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五)

課程:親近善知識()
時間:2016/04/27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上週作業討論與分享
二、複習
三、廣論原文講說
四、本週作業

課程摘要:
一、上週作業討論與分享:師父說的毒雨公案,假如你是那個聰明人,第二年你會怎麼做?(因為明年還會有毒雨)

學員A分享:本組討論結果是先儲好乾淨的水給較親近或能相信的人喝,如此清醒的人會越來越多,問題會愈來愈少。

學員B分享:毒雨如所造之業,乾淨的水如佛法與所學的正知見,週遭阻撓我們的是受想行識。當我們在飲用乾淨的水學習正知見時,是受想行識在阻撓我們的學習。

駱班長提策與講解:
鼓勵同學多參與Line群組討論課後作業,寫出感想就是幫助別人,就會產生更多同行善友,在果相上就可以常常得到別人的幫助。
毒雨如同邪見與種種煩惱,阻撓我們的思惟、違反本性,然而這世間會有先知先覺或有經驗的人,他是清醒的,他嘗試教導我們,而我們卻無法接受而且還誤解他。這組同學想到的是先儲好乾淨的水給家人或相信的人喝,就如開廣論研討班,讓更多的人飲用清淨的水;或是推廣有機事業,讓更多的人食用乾淨的食物,慢慢覺醒的人會愈來愈多,進而產生效益。

師父做了很多事其實跟毒雨公案很相似,例如師父教出家眾儒學,以及15年前開始推有機農業,剛開始很多人不能理解,所以從學廣論的這一群人開始做,因為他們可以接受。這群人可以做出成績,讓有機成為循環,慢慢的技術變好了、知識累積了,然後更大規模推廣讓更多人得到好處,分享給別人,直到現在台灣人人都在談有機。

佛法是走入人心的,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要讓世間人可以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他才有辦法繼續走下去。為什麼我會特別請大家認真討論毒雨公案,因為這個是智慧的成分特別高的公案。毒雨公案運用在企業界,無論是老闆或是部門主管,以前是眾人皆醉惟我獨醒,只有他們自己拿到所有好處;這個時候如果用毒雨事件去思惟,現在就可以把這些好處分給員工、部屬,讓他們也能夠像你一樣清醒。其實我們經常在理念上不肯用佛法,認為佛法、吃齋唸佛是修行人的事情。修行人是真正福德智慧更高的人,我們身為出家弟子或佛教徒,如果不是在累積福德智慧的話,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我們學了佛之後,要把佛法的智慧用在生活上、工作上、照顧家庭,要把佛法的利益讓大家看得到,讓大家產生好樂心,一起去努力。整體的商業模式是大家互利的,看清楚整個世間的真相,然後要用互利的方式大家資訊交流,然後就知道這件事情該怎麼做,一定要把利益分享給別人,這時候就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二、複習:親近善知識
1.所依善知識十德相:
(1)熟自六法:調伏〈戒〉、靜〈定〉、近靜〈慧〉、
教富饒〈教導他人〉、達實性〈空性智慧〉、
德增上〈智慧無限增長〉
(2)攝他四法:善巧說〈經論佛法內涵淺顯講說)、
悲愍(本質大悲心、利益眾生〉、具精勤〈思惟觀察具精勤〉、遠離厭患(忍辱不厭患〉。

2.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戒是一切的基礎,定是一個狀態,它有很完整的學習,這個學
習可以說是佛法的全部。戒能不能通慧?一個大悲愍心的人,
就是非常利益眾生的人,他在學戒的時候,自然而然產生智
慧,他的起始點就是終點,所以說戒可以通慧。戒定慧看起來
是三個,其實是一個,所以經論上說調伏等三,關鍵在於戒。
攝心為戒~當自己的心隨我執而轉的時候,要收攝起來,然後
打開心以利一切眾生。也就是要將散亂的行為先收攝起來,才
能進入定的狀態,接納一切的資訊。
3.若隨宜略事修行,全無所益:
隨宜略事修行,就是隨自己來決定修行,這種情況我執非常
大,沒有攝心,若堅固我執修行,則離佛法越來越遠。對治的
方法是親近善知識,認識經論整體架構,依次第修行。
4.法體行相四義整足:
戒不是指外面的戒行、戒相,真正的關鍵是裡面的戒體、戒法。
內心有戒,亦即戒體、戒法有,戒行、戒相一定有;反之,戒
行、戒相有,戒體、戒法則不一定有。所以法體行相的關鍵在
體上。
5.降伏粗猛煩惱:
戒的本質在降伏粗猛煩惱。粗猛煩惱比如說堅持見解、貪心、
容易生氣等等,任何人一看就看得出來的煩惱。每一個人都有
粗猛煩惱,每當它現起時就會帶來大災難,戒之所以重要,是
因為當粗猛煩惱現行時,我完全沒有智慧,因此要觀察自己的
內心,越來越熟悉以戒降伏粗猛煩惱。
知病→依師→淨信心→正知見→持戒→定慧成就:
所以我們要得到戒前面要有正知見,而戒才會成就定慧。在得到
正知見之前(我們還差很遠),我們現在要對師長有信心,要知
病還要知道病的可怕,認為自己病得很重,知病是能夠持續學下
去的關鍵,因為知道煩惱對我的傷害大到這種程度。

