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道總建立(四)
時間:2017/8/16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第一縷晨光
二、正行課程
課程摘要
一、 讚頌:第一縷晨光
瓊華副班長提策
「傾聽著,傾聽著,第一縷的晨光!」唱這首讚頌是否感受到師父想要饒益我們的心? 師父在160卷錄音帶裡再三向我們講述的,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深遠的恩德,而我們是否非常專注地傾聽著?
課程講到「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是為利益所有有情眾生,為了讓我們不到惡趣去,為我們建立道總,希望我們有一個很清楚的道次第可以往上走。師父也一再教導我們要大乘發心,叮嚀我們走大乘道;由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依著質正量圓、次第無誤地,一步一步往成佛的道路走。只要我們用心傾聽,許自己一個願望,隨時隨地有機會就聽師父的帶子,跟著師父給我們很清楚的這條道路往上走,才不會辜負師父。我們要時時憶念師長對我們的恩德,好好學廣論、堅持學廣論、歡喜學廣論。
二、正行課程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廣論P68LL4~P69L2)
駱班長引導
什麼是「發菩提心」?廣論道總建立說「佛初發心,中集資糧」,一開始提到,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三個字叫「境、行、果」。「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是,想求一個成佛的道路,第一件事就是「初發心」。在人世間就是心識,碰到種種境界我們起凡夫心,所以我們感得凡夫身。譬如,參加義工或有法師開示時,一坐下來就教我們要「勝解作意」,聽聞前行為什麼一定要勝解作意? 當看到一位師長在我面前為我傳授佛法,在我的心中善知識就是佛陀,佛陀在我面前為我傳授佛法。這是「境、行、果」的「境」,面對這個境,我的起心動念是:上面是佛菩薩,佛在為我講法,我是未來佛,我在這裡是為了學佛。這就是「勝解作意」,是聽聞軌理的前行。「境、行、果」是說,假如我們要學菩提道,我們在面對境界的時候,要起那一念心:我要學佛,我要成佛。碰到境界,如人家罵我,我心裡要想:不是他有問題,今天這是我的問題。因為,我碰到「他罵我」這個境界是我要成佛,這叫「佛初發心」。碰到任何境界,要發心成佛、為利有情願成佛,這一顆心叫「菩提心」。菩提道道總建立的「三士道」是共下、共中、上士道,共下、共中是上士道的支分、上士道的基礎,你的目標是上士道(成佛之道)。共下想要人天乘,共中求聲聞、獨覺乘,上士道是想成佛。所以,「上士道」是:我本身想要成佛之道,我的目標是成佛。碰到境界的時候,那一念心叫做「菩提心」。要發菩提心一定要知道菩提心的勝利。菩提心只有兩個目的:一、成佛,二、利益一切有情。佛是一切智智、最高智慧的人,你在人世間碰到任何境界應起一念心:我要有佛陀的智慧,能面對一切境界解決問題,所以,要藉著利益一切有情得到最高的智慧,這樣,我面對所有境界如履平地,非常順遂。
這裡面不是文字,真實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它的好處,不願意這樣起心,碰到事情只想解決眼前的問題就好。佛陀不是!廣論說,你碰到任何境界起「為利有情」的心,這樣起心動念的這種人,我們叫做「菩薩」,這一種特性的人他碰到境界的起心動念是「我要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在他有這個念頭的那一剎那,他還是很煩惱,還是凡夫,可是他已經開始學習面對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是「我要利益一切眾生,我要成佛。」因為他的這一念心,所以把他歸類為菩薩的那一種類的人,又稱為佛家族的人,叫「佛子」。其實,你我都應該要變成這種人。為什麼我們面對境界時要那麼愚蠢、那麼狹隘? 為什麼不能以佛陀的智慧面對一切眾生,從幫助一切人得到一切智智?你要發願做這樣的人,這個叫做走入菩提大乘道的道總,這叫道總建立。這樣的人叫做上士道夫。這裡說,我現在要告訴大家什麼叫上士道,一步步引導的第一件事情是發心,面對一切境界發大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
駱班長解析
(一)「正明因相」:完全正確、非常正式、直接地講出三士道引導的因相。
