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十八)

課程:修習軌理(十八)
時間:2017/04/12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讚頌:善友
今天選擇「善友」,因為今天經由組別的調整,讓每個同學得以認識了更多的善友。廣論是濁世的蓮花池,感恩師父、上師,幫我們創造了這樣的環境,讓學佛這條一個人無法學習的路,透由一群人、一起走,共同走得下去。
二、正行課程:
(一)影片「道歉」
       班長提策:
1.    當我們觀看影片時,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我覺得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心緒中,因為當我們陷入這樣的思考,我們就讓自己可以有理由不要有如此的作為或成為這樣的人。當我們發現困難,我們仍舊要抱持目標,以慈悲、良善而來的智慧為基礎,結合善巧方便,努力行持。如片中父親用耐心與善巧,希望把最正確的觀念教導給孩子一般。
2.    我們常覺得「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但往往「不經一事,不長一愚」。因為我們良善的出發,常因他人反面的態度與作為,而讓自己覺得不要多管閒事,不敢展現自己的善良,如此的思惟,我們得到什麼智慧?因為無法堅持善良的本質,無法得到智慧。
3.    從這支影片中,我們應該學習,學好佛法的基本假設是「我是錯的」,相較於一般人在世間的所有衝突,都和基本假設錯誤,也就是「我是對的」相關。比如吵架,計較我對你錯,才有得爭、才有得吵。但如果爭誰是「錯」的,是否,就沒有爭吵的題材。如果,每件事都能從I am sorry開始,會比較快樂。即使我沒做錯事,但說I am sorry,並不會讓自己損失什麼。  
4.    修行從懺悔開始,因為「你也對、他也對,我也對,但都不是真的對」,只要不是真的對就是錯的。我們每件事有可能錯,用我是錯的,對應周遭人事物,便有機會進行互動,達成共識。
5.    聰明的你,為何不選擇我是錯的?選擇我是錯的,不會威權,不會自以為是,我是錯的,帶我們走上幸福之路、學習之路。因為選擇我是錯的是一種病想,而病想一起,餘想皆起。
6.    從「聽聞軌理」的病想、「講說軌理」的教學相長、「親近善知識」學者之相的正住、具慧、希求,推及到華巖九心的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以及「修習軌理」的緣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再再都是從「我是錯的」出發,如此才能學習並找到下手的方便善巧。如果覺得我對、我懂,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地一直犯錯;甚而,當一眜地覺得自己是對的,其實是站在經論的對面而不自知。針對同學提問「一直覺得自己是錯的,會不會變得沒信心」,班長提策當一個人假設自己是錯的,不會沒信心;但當一個人一直被人證明是錯的,才會沒信心。
7.    此外,針對同學所提「我,是錯的」,因為我是無明,有了我,當然是錯的。就此,班長承許同學的精闢思惟,因為的確只要有「我」,自然是錯的。
(二)廣論P53L8P54L5【若謂聞思所抉擇者,非為修故~蓋修習二,同一義故。】白話消文平台請從14316班部落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入閱讀
(三)【班長解析】
1.    修習軌理有三個次第--聞思修。為什麼我們需要聞呢?因為「我,是錯的」。當心識和身體結合時,我是迷惘、是無明。而「我」,也是煩惱的總具體。此,如何對應?要靠聖人的法予以薰陶,因此【故所應修者,須從他聞】從善知識聽聞,然後【由他力故而發定解】亦即,對善知識所說產生堅定不移的信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其次是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即是思及修。如何思?聞靠善知識,思靠所聞諸義及經論、正理。於此,沒有「我」,其為關鍵。一般說「我思故我在」是錯的,應為法思故法在。因為「我」思,迷惘仍是迷惘。再者,所謂修【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意指從聞思所聞的內容遠離疑惑。但我們在聞思階段會產生種種懷疑,對師長、正法懷疑,亦即對四諦、業果、三寶產生懷疑。因此修在於,為讓聞思的內容遠離疑惑,須不停地串習正理及師長之教授、教誡。串習,指一次次之思惟觀察。【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亦即,修包含觀察修和止住修。
