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卄五)

課程:親近善知識(卄五)
時間:2016/10/05()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學習提問:
1.為什麼電視裡的和尚帶戒疤?為何福智僧團的和尚沒有戒疤?袈裟的不同是否和悟道有關聯?
駱班長:所謂受戒,有分成漢傳受戒(有戒疤)及藏傳受戒(儀軌受戒)。為何有戒疤?代表對佛的一種供養,如同古代的燃指供佛,而為何要這樣的方式來供佛?這代表以恭敬心供養佛菩薩,另一個層面代表自己願意用生命來護守戒律。
袈裟披穿方向無特別原因,依循古代印度穿衣方式,傳到各地而有所改變。袈裟有三衣,指的是由五/七/九塊的布料補丁組合而成,視覺上呈現出有格子形狀。

2.什麼是具有『種性』的補特伽羅?
駱班長:在印度的社會階級有所謂的種姓制度,這裡談論的是修學佛法而具有宿生修行習性的補特伽羅,修行者的種性。修行佛法的補特伽羅指的是這個人出生後所擁有的宿生學佛的習性,是具有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科判: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分三(1)圓滿種中受生事理(2)其身獲得功德事理(3)得已於教所作事業。在此談到聖者(師父)所具備的條件,首先提到他的出生:師父出生時沒有給母親帶來痛苦,故取名[靜生],在抗日戰爭& 國共戰爭皆無受到波及影響。這就是出生的圓滿。獲得功德事理在師父身上看到教證功德,在經論學習上非常廣博(教功德),並於經典學習上體會真實內容(證功德)。善知識是得到證功德才可為眾生講說自己證得的功德,對法的體會,對弟子的幫助很大。師父事業上的成就:慈心事業(里仁)、文教事業(全球廣論班)和僧團,以及上師的譯經事業。

3.手抄P140L2:師父問,平常我們總說修學佛法了,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呢?
駱班長:就是對{善}字定義不瞭解,或是{善},究竟我們的內心到了什麼程度,你才能承受聽聞佛法?大家都沒有{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這個準備,就想去求佛法,所以會得不到好處。

4.手抄P158L4:宗大師提到博多瓦的破衣公案,為何舉出這個例子? 是要點醒我們?
駱班長:手抄P154L7{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在任何境界上,絕不可以遠離善知識以及同行善知識,你如果能真實親近善知識,用整個佛法調伏身心,學習『親近善知識的善行』,結果得到的功德是不知不覺且不斷的累積,功德之塵雖然看不到,雖然不是刻意的得到,卻是自然而然任運得到無量無邊的攝受。(提醒:經論會以對照方式來比對,前面提到的是功德,後面提到的是過患。)
我們都有破衣之過(危險),就好像一件破衣裳穿在善知識身上,沒有得到善知識之金沙,得到的是滿地的草穢。佛全身是佈滿金沙,假如你是一件合身的衣服,如理如法的親近善知識,自己就好比一件很輕薄的衣服穿在善知識身上,這件衣服將沾滿金沙。假如你不知如何親近善知識,就好比一件不貼身的破皮襖穿在善知識身上,隨時沾滿草穢,所有功德都無法薰染。

5.手抄 P138L1: 平常我們心裡是什麼狀態?在無記當中。無記指的是無明嗎?為何不講無記卻講無明呢?
駱班長:無記是沒有善沒有惡的狀態,那時是要刻意努力念念不捨善知識,思惟是刻意念念正法,把心提起,如果說你能夠認真這樣去作的話,阿彌陀佛就在這個世間,用不著到極樂世界。佛佛道同,世尊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的無記是有覆(有煩惱覆蓋)無記,看起來是沒善沒惡,但實際上是隨時準備貪瞋痴,所以非得要作意善知識,取代我們心中的雜念。

二、廣論消文:
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第四、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第一是能一步步往佛位邁進。第二是諸佛歡喜。第三是生生世世都不缺少、不遠離善知識。第四是不墮惡趣。第五是惡業、煩惱都不能來損害。第六永遠不違犯菩薩所行。第七是行菩薩道時,具有正念,都能和菩薩行相應,因此功德資糧漸漸增長,皆能成辦現前、究竟的一切利義安樂。第八是由於依止承事善知識的緣故,使我們的內心及行為都能獲得善業,所做自利利他的資糧果報也能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如同《華嚴經》中所說:「善男子!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為善知識所攝受,就不會墮惡趣。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為善知識所思念,就不會違背菩薩行。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為善知識所守護,便是勝過一切世間的守護。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承事供養善知識,就能不忘行一切菩薩行。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為善知識所攝持,惡業煩惱就難以取勝。」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又說:「善男子!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能遵循善知識所有的教誡去做,就能得諸佛世尊真正的歡喜。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能隨順、安住、而不違背,就能一步步得到佛的智慧。如果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深信不疑,就能親近依止善知識。如果在起心動念上始終不棄捨善知識,則眼前、究竟的一切利義,都能成辦。」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不可思議秘密經》也說: 「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學佛法,應該要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善知識。若能如此,便會因為聽聞善法,而生善念,由於善念,身口的加行也成為善行。此乃由聞法的因緣而造了善業。造了善業,自然轉趣善行,還能使善友愛樂歡喜。由於不造惡業,純做善業,所以能令自己、他人不起憂惱。更由於能夠隨順護持自己和他人,所以能夠圓滿無上菩提,還能利益趣向惡道的有情。所以真正想修學圓滿佛道的菩薩行者,應該堅定的依止善知識,以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三、憶師恩法會影片欣賞

軌範語淨 學者相續淨 : 作父母或作主管的人可學習師父善巧有智慧的和子女或員工溝通,拉近彼此距離,藉著慈悲會啟發無上智慧,家庭工作上可如魚得水。真實的愛一個人是以對方的立場去著想及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