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18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2017憶師恩讚頌 - 誓言
二、堅持誦般若經
三、正行課程:廣論P.72 LL3 - P.73 L5(補2017/10/11課摘)
廣論P73L6 - P74L1
廣論 P74L2 - P75L1
四、淨智營意樂提策
摘要:
駱班長提策
前行到底是什麼?前行是斷原來續流。如果斷需要很長時間表示我們功力很差。要知道成道者走路、吃飯、睡覺的時候隨時能進入止觀雙運的狀態,也就是說他隨時能定。定就是斷,斷掉原來的續流,進入他想要進入的狀態。如此對境時可以生起智慧而走入一個比較覺醒的人生。什麼叫做迷呢?迷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斷不了。貪瞋癡等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永遠斷不了,好像在泥沼裡打滾。斷續流就是前行的目的。前一兩年我們前行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有時候十五分鐘還不夠,讚頌唱了兩三遍,才能把塵世間的煩惱斷除定下來。現在是第三年了,我們應該養成隨時斷續流的功力,這才叫修行。在辦公室裡靜不下來,可以深呼吸嘗試用三稱佛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讓自己靜下來。這種方便法門可以帶到工作及生活中,隨時隨地進入一個比較清靜的狀態。
文亞副班長收攝:
參加憶師恩法會等於修了一座依止法。在法會當中,不是看熱鬧。而是真實地體會憶念師父的功德與恩德,總的方面,我們看到僧團的精進修行、法人事業的蓬勃發展、英語廣論研討班的推展等;別的方面,我們看到小張、許秀子、李文雄居士等,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因遇見師父而改變。每個人對到的境仍然一樣,所做的事業還是原來的,只是心轉了,所以他們的業也變了,生命充滿了希望與歡樂。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一樣,與沒有碰到師父和廣論之前的生命狀態比較一下,生命在轉彎,走向更好的未來。
堅持誦般若經
本班響應團體誦般若經共業計畫,很多同學都非常相應。等下的影片我們由師父和上師的開示瞭解誦般若的內涵與殊勝。其實不是在有這個共業計畫時才來誦般若。如果歡喜的話,我們可以效學師父、上師把它當成一種定課。忙的話,不一定一次一卷,每週一卷或每次幾頁都可以。誦般若經能夠種下一個未來修學般若智慧的因種。誦經的功德去年上師在憶師恩法會有講過,誦般若如同見佛,供養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還比不過誦般若經!
師父開示:好好薰習般若
但是因為般若本身,它牽涉的範圍非常的廣博,那我們一般的凡夫,沒有能力從這地方簡單的來理解它。所以彌勒菩薩造《現觀》,宗大師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不管是菩提道次第論也好,般若,現觀莊嚴論也好,它就是把般若精要把它很有次第的把它引述出來,但是如果我們要再深廣的真的去了解它整個內涵,那還必須要般若,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特點呢,即使我們現在眼前一時不懂,這將來我們一定要走上去的,所以趁這個機會我們有機會把它好好的薰習,對我們是絕對有好處。
上師開示:
真如老師開示:堅持誦般若經
本週課程
廣論 P72LL3 - P73L5 (補2017/10/11)
「所為義」的意思可當作內涵或目的是什麼來講。接下來宗大師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說明。如果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法類都是上士道的前行,為什麼不只立一個上士道廣論就好了?分別三士道引導有兩個目的:一是摧伏增上我慢。認為共中下士的“心”都還沒有升起,就自以為是而有了上士夫的慢“心”。由此可見佛法就是修“心”。二是廣益上中下士的心,這是指一切有情的心。因為上士夫和中士夫都需要下士的增上生和中士的解脫,所以他們修習中下二士道並沒有過失。分三士道修習不但沒有過失反而有多種好處。可以避免下品士夫因為無法發起修學上品的意樂,也沒有修下品增上生,因而造成一事無成的情況。
就如同現在的學制也分為小學、中學、大學,如此可以適才適所地滿足不同人的需要。如果不分級,只有一個大學學堂可能造成一些資材不足的人沒有辦法入學。另外,讓大學教授去教幼兒,他也需要重新學習考取幼教的執照,不然一定行不通。學習的時候一級一級上去,對於每一種法類都很清楚的話,不但是讓自己的學習有次第,同時在教導別人時也有方法。
其次,對具有上根利器的人,開示共下中士道,他要麼本身已經具有了這項功德,就算沒有他也能夠很快修學而得到,所以對上根利器的人讓他們修共下、共中問題不大。這樣,上根的人的修學並不會造成迂回緩慢的問題。而更特別是下下者只要從根基一步一步往上走,可能有機會成就上上的層次。所以要以道總建立來引導眾生的心。宗大師再下來引一個依據《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裡面黠慧寶師漸磨摩尼寶石的喻,來說明這個道理,恐文太繁,所以就故不多錄了。
