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道總建立(二)
時間:2017/8/2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前行:1. 讚頌-勇悍行 2. 意樂提策
二、正行課程
三、看影片
四、問題解答
課程摘要:
一、前行
1.讚頌:勇悍行 https://goo.gl/4SnYgq
文亞副班長提策
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身處在哪裡? 生死輪迴中。就像班長說的,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其實是一個封閉的曲線,就是如果我們不做改變,事實上我們是一直在輪迴,死了生生了死,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永遠也出脫不了;而且在六道當中我們是上上下下的,不是每一生都可以生而為人的,得人身機會是非常渺小的。
煩惱造業,把我們繫縛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煩惱要用不死甘露藥-證悟空性來出離輪迴。這條路一定要師長帶著我們走,如果沒有師長,事實上我們就一直在這個封閉曲線內,不停的對境就愛取、不停的輪迴。一旦師長告訴我們正知見後,我們就會把愛、取變成善法欲、精進行,生命就改變了,不再是一個封閉的死胡同。而勇悍行的「勇」就是勇猛精進的行相,「悍」是剛決無畏,我們就是要跟著師長走這條菩提道,走的時候有師帶領、有一群同行善友一起走,就走得上去。
課程進入道總建立,就是告訴我們這條路佛陀是怎麼示現走上去的,依照下士、中士、上士的次第,我們就可以一路走到金剛寶座上。
2.意樂提策
駱班長提策
對於近日的風雨,我是以一個很簡單的標準來評估,從接觸團體以後,到底是團體給我多,還是我給團體多?我的感覺是,團體一直給我很多,而且幾乎從來不跟我要甚麼!那麼多教室的租金及水電費等各項天文數字的開支下,團體仍認真的希望我們每週都來上課,且念茲在茲的就是希望把最好的給同學。想想有哪個地方會這樣待我?像這樣的團體卻始終外面風風雨雨不斷,感覺就像現在的環境,土石流、暴風雨始終不放過台灣的人,但台灣的人還是很精進地、勤勤懇懇地的在自己份內努力耕耘認真工作,可是環境就是這樣,而我們人是沒有辦法改變環境的。我們所能想的所能做的是,在這團體受到的恩很大,尤其是師父的師恩浩瀚,他建立廣論班,讓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心靈琢磨提升,使我們如何真實的從種種煩惱、生老病死中能夠解脫出來。
各位就像我的兄弟姊妹一樣,看到你們個個都蠻辛苦的,有的是物質上的辛苦,有的是精神上的桎梏。雖在物質上無法援助,但就靠師父的法在心靈上學習如何轉念的智慧,一旦心靈能夠解脫,物質的要求就能夠降低,以最少的物質就能夠享受幸福。
為何跟大家說這些?台灣的經濟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薪資水準過低,大環境十分令人擔憂,現在我們覺得苦,未來我們的孩子可能更苦。所以,當面對這樣的內外環境狀況,無論別人怎樣攻擊這個團體,或者儘管我們自己的學習這麼慢,可是它卻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線曙光。希望大家在經論上學習的每一點都用到自己的生命裡頭,對於師父、佛菩薩的教授教誡,能夠產生相應,體會到我跟所有的眾生都很辛苦,我們大家互相攜手,其實是能夠共創安樂和平的一個環境。
