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九)

課程:修習軌理()
時間 : 2017/01/18()
主講:
班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吳佳璋、陳其賢、杜瓊華
課程摘要:
一、讚頌: 傑仁波切
二、班長分享公案供養大家:
學法時要注意起心動念是否正確!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公案一:
有位師姐學法學的很好,在家孝敬公婆,無微不至的照顧先生及小孩,當得知自己是肺腺癌末期,醫生說不用開刀直接進入安寧病房時,師姐性情大轉變,見到人就罵,不准他人說她得病,她是一位學法學的很好的人,但遇境時卻是這樣……
安寧病房常有出家眾來關懷,師姐一見到出家眾就哭訴:我到底造了什麼業?我變得這樣!我很痛苦!為何是我呢?
平常師姐都在細心照顧身邊的人,卻沒有照顧自己的三餐,隨便吃一些剩下的東西,他沒辦法面對這樣的業相罹癌。
出家眾很有智慧地說:想一想,妳這一生當中是不是利益很多人?因為妳孝敬公婆及照顧家人,所以公婆、先生待妳很好,小孩對妳孝順又恭敬,妳感得現世的業很好,所以妳的業相很好!造了很多善業,那會到那裡去呢?當然是到好的地方,妳現在應該好好抓緊佛陀的手,好好地走下去,會有對你更好的安排,要把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唯一感覺不好是得病,然而得病並非是不好,關鍵是此時我們造什麼業,佛陀自然會有安排的。

【班長】對業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更寬廣的去看,死亡與病不是代表業不好,業好不好是這一生別人對你的愛及你對他人的愛好不好,你心是否善良,以及你的未來好不好。所謂業,是周圍的人對我們好不好!得病並不是不好的業,因為她的病沒有病痛,她很安詳地走了。一般人認為得病就是不好的業,其實不一定是,以無限生命來說,她那麼辛苦所以要換更好的身體再來。

公案二:
有一個人一出生沒有多久,他的父親就跑了,沒多久母親出海捕漁死了,他跟著外婆相依為命,長大以後跟不好的人在一起,因為同伴殺人,他被抓去關了20年,由於在監獄裡表現良好,所以提早出獄,為了要補償外婆及女朋友,所以兼了很多工作,兩年後得了癌症,他不想外婆及女朋友因為知道他生病而苦惱,所以自己承受這一切苦受。
出家眾很善巧地安排,讓家人彼此把心裡的話講出來,外婆說你是一個很好的小孩,我們會好好地照顧你的女朋友,她也會好好地照顧我們的!於是他放下了一切,皈依了佛,然後很快就往生了。雖然他這一世的業相不好,但他在這一世造的業是善良的,所以要換一個更好的身體再來,這何嘗不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

【班長】學佛法就是學業果,學業果的時候,要很仔細地去觀察業相。所有的因緣,不要開口閉口說業,其實我們要多學習,多體會,當了解業相時,更能夠生起很大的感恩,尤其是在生活上,因為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在一起共同學習佛法,這是無上的福報,但是,我們真正知道這個事實嗎?最關鍵的是要把握能學法的時間,這是最為重要的!

公案三:
上師只要看到動物要被送到屠宰場,就會想辦法將牠們帶回來,因為團體剛開始在P島沒有地也沒有房子,就隨便圍個柵欄,讓這一些牲畜擠在一起,又冬天冰天雪地的,只能餵牠們吃枯草,這些牲畜很不開心、悶悶的,但牠們已逃離了被屠宰的命運。後來,上師安排了很大的草原讓牠們住,這些牲畜在這兒每天開心地,蹦蹦跳跳像跳舞般,還可以聽聞佛法。
        
【班長】對於法的體會,不要著於文字相,要常想一些公案,看各種書籍,從中體會佛法意涵,進而讓我們產生感恩的心,體會生命中最可貴的是我們能夠一起學習佛法,我們的業相都好得不得了,當你體會到自己的業相好得不得了的時候,你就幸福了!千萬不要像剛被上師救的那一群牲畜一樣悶悶的。

三、同學提問:
A.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廣論算是顯說法類的經論嗎?
班長回答:廣論是顯說法類的經論。

