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六)

課程:親近善知識()
時間:2016/05/04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摘要:
一、影片欣賞:活著

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活著,是為了精彩的人生?還是為了幸福的生活?或是為了不真實的夢、和那些所謂的東西?如果等你老的那一天有人問你為什麼活著,唯一可以回答的就是子女能夠在身邊,哪怕每一天只看一眼!
為什麼如此簡單的要求有時候變成老人的奢侈!每一個深夜你知道你的父母、老人在哭嗎?一句無心的話我忙著呢!你知道父母、老人的心是多麼刺痛嗎?不要讓父母覺得自己成為累贅,他們在默默忍受太多的辛酸和苦痛。
不要讓父母覺得孤單寂寞,他們幾十年對你的愛,太沉重了。或許;只有等你老的那一天才會明白為什麼“活著

駱班長講解:
現在的社會小孩為了生計,不能常在父母的身邊,我們應思惟如何讓父母生活有所目標。老人家需要的是生活,不是錢。人在晚年時留在身邊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可以安排讓老人家有一個團體可以有所學習、依靠,不要讓他們走入孤單、寂寞的境界。要經常陪伴父母,將父母、師長時時刻刻放在心中,而非只在節日時陪伴。

二、駱班長講解4/27回家功課:
別人的思惟是那麼縝密的、角度是從多方面、大方向去看這些事,有的人是用自己的思惟起,每一個人角度都不一樣。這就是佛法一直告訴我們是燦爛的,而人類為何要有不同的種類,因為人人各有不同,所以人人都是我的老師,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思惟裡了解我自己過去的想法是過份狹隘的,我還要再學習,如何用更寬廣的思惟來看待這些事情?

其賢副班長分享:
從這過程我們看到祖師大德的想法,而我們平常所處的生活裡,都是自己的習性,沒有清淨心、也沒有想要讓這不清淨的心轉為清淨。
在這裡看到祖師大德用佛法,經過五年、十年、---那麼長的時間,當碰到逆境時慢慢轉變為清淨,而轉過來後並非是為自己,而是全部利益別人。
等起;每當這等起升起時,就是我們要造業開始,這都是一剎那之間,也是因也是果,重點是要造業的方向,是善還是惡。

三、 戒: 調伏粗猛煩惱 (靠正知、正念、心心念念)
: 調伏細的煩惱 (心安住在最寂靜狀態 )
: 依心堪能奢摩他,觀擇真義 (看清世間的真實狀態 )
   駱班長講解:
粗煩惱是很明顯的、我們可以感受的到、情緒兇猛的。
細煩惱:是我們心的念頭,平常我們是看不到自己的念頭,這要平時慢慢調
        伏自己粗的煩惱,越來越習慣後自己的起心動念才可以看到。
所以要從戒慢慢走進去才會有定,到達心很寂靜狀態時,才有身、心勘能。
身勘能時;這肉體就束縛不了我們,而這肉體感覺好像消失了。
心勘能時;這心能掌握住念頭,不會讓這念頭自己跑掉,這時才會看到一些
          比較真實的東西。

四、教富饒()
1.博通三藏  
2.廣泛了解所教的對象
3.能令學者產生無量知解 (質正量圓、次第無誤 )
4. 行持的究竟果利與眼前利益清楚了解

班長講解:
三藏;就是經、律、論(經論的研討)。首先我們的戒、定、慧要很扎實。經、律、論也要很了解。
善知識要對於所教的學生要廣泛了解。那經論要走入廣泛了解眾生,對於所面對的境要有正確了解。而且要讓學生了解,產生無量的知解,次第無誤。
 
五、達實性(證)
1.修所成慧,證法無我空性慧
2.地上菩薩(見道)的修持 
3.聞思相應慧,教理證成是隨順因

駱班長解說:
達實性就是真實,法無我,就是空性。而在無明中眾生以為他是對的,所以很堅持。在不斷、不斷中觀察與幫助時,發現無明不是他的本性,而是有一定的因緣形成的。所以把因緣轉過來時,慢慢這無明的人會被智慧攝服之下成為清明之人。因此我們發現所有的眾生是有得救,所有眾生都有佛性,因為眾生都是因緣而生瞋、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就有因緣所變,所以他本性是無自性叫做法無我空性。
法就是一切的萬物萬事。

六、等起心
 1.作之前的動機 (起心動念)
 2.對境當時的等流心識 (等時而起)

 德增上:
 1.以戒淨為基礎        2.等覺菩薩賴要依靠善知識
 3.我向上仰望的目標    4.有接引的功效(化城)

  駱班長解說:
 空性智慧要直線往上升,是沒有終點的,而且要一層比一層高。
 戒、定、慧是德增上的基礎,我們成佛有52個次第,第51個是等覺菩薩,
 52個是妙覺菩薩(就是佛),而等覺菩薩一樣要靠善知識,所以德增上
 是學無止境。
 因此德增上告訴我們,所有的善知識都是我們學習的化城。化城就是有接
 引我們的功效。
 剛開始修行,要多看祖師傳記,多看因果故事,啟發向上的好樂之心。先
 了解太多太深的理論,沒有基礎,不一定好 !在了解祖師大德傳記過程中
 就是基礎。基礎就是:知病、聽聞軌理、道次第。

七、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廣論原文 P26L03­ ~ P26L04)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
   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
   無眾生非苦惱故。」(廣論原文 P26L07P26L08)

駱班長解說:
何謂悲愍:宣說法的人,他起心動念非常的清淨,沒有想要名聞利養等恭敬,
而是因為慈悲的心念來說法。(真實的悲愍清淨心)

恭聽師父音檔:手抄第二冊P216L5P220L6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
宣說苦勞。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
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
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
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
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
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
虛言故。(廣論 P26L09P27L01)

駱班長解說:
全無善說:不善於辭令。
施願:為施主祝願。
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
十德相從六度而來,六度從三學而來,三學(戒、定、慧)是根本,六度與三學之最大差異
在於悲憫心。六度是以大悲憫心為根本。三學是大乘、二乘之必學。而大悲
憫心為大乘所有。若要攝受眾生須達到空性智慧()。故「教富饒」是了解
他人,智慧增上,才可「通達實性」,進而悲憫心。


八、本週作業:
1師父說為了名聞利養而去說法的人不多,一般都是自己習氣相應,在習氣相
  應裡師父為何專講“綺語”?
2.我自己對於因果的概念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