剛剛那首讚頌「勇悍行」很有意思,它是拉緊我們的手一起向前行。假如下一世來時要有業緣才有法緣,業緣就是在你我之手,我們互相的學習叫作業緣。我們怎樣進入廣論班的?我們要清楚是師長帶領著拉著所有師兄姐的手,把你我拉進廣論班的。不只是師長的一雙手,還有好幾百雙、好幾千雙手,才能夠把我們拉進廣論班學習。所以,假如別人對於你的學習與努力產生攻擊,無論是在團體或工作上等,我們該要怎麼辦呢?我們就是繼續把我們該做的事做好,保護住我們的心,不要被干擾。只有當我們的心願意被干擾的時候就會被干擾。
所以對於別人的攻擊,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在團體學習能不能夠得到東西,能不能夠得到幫助?假如可以那就留下來學,然後每一件事都量力而為,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時時刻刻地去檢查自己,我有沒有更快樂?有更快樂繼續留下來,沒有更快樂可以離開去找更快樂的地方,我們就相信自己的所見所學吧,不要被別人的人云亦云有所干擾﹗
二、正行課程
1.複習:佛出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證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廣論 P66)
駱班長解析
l 改變自已的起心動念,效學佛陀的起心動念
所以我們就會講說,我們眾生就是那一念心,那一念心就是碰到境界時你的起心動念。我們凡夫的起心動念就是想要自己眼前的快樂,而佛陀的起心動念就是在無限生命想要利益有情。而要想利益有情就要不斷的累積資糧,在不斷累積資糧的過程中,佛陀的智慧、福德就越來越增加,而不斷累積到達一個最圓滿的境界就是佛果。既然佛要利益一切有情,祂藉著這個智慧與悲心產生力量以後,祂利益一切有情的時候也帶給一切有情智慧悲心與力量,所以佛陀就是悲智力的化現,祂的起心動念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最後祂到達佛果的時候,也帶領一切有情到達佛果。
l 境界深度與廣度的區別
我們和佛陀唯一的差別就是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只有想到自己而且只有眼前,而佛陀祂想到的是一切有情,而且以無限生命為祂的深度。一切有情叫作寬度、廣度,無限生命叫作深度,那我們只看到自己就是很窄,而且只看到眼前就是很淺,所以我們的眼光叫作短淺,佛陀呢叫作寬廣深遠。就是碰到一個境界大家起心動念的時候,產生一個很大的差別,那麼這時候為何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就我們心中的目標只有眼前的幸福快樂,所以我們的離苦得樂只不過畜生好一點點,畜生只知眼前的離苦得樂,而我們可以安排今天明天乃至於一個月,或者半年、一年的離苦得樂。企業家可以安排個幾十年,我們每一個人按照他深廣的方式,他的思惟就不一樣,所以所到達的境界就不一樣。
同樣一件事每一個人看到這件事情的起心動念也不一樣,各位要去體會這件事情真的差距很大。譬如說:我們到了一個風景區,說這裡很美,但一個做生意的人會說這裡可以開店嗎?這裡有甚麼商機?這個甚麼生意在這裡會做得好或不好?這樣一對比會發現思惟是不一樣的。
可是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想的都是自己。而佛陀不僅想的深遠,還想一切眾生,所以佛最辛苦!真正悲心憫人的人相當辛苦,因為他想的很多,想的很寬廣,所以緣一切眾生的時候,眼前這個人的事才解決,他又想到那另一個人的事,那個人的事才告一段落他又想到另一個人的事。
但到底辛苦不辛苦呢?這要各位去體會,你要不要做這樣的人?其實絕大多數在聽到這樣的狀況之後,是不要做這樣的人的,自己好好想一想!其實我們聽到師父的志業這麼寬廣,我們是會有怯懦心的;當師父講法讓我們上廣論,我們會有怯懦心的;當宗大師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一字一句把它鋪陳起來,我們是會有煩惱心的,會說需要教我著麼多嗎?會想需要講得那麼細嗎?因為我不覺得我需要這麼多,可是他卻要給我這麼多。