(二)「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第一段講的是心,「佛初發心」,進入大乘之門就是要發大菩提心,「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說「若發大心剎那頃」發菩提心的那一剎那,我還是個凡夫,綁在生死苦海裡,還有種種苦惱。可是你應該說我是佛子,佛家族的人,因為我是那種人,我的發心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願成佛,所以「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這個人就是大乘家族的一份子。「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假如退了這個心,就退出了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人完全看心的品質,面對一切境界起菩提心就稱為大乘種性的,一退了這個心就不是菩薩了。所以各位想要入大乘的,要用種種方便,努力發大菩提心。
(三)「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可是要發這個心要先修習發心的勝利,要知道好處才願意發心。
「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至心,全心全意地理解了之後把心勇悍起來、增廣起來。從利益少數人,變成利益一切人,本來很脆弱的心變得愈來愈勇悍。「及須皈依七支願行」:發菩提心要學兩件基本的事情:第一、皈依,第二、七支願行。
七支願行(十大願王),1.禮敬2.供養佛菩薩:你要成為祂,所以要禮敬、供養祂,希望成為佛家族的一份子。3.悔罪,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4.隨喜:懺悔之後就累積資糧,供養和隨喜最容易累積資糧。5.請佛住世。6.請轉法輪:因為我要成佛,拜託您幫忙,多留一點法給我,多教我。7.迴向:迴向無上菩提。
七支願行所有念頭都跟「我要成佛」有關係。
「皈依」,為什麼皈依很重要? 因為1.怖畏三惡道苦 2.深信三寶能救我。我是凡夫,我自己沒辦法,求佛菩薩拉我一把。這跟「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邏輯是一樣的,所以發了大菩提心的佛子一定要學「皈依」及「七支願行」兩個學處。所有的經論,只要是發菩提心,有三件事情是基礎中的基礎:發心勝利、皈依、七支願行,所以集學論及入行論「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這本廣論就是菩薩道,專門引集學論及入行論的論述。)
(四)「三士道引導」叫上士道,心的品質叫大菩提心,目標是成佛,走的是上士道,發大菩提心,所以稱為佛子。因為成佛是目標,所以要發大菩提心,再由大菩提心展開,體會到為什麼要學共下、共中。何謂「正明因相」?整個道次第是為了成佛,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初發心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有一個最大的問題,看以下公案:
<公案>小沙彌和他的師父去參加一個法會,師父虎虎生風走前面,叫小沙彌拿著蠻重的背包走後面。小沙彌滿頭大汗跟在後面亦步亦趨,心想:「要是我發大菩提心就好了!」他一想完,師父回頭說:「來來來,這包包我拿,你走前面。」,他嚇一大跳,在前面走了幾步東看西看,繼續滿頭大汗。為什麼? 他走前面也沒有很好,壓力好大,一直回頭看師父,心想,看樣子離成佛真的很遠,我連走前面都這麼緊張。才起這個念頭,師父說:「來來來,包包你來拿。」叫他走後面,師父走前面。
<解析>這個公案有很深的意思,譬如我們坐在教室說:「我們學菩提道次第廣論,道總建立,我們的目標是要成佛,首先要發大菩提心,大家了解不了解?」「了解!」,「要不要發這個心?」「要!」,講的很大聲,觸境即昏。碰到境界起大菩提心,才叫我要成佛,才叫佛子。可是真實的凡夫一碰到那個境界是要起大菩提心的時候,馬上就退。這就是這裡所講的,你一發心就稱你為佛子,一有退心就退出了菩薩家族。所以這公案告訴我們,嘴巴發心很容易,碰到境界的時候,堅持發心是必須要認真修習「發心勝利」。老和尚也是從小沙彌變成老和尚的,也曾三番兩次躲在自己師父後面左觀察右觀察,偶而發心,偶而退心。可是慢慢他的心就「勇悍增廣」了。
不斷練習發心勝利和不時地修皈依,師父說他生生世世在學皈依,因為皈依直接通到大菩提心。我們為什麼特別強調七支願行? 七支願行不只是前行更是正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完,就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前面修是皈依七支願行,到最後能夠讓他直接到極樂世界是靠十大願王(七支願行)。發心勝利把他勇悍增廣,然後要學皈依跟七支願行,這樣菩提心就能堅固,這一條菩提道就走得上去。
