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修習軌理(二十四)、暇滿(一)
時間:2017/05/31(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前行與意樂提策
有師長教導,我們生命才得以快速轉變,光彩耀目
1.學修中「教授」與「教典」的分別:
「教授」- 經論由師長體驗消化後,教導學者學習,學者很快能得教法精髓。
「教典」- 經論由學者自己消化學習,此種依經論自學方式,稱為教典。
此二差距有多大?
師父曾在座上修部分,提到經論中雖有提醒“不能太急也不能太 緩”,卻仍常落入這兩種狀況,多年無法解決。直到經師長教導後,才真正體會到其意涵。所以,無師長的教授,許多看似簡單的道理,修行時身心卻很難度過其障礙。
另一則,是法師們由上座法師講解,再通過辨經的檢擇,覺得已釐清法義產生定解後,竟經不起老師的一個問題。重新研讀後,才發現他們對經論的認知其實差距還很遠。
2.所有修行, 師父以心理建設為最要,雖現在不行,但立下一定要做到的目標,從意樂出發。如義工的目的是義理行持,重點非在做事利益別人,每次歷事都是為了練我的心,在一切境中觀察自己的貪、瞋、痴行相,而慢慢改變,目標是最終達到心能安立於所有境界。而若能了解暇滿人身稍緃即逝,集資淨障的時間都不夠,其它自然會變成枝末不去計較。
課程內容:
一、廣論 P58 LL4〜P59 L1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能否對“一切經論為最好修行之引導”這件事獲得定解,會造成兩種不同的修行方式。能
產生定解之學者,會對道次第求完整理解,依道總修行,按部就班增上; 未獲定解者,則會依自己習性隨宜略事而修,全無所益。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 論對方。」 因能對
「一切講說皆為修持」生定解者的利根者極少,所以宗大師接著說 明,一般人若未依師,無法對「一切至言皆教授」生定解的結果為何。沒有學法藏的人 先不談,就算長久學習經(顯)、咒(密)廣博教典內容之人,若無善知識的教授,對“一 切經論是最好修行指導”發生定解,按次第修行,則會因無法真實體會經論內涵,產生
修行與經論所講背道而馳的結果。究其根源,都是因根器不足又未依師,妄自學習,造成畢生劫勞卻無功。因此必要依著老師,按道總步步學習,此為宗大師極重要的提醒。
二、手抄稿第四冊 P177L4〜P183LL2 此段為 師父修行的要竅,同學要用心聽聞。
文亞副班長:為什麼,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的人極少呢?
師父以為,是無始以來的習性-執著,因為多數人的習性,只看得到相應處,對其它是視而不見,因而無法將字字視為修持,全然不自知地
“另向餘跑”。
什麼是習性? 業果有三果,其中等流果,是我們的習性。因其不需思考憑直覺任運反應,所以會一再重覆,此是習性的可怕處。煩惱十相中,五種在見解上執著所生煩惱(見惑),與五種在情緒上執著所生煩惱(思惑),都是因習性。修行時的執著行相,就是修相應的,然後耽著不放。若無圓滿道總認識,修行時嚐到甜頭(如坐禪的輕安感),產生法愛就很 難拿掉。師父舉二喻:1.佛世時,為何許多學者會對大乘教法如聾作啞而快速證小乘果,是因其只修相應,於執著處一門深入的結果。2.學小提琴公案,多出的 20 倍學費是為了改習性,說明習性養成後難改,反成修行障礙。因此真正最好的走法是「教下」學教,
先了解整個修行次第,再按次第步步往上。但此非說「宗下」(禪宗)不好,而是先於次第有圓滿認識,確知自己目前所在位置,再進入修行就不易走錯,繞遠路。
應如何避免耽著? 師父以想當公司董事長者要如何學習為喻,說明要按已成為董事長的人所教,不停換部門學習,了解公司整體運作。學佛也是如此,有兩條路,1.是相信佛,完全依其所教。2.是先全盤通透道次第,然後修行時不沉於相應之處,摸熟就換,不耽著。因此
師父認為能否依次第修行,關鍵在對治習性。
