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十三)

課程:修習軌理(十三)
時間:2017/02/22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恭誦佛說無常經
班長對誦無常經的意樂提策:
今天藉著林師兄的父親示現無常,我們誦無常經。如果在聽法的場所一坐下來心想「我要聽法」,誦經好像是別人的事!其實這念頭就障礙了好好學法,任何一個人要隨順因緣,誦無常經時,心裡要現起班長、副班長是要我們體驗無常,世間生死,來來去去,如何在誦無常經時,現起別人有這樣需求時,我認真持誦幫助別人,回向祝福;這時會感得生生世世當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會為我誦經、回向祝福。這一世我們很少有機會做任何事情,讓我們來世得到很多的福報,為其他眾生誦經回向,這就是無上的福德,一年之中要誦無常經的機會很少,今天難得有機會為別人誦無常經祝福,讓我們有累積福報的機會,大家要有這樣的心念。在任何境界,都覺得這是佛菩薩最好的安排,這樣的安排,讓我得到好大的福報,好大的智慧,在課堂上有這樣的意念,能得到佛法真實的攝受。

法在哪裡呢?法是在我面對一切境界,如何起心動念。我的起心動念是對自己好的,法會攝受我往好的方向走,好的念頭,不斷串習,往好的方向走,到最後那一念,就會往好的方向走,下一世就會走上增上生,越來越好。相對之下,碰到境界的起心動念,如果是著於事項,這樣會起煩惱想,容易走向不好的地方。

.影片:上師的心願-國際化
所謂國際化,不是國際性企業的邏輯,就佛法來說,像師父培養小沙彌的概念一樣,師父說:生生世世要得到佛法攝受,現在不教小沙彌,你再來的時候,誰教你呢?就無限生命來說有傳承的意思,所有學法的人要認真的學,還要認真的做,乃至於弘法,我要生生世世學法,怎可讓法斷了。聽聞軌理的六想裡,第一是病想,第二是醫想,第三是把師父的教誡當藥品想,第四對法要殷重修,稱療病想,第五我的老師就是佛,第六佛法長久住世。第五想我的老師是佛的話,他會有無限的化身,所以這世能碰到老師,下一世再來,老師又藉著另外身體來幫助我,所以希望我的老師是佛。第六想希望佛法長久住世,因生生世世有佛法可學,法傳的地方愈廣,學法的因緣就愈大,所以國際化,強調的是以一個無限生命學法的人來講,生生世世把法和種種經典弘揚於世界每一個角落,法不能失,讓所有眾生都能學法。同學中若有各種語言天份的,貢獻一己之力,可以累積無上福德,這是上師的心願,大家要一起努力承辦師長建立教法的宏願。

.正行課程
廣論 P49LL5~P50LL2「飲食知量者~非壯唯為住其身」。
白話消文平台請從14316班部落格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進入閱讀

班長消文補充:
談到吃和睡,尤其是吃,是生命的主軸,中國人以食為天,所有念頭和吃很有關係,在農業時代,農村種稻、種菜是為了吃飯,好像工作只為了吃飯。生命的本質只為了吃、睡兩件事,假如吃、睡能修行,那該多好!這就是為什麼會講飲食知量及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這兩件事的原因,平常在正修學法,其他未修中間都在吃飯和睡覺,如果吃飯和睡覺能產生真實利益的話,那麼修行才是真的,所以吃飯睡覺一定要學習如何讓自己的心念愈來愈好,修行自己的心,對自己才能產生真實的利益。

飲食知量,第一件事不要吃太少,因吃太少會飢虛羸劣,沒有力量修習善法,所食的量就是到下一餐前無飢損惱的量即可,因每人食量不同。第二件事,不能吃太多,為什麼呢?因吃太多,身體沉重,如負重擔,連呼吸都有困難,還會增長昏睡,力量會變差,這裡是指沒有力量斷除煩惱。目前大部分都習慣吃的多,要學習減量,減量要注意自己的感受,慢慢發現身體愈來愈好,這時減量就減對了。第三,相宜而食,就是慢慢找到適合相宜的量和食物,而且要吃當令的蔬菜水果。消化而食,就是肚子裡的食物都已消化排泄了再吃,如果做到「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過去的苦受會消失,未來新的苦受不會產生。第四,非染污心中量食者,非染污心的意思是(1)要依戒律而吃 (2)吃的時候知道目標是成佛或得到解脫,稱非染污心。法就是要有目標,任何一個學法的人都要設立一個目標,生命中每一件事情都是往目標前進,這才是最有效率的人,所以吃睡要設立自己心中的目標,才叫非染污,才叫清淨。

非染污心設定兩個標準,第一個是解脫或成佛,第二個要靠持戒,才能達到解脫或成佛,所以飲食知量四大資糧是在戒學的範圍裡,持戒的狀況之下,才叫「非染污心」,有了非染污心吃東西就會中量,佛法談的是中道,不偏常,不偏斷,所以量是以中道而行的量。

我們現在往往心靈被身體奴役,所有心靈念頭就在吃、睡上面,佛法告訴我們,當把心力提起來時,吃睡之前思惟串習吃睡的正知見,然後吃跟睡的時候,還是照樣吃,可是有很多很多時間對心靈提升,就會大幅度增加,乃至吃睡本身都在修行。所以,要對付的第一個就是吃,各位可慢慢體會這件事。

