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暇滿(五)

課程:暇滿()
時間:2017/06/28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      前行
    佳璋副班長提策:
很高興又可以和各位同學一起研討廣論。今天的課程進入暇滿身難得,各位是否承許或珍惜暇滿身?還是要等到健保署開了一張重大傷病卡,才會想到暇滿身真的很難得。人往往在容易得到的時候不知道善加珍惜,我也常常犯此毛病。如兩個月前,出院時醫院洋洋灑灑列的八項重症,只有這樣重重一擊,才會知道什麼是暇身難得、要怖畏惡趣苦、深信三寶。很感恩佛菩薩給予的境界,讓我可以思維和學習。
這次原本是因胰臟發炎去急診,護士說一般胰臟發炎指數只有100多,我的指數卻是10,000多,這種疼痛應該比生小孩還劇烈,為何延遲到現在才就醫!一般人往往會疼痛地昏厥或休克,但是我沒有,也因此必須去感受這種連呼吸都很困難的劇烈疼痛,此時只能深深的依賴佛菩薩加持。在急診時,即使用了雙倍的止痛劑量,還是疼痛地喊不出聲音,只能用唇語與同修表達疼痛,沒想到同修要我看看旁邊的病患,看看他們病得更嚴重。仔細聆聽他們淒慘地哀嚎,進入我識的是地獄道眾生的聲音,此時才感覺到自己能呼吸,能得到人身,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今天的課程進入暇滿,就請大家殷重的聆聽,宗大師和師父如何來告訴我們暇滿難得。

二·本週進度:暇滿() —思惟難得
   1.廣論P62LL2P64L1【第三思惟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2.白話消文請從14316班部落 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 進入閱讀

三·上週進度提問:思其義大
廣論P60LL3P62LL2【第二思惟暇滿利大~發起攝取心要意樂】

駱班長提策
僑大董事長分享他這一生只要許願必定圓滿達成的公案,例如他每年都有做計畫,至今二十載一一都能完成;又分享他只要許願,如果晚上沒有夢到自己的願,就表示力量不夠,不算許願。這個公案說明成功人士與眾不同的地方,他設定目標後,心中時時刻刻都是這個目標。
上師也有類似的公案。有一次上師想要回答某位法師多年前問的問題,但因為時間已久,法師自己都不太記得。上師說:如果連心中的問題都留不住,如何能知道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願?什麼是問題?就是你的心心念念!願心心念念,就會圓滿;問題心心念念,就會獲得解答。