l 倚眾靠眾,互相拉拔,勇悍行
再三強調我們跟正法是不相應的!因為宗大師、師父是以智慧、慈悲為體,我們是以無明為體,所以碰到所有正法攝持下的東西,我們跟善知識及經論是不相應的,這是我們真實心裡的話。
那要如何勇悍行呢?如上所說,我們之所以能夠被師父找回來,是因為有師兄師姐這麼大群的義工,所以我們的勇悍行,未來在菩提道次第中怎麼走上去,就要靠師兄師姐,要靠一群人倚眾靠眾、互相拉拔,這條路才走得上去。
我們剛剛說起心動念,起初我們的起心動念只有自己,但是當有一群人一起走時,我們的起心動念的對象會是一群人。如:班遊至深山越走越辛苦時,當下我們的念頭會是我們這一班,妙就是妙在此。事實上有一群人走的時候,不知不覺你的念頭就會由自己走入這一群人,所以無限生命有這群師兄師姐,就跟兄弟姊妹一樣,當我們與他們結上業緣之時,我們心中念茲在茲就會是我們這一群人要走上去,所以這樣的我們已在種因,我們的起心動念已跟原來不一樣,這就是道總建立妙的地方,需要一群人從原來只想自己,慢慢的開始顧及越來越多的人。
所以說佛初發心時,當有一群人一起走時,你的心量會不一樣。當班長、組長道理亦同。當我們想要利益這一群人時有兩個好處,一個是眼前增上生,一個是畢竟決定勝。那眼前增上生和畢竟決定勝是一個還是二個呢?可以說是一個,也可以說是二個。眼前增上生是一個越來越好的過程,到最後總有最高、最好的果(解脫輪迴或佛果),就是畢竟決定勝。其實增上生一定包含決定勝,而決定勝一定要經由增上生,所以就是一個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前面的過程叫作增上生,後面最高最好的點叫作決定勝,那你說這是一個還是二個呢?明明是一條線那我們幹嘛分二段呢?在禪宗的公案中有問,所有眾生都有佛性,那一條蚯蚓剪成二段,請問佛性在前面段還是後面段呢?請大家好好參一參,生活中多多思惟,自己會變得越來越不一樣。
l 串習經典教授,反覆琢磨,才能夠得到好處
眼前增上生跟究竟決定勝中,這個增上生的過程中,如果想離開三惡道得到人天這個果,這個叫下士;假如只要自己一個人出輪迴,這個叫中士;假如起了大悲心要帶領一切眾生出輪迴,這個叫上士。所以下士又稱人天乘,中士聲聞、緣覺又稱二乘,上士稱菩薩乘。
對於上述複習是否喚起上周課程記憶?其實到底怎樣讓我們所學變成自己的?就我們看書看了二、三頁時,就問自己這二、三頁我得到什麼?它講些麼?這對我有什麼幫助?我為何要看這二、三頁?不停的這樣問,於是在反反覆覆自問的過程中,這二、三頁就因串習變成我們心緒中的一部分了。
譬如:十業道要背很難,以「貪」來說就去想到底我什麼地方會想要「貪」、會不想要「貪」,這樣多反覆自問,不知不覺就把十業道中的貪記入了心緒中,也會越來越清楚自己生命中,到底什麼對我最重要;又譬如「瞋」,反覆自問為何發「瞋」?瞋之前有什麼前行作業呢?是不是了解了前行作業我就可以控制的了了?又為何對這個人會瞋對那個人不會?還是其實骨子裡對兩個人都發瞋,而原來「瞋」有分表現出來與沒表現出來二種,差別原因是視瞋所引發的副作用影響我有多大,會沒事或會倒大楣。當我們這樣反覆想時,除了將十業道中的「瞋」記入心緒中外,也會發現自己的罩門,什麼人因為有跟我一樣的同質性,專門會觸我的地雷,什麼人他根本就不怕我,因為無關痛癢,無副作用?譬如:老婆(伴侶)。由此對於自己的心什麼時候會瞋,什麼時候不會瞋,就有概念了!用這樣的方法學一個東西才會有趣不無聊啊。為何要一天到晚背了一個東西都無用呢?經論內的字就該這樣慢慢細細品嚐啊,這樣會非常有意思!我們常說可以是一也可以是二,這答案不是讓我們越學越滑頭的,又禪宗中講話似是而非,如果說這是滑頭那代表是門外漢,沒聽懂他一句話內的妙用。
學經論那怕一字一句就有這麼大的妙用,我們要養成這個習慣,因為這會讓生命真的可以藉由經論而完全改觀!假如我們讀經論就像做功課一樣,會非常辛苦,因為其實整本經論佛陀就只想講「由聞知諸法」而已!只是你我實在太愚蠢了,所以佛陀才講的這麼多,這真的很妙,因為真實思惟後,一字一句可以得到全部的內容。