2.    對此,我們應該懷疑何來止住修?因為此處只提觀察修,而無止住修。這是破邪執最難之處。破邪執中,支那堪布所言,雖若干有其道理,但仍犯了嚴重的錯誤。佛陀說,誰在修?「我」在修,「我」在觀察。但因為我迷惘、無明,如此觀察思惟是無用的。佛法說「一切勝利,由止觀而得」,何謂止觀?意指須將無明的心定住,將無明擴散、揮發,進入止的狀態,然後觀察、思惟。止觀的觀與聞思修的觀察、思惟,完全不同。止觀的觀,乃在定的狀態下,進行止觀雙運的一種觀察思惟。何其如此?因為,「我」是錯的。「我」這個工具,有問題。如,我是橡皮筋,能否作為測量單位?不行?那你錯了,因為可以拿一根尺將其固定,用橡皮筋及尺的固定器進行測量,仍可達到測量工具的效果。雖然橡皮筋不是好的測量單位,但橡皮筋有尺作為規範時,橡皮筋便成為尺。亦即,雖然「我」不是好的測量工具,我的思惟是迷糊的,但依佛法修止的方式,將心安住,便可以成為很好的觀察、思惟工具。此即為止觀雙運。
3.    所有佛法的正理,由止觀而得。也是為何支那堪布所言修止、修定才是修。並指聞思是小打小鬧,是在「我」的觀察之內,談不上修。此如何辨駁?宗大師說其言所成理,因所有功德均從止觀而來,但目前只有「我」,這一身臭皮囊,如果不用「我」進行修行、觀察思惟,何時方能得止、得定?此外,若不依聞思修三次第,無聞、無思,走不到修。支那堪布會說,那如我一般盤坐即為修,但如果我們照著盤坐,不是昏沈就是掉舉,毫無用處。因此佛陀說,只要了解自己的工具是錯的,錯的工具即可用。所謂聞思,即是了解我是錯的、是煩惱,但可用。此處的辨別,從佛陀、宗大師的聞思修三次第可知,無聞、便無思、便無修。雖認可修是止修有其道理,但未達止之前,仍需用「我」來聞思,將我予以清淨,進入止觀雙運的境地。
4.    再者,【以於聞思所決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乃指在聞思抉擇內涵時,包含止住修及觀慧思擇修兩種。如果【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為是此】是不合道理的。麥是五穀,但五穀非全是麥。因此,止修、觀修均為修。
5.    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其為聞、聞慧,思、思慧,修、修慧的次第,【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 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意即要達到修所成慧,其前行為修,修之前為思所成慧,因此【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有多少聞,才能有多少聞所成慧。進而,【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意指聞所成慧多,進而思即多,思多,思所成慧亦當不少,思慧多,多修行,修行多,即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亦即修所成慧。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6.    若謂聞思所決擇者,非為修故】假若聞思不是為了修,只是唯是廣闢諸外知解】,意即只是講講道理,做學問,要注意有許多同學走進這條路,坐這裡,湊湊熱鬧,但沒有想要改變自己的決心。一般同學如此,其實身為班長也可能走上這條路。如果當班長只會學名相,做學問,把經論道理講給別人聽,但沒有自身受用,這樣只能視為販買知識而已。因為自己講話的人做不到,聽的人會越來越覺得聽沒用,也不會想要改變。我們要策勵自己,如果,不認知我是錯的,上完課回家,忘記我是錯的,即便記得許多法相名詞,好像很有學問,但只拿來聊八卦用,就太可惜了。我們要時時警策自己,聞思之後,為的是下定決心修行,要改變自己。
7.    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餘事。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係屬,當聽聞歸聽聞,修時卻修另一法類,與聞思無關,如同跑步,不依路線,反而向反方向跑,其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此處所指破壞的聖言,指的是佛陀及祖師大德,總體建立的三慧次第,亦即聞慧、思慧、修慧三慧的生起次第。【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亦即其人亂言「進入無錯道--佛道,不須多聞」也變成是對的。換言之,學習佛法,無須聽聞竟是對的,其不成理。