同學提問:62L3,L5為何出現了三次「觀待」 
駱班長析釋:
思惟暇滿利大,如果要引發畢竟樂卻沒有思惟正法,和畜生無異。所以第一種是上等人,思惟暇滿利大時會高瞻遠矚,想要得到決定勝(畢竟樂),因此要修行清淨正法,否則連畜生都不如。修行如是正法、修行大乘道,一般的人身還不夠,要得到如前所說的暇滿人身,而且要發廣大心力。接著舉下列例子來證成暇滿人身利大:縱使是天龍八部也不行,天道死時也希求人身,欲天除非修道習氣很厚,否則無法見道,所以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無暇處無法修正道,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天道無法修行,人道分四洲,其中北俱蘆洲不能修行,其他三洲可以修行,其中又以南瞻部洲最佳,師父說我們最好思惟自己是在東勝神洲比較吉祥。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請特別注意「自欺」,假如我得到暇滿人身,竟然讓他空空地過去沒有得到任何東西,不僅是愚笨,而且還自我欺騙,最終害了自己。
我們過去馳奔在惡趣無暇險處,現在好不容易得人身,應當思惟我怎麼有這麼好的福報,可以有菩提種,度生死彼岸。菩提妙種比如意寶珠還要珍貴,因為菩提種不僅可以救度自己,還可以用讓一切眾生也能夠度脫生死苦海。故入行論云,我如果得到暇身卻不修善,就沒有比這個更自欺、更愚癡。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退屈」表示自己害怕而退轉,事實上退屈的根本還是自欺,所以得暇滿人身卻空無果的原因有二,一為愚癡、一為自欺。所以「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臨終的時候起大憂惱,結果墮入地獄而難忍地獄苦。「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當火燒我身時,會痛、會懊腦,後悔自己為何欺騙自己以至於墮入地獄,這種懊惱就是粗猛惡作火;師父手抄稿P222提到這是一種等流,讓我們惶惶不可終日,平時就不斷地陷入懊惱的情緒中,這樣做也不行、那樣做也不行,坐立不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就是等流,原來過去生自己曾經做錯事而陷入地獄被火焚燒,心中無比懊悔,這種懊悔讓後來的生生世世都不斷地讓心中處於一種煩躁的狀態,不知道其實是因為深怕做錯事又墮入地獄。「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我為何能獲得如此美好的暇滿人身。「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好像被咒語蒙蔽了一樣。敦巴尊者問慬哦瓦:你有沒有常常憶念暇滿人身?如果沒有修習正法,就等同沒有得到暇滿人身。所以慬哦瓦大師每次修時都誦一遍入中論,「若時自在轉順住」假如我現在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設不於此自任持」就應當好好把握暇滿人身修行,如果不能如此則「墮險成他自在轉」「他」指的是業,墮險處後就只能隨業轉,「後以何事從彼出」「彼」指的是輪迴,爾後又當如何能從輪迴中逃出。本文至此為一個段落,說明究竟的決定勝需要暇滿人身。
假如你沒有這麼大的心量,不是利根的上智者,沒有希求成佛和決定勝,只是想希求現前增上生,則「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假如心中想的(觀待)對象是畢竟勝,則意義重大,假如心中想的是眼前增上生,也是一樣需要暇滿人身。
增上生中需要四大圓滿:(一)自身圓滿、(二)受用圓滿、(三)眷屬圓滿以及(四)事業圓滿。自身圓滿要靠持戒,受用圓滿要靠布施,眷屬圓滿要靠忍辱。如果你見到人就笑臉迎人,則別人也會愛護你;如果總是面露不喜,則也無法得別人喜愛或是容易生得容貌醜陋。所以常常保持笑容,則生生世世可獲得到別人幫助,也可為自己累積了無量福報。事業圓滿要靠精進,就像師父的體性就是精進,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圓滿,例如開創了旁人都認為不可思議的有機事業。所以增上生也需要倚靠暇滿人身「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總結,無論你是觀待增上生還是決定勝,義大之身都很重要。如果得到了暇滿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不修行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因,「而令失壞,如至寶州空手而回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接著再引經論證成。
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字面上的意思是給了一個工人工錢,讓他為你做事,就要做可以利益我的事,如果沒有做到則不應該給工人工錢。所以應當思惟我們到底把工錢給了誰?現實生活中是我們請了一個工人,不僅沒有讓他做事,還不斷地伺候他,吃好的、穿好的,作威作福了一輩子後,往生後又花一筆錢來處理後事。這個工人指的就是我們的肉身,肉身如果只是在享樂實在不應該啊。應當思惟暇滿人身只是我們的工具,不僅不應該伺候這個工具,還要善用它修習正法。所以「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暇滿人身是工具,要幫助我們度生死苦海,不要愚癡地在暇滿人身中作春秋大夢,只是供養肉身。
博多瓦喻「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蟲禮就像蟬在地底七年,在地上只有七天,卻用這珍貴的七天來禮佛;騎野馬就像是瘸子這輩子從來沒有騎過馬,有一天在山坡上墜崖,竟然掉在馬背上;藏魚是形容後藏地區難得吃魚,雖然吃的太飽嚥不下了,也要勒著脖子捨不得吐出來;烏梅食是形容小朋友因為捨不得吃糌粑所以把它藏在背後,結果不小心被狗吃了。這些喻都在提策我們暇滿人身的重要性。

駱班長收攝
大家真的覺得暇滿人身很重要嗎?大家都學過業果,是否就從此不做壞事?做壞事的時候就是在自欺,這和覆蔽心有關,無論起心是貪瞋癡,後來都會有覆蔽心,這就是自欺。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最後總是會告訴自己我是對的,就像是別人駁斥自己說的話時,往往不願意接受,這就是自我欺騙。這就是生命的本質,明明知道業果卻仍然會做不對的事情,因為自欺。所以暇滿人身不斷的提醒我們『愚癡』和『自欺』,就是因為我們有覆蔽心,所以我們即使造了惡,也能夠安心的睡覺和過日子。因為自欺,所以雖有暇滿人身,縱使學了業果仍不知修習,這樣墮入惡趣是理所當然。就像我們寧願怠惰在家裡休息也不願意來上廣論、明明知道生命很短暫卻過著像不會死一樣的生活,本質都是自欺和愚癡。如果時時念死,就會策勵自己要對死了以後的生活有把握,如果覺知暇滿人身的需要性且時時有危機感,就會知道暇滿人身義大、難得。

