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20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憶師恩讚頌教唱,永不分離
二、影片分享: 《當色盲者第一次看見全彩》
三、正行課程:廣論P.71
LL4 ~ P.72 L8
摘要:
駱班長提策
因業感,人看到的一杯水;天人會看到一杯甘露; 餓鬼會看到一杯膿血。此點說明了「無明、行、識」的實際作用,造就了你所見,都是你的業讓你看到的東西。
所以,「無明、行、識」徹底影響著我們的生命。過去沒有學法前,可能會覺得辦公室裡很多討厭的人,但在學法後,若覺得討厭的人好像明顯減少了,那就是學對了。因為無明撥開幾多,你眼睛看到的障礙就減少幾多。
師父常提醒,學佛的結果是煩惱變多還是變少? 煩惱必須對境才能產生,換句話說,煩惱變少就是境越來越好。所以修行人慢慢感到的境是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喜樂。
把持住學習的目的
喻一《沙漠中的水商》:一個在沙漠中即將渴死之人,對於眼前出現,一袋水要賣十兩黃金的商人,他看見的,是趁火打劫的不義之人,還是竟有人帶來救命的水? 結果前者在咒罵後不得水憤恨而終,後者用金子換水後開心地走出沙漠。這就是「無明行識」作用下的差別,結果大不同。有智慧的人看清楚他需要什麼,另一人則是遇境迷亂,他看到水販的惡行非常生氣,已完全忘記,能救自己生命水的真實價值。
喻二《羊與狼》一個養狼的牧場要如何養羊? 答案是把狼關起來,讓其勢力漸弱,羊就可以成長強壯。社會上凶惡的人,力量遠大於善良人。在不希望被別人欺負,用世間方法保護自己時,就會不自覺地去滋長自己心中凶惡的力量,這是不對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凶惡的狼和善良的羊,應該把自己心中的凶惡壓制,而讓善良茁壯。
這兩個喻的關連,在於我們就同那個快渴死的人一樣,他的生命目標是救命的水,你我的生命目標,是讓未來能更好所需的善良之心。同樣的,大家在此時,應要想到自己為何而來,在團體得到什麼?當回歸自己真實目標,為何學廣論,是想要心變善良,走向美好,讓生命獲得超脫。那來這裡學廣論,有沒有得到這種效果? 假如有,那是否該堅持學下去? 關鍵還是所求的目標,生活愈來愈快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才是智慧。
一、本週課程
<一> 廣論P.71 LL4~ 完
「咒」是指密乘。學密的人,對依師的要求,比波羅密多大乘還要高。學者應依著密教中的依師法照做,因為在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密乘等五乘中,密乘對依師最為要求注重。
「根源清淨」的意思是人清淨與法清淨; 密乘的老師是現凡夫相的佛,學生將老師視為肉身佛; 老師的法,是從佛以降,毫無間斷的,傳承下來的法。「續部」指密教經典,稱為密續。灌頂是密乘獨特的傳承方法,將佛種子從老師的身上,放進學生心中,讓凡夫的心,未來能成熟成佛。
「 三昧耶」,是誓句戒。接受灌頂的人,要守兩種誓約,一為在師長前發下的誓句戒,另一為密乘的戒律。在灌頂前,以誓句的方式,將身心交給老師,此種誓願,使此弟子某種層面而言,成為與師長無二無別的狀熊,這兩種誓約,捨命也當守護。
每種戒都有根本和支分這兩種不同嚴重程度的區別。若犯了根本罪,律儀雖可重受,但因在密乘中,身體已非業報身,而是誓句身,破了誓句,等於做為戒之載體的身心相續已壞,重受功德再無法如前般快速生起,資糧難集,所以一定要努力維護,不犯根本罪。而支分的小罪,也應防護,若有違犯,要儘快以懺悔淨除,因為三昧耶誓句,和律儀,是密乘道的根本。
此段結論有三:
1. 走密乘需要重新找老師,且依師法更為至要。
2. 要守誓句戒和密乘戒,方能接受老師灌頂,接到法的傳承。
3. 密乘若違犯根本罪,戒壞,身心亦壞。非根本罪則可藉懺悔淨除。
<二> 廣論P.72 L1~ L2
關於密乘經典學處,駱班長先引
師父手抄中的消文做解釋:
1.
