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修習軌理(十二)
時間:2017/02/15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及影片欣賞 :太陽王傳說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二、本週進度:廣論P48L8~P49L8「於此十事正知行者」~「故應勤學」
一、前行
班長提策:上課前不知道收攝身心,進入教室後仍散心雜話,上課時往往無法即
時進入狀況或了解文義,無論做義工或是上課,這樣的學法很可惜!面對任何境界都應善加把握自心,如此雖然只學兩年,但可能比別人學習數年獲益更大,就
像比別人多學習了好幾世,這才是我們要的學習效果。
生死輪迴的挑戰如瀑流,前進一尺但可能被沖下來十丈,所以穿越瀑流要一鼓作氣,任何停留只會讓自己被沖向無底的深淵。從經論中可知,佛希望我們一世成就,這是有可能成就的
! 大家對三大阿僧祇劫流轉生死,是否真實地心生怖畏 ? 如果進教室聞法時都不能穩定自己的心續,那麼還有甚麼時候、甚麼機會,心是安定不紊亂
? 這樣的學習怎麼會進步呢 ?
讚頌:太陽王傳說
【班長】「太陽王傳說」中的詞句『正念刀光劍影,剿滅輪迴殘夢』,正是「密護根門、正知而行」的寫照;密護根門就像提起正念刀光劍影,正知而行就是正念提起以後剿滅輪迴殘夢。在我們一念一行之間,面對境界時生起正知正念,知道如何抉擇,滅除煩惱、正知現起;其實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就走入了空性抉擇。所以密護根門、正知而行的文字雖然簡單,但其深層的內容就是修行的全部;內容雖然深奧,但下手處不難,關鍵是要不要做?是時時刻刻正念刀光,還是時時刻刻雜念刀光劍影。密護根門,怎麼密護? 第一個下手處就是謹言,除了討論法之外,盡量禁語。古人云「有空有智慧」!我們開口時,心續往往是雜亂的,相對地禁語時反而找到了空間和智慧。
【其賢副班長】上週六的祈願法會和晚上的上師薈供,湖山分院湧進了16,000多人,原本搭設的帳棚因人數眾多不敷使用,約有二、三千人坐在帳棚外的廣場,從早到晚,大家頂著寒流在斜風細雨和寒露中,撐著雨傘,安住地聽聞102世赤仁波切的主法和法師們帶領讀誦偈頌等等。見此場景,不禁由衷隨喜讚嘆師父的弟子們堅固不移的心,也發願生生世世要跟著師父腳步,深信這個願定不會落空、正法必能久住。內心澎湃之餘響起太陽王傳說的樂章,想到二、三百年後,世人憶念福智啟蒙的這一段歷史,傳頌如太陽王般的師父,以台灣為根基帶領數萬弟子,在漢地建立教法並弘揚全世界的偉蹟。也勉勵大家能像歌詞中繼續尋找締造無死空性國城,在無限生命中早日脫離輪迴,成就無上菩提。
二、正行課程
(一)、複習上週課程:廣論P47LL3~P48L7「正知而行有二」~「及是意業」。
【其賢副班長】正知而行分二科:在「何為所行事」,是說明出家眾做的是
哪些事。
五行動業:身事業(走動)、眼事業(分不小心看到和刻意去看)、一切支節業(行
住坐臥四肢行動)、衣缽業(出家人穿衣)、乞食業(乞食或僧眾到齋房等動作)
五受用業:身事業(行住坐皆依正知而行)、語事業(除吃飯學法外宜禁語)、
意事業(正修或未修中間的思惟和意念)、晝業(身口)、夜業(眠時)。
今天接著要討論「於彼行正知」,於此十業中應如何正知而行。
(二)第三組消文:廣論P48L8~P49L8「於此十事正知行者」~「故應勤學」