所以孔老夫子才會說「吾道一以貫之」,然後收納為忠恕二字。我們要仔細去了解一個聖者他學到後來,可以用一個字、二個字完整的含攝,這裡面是很有意思的,這代表說我們不是要讀很多、很多東西的,是每一個東西都要細細的品味,所以讀書是稍微讀了一段,自我反問說我為何要讀?我讀這裡到底要甚麼好處,它到底跟我生命有甚麼關係?要反覆地去琢磨,才能夠得到好處,養成這個習慣,讀經論就會很有意思,這是說為何我老是一行就講不完。
2.三士之名~P67L8無謬方便。(廣論P67L4)
駱班長解析
l 三士夫與律儀/非律儀/非非律儀/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
宗大師說其實三士夫的定義最重要的是它的內容,不是各宗各派所講的文字。譬如:達到下士夫是要得人天避免惡趣;中士夫是要解脫;上士夫是要得佛果,要救一切眾生。以上是其中一種講法,還有種種講法,譬如另一講法是:人天就要按照人天的規矩去行持,就可以得人天。解脫就要按照二乘(聲聞、緣覺)聖者的方法去行持,就可以解脫。佛果要按照佛菩薩的行持去做,就可得到佛果。
l 解釋P67L4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這句話所說就是人天的行持。
➤律儀:出家人的戒。(意指能夠得到解脫輪迴的行持。)
➤非律儀:非:不是。非律儀:不是出家人的戒。(意指不能夠得解脫輪迴
的行持。)
➤非非律儀:第一個非:不是。非律儀:不是出家人的行持。
非非律儀:不是不是出家人的戒,即惡戒。(意指會墮落三惡趣的行持。)
➤什麼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不是 出家人的戒,也不是地獄、
餓鬼、畜生的行持 ,意指遵守世間道德,會得到人天的行持。
又有人問那「五戒」呢?此屬出世的呢?還是世間的呢?這時要看此修之人其心的目標為何!假如你行持的五戒是在真實內心想在未來走入出家進一步受比丘戒所攝基礎下,那你的五戒屬於中士夫的範圍。假如你行持的五戒是在真實內心想在未來走入菩薩,進一步受菩薩戒所攝基礎下,那你的五戒屬於上士夫的範圍。也就是說辨別所受五戒是世間或出世間的,其檢擇標準重點是要看心的目標來決定。
由此可知宗大師的思惟非常縝密有智慧,他說分東西時,其重點要看他的內涵。所以五 戒可以是所謂的人天,可以是二乘,可以是大乘的基本律儀,看你的目標而定。因為五戒是一個基礎,同樣來說,我受一個律儀戒,我是一個比丘,那就問你的目標是什麼?假如你的目標是二乘,那你就是中士夫;你的目標是大乘,那你就是上士夫。所以劃分有好多種,看你由哪一面去講,初者你按照世間的社會道德照著去做,就得到人天;第二個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這就是中士就是二乘;第三正受菩薩相應律儀,這就是大乘。所以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建立道理」,是說劃分的方法還有很多,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表達這件事。我們要仔細去想才有意思,這就是佛佛道同,原來這個、那個經論所講的之所以用的名詞不同,是因為角度切入不一樣。
「如道炬論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也引了三士之相」。換句話說宗大師說還有一種可以去看,是阿底峽尊者於道炬論中,引了世親阿闍黎(世親菩薩)於俱舍論中的解釋。宗大師接這又說了一個嚴肅的定義,「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極樂後世」。在佛法中沒有談到現世的,因為佛法中的基本假設是無限生命,既然要得到人天當然不是談現世樂,至少要得到未來世的人天樂。所以他說樂現法還是樂後世?當然是樂後世。接下來又談到更有意思的,他說「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他又把樂後世這句話又再以闡述。
