊是非。剛學習廣論不久,一方面也
    希望和鄰居維持良好關係,但深深覺得不想串習喝咖啡、聊是非,決定強猛
    希求成立廣論班,最後成辦了社區的廣論班。課堂上,鄰居們或多或少有各
    自煩腦引發痛苦,透過參加廣論班,改變了各自的問題及痛苦。
l    非理作意很容易被察覺,但凡庸作意是很不容易被察覺,發現時的對冶:發起強力的心去修改習氣,和原來不適合的朋友作區隔。

五、三世怨
駱班長講解:
l    三世怨:你做好事沒有目標,沒有想清楚;只認為做好事會有好報,但是它不究竟。什麼是不究竟?你一定要回向,能夠只上不下,所以增上生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點。假若你不能只上不下,上上下下就是三世怨。三世怨是一心向善的人目標非常不明確,沒有在當中找到立基點。譬如說動機很好,請人吃點心。假如是以我希望大家很開心的不斷的修學佛法,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走上去,希望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能夠得到佛法攝受,生生增上,我也能得到生生增上。這樣的念頭,叫做猛利欲心,回向現世究竟。
l    同樣一個善行,有猛利欲心和沒有猛利欲心,差距很大。譬如捐款,只是捐出金錢,沒有目標,它只是一個三世怨。它會給你福報,會升天,升完天沒有智慧攝持,最後又會墮地獄。它的本質是什麼?你本身做這件事的猛利欲心,沒有目標。譬如說:捐款給湖山專案的僧眾,希望他們都有很好的受用,有很好的學習環境,能精勤學佛,早早成佛,也能夠拉拔我成佛。生生世世和僧眾結緣,所有的大眾都一起成佛。心念關注著僧眾在湖山的學習狀況,他們的學習就是你的學習。因為他是你的願望,你希望他能成佛,你也要跟著僧眾一起增上,這個叫猛利欲心。你的念頭在這裡面,它就產生一個「體」,碰到境界時,提及湖山專案即現起喜樂。若不是這樣,捐款歸捐款,爾後對湖山僧眾沒Fu(感覺),對他們的事不關心,這樣的影響就有限。回向就在善行當中,善行以及聞法的善行都一定要有生生增上的目標。
l    每一座法其文字中都有很深的內涵,天天聽法學法,學會善行:有目標(成佛及生生增上)或是沒目標(上上下下~三世怨)兩者差距是很大。
l    提醒自己在學佛的這條路上,每一件事都要設定生生增上的基本目標乃至於得到佛果。希望僧眾(各位大眾)及所有大眾,有心學法者往大乘路上行走。僧眾講的不一定是出家眾,你我都是「廣義」的僧眾。

義工解說:
企業營的觀功念恩/做義工/拜懺/研讀廣論/供養/佈施都是讓法保持的一個現行機會。
「隨喜」定義分享:生活在3C產業的世界裡,大家是否有想過在Line &FB工具的使用上,針對你想在Line按貼圖或是FB按讚的對象或事情,是屬於一般世間染污事情;想一下:是不是自己可能是正往「癡」的方向走!

師父針對一群人如何一起增上,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思惟的方向:持頌經文前章,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文中都會提到週遭圍繞很多菩薩,龍天、阿羅漢….這告訴我們若是想讓法留存,單靠個人是會很辛苦,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增上,一起鼓勵及幫助,成功的機會是高很多,也請珍惜身旁的同行善友。

駱班長講解:
手抄第二冊P165L13(平常我們除了這個猛……就非常惶恐,不曉得如何是好!):例如週末有活動因故臨時取消,自己會突然感到一種空虛→現在要做什麼?這代表我們的心隨時隨地都要攀緣一個東西,沒有依靠時就不知如何是好,而這就是我們確實的狀況;這不是一個很快樂的狀況,例如老人家都沒嗜好時,只能坐在電視前看電視,心只能緣在電視,其實是很苦。真正的「內明」是心中緣著法,不管自己處於坐著或站著,不論何時就可以思惟法義,它會形成一種自我內在圓滿,一種自我心中的回饋機制。大家要思考:與其隨時陷入一種痴痴呆呆,心中更是時時刻刻要有法。這樣才不會覺得無聊,無所緣而到處去攀緣。

