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八)

課程:修習軌理()
時間:2017/01/11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福智讚頌:清涼月光
二、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三、本週進度:廣論P46L3「後時如何行者」與「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課程摘要:
一、讚頌:清涼月光
銀色月亮 升起在東方
對我輕輕地歌唱
啊~ 啊~
湛藍天空 有你照耀
清涼月光 在我心湖裡蕩漾
泛著信心的波光
你輕輕唱 我靜靜地凝望
在你的恩光中徜徉
你輕輕唱 我虔誠地祈禱
在你恩光中靜靜徜徉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在你恩光中靜靜徜徉 
清涼月光

二、澈見: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婚姻制度合理嗎?>
班長提策:學佛法的關鍵 " 一定要拚了老命尋找快樂! " 一個很會快樂的人,一定很會時時刻刻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是否快樂。因此不論你處於任何狀況,你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快樂,這是根本! 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才能夠對法有真實的認識。生命的本質其實滿苦的,所以我們要成為能夠調整自己心性的人,往自己快樂對方也快樂的方向走。什麼讓我們不快樂? 我們的心讓我們不快樂,我們的心堅持往不快樂的方向去找煩惱,所以我們要修這顆心,時時刻刻觀察自心成為一位真實希望自己快樂、他人快樂,兼長智慧的修行人。甚麼是善所緣? 善是找到樂因得樂果,善得樂、惡得苦,所以堅持要快樂,就是堅持要樂果,這時就會堅持行善,因為有求必應,所以我們要堅持尋找快樂,絕對不要放棄! 人沒有撐不下去的,人的生命本質上就是想像,所以只要信念說能跨過困難就能過,這就是修行。「修」這字就是說我的心是變異的,所以我始終能夠讓心從壞變到好,這就是無常法的特色。心與心是連動的,別人不快樂你就不快樂,所以要想辦法自己先快樂起來,然後反觀自心用智慧讓別人快樂起來。如你是個不快樂的人,那是你太放縱自己了!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每個個體乃至群體(如:家)都是圓滿的,都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所以千萬不要放棄,要堅持我要快樂這個信念,就能走入善心善念,這就是「修」這字所說的。

三、正行課程:
    後時如何者。
(一)      廣論原文P46 L3~ P46L07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沉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沉等亦當消滅。
【駱班長析釋與引申】
l   後時-正修完後的結行。結行是收割成果,也可說是下一次正行的前行。
l   迴向-迴小向大、迴自向他、迴事向理三種內涵。迴向是分享之義,如:將正行時所學之法分享他人,當自對境忘失所學時,藉由被分享之人提策,得到迴自向他、迴小向大。又如自能思惟所承擔之事,正是作師所喜,就能不忙於事項走入迴事向理,讓心產生大大的歡喜心。
l   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以善法欲、歡喜欲,猛力迴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們怎知道我們身邊的眾生不正是佛菩薩呢?他們不是來折磨,而是來成就我們的)
l   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現前是增上生,畢竟是究竟決定勝,二者目標一致,不一不異。
l   晨起6-10點。午前10-14點。午後14-18點。初夜18-22點。中夜22-2點。後夜2-6點。
l   初修-初業修行者。
l   掉沉-掉:心為貪所攝下,分別後取可愛境來長養我。沉:不斷掉後,就昏沉。
l   自在-不知不覺的就是這樣,隨著自己的習性而做,心沒有啟動思惟。
l   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聽法機會極少,如因串習養成聽法時非掉即沉的等流,將極難醫改,所以要以時間縮短、次數增多來對治。讓修行做你的朋友,不要讓修行做你的冤家。
l   太急太緩怎麼決定?由依止的老師決定。由經論中來辨別。不停修行累積福德資糧後,心中會有感受。此即是文殊三教授:依師。依經論。累積資糧淨除罪障後,能體會師長講的教授。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廣論原文P46 L8~ P46L12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駱班長析釋】
l   未修中間:指一座法與一座法中間。每座法結束回去後,雖然我們仍有禮佛、拜佛等,但功德還是少的,因為正修時可得到師父、法師、經論的加持,與未修時的加持力不同,在未修時要讓這種加持力持續下去,因此在很努力修後,休息時,不要丟掉正修時所緣行相,例如:研討班正修時所緣是廣論、手抄稿,要時時刻刻憶念今日所學,多看幾遍,然後回去翻其他經論,因為我們要以別的經論來驗證所學的法,這即是應閱顯說此法經論。
l   若仍覺不足時,要曉得是因為我們資糧不足,所以要由多門修集資糧,這時若是透由禮佛、拜佛,因為經由上面所說的將所學經論跟正法執持在內心裡,因此可以累積更多的福德及智慧資糧。
l   一切之根本在於未修中間仍要持戒,因為正修時都在守戒,因此在未修中間特別提出來,所以在未修中間最重要是要守戒。將一、正法在心中;二、累積資糧;三、時刻要守戒,這三件事稱為三合引導。

【駱班長引申】
義工共學非常適合引用此段來提策正確的身口行為,以落實在營隊義工所有細節上:
1.    義工除正行時(如:法師來開示),多數時間是在未修中間,這中間要以持戒為主,要攝心為戒。
2.    營隊中最有可能有佛、菩薩在當中,因此若在營隊中絕對不要發脾氣,要淨修其心,然後善護他意,隨時關待他人。
3.    有機會進課堂或法師來開示,把它當正行,要專心要淨修其心,所以師父說義工其實是才是正行的人;假使老是嘀嘀咕咕,這樣也是犯戒,總護持或組長們也是我們的善知識,因此要好好守戒,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沒有戒就沒有資糧,要好好的攝心為戒、善護他意。

    這三件事講清楚了,就可以訂規矩、分配工作了。

五、同學提問:
學佛可以讓我們產生正知、正見,但古聖先賢有些並沒有學佛,為何仍可產生正知見?例如高雄氣爆犧牲自己生命的大隊長就是如此?
【駱班長回答】
這些古聖先賢是再來人,累世有修行的人,因此會有正知正見。

識心是可以與脫開的,如犧牲自己生命的大隊長,當下醒覺要救眾生,因此佛菩薩隨即化現,但他之前未必都是佛菩薩的行徑,佛菩薩在適當時候,為了減少災難,是會化身為凡身救渡眾生。另外像革命先烈,我們要觀察他們所為為何,其實個個不同,而且絕大多數是對於自己為何而做是一知半解。例如:ISIS沒有經過辨證即相信他們所做是會上天堂的,但佛陀認為要透過智慧的辨證才能相信,這才不是迷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