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修習軌理(五)
時間:2016/12/21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福智讚頌:芭蕉雨
二、正行課程:「修習軌理」第五加行中七支行願之「迴向支」與第六加行
三、問題解答:共7題
課程摘要:
一、福智讚頌:芭蕉雨
滂沱雨
驟然起 撥奏蕉葉的旋律 玉珠落滿地 你的笑 你的愁
深深烙印在心裏
任誰也抹不去 花落謝 誰惋惜 月圓缺 人散聚
窗外的芭蕉雨
傾訴我的心 花無心 人有意 夢未圓 志不移
在未來的際遇
永遠等你
滂沱雨
驟然起 撥奏蕉葉的旋律 玉珠落滿地 你的笑 你的愁
深深烙印在心裏
任誰也抹不去 花落謝 誰惋惜 月圓缺 人散聚
窗外的芭蕉雨
傾訴我的心 縱使山窮水也盡 獻出真誠一片心
無悔守護到天晴
美麗花季
瓊華副班長提策:
這首讚頌是上師表達對師父的思念之情,令人動容。師父最希望我們這群人不要散,我們現在竟然能在漢地捧讀廣論這本「天書」,團體還有僧俗二眾的五大論學制,很多外面的高僧大德在一開始聽到時是覺得不可思議的,但我們一定要堅信這條路是對的,一定要抱持著歡喜心跟著團體走下去,十萬公里也是眼前一步行累積而成的。
二、行政事項:
(一)林口心靈提升營:駱班長提策
所謂「病想」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我們好什麼是對我們不好,而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想,就跟著師長做就對了,所以真的應該要好好把握這個有上師教誡的週末,而不要就只過一般的假日,上師說法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理路,明明說的是佛法,卻能用世間法深入淺出地闡述,而25日甚至是針對一般大眾談佛法,沒有限定要廣論的學員,如果可以,請大家帶著家人一起去聞法,一生沒有幾次這種機會的。
(二)花開迎曦讚頌會:駱班長提策
應該將參與這個義工活動視為供養一場殊勝的法會,如果做義工只是忙事項,甚至只想著「萬一沒有事情做怎麼辦」是很可惜的,義工是義理的實踐者,這個義理就是師父教給我們的法,修隨喜、修歡喜、能幫忙就幫忙,只要心在就一定會有事情可以忙,所以要做好前行,思惟是否已經準備好做義工的心?
三、正行課程:
(一)曾經僧團中有法師請教一位仁波切如何實修,得到的答案是道次第就是實修,而七支行願是很好的下手處。
(二)「修習軌理」第五加行中七支行願之「迴向支」
廣論P44L9〜P45L1迴向支者〜三事之中。
1.迴向是將自己所作的善迴向給眾生與佛道,目標是求大菩提果,要求大菩提果,必須要種大菩提因,因此需要迴小向大、迴自向他、迴事向理將功德增長無盡。
2.雖然目前七支行願做不太到,但如果開始思惟並在意念上下定決心要來行持七支行願,就已經在累積很大的資糧。
經論證成:
(1)廣論P44L10「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2)廣論P141LL2「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捨作。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駱班長析釋:
(1)「長時」、「無間」、「殷重」等字都是在說明心的狀態,因此,
加行清淨和心清淨都含攝在意樂上面,以心為本,就是要常常把七
支行願放在心上,這樣心清淨和加行清淨都完成了,所有眾生的因
也就清淨了,而累積無量無邊的資糧。
(2)佛看眾生都是未來佛(心清淨),無時無刻都在積集資糧(加行清
淨),所以田清淨。
(三)第六加行:供曼陀羅
1.廣論P45L2〜L4「次令所緣〜悉當寂滅」導讀與消文。
2.駱班長析釋:
(1)六加行的前四加行(淨地設像、莊嚴供具、入座、觀想)都是在講皈
依,而因為皈依不起來,身心無法和合,所以有第五加行(七支行
願)來產生作用,直到皈依心起來了,就是「所緣明了顯現」,這
也是為何很多研討班的班長會在座位前面擺張師父的法照,就是為
了隨時保持皈依的心。
(2)當佛菩薩的淨土(曼陀羅)準備好了,就要向佛菩薩祈求斷現行
