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十四)

課程:親近善知識(十四)
時間:2016/06/29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學員提問&駱班長解答:
    Q:為什麼說學佛從中士道開始?

駱班長答覆:學佛道前基礎及下士道都只是一個基礎而已,而真正的學佛是
中士道開始,這和道總建立有關係。

道總建立有二個過程及二種利益【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
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
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廣論P66L3

佛利益有情簡略為二種層次:
1.  暫時的利益(增上生的名聞利養/有錢有勢/相貌好/八因三緣)=現前增上生(一次比一次的增上);增上生的一切法類都屬於下士或共下士。最後都是為得到畢竟利益的工具
2.  畢竟的利益(所有的現前增上生最後為了得到畢竟的利益)=畢竟決定勝,所談的內容都在中士道(解脫)、上士道(成就佛果)。學佛就是為了求取畢竟決定勝的利益,所以是從中士道開始。

  Q:師父不斷換侍者幫助法師提升,請問法師向師父學什麼?
 
    駱班長答覆:學成佛的榜樣。學習師父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師長的親身
    攝授,是有戒的依歸,以身、語、意來教導弟子。弟子觀察師父是如何待人
    接物,在事相上、法理上如何抉擇,並且透過觀察師父如何侍奉他的師長,
    如何供養佛陀。師長如同佛陀示現身、語、意的狀態,弟子於時時刻刻向他
    學習,不只是單純在師父的法語上學習,而真正能烙印在弟子心中是在師父
    的跟前親自看到、聽到他在所有事相的抉擇上,是如何作的。對於師父的身
    語意而產生一種正攝的效果,此時就會得到佛陀的無上加持。

    大家也要反思為何沒有得到師長及法師的親自攝授?這是資糧不夠,因種的
    不夠;在無明及愚痴的驅使下,過去生習慣性的遠離及逃避師長。所以大家
    要生生世世祈求得到師長的親自攝受結下和師長的緣。

  Q:師父在十德相有提到“吃”,在廣論中有特別針對飲食或男女作闡示嗎?
    駱班長答覆:廣論修行軌理P49L9「飲食知量 ⋯⋯安樂而住。」
    飲食知量者:非太減少/非太多食/相宜而食消化而食/非染污心。
    何謂非染污心?吃的目的關鍵是建立在:只為了讓生命可運轉(簡樸/不
    貪);男女關係建立在只是為了生命的繁衍,佛法在這二件事重點提到要具
    有非染污心。

二、課程摘要: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
 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初中分三。一、 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
 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廣論P29L11L12

駱班長解析:
 我們值遇善知識時要知道,他是生生世世對我有恩(曾受法恩),並非這一世而
 已。一旦承許這位善知識,將他視為具有圓滿德相及有清淨傳承,用來調伏自
 己心緒。

 如何依止善知識?就是『親近』善知識。另一個層面可稱為『相應』~心的相
 應和行的相應。學生時期,自己對於成績好的科目相對也和指導老師關係親近。
 而成績不好的科目,就覺得和老師較沒緣,其實是和科目沒緣,不是和老師沒
 緣,自我解讀錯誤。要親近科目差的老師,才是正確抉擇。

 前面提問:為何當侍者?這樣才夠『親近』善知識。為何希求善知識在我們眼
 前?為了只是能夠『親近』善知識。

 若能做到如華嚴經說的九心,就可說是真的『親近』善知識,這是一種德相,
 是否能作到?就要靠『修』,修弟子相。老師和弟子如何相應?只要弟子將本位
 做好,你就走入善知識的十德相。

