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七)
時間:2016/05/11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摘要:
一、影片欣賞:「台灣女人」微電影
駱班長講解:
為什麼女人在當了母親後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因為她的心時時刻刻都放在
孩子身上。
母親懷胎過程中跟孩子曾經身心相連,在孩子出生後臍帶雖然剪斷了,但仍
然會把已是獨立個體的孩子當作自己身心的延伸,把心念都放在孩子身上,
進而出現很接近佛陀所說完全利他的狀態與行為。因為有母親這種角色的存
在,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百分之百完全利他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二、思惟理路推展:
1.恭聽師父手抄第2冊P223L5〜P225LL3,音檔15A 7:23到14:17。
2.讀論:廣論P26LL2「如是若於」〜P27L7「如是德相」。
3.討論:廣論P24L9〜P26L9,宗大師先告訴我們善知識十德相,然後
在P26L10〜L12又告訴我們善知識五個主要德相並引「嚮尊滾」與「嚀
敦」兩位大德公案,為什麼後面第26頁最後兩行還要再安排加一個
「不堪任為善知識」的反面條件?
學員與駱班長對談:
A.
從講者的角度:如果講者只是很會講說,卻沒有實際的修證,對佛法的推廣不利,因為聽者會挑戰講者說一套做一套,甚至心生不敬。講者自己透過實際修證有所體悟,才能知道別人問題出在哪裡,知道如何真正去幫助別人。只要是講沒有實證的的話就是綺語,所以綺語的範圍是很大的。
B.
從聽者的角度:聽聞跟修行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如果不是為了修證而聽聞,聽到的就是綺語。
C.
從講者聽者雙方共同的角度:講說聽聞跟持戒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如果不是為了持戒而講說聽聞,就是綺語。
4.Slide:
(1)等起心-做之前的動機(起心動念),對境當時的等流心識(等時而起)
駱班長講解:
以做義工為例,縱使看到自己心裡不大喜歡的人出現在眼前,還
是會以利益他人的動機取代原來的等流,和顏悅色努力服務他,
之後以迴向加強利他的動機,隔天再繼續做義工重複同樣的模
式,慢慢自己的習性就會改變。
(2)博多瓦云:「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真實的悲愍清淨心)
駱班長講解:
所有的眾生都苦,都不能自己作主,所以要悲愍眾生。別人苦的
時候幫他一把,也會讓自己的智慧在幫助別人時提升,當未來自
己的惡業成熟時懂得如何去面對,所以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3)「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讚嘆恭敬VS如法行持)
駱班長講解:
師父在手抄稿第2冊P224L5講說「不堪任為善知識」引用這句話,
就可以推斷如法行持比讚嘆恭敬來得重要。
(4)多聞 VS
持戒(怯弱心的障礙)(學法換糖吃!!)
學員與駱班長對談:
為什麼我們看到佛陀、看到師父很優秀不痛苦,看到同修優秀卻
很痛苦(例如看到其他同學對前幾次上課的思惟功課發表文章分
享心得,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壓力很大而起退心)?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廣論P28L2)
最後兩句話「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的意思就是真正具弟子相的人,不僅只會看到師長功德,也只會看到同修功德,不會看到過失。起了退心(怯弱心)其實是骨子裡有傲慢心,認為自己不能輸人,憑甚麼別人比自己好。而當有了不想發表文章分享心得跟人比較的怯弱心出現後,就會降低標準改去做自己覺得舒服的學習方式(換糖吃),產生不精進的狀態。持戒是很辛苦的,學習佛法如果只是想多聞,碰到困難時產生怯弱心而不願意朝持戒的方向努力,是不可取的。
四、思惟功課:
1.我內心中是怎樣看待業果的?(要深入分析自己內心真正的行相)
2.手抄稿第2冊第223頁第7行為什麼師父說「瑜伽」就是相應,而我們稱
之為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