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一)

課程:親近善知識()
時間:2016/03/30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摘要: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表
表五-(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班長提示:如何正確的以佛法的內涵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走上去,有二: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班長提示:要得到佛道的根本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如何》親近善知識謂之軌;《為何》親近善知識謂之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班長提示:要我們產生堅定不移的信解,故稍微以總綱式的方法告
                   訴我們親近 善知識的軌理稱之為《知》。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班長註解:善知識的條件為何?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班長註解:學生的條件為何?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班長註解:學生如何從善知識處得到正知
  丁四:依止勝利
  班長註解:好好依止,能得到什麼好處?
  丁五:未依過患
  班長註解:不依止會有什麼壞處、問題?
  丁六:攝彼等義
  班長註解:補充說明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班長提示:總體簡略的告訴我們要如何修,稱之為《行》

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P23LL3~P24L6)
    1.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手抄摘要:真正有善根想修學佛法的人,他應該親近善知識。
班長解說:尊重即是善知識,真正想要修行的眾生,第一要事就是要親近
         善知識。
  2.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手抄摘要:決定種性的眾生,地上到賢位,沒有一個人例外,都是一心一
          意地仰賴依靠善知識,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班長解說:總攝佛法最重要的綱要,是不捨離善知識。我們與師父有緣亦無緣,師父在世時,我們還在渾渾噩噩之中度過;師父圓寂之後,我們才進入團體,我們還能在這裡是因為不捨離。
  3.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
    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手抄摘要:學的人在身心當中,從功德方面來說,那怕集聚一點點功德;
             從減過、斷德方面,淨除罪障,都靠善知識,所以依師這個道
             理很重要。
        班長提策:能讓學生在身心相續之中,最起碼的產生一個德行,減損一個
             過失,一切好處、快樂、善良等根本的來源,就是善知識,故
             我們從修行最初之時,依師軌理最為重要,亦可說我們所有
             智慧、好處、享受皆來自於善知識。
4.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手抄摘要:所有菩薩的一切行,圓滿的都是佛,波羅蜜多六度、地、忍、等持都靠尊重,尊重就是您的善知識,一切地方、時間都是依靠著祂,真正想要修佛法的人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雖然世間的比出世間的不曉得方便多少,但沒有人教你就是不行,更何況是這麼難、這麼深遠的。無間從惡道來,我們剛從惡道中來,惡道的習氣是非常重的,對於這個善法不相應,而要去的地方,卻是從來沒有去過那麼陌生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老師而能做得到呢?在我們內心裡真正不斷的反覆思惟觀察,就自然而然的會重視要去找善知識。
班長解說:菩薩藏經也是這麼說:「總的是整體上要獲得一切菩薩行,別別的是有六度、大地、忍辱、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乃至一切佛法,都是從善知識教授而成,故以尊重為生,以尊重為本,以尊重增長,並且要時時依靠尊重,所以尊重為一切佛法的因。」博多瓦亦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善知識,觀看現世,假如我們只是看別人做,若善知識不教授也是沒有成就的,更何況我們剛從惡趣中來,我們想要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怎麼能夠沒有善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