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二十一)

課程:修習軌理(二十一)
時間:2017/05/10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前行  文亞班長提策:
用恭敬的心作前行,上師常常提醒我們,在聞法之前要端正自己的動機為什麼來聽聞佛法?要有一個大乘的發心。我們在生死當中輪轉了很久,我們來學習佛法是要令自他跳脫生死輪迴,不僅自己我還要帶著如母有情一起離苦得樂、出離生死。這只有佛做得到,所以我們要希求成佛。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所以要來這裡聽聞佛法學習師父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帶我們走向成佛的道路。用這樣的發心來聽聞,心趣向哪兒,業就往哪裡去。

.讚頌: 樹林婆娑明月照

.母親節意樂提策
文亞班長:母親節我們要報母親的恩、念母親的恩,除了這一世的母親以外,我們還有生生世世的母親,那就是如母有情。為什麼叫如母有情?因為我們是無限生命,一生一生的來,在六道中一直不停的輪迴,從無始以來的生生死死,我們的白骨堆的比須彌山還高,我們每一生的母親是非常非常的多,是無量的有情 所以每個有情在過去生都做過我的母親,因此每個眾生都是如母有情。我們學大乘佛法就是要發大菩提心。
發菩提心有兩種教授:七因果教授及寂天菩薩自他換的教授。七因果教授就是發菩提心要從知母、念恩、報恩開始,是比較容易的下手處;念恩報恩之後就會想要與樂慈、拔苦悲,然後生起增上意樂:我要親自給他快樂、我要親自幫他拔苦。要幫他必須具有能力,因而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所以說菩提心從知母念恩開始。班長曾經很嚴厲的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沒有辦法孝順父母的話,你就走出教室!因為這是學習佛法的根本。

駱班長講公案:
有一位事業很成功的師姐,在上海有很大的事業,2012年就放下了自己的事業,成為上海福智的全職義工當媽媽走了,姊姊跟她說:爸爸以前最疼你了他現在很孤獨,你要不要回來陪爸爸?這時她面對法人事業(是佛陀、師父的志業)和回家照顧爸爸,她怎麼抉擇呢?她毅然決然的回去照顧爸爸。爸爸的情緒很不穩定,常常對她有所責備尤其是對她學廣論很不滿。爸爸是一個無神論者,對女兒說這是騙人的東西不要去。結果她很堅持的學,也很孝順,但爸爸對她的責罵也越來越兇悍。有一次她回嘴爸爸氣得差點昏倒,血壓飆到170,她嚇死了。但是爸爸還是不停的罵,她還是一直去伺候,後來有一次又回嘴了,他爸爸講了一句話妳不是學佛嗎?妳學到哪裡去了?這句話傷的重!這位師姐對師長非常的虔誠,發現自己的行為讓佛陀和師父蒙羞,自此她發誓絕對不再跟爸爸回嘴。可是情況完全沒有改善爸爸罵她越來越兇結果這位師姐每天晚上對著師父的法照哭,可是她學法的心並沒有放下,在每天的折磨之下,她突然發現經論裡面師父講的話很多以前看不懂的,好像慢慢浮起來,對經論講的苦、和人世間的很多的狀態,慢慢鮮活起來,她發現她以前的體會不夠,在這一段照顧爸爸的過程中,她發現經論內說的忍辱,和很多真實的修行,她覺得好像有點走修行的路,稍微能體會經裡面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她突然想通一件事:我們學佛法不是要對所有的如母有情行大乘道嗎?行菩薩行嗎?父親是有情,對有情行菩薩行怎麼會感到苦呢?如俊法師說:只有佛陀能真實的對如母有情知恩報恩。師姐在這樣的折磨下走上隨順的菩薩行,發現原來讀經論、做善行及孝順父母都是無二無別的菩薩行。