【班長解析】針對上面所說的這十件事,應當要具正知而行,也就是在任何
行動業或受用業「之前」就應把心安住在正念上,提策好正知見。此處要注
意:修行的關鍵是在行為「之前」就準備好,否則對境時就來不及了。出家
人修行就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出門前應先思惟要去哪裡?路線怎
麼走?要做甚麼事?對境應如何依正見反應?例如出門如果會經過綠燈戶則
繞道。然後對境時一定要依正見而行(我一定要做到),用正知策勵自己不放
逸而行;例如法師坐電梯,如遇女眾共乘,會改走樓梯,不會因樓層較高而
猶豫不想走樓梯。
為什麼我們看經論時會流於文字相而看不到佛法之美? 就像看不到生命的美
妙之處? 因為被『概念』覆蓋了,這種概念性的生命讓我們的覺察力下降。
學習佛法就是要看到自己錯誤的認知,學習豐富知覺和生命,這樣學習佛法
才是無可救藥的積極和快樂。就像成人不失赤子之心(了不起的人不會忘了初
心),因為最初心是非常縝密的。
我們對許多事物,已被「概念性」所覆蓋。起心動念的身口行為,經不斷串
習後成了習慣,只留下識田裡的概念;下一次遇到相同的「色」,「感受」
就只剩下當時的識田裡那個概念,很快就進入了「行」(習慣),「想」不
見了,只被「受」覆蓋掌控,這就是愚痴之因(無明);而所有被「受」主宰
的生命,就是輪迴生死。
如果以橘子來比喻說明:你看到一個橘子,這是一個「色」體,接觸它產生
「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一個「想法」,想要去弄清楚這是什麼?然後了解
到橘子有橘皮、果肉、籽、橘絡絲、果肉是可以吃的等等,這些概念其實是
在「行」裡面得到的。剛開始的「想」只是這是什麼?想要去弄清楚;然後
「行」就真的把它弄清楚,並且留下一個概念性的東西在識田裡,以後碰到
橘子,就知道橘皮不能吃、果肉可以吃、汁愈多愈甜愈好吃。幾次(串習)以
後,看到橘子就直接跳到「行」,「受」跟「想」不見了。然後「行」就走
入習慣。以後看到橘子時,識田裡對橘子的概念,只剩下「好吃或不好吃」。
所以習慣怎麼來的?跟你當初的「受」跟「想」有關係。
「正知正念、不放逸」,就是從原本不覺知的識田,開始每一件事去思惟佛
陀是怎麼做的,自己完全照著做,此時自己的行為不是由「受」啟動,而是
隨時隨地保持著正念不放逸。把握在五行動業和五受用業「之前」提起正見,
對境時依色受想行識,用知覺去覺察生命,將原本由感受決定的生命,改為
「以智慧去觀察感受」,改變被「受」掌控的生命。
由於在具正念、不放逸(精進)的攝持下,對所行之事應先思惟以「何種行相」
去觀察,以及用「何種方法」去觀察;重點是觀察、思惟。
l 以「何種行相」去觀察:聖者的行相。例如1.觀察目標(佛)是怎麼做的,我就怎麼做;2.依戒律;3.聖者的行相,譬如『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
l 以「何種方法」去觀察:用什麼資訊去看到聖者的行儀。例如1.最好的方法當侍者;2.錄下來;把聖者的行儀紀錄下來照著做;3.經論中聖者的行儀、公案
正知而行可由四種行相去觀察:1.做什麼事項What、2.到什麼地方Where、3.是什麼時間When、4.該怎麼做How。
正知而行可由四種行相去觀察:1.做什麼事項What、2.到什麼地方Where、3.是什麼時間When、4.該怎麼做How。
(三)問題研討
【班長提問】怎麼樣用智慧來改變自己的感愛、觀察自己的感受?
