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二輪):修習軌理(四)

課程:修習軌理()
時間:2016/12/07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蓮花喻讚(2)
二、正行課程:七支供養
三、同學問題解答

課程摘要:
一、讚頌:蓮花喻讚(2)
其賢副班長提策:這首讚頌的內容正好就是我們上星期課程七支行願中供養支的內涵,而外在行相則可以想到這首讚頌另外的影片版,其中有一個師父在浴佛節時深深一拜的畫面,文亞副班長說明:上師曾形容此為〝徹骨的虔誠〞,所展現出來的是師父至誠身語意的行相,就如同禮敬支中「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我們應當效學以相續和合、至誠恭敬的心來禮佛。

二、正行課程:七支供養
()廣論P43 L13P44L08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礙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駱班長講解:
      悔罪支—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過去所造的惡業都是由無明、貪、瞋、痴或是見惑、思惑所造成的,實際的行持則是由身、語、意所產生。特別注意到身體、語言及意念,其中以意念為主,而意念則是以思惟為主。所有造的業只有兩種業:思業及思已業(廣論原文P173 L06L07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思業就是意業,思已業就是身語業,所以思惟很重要,而所有的一切我今皆懺悔。一般所說的懺悔主要是講四力懺悔(廣論原文P144 最後一行,「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第一個是要把現在心裡跟煩惱相應的狀態斷除,接著用善心善念(念佛、誦經)來取代,然後保護自己未來不要再走上惡心、惡念,最後依止皈依與菩提心。
 
      隨喜支—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有學就是還沒有證得果位,還要再學的一果(預流果)、二果(一來果)及三果(不還果)無學就是二乘證得果位的四果(阿羅漢果)。大乘是一切如來與菩薩,如來是證得果位的,而菩薩是還沒有證得如來果位的行者。
 
      請轉法輪支—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所有世間燈就是所有修行大乘的賢者聖者,一開始成就菩提時就跪請祂們開始講法。
 
      請住世支—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佛一成就菩提就勸請祂轉法輪,所以祂就無法示涅槃,而在無量無邊的時間裡利樂一切眾生

()手抄稿第三冊P231L9悔罪支者P235L7
        駱班長提問:對於「證人入罪」及「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師父到底在
        講什麼?或者是有什麼感想?
        義工分享:對於這件事情第五組討論有六個看法
1.  世間法的角度:造惡的人確實犯了罪,他就是不對
2.  見作隨喜:幸災樂禍的心理
3.  對於造惡的人,如果沒有全面看到所有角度就去作證,就會犯
  了妄語戒
4.  儒家思想的角度:把高度拉高去感化造惡的人
5.  聖者的角度:從業果法則的角度來看
6.  大乘行者的角度:為造惡的人隱惡,引導其向善
        學員A分享:需同時站在受害者及犯罪者的角度做雙向論述,才能令人
        信服。
        文亞副班長分享:以佛家的角度出發來看證人入罪,其實是犯了妄語戒,
        所以我們學了佛以後不主動作證,因為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看到全部以及
        前因後果;如果真的被法官找去作證,也不能斬釘截鐵下斷言,回答需要
        有所保留,避免爭議,而影響法官的判決入人於罪。
        學員B分享:目前刑法規定,直系血親不能當證人。
    駱班長提策:見作隨喜的關鍵是面對一件事情時你起了什麼心?是起了
    悲愍心、仇恨心,還是幸災樂禍的心?佛法教我們要起慈悲心,希望我
    們怎麼做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好處。

()手抄稿第三冊P235L8正式說起來P238L11
    駱班長提策:
    1.師父說隨喜是隨妙淨之法而喜,為什麼我們現在不隨喜功德,都隨喜罪
    惡?因為我們本身是無明業體,要以別人的過錯來餵養自己的驕慢,我執
    熾盛到此種程度,大家要警惕,要以觀功念恩來解決這個問題,不停的隨
    喜別人的功德。
    2.四力懺悔重新排列:
    (1)依止力→修學佛法完整的智慧,對於佛陀教義有完整正確的認識做為
   標準。
    (2)破壞現行→反觀自心,看到自己心中的污點、煩惱、惡行。
    (3)對治現行→用善法現行取代惡法現行,提策正知正念,方法是念佛拜
   佛誦經拜懺。
    (4)遮止罪惡→發起強大猛利誓願、受戒,在行持上依依止力而行。
   重新排列是對於修行的次第而言,也就是懺悔的實際作法。依照

    (1)(2)(3)(4)的次第來看師父的開示(P236L3P238LL3)就很容易,
    而且清楚明白。
    1.修行容易、修我很難:我的本質是惡業、雜染、煩惱體,最討厭善、心
    提不起來;修行是修善,惡沒有辦法修善,所以用我來修就很難。

