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四)
時間:2016/04/20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駱班長策發:
1. 在每一次上課前禮佛三拜之後,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坐下來了以後,心就散亂掉了;口又開始講話了。
(1)月亮義涵:任何時候只要我抬頭一望,會發現月亮一直在照亮著我,至始
至終都在那裡不曾離開過。
(2)在生生世世中,不論在生有、中有、死有,有善知識始終陪伴著我們,我
們才有溫暖有方向;因為遇到善知識,我們一定能夠一步一步跟著善知識
走出輪迴的長夜。
十德相不只是善知識的條件,更是大乘的學習者想要到達的目標,一直到成佛。
十德相為六度所開展出來;六度為三學所開展出來。佛只講一種法,對不同根性眾生說不同的名相。
六度(熟自):

廣義的戒 執」反過來做,是最重要的資糧。
持戒
忍辱:沒有忍辱戒持不成,忍辱為戒的助伴。
精進:以精進貫穿其他五個正知見,而成為六度。
(正知見加上精進行)
靜慮:定
般若:慧
十德相:宗大師之十德相順序廣論P24、P25,與經莊嚴論之十德
相順序不同。
l
《莊嚴論》:「知識調伏1靜2近靜3,德增4具勤5教富饒6,善達實性7 具巧說8,悲體9離厭10應依止。」
l 宗大師十德相的順序:
自己先有戒1定2慧3;除了自己學還想幫助別人也有戒、定、慧,所以有教富繞4
(1.博通三藏。2.了解學生背景狀況;依不同根機,說適合的法。)達實性5:善觀緣起而有能力幫助一切有情的最高空性智慧;而不只是世間利益小我的淺薄智慧。德增6:代表我的戒、定、慧永遠不夠;要不斷不斷向上,直到我的終極目標--佛。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善巧7:包涵智慧與佈施。四攝(熟他)即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悲憫8:為學大乘者最基本的心。因有大菩提心,所以才學六度;六度中每一度根本都是大菩提心,於其不言而喻。具精勤9。離厭10「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師父手抄第二冊P185,廣論P23
(1)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外緣;我的老師)
(2)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內支;我自己要怎麼努力修)
凡夫分三:師父手抄第二冊P186
(1)決定性(決定聚)
(2)邪定聚
(3)不定聚(容易觀過、覺得人家不怎麼樣):我們大多為不定聚。不定聚最重
要的是要靠同行善友。
住性:決定聚的眾生
數取趣:有情、眾生
敦巴尊者三大弟子:師父手抄第二冊P187
(1)博朵瓦
(2)樸窮瓦
(3)慬哦瓦
西藏佛法靠此三人傳下去
依止法的重要:
→依止善知識 不離善知識
→修學佛法的根本
→佛陀教誡中綱要裡的綱要
→實修道次第的第一個鐵門檻
(修學佛法三大門檻:視師如佛(依止法)、出離心、空正見。)
→成就依止法讓三主要道如探囊取物(*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
親近善知識的好處:
(1)永遠有靠山(不只這一世;是生生世世的靠山。)
(2)隨時收攝我的身心(當我們看到身旁的師兄、師姐,會讓我們想起廣論,
同樣也會收攝身心,。)
(3)如太陽光明無所不在
討論:我何時會升起「需要善知識」的心?(請看師父手抄第二冊P191)
狀況一、我生重病了,身體處在極度的病痛之時,才來學法,到那時已經來不及,因為到那時你能學習的心力已經極弱,但你對法理很不熟悉;即使聽,也聽不懂,無法思惟入心;即便讓你臨時抱到佛腳,也不能理解佛理,所以,最終你還是不知道佛能怎麼幫你。
狀況二:我碰到我完全沒有辦法解決的困難之時,已經需要世間“求神問卜“之際,基本上你的心態只想「坐享其成」,畏果不畏因,你不會認真讀廣論,不會勤勤懇懇一字一句的讀,一次又一次的來上課,因為法與你的生命不相關,有聽也好,沒聽也好,學了一點皮毛覺得懂了,就夠了。
狀況三:對於「什麼是真正對我好」這件事情,我自己其實並不知道;我對於自己隨時起煩惱這件事情,控制不住;我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所以,我時時刻刻都需要善知識。我要認得如何在因地上造因!我要親手創造自己的命運!
討論:「這個滿好啊,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啊!」這是煩惱嗎?(師父手抄第二冊P192)
學員分享:當人的心靈已經極度空虛;唯有俗事上的攀緣,才可以讓自己肯定自
己過的好。
我們平常的心理行相如溫水煮青蛙,現在看似舒服,對於未來面對死亡卻沒有產生半點利益;唯有勤勤懇懇跟著善知識學習,才是真正對現在好,未來也能生生增上。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嚨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廣論P25第2段)
恭聽師父音檔:其中調伏者~所應作品(手抄第二冊P201LL1~P203L7)
所謂調伏,就是指戒學。《別解脫經》說:「心像野馬一樣經常奔馳不定,一直努力也終究難以制伏,要用有許多鋒利刺縫製的馬銜才能控制,而這個馬銜就是戒。」又像《分辨教經》說:「戒就是調伏我們想要教化的眾生的馬銜。」像馴馬師,用最鋒利的馬銜調伏悷馬,我們的五根就像悷馬隨著邪境而轉,當它們朝向不應該去的地方時,就應該制伏它們。我們要學戒,調伏心馬,以種種努力制伏它,使它朝向應該走的正確方向。
ü 所化(手抄第二冊P201 L6):佛想要度化的眾生。
ü 根(手抄第二冊P201 LL1):眼、耳、鼻、舌、身、意。
觀察師父怎麼消文?
1. 為什麼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跟著邪境轉;而不是跟著正境轉呢?
(手抄第二冊P201 LL1)
回家作業:宗大師說我的五根跟著邪境轉,我真的觀察得到隨著邪境轉的自己嗎?
2. 若我觀察了以後,發現自己的五根確實是隨著邪境轉,那得想辦法去調伏它。
3. 什麼叫「這個戒不是在外頭,這個叫內學」?(手抄第二冊P202 L3)
何為戒?攝心為戒。過往我們一般人對戒的認識,怎麼樣吃穿莊嚴?怎麼的
行為莊嚴?……等等的外相,我們不知道戒實際上是在內心上學。
4. 為什麼前面講五根(根如悷馬隨邪境轉),這邊講心(學習尸羅,調伏心馬)?
(手抄第二冊P202 L6)
心把五根所看到的東西,往不好的方向去解讀;境沒有問題,實際上全都是
心的問題。
5. 該做的就去作;不該做的就止。(手抄第二冊P201 LL6)
攝心為戒,由邪知見轉為正知見。(而不是說斷心為戒)
6. 戒的內容以後會講,此處重點為二:次第、精要(第二冊P203 L1)
精要,即為調伏煩惱的心。
7. 你要先會辨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知見);才有依止的標準(戒)
(手抄第二冊P203L3)
8. 我們首先必須要認識次第:知病→依師→淨信心→正知見→持戒→定慧成就
(手抄第二冊P203 L3~P203 L7)
調伏(戒):
→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若隨宜略事修行,全無所益
(隨宜:自己只有自己的想法,是封閉的;若用自己而不是善知識的方法
修行,沒有半點好處增長。)
→認識整體架構依次第修行
→法體行相四義整足
(請觀察:有內在沒有外在?不可能。有外在沒有內在?可能,而且越走越遠。)
→降伏粗猛煩惱
本週作業:聽師父音檔手抄第二冊P203~P209第一段。
問題一:師父說的毒雨公案,假如你是那個聰明人,你會麼做?(因為明年還會有毒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