【學員A】要常常多聽、多思惟串習,然後將法運用到生活上,在生活上會碰到境界,若有不足再去修正,做了之後才會對自己是否做對、做錯,才有辦法去判別。
【學員B】影片中告訴我們要有老師跟善友,以我戒煙為例,最後也是靠朋友才戒成功。
【班長解析】以抽煙為例:正知而行的行,最初都是從行相來的,看到別人抽煙的行相就開始觀察,在「想」的過程中想去搞清楚這個煙,然後產生「行」,並從周圍人的行為裡去累積。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第一個有「人」,第二個有「法」(參看煩惱生起的六因)。譬如一個人(戒煙中心的醫生)他恐嚇你,這個恐嚇就是法(正知見),法裡面有兩種力量:一個是接受有什麼「勝利」?一個是不接受有什麼「過患」?這個不夠,只是一個人;當又看到很多朋友戒煙了,又會啟動新的「受」跟「想」,然後啟動新的「行」。只有在行為裡不停地選擇有什麼好處?壞處?當選擇的力量夠時,就會不停的起動受、想、行。
我們處於一個自我習慣的生命裡面,其實沒有受、沒有想、沒有行。當不同的人啟動你不同的受想行時,這時候你的行為就改變了。所以同行善友的力量有時候比老師的力量還大,老師給的是正知見,經由同行善友行為改變的影響,讓我們體認到這正知見是真的。看到同行的改變、精進向上的學習,自己也會開始認真的學習了。反之,如果看到同行善友的精進,反而使自己覺得不如別人,這是骨子裡出現劣根性,就是不向善思齊,只會羨慕別人,心生怯懦,這種等流很不好,要特別注意。師父說過可以狂、可以狷、但不可以濫。結論:行為、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行為習慣當初從受、想、行來的;所以,改變行為習慣也要從受、想、行去改變,就是要有人、有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法告訴你這個是真的好,那個是不好的,在廣論班常常可以聽到善行小點滴,也會改變行為習慣的。
【同學提問】1.以後碰到橘子時,我要以什麼樣的觀察和思惟?而不是在概念
上。
2.法師提到:感受是最大的欺騙,又說要用智慧來抉擇我們的感
受。但一個境來的時候,智慧還沒現起,感受就來了……。
【班長回答】佛法要我們用智慧去觀察自己的感受,但我們碰到境時,出來的是感受,智慧在那裡?沒有,那憑什麼用智慧去抉擇感受呢?佛法不會用,是因為不懂,為什麼不懂?是因為我們都活在概念性生活裡面,真實行的時候就會發現行不得,因為智慧還沒生起時,感受就已經出現,我就反應了。所以答案是智慧就是感受,而感受卻是習慣的產物。
舉個例子:小時候喜歡吃糖,一開始吃糖是喜歡那個感受,後來吃糖就成習慣,事實上感受與習慣後來合而為一了,這是因為習慣讓人產生了幸福的感受。當你的「想」與「行」一直走一直走,變成習慣,留在識田裡,習慣就衍生了下一個感受。
所以什麼叫做以智慧觀察自己的感受呢?正見現前,當踩著正知正念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感受已經被正念轉換了,關鍵要在行動、受用業之前,擺入正見。
例如,師父在吃飯之前,先細細的去想:飲食有哪些過患?飲食的目的是什麼?師父把自己的「正見」放在念頭裡面,形成「正念」,而智慧現前,就不會再受「感受」的擺佈,這時心中現起的是:吃羅漢菜最好。「受用」產生「受」,要在受之前擺入「正見」,「受」被「正見」控制了。一次又一次這樣做的時候,慢慢地智慧就進入「受」,過去是「無明」進入「受」,現在是智慧變成識田的主體時,習慣反應出來的受都是正確的、智慧的「受」。所以,我們在每一個行動之前都要想好該怎麼做,這叫正知而行。智慧(正見)是可以改變感受的。
【同學提問】現實生活裡境是不會讓我們事先準備好的,當我們遇境起貪、瞋、痴時該怎麼辦?
【班長回答】出家眾出門前的準備,不是在臨出門前才要準備,而是平常就準備好的。一樣,我們在平常就要找到自己有那些習慣是有問題的(病想),去請教老師、同行善友,找到智慧(正見)層面,不停的練習提正念,當碰到境界時,就是智慧融入感受之中,心劍出鞘─正念刀光劍影,剿滅輪迴殘夢。
【班長收攝】現在我們在聞思的階段就應該趕快學,學了以後要去找自己的習慣,針對自己真實病想中的病去觀察,所有的行的啟動都是觀察、思惟;生命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