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卄六)

課程:親近善知識(卄六)
時間:2016/10/12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學員提問&駱班長解答:
Q1. 為什麼依止了善知識,若不如法,已生的功德會退失?
駱班長:善行與惡行沒有模糊地帶,如果不跟著善知識如法去作,「惡」就生出來了,「惡」會抵銷「善」,故已生的功德會退失。

「我」的本質是「無明」,若依止善知識,這個「無明」可以被掀開、被去除而得到智慧;若不如法依止時,「無明」就像灰塵般遮蓋,好不容易清明的心又不見。
舉例:廣論P38LL1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善知識的功德好像灰塵一般,如果我們如理依止善知識,可以將我們身心上的污垢拿掉,自然累積功德;若不如法依止時,身心上的污垢/灰塵又蓋住,原來的功德又退失了。

Q1-1 假設「功德」是一種「善業」,而「業已造不失」,為何又說「已生的功德會退失」?
駱班長:「福德」與「功德」不同。造善業得到是「福德」(福報),而「功德」是指看到事情的真相,知道如何應對,是心性上的智慧。已生的功德會退失不是指已造的業會退失,而是心性上的智慧會退失。「功德」也是「資糧」,師父說「好的習性」是「資糧」,相對於「成佛」的道路,我們需要累積更多的資糧。

Q2.廣論的名相很多,上班長的課感覺很好、都聽得懂,但回家後想分享卻說不出口;另一位同學說:工作忙,沒時間、不方便聽音檔,也沒看手抄槁,就算看也看不懂,已起煩惱、有退心,該怎麼辦?
駱班長:會這樣問表示發現自己與廣論缺少緣份,正懺悔中,主要是串習不夠,缺少資糧。建議當班級的護持義工,可以名正言順再聽一遍,而且班長經常點名護持義工回答問題,會更認真學習。這基本是有關資糧的問題,是我們心中最大的障礙。例如數學不好,最需要數學老師,但往往看到數學老師就跑,肯定數學就越來越差,這說明「人」是一種「無明業體」,什麼事都倒(顛倒)著來。所以,要想懂廣論,就要認真聽、認真翻、認真說。

Q3. 何謂「深細的無明」?
駱班長:廣論P170 LL6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一切萬事萬物(外境)產生後,會有波動、擾動的現象,我們的心也跟著產生共鳴,身心相續會有不寂靜的現象- 即煩惱相,也就是無明。所以,無明就是煩惱總相,遇到外境的起心動念,任何一個境界起來我們的心都會動,但我們心動時都無法察覺,故稱之「深細的無明」。

Q4.手抄稿第三冊p156 L3 由善知識能夠如理如法地親近承事、供養,照著去做的話,廿四小時吃飯、睡覺無時不在增長功德?為什麼?
駱班長:與「親近善知識,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的道理一樣。生命的本質是一個「心()體」,假如我們沒有親近善知識,這個心體會被無明所覆蓋,念念都是煩惱;如果「刻意」每一念在善法上、都在善知識上,這時所有的惡就會轉成善。所以,不學佛法,就會「念念造惡」,雖然在「無記」狀態,卻累積煩惱,隨時準備「貪、瞋、癡」。所以親近善知識,可以把24小時的惡念變成24小時的善念,將無明轉成正法。

Q5.手抄稿第三冊p169 LL6 師父說,法的特質是清淨,寂靜。為什麼籠統地說,清淨通寂靜?而嚴格一點說,清淨是隨順於法去做,我見沒斷。而寂靜,破掉了。是指我見破掉了嗎?請班長釋疑,法的特質?
駱班長:佛法的特質,看清楚三件事:
1.內明-反觀自心後,找回原來清淨本性
2.破除一切煩惱
3.證得一切智慧

三者互通,看清楚之後就知道,我們的本性就是清淨的。清淨是凡夫的境界,寂靜是聖者的境界 - 證得空性,去除我執。凡夫的「我見」(補特伽羅的「我執」)仍在,而寂靜把「我執」破掉了。
       
Q6.師父要我們不要看電視、報紙,可是選舉時若不看電視、報紙,如何選出正確合適的人選呢?
駱班長: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佛法不談「國論」,廣論P126 LL3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這些都是綺語,王論:國王應如何治理國家;臣論:大臣應如何輔佐君王;國論:國家應如何強盛;盜賊論:盜賊應如何處罰;這些都不談。   

先想想自己有多愛國?如果選舉日與工作時間衝突,我們會怎樣選擇?
國事很重要,有多重要?如何證明對國家認真付出,表現愛國?認真選出一個很重要的候選人,要用多少時間?自己要想清楚。再重要的事也要考量效率,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用「資訊」作抉擇,而「資訊」的「來源」- 從電視、報紙來的政論是偏見還是正見?