手抄稿第二冊P166L7(不但是….三世怨):這段提到因和果的方向完全是一致的,做的時候就設定一個崇高目標,「果」必然是往這個崇高的目標去走;若不是,這時候「果」就不會是這樣。
反過來講(手抄第二冊 P166L11 那麼我們…..究竟之路):假如你真的體會到這件事情,目標設定對了就會很歡喜,就會形成一個回饋機制,這條路走上去就有資糧了。

問題:在法人做義工時,出現人和人的意見衝突而產生很大的煩惱…, 這當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明明自己目標設定在增上生、決定勝,為何沒有喜悅?

文亞副班長解說:
雖然是設定了目標,但是沒有把它當成「真正」的目標。在當下根本忘了目標,面對同伴時還是在乎「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習性及判斷的標準去看待事情(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我的是對、你的是不對的),就出現煩煩惱惱。
目標和方向是對的,可是卻是用自己原來的概念去做,概念引發了自己的習性。

義工:
l    手抄第二冊P166L11~P168L2:師父提到一群人的作用,假如心念夠強猛/吸引力法則的概念,現世就會感得週遭協助自己的法友法眷。
l    心量是到何種程度?以我們目前狀況是有很大一個距離,以手抄稿第二冊P128L1收攝(聽聞軌理/講說軌理/於完結時共作軌理):所以佛在,尤其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地聽啊,認真地聽啊,實實在在地聽啊!而且一再教誡,要兩個「諦聽!諦聽!」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這幾個字,修行的都在這地方。「善」,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一心憶念。這個念是在思的後頭,有了這個念就是定慧跟著而來。定慧,那麼見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準備,他才告訴你下面這個法,然後你自然相應,所以這個講說要這樣。
l    師父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抉擇」,早晨起來到晚上就寢整個過程,都是不斷的作抉擇,如果抉擇一般世間的染污法,就是朝著三世怨;如果抉擇的是善法,就是朝著生生增上直至成佛的方向。
l   如何知道善抉擇?要依靠師長的教導。
l    師長教導為何如此重要?就是告訴自己是要選擇朝成佛的路走還是要朝三
    世怨的路走。
l   如何將師長的教導深植在心中?靠自己思惟。
l   思惟到何種程度?要一心憶念。
l    一心憶念實際上是非常難的,貪、瞋、癡狀況是隨時現出。透過觀察師父的外相(每個念頭都在想如何利益他人)作為學習,我們現階段是做不到,但是可以朝學習師父的方向邁進。

六、影片欣賞:心經講說
駱班長講解:
今天談到心經的二個境界(人輪迴的境界,佛菩薩涅盤的境界)
人輪迴的境界:此岸/有
佛菩薩涅盤的境界:彼岸/空
兩者比對的最大關鍵:人把色、受、想、行、識(五蘊)當成一個我,如同影片中的針和水兩者分辨的很清楚,我vs世界



l    所有的心靈狀態是相對於色境所產生,而「識」的影響力在色境消滅後,又會創造一個色境再去緣。影片中的針(五蘊),一直堅持有一個「我」,不願和時空(水)融入在一起,(眼/////意)產生種種想法及看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l    十八界(人的境界):
    色體(六根:眼/////意)緣著=》色境(六塵:色/////法)產生=》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l    佛菩薩境界:我就是風,我就是花,我就是花香….整體融入所有的環境。例如一個人服務一切眾生,一個大我就變成很多個小我,變成同時存在很多的小我就融入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這時的大我就消融掉,好比影片中的「鹽」。一個眾生把所有的心念,緣著所有的眾生時,為了利益所有眾生時,他的我就化成無數的小我,無數的小我就存在於所有的眾生之中。鹽融入每一個水分子,所有的水都有鹽味。好比所有的眾生都有佛菩薩的慈悲和關懷。這種境界稱之為「空」,這是何種境界?我們不要去妄想「空」的境界,應該走「有」的境界。把「我」很大,切成無數的小我,去面對一切眾生,這時的我最後走入「空」的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有」走入,只要心念一轉,就會改變。佛法以利他的方式從「有」走入「空」,走入「空」就隨緣自在,非常非常的舒服,有「我」就有孤獨及種種的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