四、影片欣賞-陪伴是最樸實的愛
駱班長解析:大家一定記得一件事,親屬之間對對方的年齡有誤解,這句話一定要記得。什麼叫誤解?譬如說你爸媽對你的年齡,一定把你看的比你現在年齡來得小,而且還小蠻多的。這一件事情你要記得喔,不是父母他們的錯,這是生命的本質。同樣的,絕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年齡、他的能力評估,還是比他實際上來的小,因為這些都是過去的記憶所造成。
所以當你講話,你爸媽聽不懂時,你蠻生氣的(我怎麼這樣子講你都聽不懂),事實上他會越來越聽不懂,那你為什麼要要求他聽懂呢?等到他老到一定時候,你跟他講一些話,他其實沒聽懂,你卻覺得說「我已經講過了,你還這樣…..」,可是你對自己的孩子卻不會這樣子喔,你會不厭其煩地教他,反而你對自己的父母,就會很嚴格的要求說「我這東西不是已經講過了,就是這樣嘛,你還一直問……」。
那是彼此間對於生理狀況的感受,其實比時間來得緩慢,所以我們的感受是遲延的。事實上我們長的比時間來得快,父母老的也比時間來得快,要記得這件事情,對於奉養父母,乃至於對待孩子,這樣你會有一個新的想法。
尤其是已經當了「老子」做父親的你,當你的兒子已經變為人父時,你千萬不要把你「老子」的樣子擺在他面前,你要從這個父親光環的位置自動退下來,要不然你的心很難調整,因為一個男人做了父親,有了自己的家的時候,他當家做主的心很強,不喜歡別人指指點點。可是你在做爸爸的時候,習慣對他指指點點,這件事情是犯兵家大忌喔。如果說自己無法調適,那就是自找苦吃;如果說能夠會調適了,那你就是會得到無上智慧、無上歡喜,信不信由你。

五、本週進度:第二個邪執
1.廣論P55LL3P56L8【又有未解此理者~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2.白話消文平台請從14316班部落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

駱班長解析:大家先來想一件事,為什要學佛?其實有談到修行的破邪執,都要從最根本的問題來想~「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只有一個目的,(同學答:成佛),成佛是為了什麼?(同學答:利益眾生)(同學答:離苦得樂),自己離苦得樂也要幫助所有眾生離苦得樂。一個人怎麼樣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要慢慢去想清楚,為什麼辨邪執講這麼多東西,你怎麼離苦得樂?你的每一個苦樂是怎麼產生的?煩惱!煩惱是不是你的心要碰到境界才會產生,各位慢慢去體會什麼是生命,所謂生命就是有一顆心,而這顆心面對了所有的境界,就有苦、樂。所以離苦得樂就是心碰到每一個境界時,都能得到快樂而不會痛苦。因為苦樂是感受上的,而這感受是透過能感受的這顆心來感受。所以我的心要感受到這個境界時,要能感受到快樂:但又有說感受是一種欺騙,你把這感受越來越真實用智慧去觀察思惟,這感受就不是欺騙了你用智慧去觀察自己的感受說要得到快樂,而且不只是眼前的快樂,而是得到生生世世的快樂,快樂可以一直持續下去,這樣夠智慧吧。
換句話說,我們的一顆心面對每一個境界,要起一個抉擇,就是我要用怎樣的看法、怎樣的理解、去面對解釋這個境界,讓自己產生真實的快樂。譬如說你覺得爸爸一直罵你,你覺得很痛苦,當你能夠理解你在走菩薩行的時候,走佛陀的路,你就會覺得賺多了,這條路是真實的修行之路,你在這個念頭的抉擇下,你會感覺到這是快樂的事情。因為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菩薩的智慧、菩薩行,行了之後才會有智慧,我事實上已照著菩薩行在做,從這當中我了解我是快樂的。所以佛法的法就是一個取捨善惡的標準,善就是樂、惡就是苦,所以取捨善惡就是離苦得樂。佛陀的法本質就是要離苦得樂,而面對每一個境界要離苦得樂,他所需要的就是「智慧」。

