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道總建立(五)
時間:2017/8/23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荷與葉
二、正行課程P.69L L10~P.70L L2
三、正行課程P.72L L3~P.73L 2
四、上師開示「淨塑活動~從我做起
五、母親的愛–愛見大悲
課程摘要
一、讚頌:荷與葉
其賢副班長提策﹕
個人的體會,荷葉象徵師父的悲智力,荷葉襯托著白荷,白荷依偎在荷葉中,後來荷與葉雖分開,但仍期盼著生生世世能再續弟子與師父的情緣。
駱班長上堂課曾提到,擔心大家三年來學習廣論漸走入文字相,對於這些文字覺得有一點太順了,順了以後不再思惟(看得順沒有用,要弄清楚它要我做些什麼)。 所以進課之前,請大家先看手抄稿第四冊P276LL5~P77LL1師父自述很多年前學法的體驗, 提策我們「平常我們的習慣總是在文字上面轉……這裡面有一點重要的概念,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指出來,應該自己了解,至少曉得我們自己無知,你有了這一點本錢,下面才有機會能夠修學佛法。這個行相指出來以後,反省一下:哎呀,對呀!我在文字上轉哪,真實的內容還不知道啊!你有了這個,就肯上進,去學了,否則覺得自己很懂道理,實際上在門外轉。」並藉著學法的公案提醒大家「自己原來一無所知 」。自認為是永遠的小學生才能夠修學佛法。
二、正行課程
入行論云〜故為生觀亦應修止(廣論P69LL4〜P71LL2)
駱班長引導與解析:
什麼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架構?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菩提道開宗明義就是發心成佛 ,假如學上士道者要成為一個大菩薩,一定要先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有兩個目標―為利眾生、願成佛。何者為手段何者為目的﹖可以說先成佛然後利益眾生;也可以說利益一切眾生最後成佛,兩者無二無別 ,佛是先利益一切眾生,後來成佛,成佛以後又利益一切眾生。但一定有一個開始,就是發願,叫願心,就是發願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道總建立第一個要發菩提心的大願―為利有情願成佛。
●「為利有情願成佛 」有何好處?
(一)、單從字面上就覺得很好:小乘利益自己,而我心量大﹐要利益很多有情,我姑且發心先從利益少數人再擴至多數人;那為何要成佛﹖因為佛有最高智慧。
(二)、經論較嚴謹,它說「為利有情願成佛」有兩大利益:
1.當你利益一切有情,生生世世會得到很多貴人的善緣協助,會很順利,這是眼前得好處。
2.願成佛,佛有大悲大智大力,能解決所有問題。
佛法將之歸納為發菩提心有兩大勝利: (1)增上生 (2)決定勝。
經論講的與我們想的是合在一起的。妙就是妙在我們學經論就一直念,而自己從來沒想過,當你有想過,你看經論時就會覺得:欸,祂這樣講有道理,跟我想的合,你就相信祂,否則你無法生起信。
「增上生」是一世比一世好,為什麼要一世比一世好﹖因為我怕墮落地獄、餓鬼、畜生,怎樣可以不去﹖要學共下士(皈依、業果),皈依就是相信佛,照著業果道理去做就會脫離三惡趣,例如十黑法千萬不要做,就不會墮落三惡趣,十白法照著做,就會得人天。你會怕就不會做,要怕到什麼程度呢﹖怕到連想到別人要掉下去你都會怕(推己及人的心念),所以一定要對三惡趣的苦產生很強烈的感覺,我就走入增上生。
共中士又告訴你人天不圓滿!(如天人看得到自己死後去哪裡,死前呈現五衰相,身色變為不可愛、身出汗、頭上花蔓枯萎、衣服垢染、不樂本座。)增上生要走到「決定勝」就一定要學共中士,但是不要停留在人天,怕會摔落,所以我要決定勝,所以要學習共中士道,要出離輪迴(此是決定勝的關鍵)。
所以,我們發的是菩提心,但學習時要從共下、共中至上士道。
●【發願菩提心】是走上大乘道的第一步,但發願菩提心不易,遇境即消失,所以發願菩提心有三個層次:
1﹒利益少部分有情
2.越來越擴大想要利益更多有情
3.要利益更多有情需要有慈悲、智慧、力量,碰到很多障礙時,就發心說我要成佛!只有成佛才能利益一切有情。
