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修習軌理(十六)
時間:2017/03/29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欣賞影片:曲家瑞:Make a difference, make a change! -
http://plus.104.com.tw/m/activity/e0f9ec1b-7409-45a2-aa43-d2312d6a2dbe
班長解析:
曲家瑞老師談到一件事情,到上海的那個學生,他三個月、四個月一直吐一直拉,結果他要回來,有一件事倒是很妙的,假如說一個地方沒有待到一定的時間,你就做出判斷這個地方不適合我,這個也言之過早。當你到一個地方的時候,你發現水土不服,痛苦不痛苦?痛苦。人碰到痛苦有什麼現象?人的身體會自動長出微血管,另外開出別的血路,這是誰的功力→癌細胞。癌細胞每碰到障礙的時候,他自動長出微血管,然後通到別的地方,讓它的細胞又得到滋潤,所以我們應該以癌為道。要知道痛苦的時候,只要蹲在那個地方,就會發展出新的解決之道,而這個新的解決之道,讓我們的智慧之門大開,絕對不要逃避,讓自己在這樣的痛苦之下,不停地四處的找尋其他的通路,把這件事情打通,打通了以後,這時後再看看這個環境好不好,因為你不斷的打通以後,確定這個環境不好才能夠更換,而這個時候更換,你已經跟原來不一樣了,你有了很多的技巧。這個片子告訴大家在企業界中如何擴充。
二、如樹應安住與十二緣起的關係
班長解析:
無明、行、識叫做“昨天”,名色、六處、觸、受是“今天”,愛、取、有是今天,生、老死是“明天”;生命是什麼,是昨天到今天,今天到明天。所有的生命現象就是這樣而已,也就是上個念頭到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到下一個念頭,生命就是這樣,所以十二緣起講的就是一個生命的現象。所以無明、行、識叫做“昨天”,名色、六處、觸、受叫做“今天”,昨天是因,今天就是果,愛、取、有是今天,生、老死是明天,愛、取、有是因,生、老死就是果;識稱為種子,無明、行就是我看不清楚以後,我起心動念,我就埋下了一個種子叫識種子,那麼我過去無限生命裡面,有太多事情看不清楚,我都不停地起心動念,所以我的識田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種子,種子很厲害,所有生命裡面最厲害的就是種子。
例如一棵蘋果樹,蘋果樹的一顆種子,它會生根,然後吸取土壤裡面的養份、水份、陽光,然後往上衝出來,變成一棵蘋果樹,蘋果樹開花結果產生很多蘋果,鳥兒吃了以後會吐渣子然後播種,所以一顆種子變成一棵蘋果樹,然後長出了很多的蘋果,每一顆蘋果裡面又有很多的種子,所以一個種子一下子變成好幾百顆,好幾千顆種子,種子只有一個功能產生更多的種子。所以無明、行、識,它說我的昨天所產生的影響力,就是產生無數個今天跟明天,而無數個今天跟明天都跟昨天要變成一模一樣。在種子的驅策下,天天都過得一模一樣,然後不知不覺就死了,所以十二因緣就是講這件事情。
十二因緣是講昨天到今天,今天到明天,在識種子的影響之下,完全一樣的。這個識種子是一個心識的能量,它沒有辦法吸收物質界的東西,所以它要跟受精卵結合成為名色,我們世間的種子必須要有世間的形體,所以本來這個識它只是個心靈上的東西,它本身沒辦法跟物質界結合,所以它必須先變成一個物質界的種子,所以識是心靈種子,名色是物質界種子,這個名色怎麼來的,這個心靈找一個受經卵結合,這個受精卵結合以後,你看這個胚胎馬上長出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這個六根其中有一個身就像樹幹一樣,然後觸是幹什麼,要跟外面接觸,這個六根為什麼要跟外面接觸,吸收養分,吸收養分以後會產生感受,這個感受是一個等流叫感受等流,感受等流有一個雙胞胎叫造作等流,什麼叫雙胞胎,它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就是要你產生跟以前一樣的行為,造作等流就是愛、取。