8.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如果無法了解三慧次第的精要,一個善學顯、密二經典的人,與一個完全沒有學習的人,在修行時成果竟完全相同,是不合理的。因為在這樣的假設之下,沒有人願意下工夫學習經典。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如此作為之人,把聞法、觀察思惟當成錯誤,諸惡軌派令成堅固】而如此錯誤邪執之人,徒讓世間錯誤加大加劇,傷己害他。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因此聞慧、思慧的內涵【雖非修成】,但我們仍【然許是修,有何相違?】其並無相違。【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應全無修】意即,如果聞思二慧非為修的話,那凡夫還沒有到達初襌,乃至於大地菩薩的定時,即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所謂欲地,包含三惡道、人、阿修羅及欲界天在內。因為欲地中除了大地菩薩外有修所成慧外,其餘的均修無所成。此於【對法論中數宣說故】。因為我們出生時不可能即為大地菩薩,或已經修成初襌,因此聞思二慧雖非修所成,但與承許是修,並沒有相違。。
9.    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讓我們的心識「成彼體分」,意指讓我們心識和所修涵形成一樣的體性、體質,亦即與未來要成為該內涵的條件是一樣的,就如同大海裡的一桶水,體性和大海一樣,只有量不一樣而已。「或成彼事」是我們的心識和所修內涵完全一樣,亦即成為大海本身。因此,首先須將心識調整成和體性一致,乃至於與其完全相同。因此【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意即修信、修悲,就是要讓心識變成信心、悲心一般。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換言之,修亦可譯為串習。串習所指乃是反覆思惟、觀察。因此,思惟、觀察本可視為修。【如《現觀莊嚴論》云:「見習諸道中。」】現觀莊嚴論指出,在修行諸道中,習為串習,即為修行。因此【蓋修習二,同一義故是同一內涵。
10.  此處,宗大師要我們體會的是,他講了修行三次第--聞思修,當認為修要從止觀開始時,必須了解凡夫並沒有這個能力,因此要聞思走上去。因為聞、思,都是修,而透過聞思,凡夫才能走上去。聞思時靠善知識、經論。因此,再再說明的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是一切修行中的前行關鍵,千萬不要覺得這不必要,而選擇自己修,這樣是修不出來的。因此,自己在家看書、誦金剛經有用嗎?沒用。凡事要找專家,意即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自己矇著頭,其實是一種愚癡。比方說,想要當董事長,最好的方式是親近公司的董事長,觀察他的一言一行;乃至於想要成為一個好爸爸,也要找到好爸爸的模範進行觀察學習。總結而言,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是學習的泉源,不可不知。
(四)師父開示 手抄 104L7–106LL4頁 班長提策
1.    師父說「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講這個話的人害了大毛病,因為執著聞法及觀察思惟都是錯的。有人認為念阿彌陀佛、參話頭或唸一句咒等就好,覺得聽聞、思惟觀察很麻煩,甚至連學習教下,也都覺得只要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好,而覺得學習經論沒有用。師父說「現在我們都是這個毛病」,指的就是惡軌派的相狀。不願循規蹈距、依著次第,凡事只想走捷徑,覺得這樣比較有效率。如此不照正規的程序,比方說只單單唸南無阿彌陀佛,但沒有如同阿彌陀佛一樣的願力,發願救渡一切眾生,甚而,覺得只要唸了南無阿彌陀佛,不僅什麼都不用學,自己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如此,怎有可能往生淨土?
2.    師父在此是要提醒我們不要成為惡軌派,而不是向外批評其他人是惡軌派。這是我們的問題,不是別人。我們的學習,是警策自己,而非批判他人。因此,如看到老人家心心念念地念佛,我們要心生隨喜,但如果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或者覺得我們學習的教下、經論太麻煩,要警醒自己不要落入惡軌派投機取巧、急求果報的陷阱中。
3.    師父這裡所提醒的惡軌派,對照起本段經論的意涵,指的是不要聞思,只要修,亦即抄捷徑、希冀很快達到結論的錯誤見解。佛法是因果之法,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必須理解沒有耕耘,沒有收穫,且投機不可能有果可成;在此沒有僥倖、沒有short cut。引伸而言,要提策自己,不要貪非分之財、不要覺得自己福德比別人好,這些在在都會誘使自己走向惡軌派的錯誤之路。
4.    想要轉動生命,必須思考怎麼下因,其果才會最為圓滿,而我就要選擇走那條路。如我們學教下,雖然有點辛苦,但只要做下去,或許5年、10年,但就無限生命而言,其實是很快就可以有所成就。因此經過兩年多的廣論學習,各位現在對經論的文字應該比較熟悉了,只要願意花精神在經論上頭,經義會浮現起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