所以佛學的三學「戒、定,慧」,戒是為了什麼→慧,定是為了什麼→慧。有一種人他在坐禪打定時,他覺得他得到快樂了,你相信不相信?只要坐禪慢慢地對物質界的現象就淡掉,慢慢淡掉了,好像身體不見了,會得到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人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這個,所以真正有功夫坐禪定的人是很快樂的,他會有一個念頭「我不要離開這個禪定」,這個就是要破邪執的地方。請問各位你能夠不離開禪定嗎?還是你必須要離開禪定? 必須要。因為那個禪定的快樂其實是一種逃避性的快樂,因為你本身是個人,你還有身體、家庭,難道要從早到晚坐在那裡禪定都不管了嗎? 又譬如說你可以坐50年、100年、千年,坐到一定功夫後用空氣中的地、水、火、風產生生命的養料,坐著不吃不喝可以生活,然後呢? 最終你還是要出來。接下來會學習八無暇其中有一個長壽天,在長壽天、無想天就是處於禪定中,一過一千萬年,然後蹦一聲出來了,變成一個笨笨的人,為什麼? 因為一千年沒動腦袋了,你還會什麼,這真的很難想像喔。很多人說禪定的快樂,事實上是一種定的快樂,他忘記了他的目標,事實上是要得到慧。佛法說學習修行有二種方法:一是觀察修、一是止修,所有的止修是為了讓你的觀察修更明利、思惟力更厲害,這句話很重要喔。所以不是說止修不對,止修是很好的,可是它的目標是為了慧,要繼續走觀察修。你要是能體會以上所說的,那下面的消文就容易了解了。

駱班長消文解析
首先看廣論P55LL3,還有一些不了解此道理的人說:偏重智慧的人,要觀察修就好了,而孤薩黎是指修行有成就的苦行僧,已經修行到很高的功夫了,隨時可以入定,已經對修行得到成就了,他說孤薩黎只需要止修就好。宗大師這樣說:不對,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不管是智者還是孤薩黎,都需要觀修和止修。對於智者(偏重智慧的人)同樣要修奢摩他(),為什麼要止修?只有止修能讓他觀察的力量更加深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智慧不足?因為心不定,為什麼你讀書要花比別人多23倍的時間,而效果還是比別人差?因為你心不定。所以真正止修越能夠清晰的人,他讀10分鐘能超過你讀一小時,專心的人他看東西時會慢慢走到好像看過去就記得,不專心的人看10遍,同樣一個字始終沒看到心裡頭去。所以會讀書的人有個現象,連那一頁在什地方都知道,譬如在班級內從小學一路到高中上來,這成績好的人,你跟他請教時,他大概都知道在那個章節第幾頁幾行,甚至連內容位置都知道,能體會嗎。人的力量、心力是這麼強的,可是不會讀書的人他就記不得在那裡第幾頁第幾行,有沒有發現這現象,事實上因他專心的時候不僅能記得字,連位置都能記得。

所以,佛法說愈能夠入定的人,就是止的力量愈強的時候,他觀察的力量也愈強;觀察的力量愈強的人,止的力量愈強。一個人去觀察別人的時候,有二個條件:我不動你動,不然就是你不動我動。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也不動你也不動。可是一般人對境時,我的心在動,你的人也在動,所以觀察很不清楚。觀察的那顆心跟被觀察的那個境最好二者都不動,這個時候心的觀察力就強了;所以當觀察力愈強,你不但能讓自己不動,他雖然在動,可是你能夠記憶暫停維持在那個不動的狀態,對於所緣的境,你也能夠進入一個不動的狀態而分好多個動作。你會發現同樣看一個片子,這觀察力很強的人,他好像可以看到180個細節,而自己好似迷迷糊糊地看到5個細節,數字差距之大讓你不可思議。你在人世間常常碰到這些人,只是你從來沒有去體會這種思維力、觀察力與定心的力量,所產生的效應。所以你想讓小孩子聰明,你就要讓他心能定,坐得住他就會愈來愈聰明;假如他一直動,其實某個層面上會障礙他的聰明。可是有人會說有的過動兒很聰明,那你錯了,你看到他動可是他心有很靜的時候只是你不知道,身體的動不代表心動,這才是最厲害的。所以有的人他看起來在走路,可是他心很定。