這個造作等流就是煩惱,就是愛、取;愛、取做什麼,就是滋潤種子,這個愛取不斷的滋潤這個原來的識,這個識現在已變成一棵大樹了,它藉著外面的接觸,產生感受以後,產生過去一樣的造作,同樣的一個行為,然後在反饋這個識,產生一堆的種子叫做有,有什麼?有生有老死,老死是不是苦啊,生死叫輪迴,所以它這個愛取造作等流,接著這個領受等流產生無限的生命,無限的痛苦,無限的輪迴。這就是十二因緣,整個生命就是一個識心而已,被識所控制。那怎麼辦呢?上師說如樹應安住,我這顆識種子長出來,今生的我是棵樹,它有六根,可是他說我們人很笨,人的這棵樹有感受,所以有愛取,世間的樹有感受沒愛取,如樹應安住講這顆識種子,利用種子的功能長大吸取外面的養分,產生更多的種子,我們要像樹一樣,在受和愛取之間把它斷掉,所以上師說,先發現自己的煩惱,看到自己什麼地方過不去的,要把它止住,就是止住受跟愛取之間的連接,因為造作等流跟領受等流兩人是雙胞胎連在一起,可是植物都沒有這種現象,上師要我們效仿自然界的這些東西,對於自然界所有的果相,不要立即反應,要想清楚怎麼把這個受跟愛取斷掉,他說不要太相信那個受,用智慧來評斷,也會發現這個感受不是那麼真實。
如樹應安住特別講“受”,這個“受”有一個特色,它是狹隘的,比較膚淺的,很難共享的,這個受的本質是我執。這個受因為受無明所控制,所以它的本質是我執。所以它是我的感受,造成我的行為,它是非常狹隘的沒辦法轉圜的,可是用智慧、慈悲來看這個受的時候,愛取就改變了,愛取就變成善法欲,就是善心善念,這時無明就變成智慧了,然後行就變成精進行;這時候有就不是有生、老死了,有增上生,就改變了。這叫做如樹應安住,它的關鍵是受,然後把它止住。
三、正行課程:
(一)廣論P52L9~P53L8「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二)白話消文請從14秋316班部落格http://bw14autumn316.blogspot.tw/進入閱讀
(三)班長解析
此「修」指觀察修,這一段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就是在講現在我要破除對於觀察修這個儀軌一些錯誤的執著。邪是錯誤,執是執著。為什麼這個修專門講觀察修呢?因為整本廣論主要談的內容是觀察修,所以宗大師說,一般的人對於觀察修這個東西有一些錯誤的執著,我要破除它。
首先他講這個錯誤執著的根源。根源是心,是一個見解。當你談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個談根源,第二個談現象。比如說這個人跟他哥哥吵架,根源是什麼呢?根源是爸爸有一塊地給了哥哥沒有給弟弟,這叫根源,然後你看到表象就是他處處地方跟哥哥作對。所以我們在探討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件事情要先看它的根源是什麼,看完根源以後看外表的相狀是什麼。先講根源:他說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聖言就是經,釋就是論。心沒有承許這個經論諸大教典就是眼前修行的精要,他說我現在要破除你對於觀察修一些錯誤的執著,首先我先講那個根源是你的心沒有承許經論的教典,就是你眼前修行的精要,你會這樣說。會這樣說是相還是心?是相。所以你不曉得經論是修行的精要的人會這樣說,說正修的時候,不要對境界數數觀察,應該止修,他說你要以觀慧不停地觀察,聞思的時候才要這樣,這句話就義理上來講,他說你心啊不承許經論啊是修行精要的人,會說修行不要看經論,止修就可以了。