所以,大家要時刻記得:我現在要學的是發心勝利。發心有什麼好處? 我們當然要做一個最有智慧的人,利益一切眾生的時候智慧就會愈來愈提升,關鍵是要不怕,要發那個心。
為什麼講這麼多? 最近覺得大家對於這些文字有一點太順了,怕你們三年來經論已經學了兩年,慢慢對經論走入文字相,因為「消文我了解了,看了都很順。」光看得順沒有用,要弄清楚它到底要我做些什麼? 今天所說的是,發菩提心非常重要,要想清楚發菩提心的好處,兩個累積資糧很重要的皈依和七支願行,我要早早晚晚想著七支願行,背起來,時時刻刻用七支願行當作我累積資糧的工具。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定無不忍(廣論P69L3~P69LL4)
駱班長解析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兩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面對一切境界要發大菩提心,也就是要成佛的心。發心有什麼好處?一個叫「現前增上生」,第二個叫「究竟決定勝」。發菩提心最簡單的好處是「不墮惡趣」,至少是人、天,而且越來越好,只上不下(因為從天趣掉到惡趣是很痛苦的),這樣一直增上,這就是「現前增上生」;一直增上,最後穩在最上面「究竟決定勝」就能成就佛果,我們心中一定要有這樣的願望。內心要勇敢的思惟「在無限生命裡面,我到底要什麼好處?」,再去比對所要的、所追求的,與經論的內容是否相符,你才會發現,原來我要的就是經論所講的內容。這樣你才會真心地想要發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的勝利「現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就是你內心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標。
共下士道中先講念死無常,先認識一定會死,而且這輩子很短,再講三惡趣苦,而且死後到惡趣的機會很大,因為害怕三惡趣苦,不想去,就會想如何才能不墮三惡趣。接著告訴我們暇滿人身義大難得,就是告訴我們,得暇滿人身很困難,但是到三惡趣卻很容易,這樣的驚嚇,讓你不得不求助佛菩薩,想要請佛菩薩救護你。
「怖畏三惡趣苦,深信三寶救護勘能」,這就是皈依二因,這就開始學皈依,請佛陀救你。
佛陀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佛只能告訴你法,告訴你業果法則,教你解脫的方法,讓你自己去證得成就;不能直接代替你去造善業,也不能將他證得的功德變成你的證得,也不能代替你解脫。佛陀教你「如是因,感如是果」。只要抓住佛菩薩的手,依著「如是因,感如是果」的法則,一步一步向前,這一條路就是增上生道,累積無數的增上生,你就能成就佛果。
以上的法類就叫做共下士道。這樣的邏輯,從「於共下士道次修心」的科判去理解,就是<表六>。我們得到一個答案,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大乘道呢?是因為我要成佛,而成佛是要面對一切境界發大菩提心。
發大菩提心三個要件:第一個,要了解發心勝利;第二個,要勤修皈依;第三個,時時刻刻要修七支供養。首先,什麼是要發大菩提心的勝利? 剛剛的願望歸納為「現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現前増上生是說這一世其實很短,暇滿難得,很容意墮三惡趣,三惡趣苦讓你心生恐懼決定皈依,皈依之後聽佛講法,講的是業果法則,令眾生深信業果,這就是共下士的法類。
共中士道。佛經上有個公案:阿難的二個外甥因為出家之後放逸,阿難的好友目犍連尊者帶他們去看地獄的景象,看到有二個空鼎準備烹煮他們二個,看完回來之後就精勤修學;知道未來可以生天,天界會有二個天宮有二個天子的位子等他們,內心歡喜;但卻在經論中又發現天人壽盡呈現五衰相時,會看到自己未來掉入惡趣的痛苦,所以決心走解脫道。
共中士道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逃出生死輪迴。原來天人也不圓滿、也會墮落,這時候就想去學如何從六道中解脫的方法。共中士道主要就是談「戒、定、慧」三學,這裡面講的主要內容是「苦、集、滅、道」還有「十二因緣」,這就是共中士的法類,從這裡知道,想要解脫輪迴之苦,只有學共中士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