什麼是樂後世?就是增上生。什麼叫增上生?就是一世比一世好,只上不下,最後停在最高點。所以無謬(無錯)方便其真實關鍵是你一定要遵守增上生的規矩,一世比一世好,只上不下,最後停在最高點,換句話說排除了三世怨。
所以說希求後世的下士夫,不可以墮入三世怨。什麼是三世怨?譬如我們在這一世很認真的行善,我們下一世是不是會很好,但下一世很好時,忘記了為未來做打算,下一世的時候因為升官發財名譽很高,就拼命的享受把福報都用完了,這時到再下一世時就墮落了,這是不是就違背了一世比一世好的邏輯,就說這一世還不錯>下一世又更好>再下一世就墮落,這到第三世的時候會怨嘆,就三世怨。
這句話講得就是眼前,不是像很多人講的說我下一世要注意,如日子好過的時候要注意行善積福,這是錯的!因為所有的未來都可以拉到現在,假如說上半輩子很辛苦,然後到了四、五十歲時就開始認真的吃喝玩樂享福,那下一世一來就窮困潦倒,是因上一世的福德該花的該用的都用完了,因為沒有為下一世打算,所以如此悽慘,也就是說根本不用到三世才怨,是二世就怨了。
假如這一世的思惟是,上半輩子很辛苦,但到了四、五十歲功成名就時還是想要利益別人,心裡頭養成這個習慣,為什麼要利益別人?因為還有無限生命,要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日子可以過好一點但我還是想盡各種辦法,該學的時候學,該利益別人的時候利益別人,這樣子到下一世時,那等流習氣是不會昏吃曚睡的,因為我的習氣是要顧及眼前又要顧及來世,所以下一世的時候,還是會很辛勤的工作,會為下一世的下半輩子努力,同時還時時刻刻為下輩子努力,還會為下下輩子努力,因為這已是骨髓裡頭的東西,是等流;反之如果這一世的等流是上半輩子辛苦,下半輩子享樂,這個等流到了下一世就倒大楣了,這就注定三世怨!所以才會告訴大家,其實了解了暇滿人身為何跟修行連在一起,這樣我們就懂了,就不會因為現在日子好過,有得吃、有得睡,所有的環境都很好的時候,就不會只想說要為未來打算,會覺得說還是會有更好的機會,讓生生世世都擁有更好的東西,所以當在富貴榮華時,還是會想到別人,想到修行,這等流一埋下去,生生世世都會有好處,這就是經論中說的「無謬方便」。
短短幾句話會發現宗大師好有意思。在辨別下士夫的時候,為什麼只辨別下士夫呢?因為幾乎所有的眾生始終輪迴都在下士夫裡,是吧?!連解脫都很少。因為我們在輪迴,所以我們輪迴的本質一直埋在下士夫的錯誤裡面,下士夫有二大錯誤:第一樂現世不樂後世,第二即使樂後世,上上下下,沒有走上一世比一世好,只上不下。
終於了解什麼是道次第,原來我們在的生命中永遠要有所安排,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限生命!所以我們知道要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能有一刻不為未來做打算,我們要顧眼前也永遠要想到未來,這樣的等流會讓我們生生世世非常的順利,要把這樣的種子埋在骨子裡頭,你就會變成一位很有智慧、很有福德的人。大家一直以為我們學佛好像要學到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這個最了不起,把等流埋的越來越好最了不起,因為它是生生世世的!原來看懂經論有這麼大的好處,看不懂時就稀哩呼嚕的一直在辨別,好像什麼上士夫下士夫的,三種說完再拿另一種來講,如此來來回回的非常辛苦。其實經論真的慢慢去揣摩了解,原來是要我們埋下這種東西在心裡成為等流啊,就好開心喔!
l 師父音檔:手抄第五冊 20頁,LL5〜25頁 L9
² 手抄第五冊P21 LL6「這個地方如果不講的話,你在書本上面絕對看不見」什麼東西不講你絕對看不見呢?