四、同學問題解答:
同學問題一:因為真實的看到自己的傲慢讓過去的自己吃虧很大,所以很怕別人隨喜自己,也很怕自己隨喜自己,覺得這是不是矯枉過正,但是不想再長養自己的慢心。雖然知道隨喜也是修出來的,但是初步的心理建設似乎是跨不過去,請問在知見上哪裡出了問題?
駱班長回答:這真的是在知見上出了問題,所謂隨喜是隨法而喜,也就是做了這件事情,在件事情上看到法理、正法(如是因、如是果)而產生歡喜心。隨喜自己是指我這一次做了這件事情覺得很不錯,所以自己隨法理而喜,因此而產生向上積極的力量,下一次我要做的更好,其中完全沒有驕傲心;看到別人的好處或做得很好而隨喜他,表示我要效法他,將他的善巧與做事的方法學起來,下一次要主動去做,這樣的心是我要在法理上要好好追求、好好認真去做,這其中一點傲慢心都沒有,可以說隨喜是對治傲慢心的,所以我們要常隨喜自己、隨喜他人。正因為你過去的傲慢讓自己吃虧很大,反而要認真隨喜,在別人隨喜自己或自己隨喜別人的過程中,一點兒慢心都沒有,更要認真的想、更上層樓。

   同學問題二:同性可以成家嗎?
駱班長回答:為了這個問題我還特別去查了許多聖者的講法,其中有贊同、有不贊同,也有中立者,而以中立者居大多數。同性成家這個問題講的是俗眾,而佛法的法類主要講的是僧眾,無論是同性或是異性結婚,在佛法的眼光中都是一種貪婪的行為,這並非指貪男女之愛、而是貪生死。以佛法立論的根據來講,同性結婚跟異性結婚是一樣的,都是貪所攝的輪迴根本。如果是以在家居士的眼光來思考的話,儘量就不要以佛法來看這件事情。所以大部分的大德高僧,對於同性結婚都是不置可否的,認為在家居士只要依據法律的規定來進行就可以了。

   同學問題三:出離心和厭離心有何不同?
駱班長回答:原則上出離心就是厭離心,但是大家對於「厭離」這兩個字容易有錯誤的認知,以為就是厭離家庭、厭離世間的一切,其實它的本質是厭離世間的五欲(名、財、食、色、睡)享樂,因為世間的五欲享樂也是輪迴的根本。如果想要步步增上的話,對於人世間的五欲不要走享樂的路線,而是要走需要的路線,這個就是生命的根本,所以我們不要走惡業輪迴的根本、五欲享樂根本,這個就是厭離。

同學問題四:卑劣與卑劣慢的意思為何?
駱班長回答:慢分為七種:
1.傲慢(通常之慢):就是我覺得我比你好。
2.過慢:過失之慢,其實我們是差不多的,但是我覺得我比你好。
3.慢過慢:其實我比你差,但是我覺得我比你好。
4.增上慢:我其實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但是我告訴你我已經證得了。
5.我慢:以自我為中心之慢。
6.卑劣慢:自卑感所形成的,明明知道自己比別人差,但是擺出來很驕傲的
樣子。
    7.邪慢:邪念、不信因果之慢。

同學問題五:“南無就是歸依”(手抄稿第3P210L4)以及“這個「南無」兩個字,這個迴向的意義就在裡頭”(手抄稿第3P247L3),這兩者如何連接?
駱班長回答:皈依就是每一個念頭都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念念都祈求佛菩薩三寶加持,告訴我該怎麼做。歸依是佛法一切的根本。七支願行是放在前行(加行),它的最後一支是迴向,而迴向又是屬於結行,這代表除了正行以外,前面要準備,後面也要為下一次正行做準備,所以結行就是下一次正行的前行。而迴向就是就是念念思惟所學的法義、正知正見,作為生活與工作上行為的標準,這也就是皈依所說的,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請佛菩薩告訴我該怎麼做,也就是從我們平常在正行中所學到的內容,反覆思惟觀察得來的。所以皈依就是迴向,迴向就是皈依,皈依也是修行本身—念念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同學問題六:手抄稿第3P240L3請轉法輪支者……
駱班長回答:無著→斷煩惱障,無障礙智→斷所知障,兩者皆斷即成佛。師父在P240L9:「現證菩提」實際上分證也可以,「分證」是指部分證得沒有成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現證菩提者(可以觀想)也是無量無邊,勸請轉法輪;部分證得者例如法師,也可勸請轉法輪,乃至於勸請可以勸請自己。所謂勸請自己轉法輪,是在你的身心上摧破煩惱,再把法帶到別人的身心上,最後的結果就是你成佛。所以我們要懂得「若自若他」「若因若果」,現在我們勸佛陀轉,也可以說勸果上的佛,來成就我因地的心。下手處就是我們要恭敬法師,自己清除心中煩惱,進而幫助清除四週親友的煩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