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道總建立(三)

課程:道總建立(三)
時間:2017/8/9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前行︰1. 讚頌-拉緊我的手 2. 上師開示-聞法動機
二、正行課程
三、看影片︰飄浮在水上的球場
四、聽帶及研討
五、歌曲欣賞:父女情深

一、前行
1.讚頌:拉緊我的手
文亞副班長提策:
「穿越啊穿越 多少世多少生 沒有地獄餓鬼畜生」
這就是增上生的相狀-不墮惡趣,只上不下,一生比一生好﹗要生生增上,乃至最後決定勝,只要跟緊師長,我們自己不放手,師父是不會放手的。就像媽媽一樣,任由自己的小孩在公園玩耍跑來跑去,可是媽媽的眼睛始終不離開小孩的;也像太陽一樣,瞎子看不到太陽,太陽卻始終照著瞎子。師父多生多劫把我們從三惡道找回來,把廣論捧給我們,只要我們不離開團體,繼續學下去,師父答應要把我們送上金剛寶座,只要不離開就有希望。

2. 上師開示:聞法動機(摘自四家合註第九講000"~521
在上課之前,我們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動機,就是我們為什麼來學   習佛法?今天早晨看溫哥華的遠山非常地美,山頂上是雪峰,山腰間   有雲霧,山腳下有民宅,所以看出去非常像一幅風景畫,非常地美。在看著這一切美景的時候就在思考,這個景色太吉祥了、太美好了,但就是在這樣的景色之中,生老病死的故事卻從沒有停止地在輪迴中上演。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如此地寶貴,得到人身的時刻是如此地絢爛,可是它消逝的時候卻也如此地無情和迅速,就像寂天菩薩說的:「暇滿人身極難得。」既然得到了這樣的人身,一定要去成辦生命最大的理想,要它得到最深的意義,去實踐更深的意義。雖然它亮麗得如同天空的閃電,也消逝得如同閃電那樣,但是我們依然要用這短暫易逝卻又美好像摩尼寶一樣的人身,取得人生最大的勝利。那麼就要去思考從生到死之間,用我們這麼寶貴的生命去追求宇宙怎樣的真理,才算這一生沒有白活過?就是用怎樣的身心去追求佛道?

所以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開示了共下、共中、不共上士的幾種發心。在《廣論》的〈聽聞勝利〉裡有勸發大家,當我們去聽聞佛法,尤其是聽《廣論》,儘量都要策發自己的心變成大乘發心。因為考慮到自己在生死輪轉中的種種不自在、種種不圓滿,尤其是生老病死的痛苦,沒有人可以逃得過。面對這樣的痛苦,我們佯裝看不見,或者因為無力解決、沒辦法可想,所以只好不想,這都是一種態度。但是佛陀不是用這種態度面對的,他認真地面對了生死的問題,也解決了生死的問題;他不僅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非常有心的幫所有有這種問題的生命解決,他有大悲心。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佛陀實踐過了,也完成了。所以千佛出世都是在我們面前展示菩提道,就是一個有情如何離開痛苦,達到生命最究竟圓滿的快樂。

對於我們來說,怎樣去取得人身的大義?一定要聽聞正法。那聽聞    正法就要有一個正確的發心。所以思及自己及所有的如母有情,從無始劫來到現在都在生死輪轉中受種種的痛苦。但如果這一生沒有出離、沒有去證得空性,或者這一生結束了沒有求生淨土、徹底地超脫輪迴,我們還要在這個輪轉中。

因為思及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那麼怎麼樣解決呢?佛陀能最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去成佛。成佛為了什麼?為了救所有像母親般的有情沉溺在苦海裡的這種苦狀,所以我要去成佛。要以這樣的一個動機來聽聞佛法。

所有的善知識們都教誡我們,這樣端正自己的動機之後,比如說我    們聽聞佛法的善業以後會成熟為一個善果,由什麼意樂牽引,它就將成就多大的果報。所以之前動機的策動都是極為必要,也是不容忽略的。尤其是學得越久的同學,應該策動得越熟練,不應該忽略它。

l  文亞副班長收攝:
        大乘發心
上師提策我們在聽聞廣論前要先發心,儘量策發自己的心變成大乘    發心,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這就是菩提心。

    發心聽聞正法回向
    發心之後, 正行就是聽聞正法,完結時作回向,把聞法的善業功德
    回向至無上菩提。發心跟回向目標是一致的,由什麼意樂牽引,他
    將成就多大的果報。

正行課程
    1.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導引此中道理後當宣說(廣論P67LL5P68L9)
    文亞副班長解析
l  三士道引導的內容:
    前面宗大師對於三士的定義,從不同的角度-從意樂、所修的道及成辦的果報;或是從個別的行持(戒律)來辨別,辨得十分清楚,中間沒有一點遺漏。現在來看科判,為什麼要依照三士的次第來引導?原因是什麼?這又分成二科:一、三士道引導的內容是什麼?二、為什麼要這樣引導的原因?今天我們研討的範圍是三士道引導的內容。

這一段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宗大師這本論不是要教我們走下士,或是教我們走中士,其實它目標是指向上士,他是要我們走上士道(大乘道)。但是走上士,他的修行次第還是從共下士、共中士,然後到上士。共下士和共中士是上士道的基礎,也是支分。

其次,第二個概念:三士道當中,下士是求後世得人天果報,    修的是世間的善-性善,居士五戒也是。中士是求自己出離輪迴,修戒、定、慧,成辦的是二乘(聲聞、緣覺)果報。上士是發菩提心,不但自己要出輪迴,還要帶著眾生一起出輪迴,修六度四攝,成就佛果位。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實是戒定慧開展出來的,布施是持戒的資糧,忍辱是持戒的助伴,精進通於六度,禪定是定,般若是智慧。
   