發了願菩提心要學習六度、行菩薩行,邊學邊做,待能力增強能夠利益較多人時,也會碰到許多障礙,此時就會發成佛的心,開始受持行心儀軌―受菩薩戒(與佛陀簽約),並繼續正式學習六度、行菩薩行,但較之前會產生千萬倍的效果,力量與誓願不斷加大,反之,作錯的罪過亦加大千萬倍,乃至墮落,受菩薩戒後根本罪不可犯,乃至小罪也不要犯。
【收攝】:
發大菩提願心「為利眾生 願成佛」並不容易,所以願菩提心有三個層次,在過程中實力增加後發願我要成佛,這時要學共下、共中。
因發菩提心的勝利為﹕
1.現前增上生(共下士,不墮落三惡趣)
2.畢竟決定勝(共中士,人天不圓滿要出離輪迴 ),了解這些共下、共中道理以後,要利益別人,開始學六度、行菩薩行,待利益眾生的能力更增強後,受菩薩戒(與佛陀簽約),繼續正式學六度、行菩薩行,走入大乘道。
●大乘道中有兩個學分:
1.福德學分(方便分)―為利眾生
2.智慧學分(智慧分)―願成佛
利益眾生是方便,也需智慧攝持,成佛是智慧,也需方便攝持,故兩者是無二無別、輾轉增上的。儘管廣行派主修方便分,深見派主修智慧分,這只是祖師大德外表顯現的,但體性上一定是兩者兼具,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說佛陀渡生死苦海有一雙翅膀,一為方便,一為智慧。
●六度如何分類 ?
1.按戒定慧來分: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定(禪定)、慧(般若)
2.按福德智慧來分: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禪定、般若),此處「禪定」前後重疊出現,一切好處都是止、觀而來。
●進入大地菩薩後有兩個選擇 [成佛有五十二位階,十性、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大地菩薩(初地到十地菩薩)是第41~50位階 大地菩薩可選擇顯教或密乘走上去]:
1.持續走顯教 (到大地菩薩之前要一大阿僧祇劫,大地菩薩到成佛還要兩大阿僧祇劫)
2.修學密乘分四部: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又稱有相瑜伽,就是俗諦(學業果),最後進入無相瑜伽,就是真諦(學空性)。上部(無上瑜伽部)學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進入圓滿即身成佛。
學密乘可以快速成佛,對密乘而言,上士道又稱為共上士,因為與顯教是共同的,是個基礎。講到此處道總的架構大概介紹完了。
【總收攝】
發願菩提心(願心)後就是要了解增上生、決定勝,先學習共下、共中;接著開始學上士,學習六度、行菩薩行,有一點經驗產生信心後發願成佛,與佛陀簽約受戒、行菩薩行(行心),又繼續學六度、行菩薩行;到大地菩薩以後,要學密乘就要另找師長(佛陀化現),以決定繼續走顯教上去或是密乘上去,密乘有下三部及上一部,下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所學是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上部(無上瑜伽部)所學是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將兩大阿僧祇劫縮小至極短快速成佛,厲害者一生成就(自性佛,是無法渡一切眾生的,需入娑婆世界利益一切眾生得到自性、他性圓滿的佛性)。這就是整個道總建立宗喀巴大師鋪設的整體次第。
三、正行課程
第二所為義者
〜又棄下品俱無成故(廣論P72LL3~P73L2)
駱班長解析:
【第二所為義者】建立三士道次第引導的目的、好處及功效:
【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若說共下、共中士道的種種法類﹐皆是上士道的前加行基礎,那何不直接擺到上士道就好,只需一個上士道就夠了,在上士道中將它的順序寫出來就好﹐何必再分別設立共下、共中這個名稱﹖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
把個別的共下、共中的名稱拿出來,有兩大的目的(好處):