廣論 P73L6 - P74L1
這裡宗大師從性宗(龍猛、聖天)、相宗(無著)及敬母阿闍黎(密乘)等祖師的教法中收攝道總建立的內容:
龍猛菩薩(性宗)所說,前面講因後面講果,增上生法決定勝法兩個都是學法的次第,以得增上生和漸得決定勝是果的次第。無著菩薩(相宗)所說,則依眾生根器深淺而立三士道教授教誡。宗大師並舉性宗引導眾生依法理而修;相宗引導眾生應機而修,故對二宗均無偏廢。
聖天菩薩(性宗,聖天為龍樹菩薩的弟子)總攝下、中、上士均是密乘的共道,應該先學波羅密多大乘,再學密乘,這就是宗大師不共的法,在這裡顯密層次做了區隔。總攝整個內容就是說:整個道次第像階梯一樣把初學的凡夫轉成聖者(勝義可以解釋為空性、一切智智)。
四百論總攝道次第是,從斷一切惡的共下士,到修一切善的共中士而破人我執(煩惱障),但是這個階段仍有法我執(所知障),唯有利一切眾生得以破法我執,斷一切見,才能得佛果。
敬母阿闍黎(馬鳴菩薩)則提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的修行以利益眾生。
四攝法就是人與人相處的的方法。例如班上同學想要去淨智營,在家裡要先布施勤勞,消除學法障礙,取得家人諒解,而得以參加修學活動。這就是學法入心以後,就知道想要幫助別人乃至於幫助自己,先要懂得布施;沒有布施之前就不能說“愛語”。這裡愛語是指讚歎佛陀和學法的殊勝(愛語不是綺語)。有布施的話,愛語才有純正的支撐(有愛),否則就變成煩擾或嘮叨。有布施愛語還不夠,還要利行。如邀請朋友上廣論,如果能夠主動解決對方的晚餐問題和交通問題,如此排除學法的障礙就是利行。同事就是陪伴學法,解決學法的問題。
我們學廣論就是來學智慧的。在公司裡長官對待部屬要把四攝法記在腦筋裡,不要凡事都是交代了就想等結果。父母對子女的教誨時機也要掌握,例如在家庭聚會吃大餐的時候,比較容易讓子女瞭解努力學習、謀生賺錢為什麼很重要,以布施、愛語打動子女的心。然後告訴他雖然很辛苦,但是我陪伴你一起學習,這利行、同事也很重要。這也是四攝法的應用。對別人夠好才開口,開口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學習,一是利他。我們通常開口利他卻變成嘮叨,那是因為沒有在愛語之前做好布施。愛語之後要排除困難陪他做,就是利行、同事。所以敬母阿闍黎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整體的善法打動有情的心讓他修法。
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最不共的地方就是道總建立。廣論第66頁“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這段文字應當熟記。
“境、行、果”“因、道、果”這是兩個方面說明修學的過程。境是外境,對境的時候產生什麼心就是行,修道就是修習外境和心一致,如果達成佛境對佛心,就能修得佛果。因則是內心,看到境界之後反觀自心,自己的起心動念,而走入佛道證得佛果。心即是境,境即是心,二者無二無別即是道總。
手抄稿第五冊 P122 L5 -
P124L4
第五行開始這句話是講宗大師的道總建立之後,整個西藏的教法如日中天,而中國的各宗各派各行其事,教法支離破碎,沒有一個圓滿的道總讓不同類的人都能夠一步一步的走上去。我們想要快速的累積自己的功力,就必須給自己設定目標,讓之後的每一個步伐都走向這個目標。所謂道總就是把目標的路畫出來,你的第一步就是走在最後最高最正確圓滿的路。
現在是末法時代,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值遇宗大師的教法,這表示我們的業還算好,但是,不是最好。因為我們並沒有生在宗大師的座下,而生在得以遇見宗大師道總建立的時代,但絕大多數人對道總並沒有認識。好在我們有常師父的教法。我們碰來碰去又碰到這個圓滿的教法,佛法就是這麼奧妙,想到這裡要高興啊。
學道總面對境界來的時候要以歡喜心來面對,不要隨境而轉,被它一步一步地帶你下地獄。對境的時候以正法對應,思惟我們的未來會比現在更好。這就是以正念和皈依得以離苦得樂。面對境界時應該思惟:我有道次第的法寶,師長是怎麼教我的?對境的時候要如何生起歡喜心?這叫做念念歡喜,不要被煩惱糾纏跟著它走而下地獄。對境的時候不論是歡喜還是苦惱的境都要以歡喜心,那你還有什麼苦惱。這裡一定要好好的把道總建立前面仔細去思惟。
駱班長結行
師父的法就是開心的法,就是讓我們產生歡喜心。讓我們很容易有心追求佛陀的法,學習一切智智。我要繼續學下去,讓自己更上一層樓。而不會在開心的時候產生驕傲或比較的心。假如碰到一些苦惱的事情不開心的時候,就想說好在我有修學菩提道次第的道總,我一定可以走上去。低的人有低的方法,高的人有高的方法。所以我們都會開心的走上去。懂得道總的時候,高的人看到低的人就像看到以前的自己,當然不會有嫌棄反而只有慶幸;而在下處的人往上看,也會想將來我也和他一樣,因為道總的理念清楚,就不會有上下高低的區別而不開心。一切智智的微妙之處就是理路正確的話,就能得到喜悅和快樂,反之則是得到悲傷和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