像宗大師、祖師大德,他在一般的狀態下跟人家辯論時,他那時是在入定而且是現證空性的狀況下,所以當你看到一個活動的人,事實上是一個禪定之人。說到此,宗大師說觀修跟止修這二個能力根本是相互增長的,所以一個智者要智慧增加,就要修止;而孤薩黎在止上這麼會的人,也要修觀修,他一定要修對師長修淨信心,還有很多的觀察思惟。再來宗大師說【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須由觀察而修習者】,換句話說,不論是經藏(顯教的經論)和續藏(密教的續論),都說很多種要觀察慧而修的。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智慧,所以觀察修才是修行的主體。
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宗大師說假如這個人不觀察思惟,他不能產生道勝命根,就是佛法勝道的根本-無垢淨慧,剛剛說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就是要學到抉擇善惡、抉擇苦樂的智慧,以便於離苦得樂。無垢淨慧是佛法勝道的根本,靠什麼? 觀察,觀察修才是主體。

接著P56L1宗大師說假如你不觀察思惟,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所以不只產生,連增長都要靠觀察思惟,若不觀察思惟即使產生也不增長,對於修道全無進步。最後講到我們思惟觀察要達到何等境界呢?宗大師說【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智慧有兩大智慧:1. 如智2. 遍智。第一個如智就是空性智慧,第二個遍智就是能夠觀察一切緣起的智慧。最後再把這二大智慧說明解釋就是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如智就是能夠無雜簡擇的一切事物的空性智慧,這稱為如所有性;遍智是能夠無雜簡擇的一切事物所有化現緣起的智慧,這稱為盡所有性。

如智是智慧的總相,遍智是智慧的別相。總是指一切東西的共同相;別是指分別一切東西除了共同之外,有其各別不同的地方。以「杯子」為例,「杯子」是所有杯子的總相,杯子有銅杯、金杯、銀杯、不鏽鋼杯,這些都是別相。能夠了解種種的杯子它有不同的本質,稱之為盡所有性;而了解所有的東西它的共同都是「杯子」,稱之為如所有性。再舉一個例子今一開始講的公案,這位同學他發現什麼叫做空性,原來所做一切事項,只要依著佛陀,依著師長的旨意,所做一切的事項都能達到佛陀的菩薩行,這稱之為總相。別相是盡所有性,原來這個菩薩行包含了讀經論、做義工、在家孝順父母……等都是。所以公案的這位師姐,當她理解了總相之後,對於別相就了然於心,覺得在孝順父母的時候應該產生歡喜心。無論講任何公案到經論裡面都可以拿來比對,有沒有發現總、別裡面了解什麼很重要? 總相很重要。

當你能夠了解所有事項的總相之後(因為它是共同性),對於很多的別相(個別個別的東西)它其實是都不一樣的,可是你竟然可以把它看成一樣,為什麼?因為它的總相是一樣的、目標也是一樣的,這時候你心就比較放下來,就會放輕鬆了。所以空性智慧一旦你能夠了解以後,對於人世間所有的緣起,你心中會非常地坦然,不會對很多的事項生起歡喜或不歡喜,因為它的總相是一樣的時候,就能萬法歸宗,能夠體會到它真實的內涵。