應該要有所依據、用正確的方法、適當的時間、收集適當的資訊,表現對國家的愛,而不是無明的看電視、讀報紙,被動地接受資訊轟炸及媒體染污。應該主動收集資訊,看他做過的事,聽其言、觀其行。

Q7.廣論P37 LL5【第四親近勝利者。】八大勝利,斷句如何切分 ?
駱班長:有很多種分法,其中最普遍的分法:1.近諸佛位 2.諸佛歡喜 3.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4.不墮惡趣 5.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6.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7.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 8.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但「四家合註」的分法又不一樣。

Q8.同修師兄與客戶閒聊,得知客戶幾年前曾上過廣論研討班,但他覺得師兄姐的好,太過假惺惺,一直覺得格格不入,最後中斷學習。請教該用什麼角度來引導他重新學習廣論?
駱班長:聽到這個問題,第一個要想自己當義工有沒有犯同樣的問題,讓別人覺得假、不自在(佛法講求「內明」)? 團體的師兄姐學法很認真,但行持上需要更多的學習,不要熱情過了頭。要知道慈悲需要智慧來攝持,學法要體會如何待人接物、瞭解對方的需要、怎樣相處讓對方覺得舒服?我們當義工不是要利益別人嗎 ? 怎麼讓別人覺得尷尬呢?

其次,想如何化解 ? 當對方告知某師兄姐假惺惺,一定不是說自己,而且把自己當朋友,這時可以用「現身說法」的方式,告訴對方自己也曾被人這樣批評,但其實自己是真心的(如,苦笑說:剛開始當義工時,也被人說假,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作,只是想服務別人,我是真心的啊!我做不好,別人說假,我就笨手笨腳的,當時很難過。而且當義工什麼都沒有,是師父教我做,學法對自己有好處,我對他沒有企圖的啊…)對方會聽懂的。
   
Q9.手抄稿第三冊P162L1「花果」?是指?
駱班長:指「花報」與「果報」,「花報」:眼前得到的結果;「果報」:未來世得到的結果。眾生造罪,先受「花報」再受「果報」。例如:
喜歡惡口傷人:「花報」:自己家的眷屬吵鬧不合;「果報」:未來就墮到地獄、餓鬼。
捕捉小鳥:「花報」:家人生離死別;「果報」:未來就墮到地獄。
毀謗佛法:「花報」:盲聾瘖啞,沒有智慧,可能得老年癡呆;「果報」:未來就墮到畜生、地獄,生生世世呈現大愚癡相。

Q10.手抄稿第三冊P162L9「阿闍黎」分為五種…
駱班長:阿闍黎分為五種,
1.出家阿闍黎:出家時教授十戒(沙彌戒)師,沙彌不是代表比較年輕,而是指剛出家的僧人。
2.受戒阿闍黎:教授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
3.教授阿闍黎:教授戒律的內涵之授威儀師。
4.受經阿闍黎:教授佛教經典讀法、意義之師。
5.依止阿闍黎:與出家僧人共居,指導其起居之師。

Q11.宗大師寫論時以「宗、因、喻」方式,理由為何?
駱班長:任何辯論剛開始立一個「正宗」,或要破那一個「邪宗」,接下來說明為何立這個宗(),把理路寫下來,最後用現實上,大家可以理解的比喻。由於「宗、因」比較抽象,用活生生的體驗說明,會比較清楚。「宗、因、喻」順序有很多組合,也有用先立宗,接著用「喻」,再將理路說清楚。

Q12. 手抄稿第三冊P146L1「聊聊天、開開玩笑、說說人家閒話…」這是我們歡喜高興的,為何師父說這是惡友 ? 他和善友不同的關鍵在那裡?
駱班長:「聊聊天、開開玩笑…」,一般已學法的人都做不到,何況是剛開始學法的人。如果要同學在廣論與牛肉麵中只能擇一,就有人選擇牛肉麵,一句話就把人趕走了。師父不是指我是惡友,是要我們「自我警惕」,別人很精進、不要把別人拉下來。經論上說「聊聊天、開開玩笑…」,其實很浪費時間,也是我們歡喜高興的,只是生命有限,要把時間放在對我們生命有幫助的事上。而且通常我們當義工與對方聊天是為了關懷、幫助別人,尤其處在世間仍需應酬,只是要降低頻率。

惡友和善友的關鍵在「自己」的問題,不讓自己當別人的惡友。例如,邀請別人抽煙、喝酒。反之,如果有人找喝酒,心裡想因為自己抵檔不住誘惑應遠離他,不能說別人說是惡友;如果我真心誠意想幫他,他找我喝酒,可以跟著去,他請你喝酒反而是善友,因為他啟發你的善心,你的心轉而想去幫助他,勸他少喝酒。所以惡友是指我的心無法控制,會跟著別人作惡,而不能指著別人說他是惡友!