B.何為作戒體?何為無作戒體?
班長回答:沒有作戒體,叫做無作戒體。為什麼叫無作戒體?我們有一個無明狀態的業體,這個體是一種本質,是一種蘊積的能量,當碰到境時就會產生效用,會任運而生,不用想在腦子裡就產生作用這個叫做體。
受戒後會產生無作戒體,不用做就自然而然產生,因為受戒時有儀軌,在受戒之後得到戒體,很自然而然地我們會與無明對抗,也會產生警戒心。

C.什麼是初機修行?
班長回答:才開始修行。那是個比較,對於大地菩薩來說我們都是初機修行。

D.師父為何在講三合時提到【好為人師】的毛病?第四冊手抄本P11 L07這個地方~P12 L08 無有是處
班長回答:修行有:1.前面的準備2.事後的輔助,也就是前行及結行,這過程包含了未修中間。所以前行、結行、未修中間、正修就是24小時修行,包括吃飯,睡覺。
有一位同學問師父:師父,菩提心的定義你還是沒說清楚,為什麼你不把菩提心的定義說清楚?師父說:我現在只講廣論第47頁,菩提心真正的內涵還沒有講到。前面那一部份已經告訴我們要先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那麼我們的毛病啊「好為人師」!不曉得自己拿什麼東西來教別人,自己的學生都不會做,卻要教別人,這個是一個大毛病。我老師當年以這個話來給我說,一方面固然是說他自己,一方面也是教訓我;而我(師父)今天一方面固然是在說我自己,一方面也是在說你。你為什麼急?
當一個聖者(師父)跟同學講話時,祂會看到他的心,乃至於會將他平常的行為結合起來,這位同學顯然平常聽到什麼就講給別人聽,所以他對於很多的東西急切要知道,感覺是好意,其實他已經習慣這樣安排的生命,而我們的生命常常需要身邊的人肯定,那他的生命已經習慣走上全面需要被別人肯定。所以師父說:好為人師,好為人師,自己連當一個學生都不會,還要教別人,這個是大毛病。你別急!學了之後要去做,做了之後要證得,證得之後再去教別人。別急著去教別人,學習時要紮實,這就是「知病」。

E.手抄稿第四冊: P26L1 什麼是【行心所】?
班長回答:手抄稿第四冊 P25L09 那麼那個時候~P26L03
 「密護根門」的防護力要靠正知正念,在這之前一定要有皈依,還要憶念師長及念恩。正知正念要有所緣,這所緣就是皈依三寶,乃至於自己的師長,因為師長是三寶的總聚體。
有了正知正念,才對比的出來原來我們習性當中的不對,才可以防!所謂的正知正念是要改變我們的習慣,一般我們是不檢查的,不知道哪個好、哪個不好,所以正知正念是防護的最佳武器。
正知正念要不停地練習;遇到任何境界正知正念現身。師父說:聽,聽這個,思,思這個。就是不停地學習什麼是正知正念,然後來對比自己心中的錯誤。
思是行心所,我們的五蘊;色(身體) 、受(感受)、想(心與境界連在一起)、行、識,想了之後就起動行心所,只要行一動,都叫作業,沒有行動是思業,有行動叫做思已業,所以行心所一動就產生了業,有了業就有影響力留在識田裡。心所是受、想、行,就是心的效用,識是心的體,就是心的本質,一個蘊積的能量體,只要適當地牽引就產生效用。所以,受、想、行就是心所(心的效能、功用),那它的功用產生的結果又丟回到識田裡。如果是善念,那心識體就是善,相反的,若是惡念,那產生的就是惡識體,這些都會累積儲存在識田裡,而往後牽引出來的就是你造的善惡業。所以我們修行就是修這個行心所,讓這行心所出來的效用都是善的,把這個善修出來,到最後回到識體裡,都是善業,那以後這個心體,從無明業體轉變成無作戒體,就是好的。
在過去我們都是無明業體,是不好的心體,現在不斷的把好的修行起來,這業體就開始轉變了,如果受戒就成為無作戒體,碰到任何境界出來的都是善良的行心所,善良的行心所叫做正知正念。因為不停地累積善良的心體,任運出來的都是正知正念。在我們還沒有體的時候,需要靠師長的體,看到師長的法照,就會有善心、善念,這就是加持,因為師長是無作戒體,祂有一個很強大的善念體,看到師長的體,就出現善念。在我們還沒有體時,要一直跟在師長的身邊,他不在身邊時要時時憶念師長,正念正知就從這裡出來!