四、本週課程
駱班長析釋
這個暇滿難得,難得不難得是個認知的問題。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念頭:「我以前應該是人、未來也是人」,尤其是還沒有學佛法時,就是這個念頭。世間常常有催眠,為什麼催眠那個人能看得出、講出來你的都是前世是人、後世也是人。因為不是人的,在你的心裡頭不存在,你的骨子裡頭是「我以前是人、未來也是人」。所以當他催眠的時候,他能看到你像是在人道,但是那時間兜不起來,而且間隔都很遠很遠。為什麼中間的現不起來呢?去那裏呢?是去到一個你不想去的不想記起來的地方。還有時間跟我們想得不太一樣,譬如說你在想宋朝,我在清朝的時候,這中間不過幾百年,那為什麼地獄餓鬼這麼久?地獄餓鬼的一天相當於人的五百年,那這怎麼算的呢?你就真的搞不懂了。生命的時間長短其實是看你的苦受有多深,假如現在讓你在火上烤,那個一分鐘相當於十年,我們甚至搞不懂一世一世的概念,就拿蟲子牠的一世就只有一天乃至於只有幾小時幾分鐘。感覺上他那個催眠前面是宋代後面是清代,中間不過就幾百年,會想我不可能去地獄,那地獄很長時呀,這是錯的。因為我們生命的本質,只有一顆心識,這個心識擁有的是體驗,在苦的時候那個時間的測量單位與樂的時候完全不同,這才叫做度日如年,事實上是度微秒如年。你慢慢會體會到過去我們對每一件事情的現行,覺得它是一格一格的,這是錯誤的。隨著你的體驗不同,它這個時間長短完全不同。你的骨子裡頭想的是「我以前是人、未來也是人」,所以我們對於生命的人身不覺得難得,能混的還是混,所以本論上所說的大地土爪上塵,我們很難想像,可是你要去體會一件事情,受苦一分鐘超過十年的時候,你一分鐘的苦你會要嗎?(不要),你體會這件事情你就會掌握暇滿人身。你之所以不相信是因為你有自己的邏輯,而這個邏輯基本假設出了問題,你的所有時間概念是現行的,間隔是相等的,而生命的體驗它的間隔完全跟你想像的不同,那個隔痛苦的間隔一分鐘一秒鐘,說不定是快樂十年的長度,所以說你在人身一百年,以痛苦來算說不定就只有一分鐘,這時候你就會體會發現到暇滿人身真的很難得。了解之後再看這本論上的文字,就會比較清楚。你若不接受暇滿人身難得,你怎麼會看得懂這裡邊的文字呢?任何事都要先把自己心中的疙瘩(邪宗)打開,來看文P62LL1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
思惟暇滿人身非常難得。如《事教》中說:「從惡趣中死後再轉生到惡趣的有情,有如大地土一樣的多;可是從惡趣死後能生到善趣的,卻如爪上塵一樣的少。同樣的,從人、天二善趣死了以後,投生到惡趣的,像大地土那樣多,而從善 趣死後能繼續生到善趣的,像爪上塵那樣少。」所以無論從善趣或惡趣死後,要再投生到善趣,都是非常困難的。
事教=戒經
復生彼、從彼死的「彼」=惡趣
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這裡從善趣惡趣「要生到善趣」二俱難得。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我們會想,為什麼獲得暇滿人身是如此難得呢?如《四百頌》所說:「由於人在造業時,所造作的多是惡業,所以凡夫一定是投生到惡趣的比較多。」就連善趣中的人,也還是多做十不善業等等,既是造作惡業,因此大多數人死後都生到惡趣。
受行=領受等流及造作等流,所有的造作行都是依著你的感受而行。所以諸人多受行,這個「受」叫做猛業成熟之受,我們在這輪迴之中的身體是猛業成熟,這個「受」本身充滿著煩惱、無明。十二因緣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受」來自於無明,所以它這個「行」也來自於無明,這個「行」就是「愛、取、有」。人在輪迴裡面它這「受」有無明、「行」也有無明,所以都是非殊勝善品,這裡的無明是六道無明,它的思維會在六道輪轉,所以它不是殊勝善品,即使是善品還是在輪迴之中,出不了輪迴。真正的殊勝善品叫做淨善,是出輪迴的。所以本論說我們這些凡夫(異生)一定是往惡趣,而且惡趣的時間是多的。