所以修行最終是要得智慧,得智慧就是證得無我慧,就是證空    性。以上這兩個概念有了,接下來再來看廣論原文就容易了。 現在看文:雖然說三士,但是上士道中也完全包含了下士道和中士道,沒有一點缺少。所以說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支分。接下來宗大師引馬鳴菩薩的《修世俗菩提心論》,這菩提心是大乘菩薩要修的,因此這個論是在講大乘行者的修行,論中說:「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無害是不殺,諦實是不妄語,與取是不盜,梵行是不淫,捨一切所執是酒戒,簡單的說就是執持「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及不酒),而它的範圍比五戒還廣。例如,五戒講「不殺」,馬明菩薩講「無害」,無害是不傷害有情,乃至不損惱有情,比不殺更加嚴格。

「捨一切所執」是酒戒,飲酒在世間法是可以的,但是佛法不允許,為什麼?因為酒會亂性,本來不會做的殺、盜、淫、妄,但一旦喝了酒失去理智就都會做了,所以佛陀制酒戒,這是必須遮的。若能執持這五種善行不犯,就能不墮三惡道,得人天善趣,這是「善趣行」(下士道)
   
雖然得到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進一步觀察,發現還是苦,    人到中有八苦、六苦、三苦,天道也是在輪迴之中,福報盡時還是要墮落。因此,要斷生死苦,必須修真實的道-戒、定、慧,斷除性罪和遮罪(性罪是佛法及世間法都不允許的,例如殺、盜;遮罪是世間法可以但佛法不允許,例如酒。),這樣去行持,此是「寂靜行」,就是出離行(中士道)。

修大乘道,一樣要修共下士及共中士,菩薩要通達空性(智慧),    要發菩提心(慈悲,廣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智慧-熟自佛法)四攝(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熟他有情),成就最殊勝的出離行,就是成佛(上士道)。
  
「由達諸法空」是講空性智慧把我們被綁在生死中的是煩惱,     煩惱是因為無明,無明是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什麼真相? 「無我」的這個真相,看不清楚無我,而執著有一個我(人我執、法我執)。其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佛法的智慧-空性正見,就是證無我慧。佛法講無我,不是沒有,師父講:「緣起有、自性空」,緣起、性空是一體的兩面,因為緣起,所以性空。「我」是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聚合體假名安立了一個我,這個我是因緣合和而成,就像一本書是幾張紙印了字裝訂在一起的,沒有一個實際上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也不是恆常不變的。當菩薩證得空性的那一剎那,我不見了,所有的煩惱都斷除了。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令其有果利」如果想發大乘的心,得到佛的心法,宗大師引《中觀心論》說:真正了解佛法的任何一個人,了解我們這個身體是不實在的、隨時會破滅的,要想辦法善巧地利用他,透過行利他,以上士夫行持六度四攝的修行,來累積資糧,改變等流,乃至跳出生死輪迴,讓這個不堅實的身體變成如須彌山般的堅   實,晝夜努力不懈地修行,不要讓它空空地浪費﹗

三、看影片:飄浮在水上的足球場
同學心得分享
「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在雨中奔跑。」起心動念很重要,這群孩子沒有任何資源,先有目標,然後動手做,才有機會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所以,有起心動念才能成就夢想。
    
文亞副班長提策:
這部片子讓我們看到發心的重要。這群孩子在外在條件幾乎完全不可能的情況下,由於發大心(佛初發心),克服環境條件等種種困難朝目標前進(中集資糧),終於夢想成真(最後現證圓滿正覺)。我們學佛也應該這樣,師父告訴我們學佛是為了成佛,但很多人對於發心成佛這件事,內心感到怯弱,覺得遙不可及而不敢發心!為利有情願成佛 似乎遙不可及,但只要目標確立後,還是從基礎的下士道一步一步往上走,以無限生命而言,終有一天會走到。

今天的課程主軸就是發心、發心!

、聽師父開示音檔(手抄第5P32L1P38L4
 問題討論:
 師父說,你了解了暇滿以後……,你絕對不願意去浪費,眼前一切
 時處,都要努力去修行,不要讓它空空地浪費。(手抄第5P 37L6

Q:學習廣論3年了,自己覺得有在修行嗎 ? 到底怎樣修,下手處在哪 ?

 同學心得分享
每當遇到境界的時候,觀察自己的心,看看是否符合經論和師父的教誡,做的不對的話就努力修改。

修行就是修改行為,心對境時,過去是跟著感受走,時而忍耐,時而不忍;現在比較會去想,我為什麼會遇到這種境?這要教導我什麼?也會去翻廣論找答案。這是跟過去相比不一樣的地方。

文亞副班長提策:「佛初發心,中集資糧」
其實大家不要把修行想得很難,比如,上師常會問大家:早上起來有沒有供燈、供水、供花呀?上師是不是在教我們修七支的禮敬支和供養支,這是不是集資糧?又比如,剛剛同學的分享,心對境時比對正法有時做到有時做不到,那麼做到了就隨喜,做不到就懺悔啊,這是不是在修隨喜、修懺悔?還有,我們每天聽廣論,前面的發心、後面的回向,以及正聽時的歡喜心,都是在修。我只是舉例,還有很多集資糧的方法,這個題目可以在群組共學時繼續討論下去,大家會發現修行不難!廣論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我們就依著廣論的道次第,先認得整個修行的整體次第-共下士、共中士及上士,目標是上士,下手處則是從下士道的法類修起。

六、歌曲欣賞:父女情深
愛要說出口,不須等到父親節母親節才說,平常就要說。對父母念
恩報恩,就是在練習發菩提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