F.手抄稿第四冊:P28 L03 ~ P29 L02【五行動業】,可以說明各自的意涵?
班長回答:「正知而行」的五行動業、五受用業一定要先了解「密護根門」,何謂密護根門?就是要守住眼、耳、鼻、舌、身、意。要如何守住有兩個方法:一、不要跟境界黏在一起,把它隔絕­­­離境,比如剛出家關在寺院裡,這叫遠離。 二、出去的時候要守住根,對到境界,令心不動。
密護根門是根本,密護根門以後身體還是要行動、還是要使用,你不動叫密護根門,你要動的時候叫正知而行,行的時候還是要密護根門。

五行動業­­­做為出家人一定有的五種行為:
1.腳動(身動)2.眼動。3.四肢動。4.穿衣(三衣)5.托缽。
五受用業­­­就是使用,包括:
1.身體的使用(身業,即行、住、坐、臥)2.嘴巴的使用(語業)3.心的使用(意業)4.白天怎麼使用(晝業)5.晚上怎麼使用(夜業)

G.手抄稿第四冊:P34L14 師父提到【家寶】,意趣為何?
班長回答:家寶就是說我們漢傳的儀軌也很好。

H.手抄稿第四冊:P35 L02 師父提到【好樂心】,為何特別強調保護這個東西?
班長回答:六道當中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不好意思,比如狗看到好吃的就衝過去,唯有人有不好意思,但人也有劣根性,還是要吃,假如能把這個不好意思變成很深很深的慚愧心,關鍵是這個慚愧心­­­不可以貪﹗這時候就走入修行了。修行是將人的特色,把它好的加強,就是好在有這個好樂心。比如羨慕的心,動物沒有,只有人有,人的羨慕會產稱兩種狀態:見賢思齊或見賢忌妒,那你要選擇見賢思齊,這叫好樂心。所以師父說,人有向上的本能,你要把這向上的本能加強它,即是好樂心。

I.佛洛伊德曾提過我們的意識只占百分之十二,潛意識則占了百分之八十八,
意識受到潛意識所控制。因此我們很多的行為舉止受到了過去習性業力的影響而造作。對應到廣論密護根門的六根,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a).什麼是『末那識』?與上述的潛意識有關係嗎?
(b).什麼是『阿賴耶識』?與『末那識』有何關係?
(c).佛教觀點的『六根』對著外境的『六塵』而引起六識的貪欲、瞋恨、掉舉、
昏沉、質疑、惡作等,是否都視為凡夫末那識的自發潛意識思考?
(d).佛法的彼岸否是『完全擺脫末那識』的內觀調伏、進而成就、證得空性
智慧?還是正、負的意念在彼岸是並存在『空』境上而不會相互拉扯矛盾
衝突?
班長回答:
●  佛洛伊德主要是針對潛意識的心理學,佛洛伊德的潛意識,他是說這一生以前的,而不是說前世的,從嬰兒時期一直到現在,以前的生活裡面有很多的潛意識。
●  一般「中觀」是講六識;「唯識」中有八識,第七識就是末那識,末那識就是講無明體,唯識說眾生的業體其實是惡業所感的,只要在輪迴裡就叫惡業所感,真正的善業所感是出輪迴的。所以人天乃是惡業,在中士道裡人天還在輪迴,算是惡業果報,在下士道裡人天是善道,所以在唯識裡面就有所謂第七識­­­【末那識】,那你既然在六道裡,你就有一個意根,末那識就是意根,就是意識裡有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叫做末那識,好像一個無明體一樣,這個無明體使得你的意識出來習性都是不好的,都是無明業體。所以師父說:一個人想的、做的,在未學佛之前都是錯誤的。因為你用你的意識去判別眼耳鼻舌身所碰到的境界,而意識的根本都是錯的,就是因為末那識的影響。
●  佛又說眾生皆有佛性,這叫第八識(如來藏),就是所謂的佛性,那這個佛性被末那識埋在下面,但你只要一提起來,這如來本性就可以提起來的。以佛法來說: 眾生的佛性好像烏雲遮日一樣,是被那末那識蓋住了,所以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就是如來藏,我們的光明本性。
 佛法沒有潛意識,但基本上是跟那末那識有關,因為它叫意根,就是意識的根。真正的色體碰到境界時候的意識受到末那識影響而產生無明效用。彼岸的智慧就是把六根末那識的烏雲撤除掉,進而觀得你的空性智慧,就是如來的本性。
 末那識跟阿賴耶識可否並存?以佛法來說只有一,沒有二,因為我們的念頭不是善就是惡,每個念頭只能一個。可是平常有二個業體在我們心裡,偶而出現正知正見,大多數是無明的,我們真實證得空性時,烏雲就不見了,無明完全不在。在證得八地之前兩者都是互有明滅,這並不是並存,不是亮就是黑,不是黑就是亮,沒有灰!