接下來本論說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所以宗大師把前面的非殊勝善品,認為我們還不止於這樣,特別強調我們善趣的人等多受行十不善,換句話說連人天都得不到。這說明我們身為善趣,可是竟然做的都是十不善。這點大家也很難承認,十不善就是十黑業,十不善都是引業,裡面最輕的是「綺語」,偏偏我們做人大部分的時間、所生活的環境都在「綺語」,所以定不得人身,可怕吧。十不善裡面有一個最明顯的是「妄語」,你在職場上每一個念頭想的都是「妄語」,因為在我們所學的溝通、領導統御裡面,竟然講的都是「妄語」,譬如說你會跟廠商講實話嗎?你會跟員工講實話嗎?你碰到老闆你會跟他講實話嗎?你會發現每一秒所串習的都是「妄語」,不是「綺語」就是「妄語」,憑甚麼得人身?在此要懇切地說,為什麼只專講語業呢?單單看「語業」你就會發現我們這人真的有問題,然後再看「意業」叫做貪、瞋、邪見,開心就貪、不開心就瞋、沒有開心不開心就癡呆,你沒離開貪瞋癡,你怎麼得人身?所以從「語業」及「意業」就會發現,其實得人身很不容易。從十不善去仔細釐清能夠得人身不容易,所以要好好學習,以後有持戒的機會要好好持戒。
再看P63L4說我們旁邊到處都是菩薩都是佛,可是我們天天對人發脾氣,而這裡面很多是菩薩,菩薩就是你做錯他想要幫你,想要指正你,所以你罵他;你很得意時,菩薩怕你得意忘形,然後給你澆冷水,你也把他臭罵一頓;在你很苦的時候,菩薩告訴你要力爭上游,你就說他不慈悲,別人都對你說好聽的話,只有他叫你要力爭上游,你又把他臭罵一頓,所以你的每一件事情都在罵菩薩。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一剎那要住一劫阿鼻地獄,怎麼出得來呀?所以違逆你的竟然都是菩薩,尤其是你的配偶,這就是難的地方。所以你不要說這難得有甚麼好看好讀的,這些說的我都不相信,其實是你沒有從自己生命裡面去看。
接下來他說過去你做了多少事呢,【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過去無量生你造那麼多的惡業,它的結果還未出來還在排隊,你也沒有去對治去懺悔,怎麼不要排隊去惡趣呢?所以,宗大師每講一條就是要你策發,很難得,真的很難得。
P63L5【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就說你聽懂了想清楚,下了一個決心,過去的要把它去除掉,然後要保護自己不要再造,防護新造就是防護不新造。那麼照這樣說要上去不難呀?非希貴就是沒有那麼珍貴呀,可是【然能爾者,實極稀少】,為什麼?因為我會自欺,有沒有發現為什麼前面要一直講自欺呀,他說這樣講應該不難,偏偏我會自欺,自欺了以後就難了,所以接著P63L6【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這裡說你入了惡趣,就沒有辦法修善,繼續不斷地惡,所以多劫(長時間)連善趣的名字都聽不到了,所以很難得。
所以入行論說了【《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我現在的受行,尚且得不到人身。若得不到人身的話,都是惡沒有善,那要如何造善業呢?【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又譬如我得到暇滿人身,可以善行我不做善,那【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我沒做諸善而做了種種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 佛說人身難得,就好像大海裡有一隻盲龜,這隻烏龜一百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一出來剛好這盲龜的頸子,穿在那的漂浮木頭的孔洞中,非常難得。【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剎那無間劫講的是對菩薩瞋恚,更何況我們無始生死以來不知已造了多少惡,怎麼能走得上去呢?今天課上到此。
這裡不是快慢的問題,而是思惟的問題,暇滿人身每一段都是思惟的問題,不管是講義大、還是難得,而我能體會嗎?各位要好好地去體會那個狀態,不是文字或消文有多順,關鍵是我怎樣讓自己的心能夠想得起來。