.聽音檔:手抄第4P54L3~P57L4
班長解析:這一段的重點提示「非染污心」而「中量食」是最上等,但我們無法做到「非染污心」,可從中量食下手。中量食就是少吃一些,不講究口味,不要將時間花太多在飲食上,越簡單越好,就如「羅漢菜」,吃羅漢菜養成習慣後,會將吃飯看成吃藥,自然對食物不會有貪著之念。非染污心之飲食必能中量食,但中量食未必有非染污心;所謂非染污心分二:(1)持戒 (2)求解脫,目標要成佛,所以非染污心之飲食是非常困難,世間的飲食追求現世樂,而佛法需求的是法樂(世世樂),但世間的飲食有得到現世樂嗎?肚子的脂肪堆積的愈來愈多時,才發現羅漢菜的好處,所以飲食跟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同樣的,先要現起正知見,然後正知、正念提起,最後能正行。所以師父說,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吃飯之前,他就想飲食的過患,還有我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然後師父吃的時候,正知正念現行,就能檔得住了!學佛法不是讀誦經典上的理論,而是要去行持、印證、實踐,師父是一位實踐家。班長舉例兩個公案,一.於印度馬德里住宿,當時氣溫約42度,師父住宿於無空調設備之房間,當下汗流浹背。二.住宿於美國–10度去洗冷水澡,凍到全身發抖,師父是去體會「三惡趣苦」之苦受,真正的三惡趣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我們經常要觀察自己的身、語、意,起的念頭是什麼?它的果報是什麼?日復一日的觀察,大概知道來生會去哪裡?三惡道跑不掉,這時候對三惡趣就生起大怖畏了!「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難忍苦受時,才會想到虔皈三寶受學處,認真的拜佛、念佛。

.回答學員問題
(一)以前看到好的文章或好的影片,會與師兄姐分享,但聽到師父講“好為人師”之後,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否就是為人師,此後看到好的文章好影片,雖很想與師兄姐們分享卻不敢,不知如何做?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背後是否為“好為人師”?
班長回答:經論裡面:所謂的老師就是個學生,好老師是以好學生自居,認為自己所知所習非常少,也不會有慢心,自然就不會有“好為人師”的驕傲。按照經論,老師講說,只有兩種可能:(一)得道成佛者(二)教學相長,把自己當成學生不停地在學。把自己定位為小學生,這樣的人,當你跟人分享,就不會有驕傲,就不會走入“好為人師”的困擾。

(二)為什麼飲食會讓我們心染污?飲食不是像走路一樣是無覆無記嗎?
班長回答:在單純的行、住、坐、臥是無煩惱的,但我們身體是無明業體,故行、住、坐、臥等都是有覆無記,自然而然的產生貪著、瞋恚,故對飲食會產生貪著之染污心,因身體是無明業體之故。

(三)是中量食讓我們的心無污染?還是無污染心才能中量食?
班長回答:無污染心必定是中量食,認真的把中量食做成習慣的話,也可以慢慢走到無污染心,雖然時間很長,也很辛苦,但中量食是我們的下手處。

(四)手抄P47LL5有關密護根門,師父說:每一個地方告訴你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總是覺得:哎呀,你不要分別就算了!然後呢不分別在什麼當中啊?就在這個癡相當中,好可惜!好可憐!48頁第二行,師父說密護根門可以清淨尸羅,才可清淨持戒,因為戒清淨以後,在往下去止、觀都可得到,得到以後「無分別勝三摩地」得到了那個時候,才真正得到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所以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班長回答:無分別是個果位。在學習時要認真思惟觀察,到後來思惟觀察愈來越細緻的時候,就會走到無分別之境地,無分別是對於所有的狀態,都能領納於心,了不動心,也就是心完全不為外境所動,這個叫無分別;而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對自己的心要認真思惟觀察,當然要有分別。佛法在不同的階段,對不同的眾生,開示不同的法,都是權宜之說,因為眾生根器的不同,就如同適當的時間開不同的藥,因每位病人的病症是不一樣的,只要對症下藥就是好藥;故有分別也對,無分別也對,這就是智慧善巧的運用,到最後是要眾生都能成佛,成佛根本沒有所謂有分別跟無分別,連苦樂也是權宜之說,成佛沒有苦樂,他早已超越苦樂。可是在你苦的時候,他叫你離苦得樂,等到你走上來的時候,他告訴你樂無所得,那個時候你也懂,可是對於剛開始苦得要命的,他跟你說樂無所得,你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班長結語:對於經論,要保持著謙虛再謙虛,好好學習。

315日廣大供養意樂提策-雲星師兄

本次廣供以觀功念恩(透心糧)為主題,透心糧是如得法師以閩南語之解說為「透心涼」,就是解脫後得到的清涼,其意義非常深遠,值得我們仔細思惟。觀功念恩分五:1.修信為根本2.認清心和境3.角度要寬廣4.串習要足夠5.因正得果圓。廣供可分1.財物供養2.身語承事3.依教奉行;於廣供之飲食要懂得飲食知量,大家將飲食控制好,不要吃的太飽,所謂中量食即可。餐點用完後,請各組學員代表分享觀功念恩、善行小點滴或課後學習心得,以代人著想的角度,觀察周邊的人、事、物,就會對所有的人觀功念恩,善行及心得的分享即為身語承事、作師所喜、依教奉行,廣大供養其意樂最為重要,我們要以最至誠恭敬的心做供養,才能得到三寶的攝受,誠摯邀請學員參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