在學習三士道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從種種方面把三士道的分類、及確實的內涵辨別清楚。不然走到後來會迷迷糊糊的。師父說:其實我們絕大多數學六度還可以自己看得清楚,可是三士道的辨別比大家所想的還複雜。若不是宗大師前面先例舉、後面再用行持說明辨別的話,大家會搞不清楚。在藏傳佛教法,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最重要的是辨別 - 就好比辯經。因為無明的本質是迷迷糊糊、含糊不清,即便好不容易清楚了一點,念頭裡認為自己懂了,就不再往前進,所以還是保持在迷糊的狀態,這也是無明業體的厲害所在。
所以經論如果跟我們不相應,就要辨別清楚。舉例來說:當小孩考試成績不理想回到了家,其實內心真實的自己是不知道為什麼想罵孩子;因緣所生法困難之處就是很難掌握自己的內心,會轉嫁其他的情緒在不同的事情上面,所以心的相狀呈現在一個很混淆的狀態。例如:夫妻的口角情緒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跟鄰居相處不融洽會間接影響到鄰居小孩子之間不合理的成績比較,而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所以學習佛法之後,對於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要能記得:「佛初發心」,對自己的起心動念釐清的越清楚,越能夠知道如何處理、才不會把無來由的情緒全部加雜在無辜小孩身上。如果能夠冷靜的想一想,因為小孩子最近身體狀況不好,無法集中精神把書唸好,而對他的低成績産生悲憫心,進而去關懷小孩子的身體有沒有好一些,並且叮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晚上早點睡才會把自己的身體養好,成績才會更好,這樣才是貼心的父母。所以做父母的要辨別自己是情緒的主人還是情緒的奴隸,要時時刻刻了解內心的狀態辨別清楚之後再做判斷、做出正確的抉擇。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對抗無明要對抗自己,甚麼東西都迷迷糊糊按照自己的情緒;按照自己不是因緣法,心裡想怎樣就怎樣這是不對的,師父講這一段要對抗的,經論要對抗的,是我們心裡的行相問題。
² 手抄第五冊P22 L4
將來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強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麼那個時候決定要走這個最正確圓滿的路,那個時候關於這個教授的圓滿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為何會對經論的縝密覺得很煩?因為我們不夠堅強,對自己的期許~不把自己當作一個大丈夫,對於自己的心很多方面想要釐清時,就會說教授的圓滿很重要;前面的辨別很重要!自己會發現當你改變時也是等流改變,在很多思惟或決策方面跟過去不一樣,你要把自己的心堅強起來,看東西我要最圓滿最完整要把自己提升。
瑜伽師地論有分1.本地分2.攝抉擇分,我跟各位說要如何讀書?讀了兩頁要把書蓋起來思惟它到底要教會我甚麼?我從這上面能獲得甚麼?我的生命跟這本書有甚麼關係?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從中能體會它對我生命的改變?隨時隨地要做抉擇這叫攝抉擇。
² 手抄第五冊P23 L1〜L3
律儀通常是說戒律,一般律儀叫戒善,律儀是戒,依戒的行持它所做的善叫戒善,戒善有何好處?戒是跟佛陀簽的契約,這契約假如犯戒要賠很多;若遵守會賺很多,都會加大十億倍。性善就是世間的善沒有持戒的善法,戒善就是跟佛陀簽約了以後依照戒律而行叫戒善。它這個能發最善的上品的無表業的,甚麼叫無表業;有表就是摸得著看得見的,無表就是摸不著看不到的(戒),當你跟佛託簽約以後你做每件事情都有無作戒體在身,你跟佛陀簽了這約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到的,可是同樣做這件事情這個約是生效的這叫無表業。無作戒體產生的功效非常大,所以能得到最上善體,感受到感得做好的善淨之業;因為跟佛陀簽約在一般的行持上是看不出來的,可是有受戒它的功效就是這麼大。