B5 P95 LL4密教分四部 ~ P96 L5,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2.
P96 L8 關於這個~ L9 無上部進入圓滿。
3.
密教的學習,若是下部,先學有相瑜伽,上部先學生起次第瑜伽。上下部無優勝差別,隨任一種善巧地引導修學,堅固後,下部再學無相瑜伽,上部則學圓滿次第瑜伽,不論何種都能成就即身佛果,應善修學。
此處,上下部皆有兩個層次的分別,都是先學「俗諦」再學「真諦」的次第之分。
l 「俗諦」,六道眾生之眼耳鼻舌身意所承許的世界。
l 「真諦」,佛陀之眼耳鼻舌身意所承許的世界。一切法皆無自性,乃因緣而形成
<三>廣論P.72 L3~L8
道炬論中說,這樣就建立了道之正體,所以本論的道次第的修行也是這樣引導。阿底峽尊者在其它的論著裡也是如此宣說。如他在《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中說,「想要得到不可思議的無上佛果,就得靠好好地修行菩提心,所以好樂修行是關鍵。思惟我已得極殊勝難有、後極難獲的暇滿身,所以勤修行絕對不要讓它空過。」
前段說明了,修道次第的前行,最重要的是思惟暇滿難得,只有確實知道時間這麼寶貴,才會認真好好修行。
宗大師又引阿底峽尊者的喻:「例如死刑犯能從死牢逃出時,任何事都不可能比逃脫還重要,他會立刻逃。生死的苦海,若能渡過時,就不會有任何事更重要,要有厭離心,快速逃出像著火房子般的三界。」
宗大師又引阿底峽尊者所說:「皈依、受增上戒,以願菩提心為根本,受菩薩戒,然後努力修行六度等菩薩的一切行。」
此處的「皈依」是指上士求佛果的皈依。「增上戒」是指成佛之戒,如五戒、八關齋戒、別解脫戒,三聚淨戒等都是增上戒,其目標是求無上菩提。
接著:「大乘二個關鍵,「方便」與「智慧」,然後修行上,特別重要的是修止觀雙運」。
方便分,就是「大菩提心」、「六度」、「四攝」;智慧分,就是 「空性」。
阿底峽尊者於《定資糧品》中說:「首先要堅固做為菩提心根本的大悲心,然後產生正等菩提心,不貪著輪迴之樂,捨棄三有世間的種種圓滿,並要去圓滿「信、戒、聞、慚愧、精進、捨、定慧」等「七聖財」,更要恭敬師長將其視為佛,依師教及戒而行,勤加修習正法。」
「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是指上士道。「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是指共下共中,然後要圓滿七聖財。達到的方法是依師,照著師長所教的及戒律去做,且勤於修習。
「密乘的瓶灌、密灌、慧灌和勝義灌等四種層次的灌頂,全由師長恩德才能得到,修行者的身語意藉著灌頂,成為清淨成佛的法器。灌頂以後,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由生起次第產生福智資糧,速當得成就,最後證得圓滿次第得到成就,這是修密乘的軌則內涵。」
手抄B5 P.97 LL2 ~ P.99 LL2
駱班長收攝提策
要好好思惟暇滿人身的義大與難得,,只有確定暇滿人身所帶來的利益,才會覺得有時間一定要修行。認真修行,只剩下善心善念時,就會希望趕快脫離老病的身軀,到更好的地方去,此時才會不怕病老死。如此才能體會所謂的思惟暇滿義大,原來沒有事比修行未來獲得暇滿人身、得到更好的環境來的重要。
師父為何不斷宣說思惟暇滿難得,因整個道總建立的前行,就在思惟暇滿難得。多觀功念恩、多代人著想,時刻關心周遭所有的人,對他人好一點、多微笑,都是修行的下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