(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
滅除),然後求最大的智慧與最大的福德(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
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
滅),我們常常問題都出在祈求的心量不夠大,例如祈求孩子考試
順利、先生事業成功、家人身體健康等等,必須要有真實的祈求才
能得到真實的智慧,而真實的智慧就是究竟的離苦得樂,這才是應
該要有的目標,禮敬佛菩薩其實就是在禮敬心中真實的目標。
(3)有關如俊法師的兩個公案說明祈求的妙用:
A.如俊法師剛出家時,出坡被分配到擦拭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
聖像,心中非常歡喜,但當用銅油擦拭聖像時,發現只有身
體可以擦,臉部則因為有油彩一擦就糊了,結果他就把聖像
的帽子拉低蓋住擦糊的地方,竟然接下來的三年都是都被分
配出坡擦拭聖像也沒人發現,每每經過聖像時如俊法師都會
殷重懺悔並作祈求,而後來問題就在上師發願要給聖像上金
漆的因緣下圓滿解決了,也讓如俊法師心中的一塊大石放下。
B. 如俊法師與另一位法師出外安單被分配在一樓同一間寢室,當
時那位法師生病號需要由如俊法師燒飯,正忙燒飯時水管破了
水流一地,卻找不到水龍頭開關,此時那位法師又過來要求幫
他按摩,如俊法師本以為是冷水管破了,於是在幫忙同寢室的
法師按摩時就一邊祈求,突然想到可能是三樓熱水器開關沒
開,一試果然問題就解決了,這個事情讓我們知道當心裏被眼
前的境界所困住時,祈求可以讓你跳出來更清晰地思惟事情的
真正狀態並能夠面對。
四、問題解答:
問題一:手抄稿第3冊第250頁第3行所說的「二種我相」意指為何?
回答:「二種我相」是指「人我執」與「法我執」。人我執是指錯誤地認為
我是有獨立自主性的、我跟環境是別別無關、我的見解就是最好的執著,這
個執著必須要從利他來破,就像一位想滿足孩子吃飯口味一直不斷調整自己
作菜方式的媽媽,把眼界打開,人才會有自由有智慧,不被自己的見解困住;
法我執則是錯誤地認為一切萬事萬物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常想),因此就會產
生「今天應該要下雨結果沒下」、「老公應該要時時刻刻愛我」、「我認為
義工就應該如此這般地做」等等打破這個執著才能建立無常想與緣起性空的
概念。整個佛法其實就是在打破人我執與法我執。
問題二:「加行」何意?
回答:在廣論中,加行有時是指「前行」,有時是指「行持」,要依前後文
去做判斷,有實的確容易混淆。
問題三:手抄稿第3冊第245頁第8行所說的「請白」是不是就是請佛住世?
回答:是。
問題四:手抄稿第3冊第241頁倒數第4行所說的「請佛住世」意指為何?
回答:關鍵在於有沒有至心地求法,有人問在道場歡喜做事是請佛住世,在
家卻不是,這樣跟上師說「在家裡造善業」的說法不是有所牴觸?事實上如
果能在家提策菩提心就能造作善業,但不大容易,因為家是有情染的,是每
位在家居士最熟悉的無明環境,所以配偶真的是可以成為修練的好對象,只
是不大容易。
問題五:供養前是否需要祈求加持?
回答:是。想像太陽的光遍照四處,如果要讓一張紙燒起來,需要一個放大
鏡把一大片的陽光作聚焦才能做到,師長就是這個放大鏡,如果我們能夠將
師長視為佛,師長就能夠收攝無量諸佛的教證給我們。
問題六:「受想行識」的「行」是否等同「修行」的「行」?
回答:是。「受」、「想」、「識」三者並沒有善惡之別,只有「行」才有,
所以才說是修「行」,不是修「受」、修「想」、修「識」。例如一位凡夫
跟一位修行人同樣看到一位女孩(受),心中生起這女孩很漂亮的念頭(想),
凡夫接下來想到「她住哪裡?她喜歡什麼?我要親近她」並想方設法去做(行
惡,起貪心),修行人接下來想到「她如果跌倒我要扶她一把」(行善),行
惡行善後就會烙印到識田中產生往後的影響力。
問題七:手抄稿第3冊第267頁第4行所說的「等流因」意指為何?
回答:等流是對境時的心理狀態,是從過去生平等流過來的,若不改變,同
樣的心理狀態就流串到下一世中,成為下一世串習的因,然後感得再下一世
串習的果,生生世世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