【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l. 第一個好處「摧伏眾生的慢心」,增上我慢 (七慢之一)就是沒有達到,自己說達到丶沒有那麼厲害自己說厲害。宗大師很了解我們,他說如果不將個別的共下、共中名稱講出來,大眾就會說「我是大士、我是上士夫」,事實上,我的共下、共中之心(意樂)都沒有得到,然後就自稱我是大士夫,這個就是增上慢。
【二為廣義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2. 第二個好處「廣泛的饒益上中下士夫一切眾生的心」,為什麼呢?假如所引導的是上士或中士,本身也需希求得到增上生及解脫,故對於上士夫或中士夫而言,讓他修習共下(得到增上生)及共中(為得到解脫) 的法類,不但沒有過失,尚可產生功用效果;假如沒有共下、共中的法類﹐則無法引導下士夫(根性較差的人)從基礎開始學上去。
也就是如果他只想小學畢業,結果你的學制裡只有一個大學,他無時間與金錢來學習大學學科,又沒小學學科可學,結果讓他無所成就。
【收攝】
對一個上士夫來說要非常紮實的修學共下共中﹐當他面對下士夫時﹐能體會下士夫的心情﹐這樣就能確實的饒益他們﹐達到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目標﹐所以共下、共中到上士的法類一個都不能漏﹐這就是建立三士道次第引導的目的。
●為下堂課法師蒞臨本班帶領作道前基礎總結,班長引導同學如何思惟提問,向法師請益?
我們常說[不是你有問題,是我的問題],遇到任何境界時,不是境界有問題﹐不是對方有問題,那是誰的問題? 是我的問題。
為何是我的問題? 因為是我要面對問題,是我要解決這個問題,讓自己的心情變好、生活變好、未來更好,我的生命會更好,這才是我的問題,而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可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當我們面對境界時,卻沒有辦法理解沒有辦法生起,你很難想像!隨舉一例,「他打我,這件事情就是他錯,我哪裡有什麼問題!」他打我是他錯了,他錯了跟我有什麼關係﹖他打我這件事我該怎麼想怎麼做,我的生命會更好﹖這才是我的問題!
他承認錯誤,或不承認錯誤,對我有什麼幫助﹖就算讓對方認錯了,對我們的生命有何關係? 所以我們面對所有的境界時,我應該怎麼想怎麼做,我才會愈來愈好,才不會卡在這裡。這才能真正了解所謂的[不是你有問題,而是我的問題]。
【收攝】
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一直注意別人的過錯,結果自己身上一無所有,這就是我們生命的狀態,這是無明。
假如遇到境界,我們好好思考[我的問題],想清楚我該怎麼做﹐要起什麼心﹐這就是內明,所以我們把整個道次第共下所學的東西想清楚,你就會發現我生命當中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的方向必須調整的,面對所有的境界,要如何起心動念,讓我的心情會更好,讓我的未來會更好,讓我的智慧更高,這才是要思惟的。
廣論學了三年,自己生命裡面有哪些問題還沒有解答的,應該把握機會向法師請益。
四、上師開示「淨塑活動~從我做起」(淨塑影片)
●保護一切有情,拒絕用塑膠袋,不要拖延,不要懈怠,立刻不要再用塑膠袋。
五、母親的愛-愛見大悲
班長提策﹕
●佛法說母親的愛是「愛見大悲」,以大悲為前提,但這「愛」是迷失的愛、是貪婪的愛、是自私的愛、是要回報的愛;而其中的「見」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種種的想法與期望,這是見。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愛見大悲,這種愛反而造成孩子的不孝,因父母的發心不夠純正,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有種種缺失,結果孩子一步一步地離開父母,甚至走上歧途。其實真實的愛是需要智慧攝持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廣論,例如廣論裡面的一個理路―慈悲與智慧缺一不可,這點你要深信,就會發現,愛孩子是需要很有智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