駱班長:習性:對事有固定想法與看法,以至遇事會因其產生情緒。
但生命要增上,對事的看法也應與時俱進。因此從邏輯上來看,除了已臻於至善狀態的佛 外,都不應有習性,不該於事有固定想法與感覺。因此習性本質上是一種不合理的存在。
何為習性行相?舒服的感覺。師父提到「法愛」的習性道理,與同學所提於手抄稿第四冊 P159 L7,“如何才能察覺自己在打坐時已進入昏沉中?”的問題理路一致,就是發現自己處於因符順習性所產生的舒服中。如坐禪到了舒服境界,捨不得出來,就是「法愛」行相。
那舒服又是如何來的?習慣生舒服→不習慣生煩惱。如坐禪因執著於舒服不想出來,造成出來後的不舒服而產生貪瞋煩惱。
何為走入習性的行相? 持續一成不變,就表示走入習慣。例如多時不改的 SOP。
打破習性的下手處? 在於遇事重新檢視自己的見解與感覺,以理智感受慢慢取代情緒感受,以法取代習性。而如此做實際就是在發現與清除見惑和思惑,也就是在對治煩惱了。
因此,於自有的習性,我們要起深刻不以為然的警惕感覺。當我們想要變更好時,就會想找最好的方法來改變,佛法就得以真實進入生命,如此逐漸以法代替見解,代替感受,而走入修行。
師父為何從「一切經論現為教授」者極少,跳到習性? 我們已了解, 師父說真正的問題,是無始以來的習性,讓眾生無法將所有經論每一字句視為修行法則。
那此習性為何?了解文句是從該如何行的方向去理解,這是我們的習性。但每一個字都是在說如何行的這種境界,是我們根本完全認知不到的,因此自會理所當然地,在文字中選相應的去修。為何有此習性? 因經論看得很順,不深究自己看沒看懂,是一種能保持舒服的方法,因此一直走不深究就舒服的邏輯,變成始終看不懂。更深一層原因,是我們習性的本質中沒有業果,因而沒有耐心,急求方便果報,所以就算有老師以“一切經論皆教授”的圓滿方式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仍會因求方便快速的習性,而覺得沒必要這麼學。而將字句皆教
授視為極大的負擔。
仔細去探究, 師父為何從宗大師所講,講到習性,再如何過渡到我們自身,給多嫌煩,給少又嫌不夠的矛盾相狀。能針對自己習性抽絲剝繭,看到習性中的多所不合理,才會有根本上的進步。如對
師父手抄,即使目前無法逐字逐句相應,但設立我一定要做到的目標,再由此處下手,師長給愈多愈歡喜,不會覺得如擔。
三、 習性問題釋疑
Q:手抄第四冊 P178 LL4,提到的「法愛」,用「法礙」來理解是否更貼切?
A:「礙」意思不夠完整,因「愛」與後面十二因緣的「愛取有」,能做更契合的銜接。 此「愛」是於法執著所生煩惱,因改變而不舒服產生的效果→想舒服而產生種種抗拒煩
惱相。其要說明的不只是障礙,更是煩惱。
Q: 那 SOP該存在嗎?
A: 因為生命必要有作為,不可能等到事事圓滿才去做。所以制定 SOP 的目的,是要設立 可遵循的標準,方便他人執行,讓事項能有效地完成。但定 SOP
者於己,要對自所見解, 採騎驢找馬的開放心態,時時虛心求教改善。
Q:此所說的習性是指不好的習性?
A:習性無好壞,所謂 “習性本質是錯的”在此處的重點,是要讓我們看到,自己實際上
遇事時,處在只會有固定思惟,固定感覺,以同樣的方式去反應,造成不斷反覆同一結果的狀態。
Q:事情以某方式做我會舒服,但不代表我同樣的事一定會用此方式去做?
A:舒服現象的產生,實際上是生生世世智慧累積,選擇出的結果。所有習性的產生,都是勝利過患造成的,也就是經累世的測驗,這個最好。因此感覺和造作是雙胞胎,生生
世世如此做後,如此做才能讓我們舒服,所以會自然要去這樣做,這就是習慣。如同愛吃辣的人,可選擇時會加辣,因為此會讓他舒服。
Q:但我也可選擇不加辣?
A:沒有一定要吃辣才會舒服,那吃辣就不是習性。但其實可以看到大家自上一個問題起,已開始在想,我沒有一定要怎樣啊?這是因為習性雖厲害,卻禁不起理智判斷,所以當我們以理智檢視習性時,就會開始覺得這怎會是最好的,我沒有一定要如此做吧(保護自 我)。因此只要理智起來,多數會對習性生懷疑。所以對固定的習慣,要去檢視打破,因我非佛,尚不知如何做是最好,先養成打破的習慣,來去除無始以來固定不動的習性。
Q:那按正法做的習性,如慈悲等,總是對的吧?