² 手抄第五冊P23L8:不律儀就是惡戒,這裡所說的第一種就是殺豬宰羊。
² 手抄第五冊P24 L3
第二種就是我們現在因為受了世間的這個不正確的說法,譬如說很多的動物生來就是讓我們吃的,這種不正確的說法就在我們骨子裡面,我們看到這些動物就覺得是我們來吃的;當這些動物被殺時你不會產生憐憫!你看到一條魚在桌上被殺,因為你覺得魚是要給我吃的,所以你不會覺得魚很可憐!會痛。可是你養一隻兔子,這隻兔子從頭到尾是要養牠不是用來殺的,當別人把你養的兔子準備殺牠時你會不會痛?會!惡律儀就是這回事;惡律儀它會突然之間讓你覺得這件事情是錯的!事實上你本性看到動物被殺是會覺得難過的。惡律儀就是你受了知見的教育牠是用來吃的,當牠被殺被凌虐時你不會有任何的感覺這叫惡律儀。非常非常的可怕!它會讓我們的知覺麻木。師父說的梁山泊108條好漢,宋江這些人骨子裡打一個招牌「替天行道」,當他打了這個招牌就等於注射了嗎啡,自己認為對於別人的殺、被搶不再是惡而變成替天行道的正義。師父為什麼說正知見最重要!慢慢你就會發現原來我的感受是受正知見影響,這時又回到十二因緣―無明、行、識
、名色、六入、 觸、受 叫一重因果。這個受,受誰所控制―無明。當無明改成正知見時這個受就會改變。當你有了正知見你改變了等流,事實上你生命的感受會不斷的改變,就好像西藏的阿嬤在灑土;她就是一個念頭:這路這麼滑不斷的出車禍,看到這麼多人死在路上好痛苦!她覺得我就用手挖土痛苦的感受會大幅下降!也就甘之如飴不停的灑土。一般人的感受覺得冰天雪地應該在家舒服,她的感受是在這裡灑土讓這些人得到平安她最舒服,所以人是隨著感受而驅動。惡律儀是知見的錯誤所造成的。
² 手抄第五冊P24 LL3
還有一種好的也好,壞的也好。這個地方單單指好的,這裡說的非律儀非非律儀說的是好的,不是戒律也不是惡律儀,就是談人天,人天中是性善。性惡,不是律儀(不是戒律),也不是惡律儀。一般世間道德也有好跟不好的,這裡說的是好的,它並不是有特別的戒善,而是他本身對世間的道德操守道德標準覺得應該這樣去做。
² 手抄第五冊P25 L1
就是屬於性善他也認真地去做,所以非律儀非非律儀就是性善。是一般的道德標準。師父又幫我們辨別,戒善有一種是五戒,這五戒有兩種:這個戒不是跟出世很強說的,跟出世很強的是比丘戒。五戒是在家戒、是居士戒,這種就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的淨戒。師父說不是跟出世很強有力的;換句話說你的目標不是解脫乃至於不是成佛,你受五戒的目的只是做個世間的好人,這個就在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的範圍裡面。譬如我們世間上來說,仁、義、禮、智、信,譬如五戒。這五戒有兩種:假如說你為了出世而受這個五戒的話,這個五戒就屬於淨戒律儀所攝的最起碼的根柢(聖道根基)就是得到解脫乃至得到佛果。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同樣是五戒,你的目標是要得到解脫就得到解脫;你的目標是要得到佛果就得到佛果。就這樣隨隨便便受五戒,實際上沒有得到受五戒真正的內涵。這種情況做是做好的,實質上不夠,所以做的普普通通的這個五戒,就在非律儀非非律儀的下士道裡面。
駱班長提策:
生活在這個都市裡大家都慢慢地變的冷血、勢利,變得不再相信,不再相信真誠是會換得真誠,不再相信信心是會得到保佑。大家在學廣論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都慢慢地變了,學佛法的用意是要我們再次相信:只要善心善念、天必佑之。在每一個困難的念頭上,練習著去相信,時時刻刻去體念到別人的辛苦,如何去幫助別人。對周遭所有的人;包括所有的同學、家親眷屬、甚至是怨敵,都要去思惟如何幫助他們,這樣在念頭中會找到生命中的另一條道路。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當心所緣的方向不同時,對於眼前的享樂就不會再看重,時間會變多,日子會變得更平安幸福。很多事情都是我們自己不相信,心改了、路就變了!所以境行果未來會走的路就是增上生,因為善念越來越多
,加上 所有的路都是由等流鋪陳的,就會走入增上生。質,就是善念的純淨;量,就是有多少時間和念頭在善心善念上。當這一世養成在善心善念的習性後,等流改變了、就走入增上生。
四、問題解答
駱班長釋疑
Q1: 念佛法門淨土上也可以證得大乘佛果嗎?