什麼時候看經論觀察思惟?聽聞思惟的時候。可是修行的時候只要止修,就是修定。正修道時,就是正式修行,不需要對於你的境界不停不停地觀察,只要止修;他說用觀慧不停地觀察,是聞思的時候。所以他說,思惟觀察是聞思,那修行呢?只要止修。他心中不承許這個經論是修行的精要,他講出來的話是修行不要經論,他說這個經論是用來聽的,聽了以後要來思惟的,那修行呢?只要止修,止修就是修定,不應該觀察思惟。他骨子裏頭不知道修行的綱要精要,如果承許經論是修行的精要,那你修行是修經論的內容,然而他說經論是用來聽聞思惟的,修行不是那樣,修行應該是坐在那邊心不要動。他有原因。而且有很大的原因。
「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
這個「分別」是思惟觀察。他說思惟觀察是有相的執著,你思惟觀察要不要觀察一個境界?要,你要針對一個東西思惟觀察,所以它是一個有相的執著。他說於正等覺為障碍故,正等覺是佛果,佛果基本上是不分別的。他說正等覺是不分別的,那麼一個不分別的東西怎麼會經由你這個有分別的而得到呢,這不同質。他說你這個思惟觀察是有相的執著,而對於一個佛果是不分別的,而顯然這個思惟觀察是障礙,對於佛果是有障礙的。他講的有他的道理,那要怎麼駁斥他?第一個,先由定義來駁斥,宗大師先把聞思定義為修,也是由經論來證成。第二個,以次第來駁斥,在我們聞思的階段,它是修的前行,有聞才有聞慧,有聞慧才有思,有思才有思慧,有思慧才有修,有修才有修所成慧,所以它擺出一個次第以後,就會說那你修哪來的?是從思所成慧來的,那換句話說你既然是思所成慧的話,假如沒有思惟觀察的思所成慧,那修什麼呢,這就駁斥他。就有兩個方法駁斥,第一個方法-定義,你的定義不對,第二個就次第來講,次第不對,這裡面就又出現第二個問題了,剛剛講的說思惟觀察是分別,佛果是不分別,這句話你怎麼反駁呢?舉個例,佛果是要渡一個生死大河,因為要過河需要一艘船,這個船你可以稱它為思惟分別,當我過了這河以後,我還要不要背著這個船,我就把這個船丟掉了,所以我過了河以後成了佛果的時候,沒有思惟分別了,請問這個思惟分別有錯嗎?沒有,它是一個必然的工具。總結,第一講定義,聞思都是修,第二個是說次第,修必須由聞到思到修,你沒有聞思就沒有修就是這樣子。那第三個他說思惟觀察這個工具在我們聞思的時候是需要的,修的時候也需要,只是到佛果的時候才丟掉。因為它已經任運而生,它也不是不思惟觀察,它叫一切智,這個智慧到達一個程度的時候,它有思惟你看起來沒思惟。
所以,首先要確定別人的立論是什麼,這個錯誤的立論的人是很厲害的,否則不會幾千年來仍受這錯誤的干擾。比如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先用種種的好處勾引你,最後走入佛的智慧,走入佛陀的智慧之前要把欲一項一項的丟掉。所有在學習過程之中我們講的都是權宜之說,到最後的時候,你真實學上去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會慢慢推翻掉乃至於丟掉,這是為什麼破邪執很難的原因,因為破邪執會把最後的境界跟我們現在學習的境界兩個境界混為一談,所以你就會覺得說好像是這樣、好像是那樣。比如說剛剛講說佛不執著,但我為什麼要那麼執著不停的思惟觀察,思惟觀察就是執著,思惟觀察怎麼是執著呢?誰在思惟觀察?我,你慢慢就會想到不是佛在思惟觀察,是我在思惟觀察,是不是執著,原來思惟觀察的那顆心都是我的心,原來還在執著上呢!
思惟觀察它是一個工具,前面需要它,後面又不需要它,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可是還是要注意這個工具還是有瑕疵的,因為還是我的心在觀察,我的心即使用到的是外界的這個法,是誰解讀這個法的?我的心,即使師長的教誡,誰解讀師長的教誡的?我的心,所以一定要記得我們的思惟觀察是有相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