A:除非已具佛的慈悲心,不然仍需一直改變,策勵自己,我如何慈悲都還不夠慈悲。因為如果沒有時時警覺,又會墮入習性的圈套,慢慢走入自以為是的慈悲。
結論:我們要明白自己從來沒有對習性如此認真地探討過,而此就是修心的根本。
四、止觀問題釋疑
Q:廣論 P55 提到止修和觀修。若止修和「奢摩他」相同,那觀修和「毗缽舍那」也相同? 另聞思階段因思擇與觀察升起的聞慧和思慧,和修止觀的“慧”是同樣的“慧”嗎?」
A:所有的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為止修,一為觀修,涵攝「奢摩他」、「毗缽舍那」,和 其前面的修行。而「毗缽舍那」的慧,較接近修所成慧。未修止觀前的思慧與聞慧,都
是在心較散亂下所能達到的智慧程度,其對佛法能生起的認知是極弱的。
止觀雖極難,但從日常經驗,專心的程度極大影響所有的學習和辦事成就,就能明白止觀 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又如宗大師原本撰寫《菩提道次第廣論》時,寫完「奢摩他」時大師心想:「毗婆舍那這麼艱深,即使我把它完成,也未必有益於眾生,不如就此結束!」
此時文殊菩薩就現身教導:「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毗婆舍那這部分寫完,眾生將會因 此而獲得中等利益。」因此大師依教誡重披發心鎧甲,數觀所有《般若經》中解釋空性 的句子,仔細寫下完成了止觀部分。所以我們若以止觀為高遠目標,下定決心要獲得,於前面的聞思,就會產生大幅的推進力。若沒有高遠目標沒有希求心時,前面聞思修學
習就會淺薄。 師父的法門中,最大的正知見在於心理建設,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因為在無限生命中,此心裡建設實能幫助種下最重之因。
Q:在觀中必有念頭,那在止當中到底有無念頭呢?
A: 覺得止,是不要有念頭,但在沒念頭中又如何能觀,此是錯誤執著造成的不解。止非 是不起念頭,其是讓心達到非常穩定的狀態,然後在此穩定狀態下能起觀察思惟。我們的問題,在執著於心穩定就不動,動了就不能穩定的這種想法,因此非常肯定止和觀是
別別無關,所以就做不到。了解心能既穩定,又能觀察思惟,才能體會何為止觀雙運。
Q:觀什麼呢? 是觀心還是依法理觀行為?
A:在止中任何想觀之事都能觀清楚。因心極穩定時能觀察地非常徹底,此時觀法義速能生起,觀相能看得極清楚。心動時,能讓它再穩定,穩定後又立刻能再觀,在心穩定和
觀察間不停跳動,此為止觀雙運。如同我們開車時,右腳也是同時雙運在踩剎車和加油般,止觀雙運是能做得到的。
Q:但剎車時不能加油,加油時不能剎車吧?
A:此處的重點是,心將意識重心放於運作的右腳上,同時能讓右腳止住穩定,又能不停在剎車和油門上跳動的。心其實極靈活堪能,可思惟也可止,但我們的問題是已習慣不相信,如同已慣用單腳控制剎車和油門的人,要他立刻同時用兩隻腳運作就做不到。
Q:修所成慧之慧,與戒定慧之慧之差別?
A:戒定慧之慧是總相,包含聞慧,思慧和修慧。慧實有很多層次,也包涵達實性的空性。
結論: 所謂眾生皆有佛性,其實我們能力都在,佛法讓我們改變知見,練習以修行做到,找回心的能力。
五、廣論 P59 L2〜P59 LL1字詞補充解釋
四眾:比丘、比丘尼(含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出家人和護持居士。
心所:心的功用,包含受想行,沒有想就沒有動,因此無行。心就是識,就是心王。
聖人:其因非業感,而是乘願化現於各處,所以在長壽天中的聖人非無暇。
為何要「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因暇身是累世累劫努力來的,獲得如此難得的工具,要充 份利用它來做只有它才能做到的事,也就是求取脫離輪迴苦。
如何才能讓我們動轉心意,充份利用暇身呢?
丁一.先了解何為暇滿,丁二.思惟串習其重要,丁三.思惟串習它的難得。
「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佛法中,通常第一句話最重要,所以於暇來說,其最重要是以持戒獲得暇身,讓我們斷三惡道和八無暇。
如何判別是否為暇身?
是以能否修學來達到“能了解應取應捨”,“能信解正法”,做為判斷標準。因此絕大多數的人,是無暇的。
任何與八無暇處的無暇原因相同,而不能修學正法的人,就是處無暇狀態。
1.因苦(同三惡趣),如頭痛,經論太難看不懂等種種苦受而不修學。
2.因求舒服樂受,而不思惟(同無想天),不修學(同三界天中求欲樂,求定樂的凡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