A1:當然。所有的法門都可證得大乘佛果,這稱之為佛佛道同。念佛法門無
論你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發了大願在六道中闢了一個
淨土,假如你要墮入地獄的,地獄的也有淨土,在阿彌陀佛的保佑下你不
受苦也可以修行。假如你的業是在人道的,在阿彌陀佛的保佑下,你在人
間也可以到不受人間苦的地方跟著阿彌陀佛修行,這都叫帶業往生。
阿彌陀佛在六道都有淨土,可以讓你在那邊不會受苦而能得到佛陀的加持學法,這樣的方式能不能證得佛果 ? 理論上是可以的,可是速度會比較慢!因為你沒有苦受!所以學得比較慢可是很穩。這就是西方淨土的好處可以慢慢修,你為什麼能得大乘佛果?就是你在那裡有修,因為你在念佛時也養成了修行的等流。假如你念佛時說你甚麼都不要,你會出現呆呆的呆在那裏,你的速度不是普通的慢,叫非常非常超級無敵慢!因為你沒有修行又沒有等流,在阿彌陀佛的願土中,你真是浪費了阿彌陀佛所給你的環境,可是你就不想修,在那邊慢慢等慢慢等!所以念佛法門對師父來說只要是有志氣的一定要在那邊好好的修,念佛要把自己修行的習氣強起來。假如你本身有念佛法門又願意學廣論的話是非常適合,因為我們學廣論是很強的修行習氣。
Q2: 如果以現世的名聞利養為此生追求的目標是否連下士夫都算不上呢?
A2:當然。樂現法和樂後世,這裡說的下士夫是指樂後世,樂現法其實是不可能走上增上生的,所以你不是下士夫。
Q3: 出家可以算是走上中士道嗎?
A2: 不一定。出家關鍵不是行相而是意樂,你的意樂是求解脫的至少走入中士道,乃至於走入上士道。古代很多人出家是為了不要工作吃現成的,或者太窮困沒得吃,這樣出家不算進入中士道,完全看你的意樂。
Q4: P273 L4(第四冊)一切的好事情是一無可取,然後你有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這種精神,這種精神我本來有 ,可是受了委屈不見回報就慢慢停止,請問最大原因是甚麼?是不是不信因果?
A4:「一切的好事情是一無可取」這句話是關鍵~其實我們沒有~我們常常想要幫助別人-說-張著眼睛往水裡跳,我們本質上不會對一切好事情一無可取。假如你本質上能對好事情一無可取,這是厭離心,這是不得了的事情!本來你就不要求別人回報,因為回報的東西都是一無可取的。
同學問的問題:一切的好事一無可取,我覺得,我有張著眼睛往水裡跳的精神,後來我受了委屈不合胃口不見回報我就停止了?其實是你不太了解自己,本質上看起來你要幫別人時,很難有「一切的好事一無可取」這句話。譬如:你拿錢幫別人,其實你覺得錢還是好事情,這時你對錢的感覺還是很重。假如他要一次可以,第二次你就會痛;到後來你就會縮了。因為你沒有把一切的好事情看成一無可取,你更不會張開眼睛往水裡跳。其實你對這件事不是信不信業果的問題!是我們的認知根本和自己的心靈狀態還差很遠。我們的心非常雜染,看起來幫別人;裡面卻有很強的怯弱心!乃至於在幫別人時心裡會說「我幫了你喔!你再不爭氣,我就沒辦法了!」事實上你在幫別人的同時 , 心裡已在打退堂鼓。當我們去對自己心不停地反覆思索時;當你越來越了解你的心修行才有機會。這同學說是不信業果,基本上他完全沒有真正的相信!因為相信的話就不會說受委屈。業果是以後自己的業回報,而不是他來回報,怎麼現在會有合不合胃口、委屈的問題?
所做的事情不論對方怎麼回答,會對自己怎麼樣,真實的業會回報,跟對方怎樣對自己沒有關係。所以西藏的阿嬤,她壓根沒想要你對我做甚麼!就像那位拿500元給路人轉交給孩子的媽媽,對那孩子有甚麼期望﹖沒有,她就是要愛孩子啊!菩提心用慈母來作比喻,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