同學提問一:
我一直有很大的迷茫,經論告訴我們人身難得,死後轉到惡趣的有如大地土一樣的多;死後能生到善趣的卻如爪上塵一樣的少。這時候我就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或說經論可以告訴我,有沒有衡量標準,我這一生要修到造多善、要止多少惡,才能有把握下一世有可能機會當人?又如師父所說我們的心常常被覆蔽,要常常思惟,可是會不會說我的思惟本身上是錯的而不知道,在聽聞、思惟上也可能就是錯的呢?那我這個修不就是修錯的了嗎?而我很認真地學法卻不知道自己學錯了,現在讀到人身難得,這樣會很沒有信心感,有沒有那部經論提到,怎麼要學才可以得到人身?

駱班長回答:
回答第一個問題,經論上有說增上生,這個生指的是人、天的身體,是靠持戒。所以為什麼在八關齋戒要特別叮嚀,乃至於爾後做義工時或到寺廟做義工(如鳳山寺、園區),盡可能讓你們受八關齋戒,而且自己身心一定要把持得住,這樣就可以確定會得人身。至於善要行多少,真的不知道怎麼算,因為善它不是一個計數的單位,它是心量的一種狀態,但是談到自身的這個部分,想要下一世要得到人身,最重要的要受戒、持戒,這是回答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說我們平常在思惟修行學經論,我怎麼知道我的思惟是對還是錯呢?其實經論上有提到三個觀點,(1依師:要跟在師長旁邊,你錯了師長會糾正你。(2依經論:看著經論所說、照著經論去思惟,經論裡面以經辨經,不停地去思惟用經論辨證,來看看自己的思惟對不對,所以時時刻刻不能離經論,尤其是師長不在身邊時,不要胡思亂想,要常常翻閱經論。(3依善友:同行善友,大家思惟所學的是同一個法類,大家思惟的方向是一樣,對跟錯在同行之間就會對照的出來,慢慢地就會理清楚正確的方向。以上三個會讓你的學習,走上正確的途徑。

同學提問二:
我知道要依師、依經論、依團體,還有共學、廣論班學習,那平常生活之中我們非出家人,在家人究竟要怎樣讓自己的心念,存在於善之中,怎麼樣去檢視我自己,我們的心常常被覆蔽,自己錯在那裡都不知道,每週進來班上或共學的時間不長,我如何盡可能地讓自己的心,保持在善的狀態裡面?

駱班長回答:
這個團體已經算是很特別的,一直希望想如何把各位雜染的環境,變成善淨的環境,這就是法人事業及這麼多義工。這個團體的義工活動是從週一到週日常年都有,所以團體裡的師兄姐們,慢慢地他們的生活周遭環境已經都是善淨事業,這時候他的身心調伏是比較容易的。相對於世間雜染的環境,等於是燒了二小時的水,然後用幾十小時乃至幾百小時的冰塊把這水加進去,所以師父說環境是最重要的。

觀看真如老師開示誦經前行意樂影片 http://bwsangha.org/teachings/master-zhenru/554-3021

駱班長:
大家隨分隨力去做,誦經很重要的一個好處,第一個是跟佛菩薩的結緣。其實我們對於經論,實在是接觸的很少,覺得唸都很辛苦,連斷句都不知道要斷在哪,唸完之後一團糨糊,覺得這整段在講什麼呢?能不能一兩句話講完就好?看我們的心跟般若經剛好顛倒,一兩句話,般若經祂講五十遍,可是我們要仔細看,這每一遍都不一樣,為何要重複這麼多呢?其實這裡面是有很多的理念。舉例師父吃包子時可以將紙撕得乾乾淨淨,有一次師父就教如得法師,如得法師拿起包子,這邊拉一下不行、那邊拉一下不行,看到師父沒注意了,就"刷"的一下把紙撕下來。如得法師他的念頭是要趕快吃,不趕快吃人家都吃完了,又跟師父坐在同一桌,趕緊撕下來捏成一團放塞在盤子下,師父也不動聲色,師父說:「有人想學不想吃,有人想吃不想學。」。師父藉此告訴弟子們,你自己坐在餐桌前就是想吃,那個貪念很強,而且會想我自己一個饅頭吃完還不夠,要趕緊再去拿一個,晚點去就沒有了,乃至於喝湯也是。就以吃飯這件事來看,念頭還真多,可是師父反其道而行,在吃飯的時候要認真撕包子的紙,這在「修定」。在面對這樣的境界,還是依照正知正念而行,擋住自己的貪念,同樣地誦經可以修定,讓自己不起雜念。要不然自己的心會現起這一段「又重複了、又來了…」,就囫圇亂唸…。其實告訴各位誦經有很多的好處,你把心靜下來,按部就班一個字一個字唸誦清楚,慢慢地就會跟經論結合,心就會靜下來。一個心能靜的人,智慧才生得起來。為什麼會愚癡?最大的關鍵是心靜不下來。所以你在帶孩子,你必須要能讓他心能靜的下來,他智慧生長的比較快,反之靜不下來會有絕對影響,你慢慢能體會到每一件事情,原來跟我們的修行都有關係,要切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