Q13.在工作中自己越來越不想跟同事ㄧ起八卦、聊是非、罵東罵西,所以就常常是自己吃自己的素食,看自己的廣論。同事覺得自己變了,互動越來越少,自己也變成朋友越來越少了。且自己也似乎成了別人批評的標的、對象。請問這樣對別人好嗎?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呢?自己應該怎樣作才能讓自己與他人都更好呢?    
師姐分享:學廣論後,開始吃素食,因在公司用餐,與同事一起吃飯,為避免異樣眼光,偶爾會拿雞腿、豬排、;後來有同事生病、吃得清淡,故吃素食有伴。最近開始全素,同事都會取笑。後來同飯桌有位男同事的父親生病,會主動幫忙誦經、回向;另一位男同事祖母、岳父相繼過世,也幫忙回向,利益亡者 ~ 漸漸地周圍的同事對於她吃素的事不會另眼看待。

駱班長:學佛後,吃素、讀廣論、不聊是非,在工作場所開始非我族類的生活,只要時時刻刻關懷、利益別人,這樣的人的朋友不會越來越少,如同佑彤師姐,時時刻刻關懷別人。剛開始別人會認為自己不同族類,但因自己常關懷別人,所行所為都很正派,時時刻刻想要利益別人,朋友就不會變少,而且,自己走向正途,別人也走向正途,這才叫作學法。佑彤師姐拿雞腿、豬排是為了為避免與別人不同,以後有機會再幫別人,這是無限的善巧。所以,學法時剛開始會覺得孤獨,如果一心想要利益別人,用善巧的方式漸進,不會孤獨太久的。

Q14.手抄稿第三冊P146L7 極樂世界沒地方讓你造罪; 但是要增長功德就很難…為什麼 ?
駱班長:在極樂世界,都是修行人、聖者,沒有地方讓你去造罪;要增長功德也很難,因為沒有境界可以歷事鍊心,成長很慢。佛陀說,提婆達多生生世世來害祂,是他成佛的最大善知識,藉由提婆達多帶來的逆境,不斷調心,功德、智慧增長很快。到極樂世界,修行慢、很穩;到娑婆世界,修行快但很危險。我們都發願:生生世世學弘宗大師圓滿教法,發願到娑婆世界,走的是「增上生」,這時要拉緊師父的手,好好依師,否則很危險,容易迷失。

Q15.家裡的人,有人親近農禪寺、丈母娘信仰ㄧ貫道、有人說要唸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自己現在學廣論,請問這會不會有衝突?自己應該如何自處及如何與家人互動相處?
駱班長:不會有衝突。舉例,有位師姐是佛教徒,同修師兄是基督徒,師姐想拉先生讀廣論,師兄想拉太太讀聖經。兩人互相供養對方的團體,都喜歡對方所學的法。
這說明對不同的宗教,用絕對「恭敬」的態度,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就不會有衝突。達賴喇嘛曾說:70億的眾生就要有70億的宗教,如同吃自助餐,每個人揀的菜不一樣,所以要有70億的宗教才能適合70億的眾生。有這樣的體會,無論家人信仰那個宗教,都能以布施、禮敬的心看待其他人的宗教信仰。

Q16.法是什麼?
駱班長:在人世間面對一切萬世萬物(境界),需要智慧告訴自己起什麼心、採取什麼行為,讓自己離苦得樂。法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面對萬世萬物的境界,二是面對境界,所起的心,這個心所含智慧的成份。外面是「境」,裡面是「心」,兩者都是法,也就是說,面對一切境界時,我要啟什麼智慧來選擇、取捨對自己更好的路,如果取對了我就生生增上,反之則生生墮落。所以法也是「方法」,外面的境界與心中的智慧兩方面,也就是心中的智慧面對境界時所採取的方法。

又問:外面的境界與自己的起心,那個重要? 沒有境界那來起心?即使境界不在面前,自己也可以緣那個境界起心。
駱班長:面對境界,如何起心?前面提到,深細的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所以學法很重要! 面對境界,就會起心 – 無明升起,用學法將無明的塵垢去除。也就是在學法的過程,將自己面對境界起的煩惱心慢慢拿掉,恢復清淨,甚至寂靜。所以,面對境界時,起心要有一個目標 - 達到真正的離苦得樂 。苦就是惡,樂就是善,離苦得樂就是離惡得善,故說佛法就是內明(自淨其意)、除一切惡(諸惡莫作)、修一切善(眾善奉行),由此面對境界時,以業果作抉擇,才能得到真實的智慧。

法就在同學的提問中,要先自問「我有沒有這個惡」,也就是反觀自心,然後除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才能體會問題與佛法有關。佛法不是文字,它教我們面對境界時,如何起心動念,把過去的無明去除。所以往後擔任班長,要很認真回答同學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