我在修行:「我」這個字就是煩惱,是煩惱在修行。煩惱如何修行,煩惱越來越堅固就會「倒取所緣」(廣論P.172L04~07)→煩惱過患,謂煩惱纔生,就是煩惱種子碰到煩惱境界,讓你的心迷迷糊糊(雜染)看不清楚真相,就如同毒雨公案一樣。「倒取所緣」是指在境界裡挑選與煩惱相應的,也就是觀過,除了對所緣的境界以外,還包括對人與法產生非理作意。當煩惱六因在境界裡不停的串習,在所有的境界裡專門找與煩惱相應的邪境去轉,結果不停的串習非理作意以後,接下來「同類煩惱令不間斷」,生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壯大種子(造作等流),也就是用我的心把任何我看到的境界,轉變為增長我造作等流的環境,這叫「倒取所緣」,以便於讓同類煩惱令不間斷。所以說以我執修行,則離佛法越來越遠,因此我們需要善知識、需要道次第與佛菩薩。

調伏完粗煩惱,接著要調伏細煩惱,細煩惱就是起心動念,當我們不停地思惟觀察,不停地學習正知正念,戒走到後來攝心為戒、走入心心念念,戒的下一個功夫就是定。定就在一念之間,處於最寂靜的狀態中,是一種功夫、一種狀態,戒是一種完整的修行次第,以便於到達定的狀態,叫奢摩他。到了奢摩他,它有兩種狀態:心堪能及身堪能,亦即身心隨心所欲,沒有感覺身體的存在,因為根本沒有身體。此時身心無限延伸,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心隨意念而轉,身體變成是一個空間、一個力場而已。這個真實的狀態,讓心愈來愈平,身的能量及心的能量又進入更高一層,這個稱之為定與慧的止觀雙蘊。在定的狀態之下,智慧愈來愈高,在智慧愈來愈高的狀態之下,隨時想定就定,然後出現一種非常大的智慧。所以戒定慧真正的修行在於戒,所有的關鍵在於正知正念,就是師父講的正知見,然後逐步走到心心念念、攝心為戒,自然而然走入定的狀態,智慧慢慢升起。所以戒就是慧,慧就是戒,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三、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
   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是。(廣論P25L10~L11)
駱班長講解:
達實性就是空性,需要修行才能達到,成為修證空性。大部分證得空性的祖師大德,如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等,他們在聞思階段證得空性智慧。聖人即使證得空性也不會講,他們只說在資糧位與加行位證得空性。真正的空性智慧是見道。宗大師說聞思階段的修證也可以(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駱班長講解:廣論P25L12~P26L06,手抄第二冊P212L051~11
如果我們講的都是理論,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眼睛高不可攀,看到所有人做的,都認為他們對佛法的認知很淺。我無法跟他們學,可是自己所學的又不會用,這叫辛苦無比。因為妳其實沒有學到東西,可是總以為有學到東西;假如自己學”我”,又覺得別人都不對,也不知道自己要跟誰學,又不知道如何跟別人交往,所以自己處於一個極為孤獨的狀態。這叫我慢高山、法水不入。所以心裏面會不知道如何是好,害怕自己學不到內涵。

四、本週作業:
1.看前人的傳記主要是看什麼?為什麼看前人的傳記,
  會有手抄第二冊P212L05所說的基礎?會得到什麼基礎?
  得到什麼心?
2. 試問"等起心"(動機.起心動念)到底有多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