舉個例,你有一次跟董事長做簡報,他很開心一直誇獎你;另外一次你跟董事長做簡報,他罵你,你非常不開心。就別相來說一個是大量的說你這件事做的好,一個是很嚴厲批判你做不好,是不是別相完全不一樣。就總相來講,它都是讓你學習,怎麼樣能像董事長一樣看到事情的真實面,從董事長的眼光來看這件事應該如何做假如你能夠體會董事長他稱讚你或是辱罵你,能夠懂得董事長對這件事情是這樣思維的,你就會知道這二件事情其實答案是一樣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學到原來董事長是這樣思維的,我要當董事長呢就更進一步。可是如果是傻呼呼地在別相內進入迷惘,你就一次愁眉苦臉,一次自鳴得意,那你根本什麼都沒學到,能體會這總別的差距嗎?真的能夠體會到總相的時候,知道自己的目標,那在所有的別相都能夠得到智慧。反之不能夠體會總相的人,會迷失在所有的別相當中,經論用在生活上是很有意思的。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反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這句話很重要,你修行的目標是為了智慧,不是為了坐在那裡很輕悠呀,宗大師說你觀修止的人,會有「重大忘念」是記憶力愈來愈差,「念力鈍劣」是思惟的力量愈來愈差,「簡擇取捨意漸遲鈍」是選擇的的能力愈來愈差。假如你發現這三件事情自己都有,那你在廣論學習上毫無所得,學法就是要對治這三件事情:第是記性要愈來愈好,第是思惟力要愈來愈強,第是對事情的選擇力要愈來愈強,假如你這三件事都錯了,就是學法學錯了。

廣論P56L5 P56L8又於三寶〜他不能轉
這段說明心的力量會增長廣大,觀察、思惟所產生之力量平日即可印證,愛之即會越愛,惡之轉眼更惡。故若能針對三寶等功德,知道得越多、信心就越增長;多了解生死過患,越能生起出離心(希求解脫的心念,日日夜夜從不間斷);若能經由多種途徑了解“解脫生死的勝利,就能猛利希求解脫。同樣的,越是了解大菩提心(依普遍平等之大悲心,而發起度盡眾生煩惱之宏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種法門),即會產生很強烈的信心,這種(一直想要的)信心會帶起持續的作為而進步、廣大。換句話說,所有的智慧要用觀慧不停地觀察經論的內涵,不停地修(串習),如此不停地“以觀而修力量就會越來越大。故若發生記性越來越差、思維力量越來越差、取捨的智慧越來越差,就是沒有走上正確的修行之路,這對應到結果是煩惱越來越多,如果修得的是智慧,方能離苦得樂。

六、聽帶,手抄稿第四冊P136LL5P139L1須由觀察而修習〜要把持得住。
文亞副班長:修學佛法是要得智慧,破煩惱要靠智慧,煩惱斷了、業就斷,業斷了、生死就斷。智慧靠思惟觀察,由聞、思、修而來,若不觀察,如何而修。只要止修而不觀察的邪執,相對即不需經論,而致聖教隱沒。當初師父講說廣論是對南普陀寺之出家眾,曉以淨土法門念佛之外,仍須知經論的道理,方能欣(欣西方極樂是樂)(厭娑婆世界是苦)具足,理解如何念佛方能至淨土,非只念()而拒經論。以因果觀之,倘在因地能慚愧、恭敬於未能修習經論,現世得以念佛之功德助生於西方淨土或來世才有機會接觸修習經論。若非如此,反而成為謗法,念佛的功德不僅抵銷,還透支三分。佛陀身邊之大聲聞弟子雖證得二乘,然與經論不相應無相應之因,難為大乘。故師父提醒,即便當下不一定能獲得破除煩惱的慧,也要一心恭敬、懺悔於經論,為將來生起走入修行成佛之因。


駱班長解析若因愛(聽懂)之而親近、懼(聽不懂)之而遠離,即為一般人之愚痴,甚至不知有何損失。故,在無限生命,認知到其實有很多都還未學,如此難做的要去做、學不會的要去學而且要懷著慚愧心,便是弟子相當中的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正確的將心安住在聽聞佛法以求智慧慚愧心能起,每一件事才會認真學,以無限生命而言,終究學得會。越是“不會,越要學,越有大進步的空間。正法、像法、末法,不在外境,而在自心的希求及智慧的程度,感知所悉極微而慚愧勵學,所處即是正法,所學能成智慧;若自以為是、自鳴得意,則永遠身處末法,智慧難求。這很妙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