 修二個法門:一、對善知識要修淨信心,二、每個念頭要憶念師長恩。
理智的人:常常隨念深恩,想別人的優點。
情感的人:理智上多思惟、串習。

華嚴九心:
l   孝子心:假如師長是我生生世世的法身父母,親近他的心叫相應的心(師長對我是什麼心,我對他就是什麼心)。父母最孝順孩子,孩子要和父母相應,就是要孝順。孝的關鍵就是順,父母以一直順著孩子心所想要的去照顧。孝就是順著他,佛法說的『捨』。父母辛苦工作賺錢給小孩就是捨棄自己想要的,相對的孩子也要捨掉自己想要的,依照父母的想法。孝字也叫作順及捨。
l   金剛心:父母沒有一刻心會離開小孩,對小孩有如金剛心。孩子也必須對父母有金剛心,去體會為什麼『親近』就是『相應』這麼重要。
l   大地心:父母承擔小孩所有的事項及重擔,此時父母所有心的狀態及身段都放下了;同樣的,孩子承擔父母所有的重擔,要把身心安住及放下。                                                                 
   
所以華嚴九心就是『親近』也是『相應』,而這九顆心就是從相對應的心產生。從體會老師對學生是用什麼心對待,弟子就應該是用什麼去對待老師。這樣就叫作『相應』,就能『親近』也就是『依止』,就能得到老師要給弟子的傳承。

身為老闆及主管,和自己的員工是否相應?是否親近?

駱班長解析:
佛法不離世間法,大家要從和身邊互動的人(眷屬/部屬/公司
長官/同事)親近,人事才會圓滿。

 『親近』和『相應』就是同理心。慈悲心就是極圓滿的同理心,什麼是智慧?
  就是慈悲。打開自己的心,用所有人的想法看待同一件事情,自己比較容易『看
  清楚』事情,而不只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時時刻刻對每件事都有同理心、
  慈悲心,我就能達到無上智慧。
 
  真正的關鍵是依止、相應同理心的內涵,心中要不斷串習。也才會瞭解為何自
  己身邊人事不圓滿,在於自己沒有辦法用同理心對應他人,沒有辦法和眾生相
  應。

討論:為何越親近的人越陌生?很多的親人很親近但卻不相應,心不同。為何如此?

駱班長解析:
小孩長大後媽媽對孩子慢慢會愈來愈不熟悉,總是以背影面對媽媽,眼神遠離且不很少對話,『不同心』發生在於面對面的互動次數變少了,關鍵在眼神不直視對方,久而久之對媽媽面對面次數降低,話愈來愈少。
   
代溝問題是由孩子產生,因為孩子進步太快,生命狀態為往上走,而父母生命狀態是往下走下坡,接觸的人愈來愈少,知見愈來愈差。此時若孩子以眷顧的心看待父母,這時就能同心,相應。一方願意看著對方,關係就會改善。
   
我們應該主動的將正臉面對眾生,『親近』就是用眼神及正臉用心意去面對善知識。

、課文討論: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廣論P29L3P30L4

文亞副班長:
華嚴九心已經含攝親近所有善知識的綱要,是收攝於寂天菩薩著作_集學論,宗大師在此又把九種心再收攝為四種心。依止善知識時,要觀察善知識的容顏,依照善知識的喜好去做,捨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惑業流轉,依止具德的善知識,任運的跟隨他。

觀父容顏:
駱班長解析:
這段提到的孝子心~觀父容顏。『親近』和『相應』要避免有如陌生人的狀況,要看著善知識的容顏,才會知道怎麼作才是對的。慈悲心就是要『看著』眾生。
   
『看著』對方很重要,不要小看這個行為,很多人看到講說者,眼神不自覺迴避,不願意看著別人,這是個大問題,代表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心,是一種封閉的心。

師父說世間苦,而大家對世間苦的思惟的認知為何?你是否心中會想:不苦啊!兩個認知比較之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師父之所以成為聖者而你我卻還只是凡人。經論手抄稿不是用來看和聽,是用來思惟的。自己思惟和師父的差異為何,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師父,學習師父定義世間的苦進而破除無明,首先相應師父的法才會『親近』。學佛的過程沒有學會一件一件釐清問題,會和師父的心的狀態不一樣,走出來的路也會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