四、澈見: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到底為什麼人類會一直造惡業呢?>    https://goo.gl/j25W0g
班長提策:
一個佛教徒,絕對不可以犯的錯誤:第一、前面講的業,第二、講話不可以引起別人很大的煩惱,如:「我要吃素,吃素就不會造惡業」。這樣的說法,是否表示別人吃葷就是在造惡業?或者說:「我要持戒,不受戒會下地獄」這樣的說法都會傷害別人,我的選擇才是對的,別人的選擇是錯的?身為佛教弟子絕不可以這樣,不要傷害對方。
物質與心靈,我們習慣追求物質!在生活裡的;眼、耳、鼻、舌、身都活在物質的世界裡,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食色性也」,這是我們的本質,這經由色體來完成,其實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它的本質所接觸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都是物質界的東西。當我們最初的心識選擇受精卵之後就確定了,代表你這個心識已選擇了物質。所以最原始的時候你選擇了一個物質的色體,然後發展出眼、耳、鼻、舌、身、意去跟外界的物質接觸,所以追求物質享樂與種種感官,這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我們生命的全部就在12因緣的觸與受。可是心識的本質是心靈,但是當我們有生病會去看醫生,有煩惱時會去找消遣,用物質上來解決,我們以為煩惱解決了,事實上是被覆蓋了,等消遣結束了煩惱就起來了,因為消遣本身又會產生新的煩惱;我們在身體上花了很多的精神,最後的結果是傷害了我們這個身體。當別人害我們時,我們不要去罵或恨他,我們學佛法知道無限生命,對他的恨,下一世還是存在的,而且是不斷的增長廣大,這樣會一直延續下去。心靈上的煩惱若沒有解決,會生生世世跟著;身體上的病痛,在這一世走了之後,換更好的身體。
我們都不懂業相,認為生病是不好的業相。其實煩惱及不痛快才是真正不好的業相,認為這一世中,所有的人讓我不稱心、讓我不快樂、讓我痛苦、不斷地被虐待……,讓煩惱很聚集,這個才是業相不好。
因為心靈上的東西是過去累積的,而且還會累積到未來;身體這個東西是新陳代謝,壞了會換個新的,這才是真實。所以,我們到底為了物質的滿足?還是心靈上的提升?經論上說,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鬥煩惱,煩惱才是生生世世的病,也是業的本質,所以,【業】是以意樂為主,而意樂為主就是要走心靈提升,如果不能走心靈提升這條路,那學法就白學了!當你心靈提升,遇到許多境就知道如何去轉心,環境就會轉變。
心是感受,靈是生命力。所以,不論你的身體或心理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它的本質是需要一個很強大的生命力,這個生命力就讓你的身心走到一個最好的狀態。所以法師說:我們學習佛法,其實是在養成【習慣】。學習佛法是修行,什麼叫【修】?「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一次又一次把你的心安住在善心善念上,這是不是把你的心養成一個善心善念的好習慣?然後保護這個好習慣,讓這個好習慣持續著,所以修行又名串習,就是反覆地把這個習慣養成。
原來法師講的是:噢,原來我這麼注重物質是一個習慣,而這個習慣讓我過去對於人類對動物的殘忍視而不見,那麼,只要我們慢慢去調心,這個習慣就會不見,要改變成一個善心善念的習慣。
今天跟大家講【業】、【修】、【習慣】,是要讓大家在歲末年初整體上複習,說我們到底學佛法是為了什麼?是在修什麼?是要養成好的習慣,這個好習慣,讓我們的業相未來會越來越好,而這個業相是以心靈為主,而心靈代表生命的力量,我們要把這個生命的力量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提升,我們的業相就會好!

以上若能了解,我們的學習就會有方向,不會迷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