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聽聞軌理(十)
時間:2015/12/16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一、前言: 珍惜身邊所有
最近的感冒非常非常的嚴重,尤其是咳嗽,一不小心就會感染到肺炎,所以大家一定要保重身體。其實所有的法都是有護生的功用,只要把心念提起,時時刻刻提策自己的意念,只要心念提升,就比較不會被傷害,身體也會明顯地較健康。
記得師父晚年時病得很重,每每剛開始上座講法時,身體外表及聲音都明顯虛弱,但當師父心力提起時,因為一心想要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心量隨之變大,聲量也隨之變強。環境與我們人心變化都是息息相關,因為氣候、疾病也是這樣,這都與我們人心有關,所以心力一定要提起來,一心一意向上、提正法,這樣精、氣、力就可以抵抗惡劣的環境、錯誤的言論及種種疾病侵擾。
二、複習: 病想(六想). 正知見. 我慢. 法相.
1.病想(六想):
(1).自如病想 (2).法師如醫想 (3).教誡起藥品想
(4).殷重修起療病想 (5).如來起善士想 (6).正法理起久住想
駱班長提策:
在學習佛法時,一定要承許,有很多很多面向,自己的認知是有錯誤的,理解是很少的,聽法時要有如病人般,我要盡量的聽法,每一句話都是對我有幫助的,所以一個人有【病想】就是這個意思。
舉例而言,假如說我的話是對的,他是錯的,那你遇到對方講出與你相反的話題時,你會如何回應?
馬凱老師說:
1.讚許對方(其實這樣想法很好,承許對方)。
2.要以非常感恩的心對待他。
3.對他的話做補充(這內容很有道理,我有想到與你的話題很相似,我試著努力與供養大家,可以利益大家)。
4.反饋自心(我今天與他對話當中,在我平常對一件事的說理與講說過程是不是那裡有不圓滿的地方,因為這件事而我得到了改進)。
所以【自如病想】,並非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永遠學習及心態的問題,假如我們做一個一生學習的人,就是要時時刻刻自住如病想;一切時處面對一切人,你都可以把對方當作醫生、老師,與他學習,而他所說的話都會在你心中反覆思惟,成為你的良藥。
這時候的思惟架構更完整、健康、善良,這個叫做【療病想】。此時會發現眾生都是佛菩薩來攝授我的善知識,這樣佛法就可以常久住世;所有都是要由病想開始,我都比他差,他都是要來利益我的醫生、老師,都是要來幫助我的,他開的藥、講的法都是為我好。我要在身、心上反饋自己,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心性,使得更增上;這時候你就會覺得佛菩薩是無所不在、化成種種的眾生,來示現在你面前,這個就是善知識,這樣正法就可以久住。
2. 正知見:
修學佛法的兩大條件:
(1) 正知見 (反觀自心) (2) 精進行 (勇悍為相)
駱班長提策:
正知見就是不停的聽聞,反饋自心,就是不停的觀察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對於這個見解,心的行相是什麼? 這個行相與對方對立、責怪對方這都是錯的。假使你的心是生氣,那是錯的,那心要如何呢?
當我聽到任何的佛法都是對的,他是要幫助我的,而我對於每件事情的認知是有錯誤的,我要非常的歡喜,不要有任何的煩惱心,接受別人給我種種好的建議,這個叫做【正知見】,要靠反觀自心;而這件事情要不停的做,叫做【精進行】;得到了正知見,就要精進行,這樣不停不停反覆、反覆地串習,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如此,兩個輾轉不斷、不斷的向上。
3. 我慢:
(1)我執最明顯的外在行相。
(2)我高、你低。 我對、你錯。
(3)處處地方以我為中心。
駱班長提策:
我慢就是我執的外再行相,總覺得處處以自己為中心,這種自我的執著,在任何地方只看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或自己的見解,這個叫做【我執】;我執最明顯的外在行相,就是傲慢相,叫做【我慢】;傲慢得不到就是自卑,我慢本質包含了驕傲與自卑,是一種我執,自我的執著,是在外最明顯的行相,不只是你高、我低、你對、我錯,整體的本質就是我是最重要的。與人溝通時,其實你只要肯定他,他的我慢就會降低,所以就是要讚許他,把我慢拉下來後,才有辦法溝通,而我慢的背後有一個我見,就是有我的見解,以及有我的情緒。
當有對立時,就會出現貪、瞋、癡,這種粗重的情緒,所以能夠將他的慢心降下來,才能夠看到他的見解,當看到他的見解後,才能夠說服他,進而才能進行有效溝通;所以我執最外面的表相,是我慢,所以人人都須要別人恭敬。當對方的慢心降下後,針對於他的見解慢慢進行了解,情緒壓下後,就可以進行溝通及交流。
4. 法相:
(1)法理在我們心中顯現的行相。
(2)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之一。
(3)要在對境時,從自己心相中去比對去認識。
(4)初機學法要從認識法相開始。
四、廣論: P1818L03 於所教誡 ~ P18L04 而致損壞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於說法師,
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
而致損壞。
對於善知識的教誡要當作藥品想。就像病人對於其醫師所開的藥品,特別珍
惜、愛重。對於說法法師,所說的教授乃至於日常的教誡,了解其重要性之
後,應多努力修習,好好重視珍愛執持,不可隨便因為忘念等事,進而損壞
珍貴法藥。
駱班長提策:
教誡起藥品想,就好像病人,對於醫生開的藥起了非常的珍愛,對於說法的法師所說的教授乃至於日常種種的教誡該如何做,會看到其重要性,然後會非常努力地把這個教誡珍愛執持,照著去做,絕對不會隨便忘記,而使得自己所得的法有所損壞、破害甚或浪費掉。
〔教授〕就是談一個佛法的內涵(經論、法的大綱),
〔教誡〕就是日常生活裡,對於這個事要如何做及很多的細節,指正我們要如何
做。
這些都是治療我們煩惱大病的,要把它珍愛執持起來。
五、師父開示手抄第2冊 P85L08 ~ P88L07
駱班長提策:
佛跟醫生一樣,只是佛是將祂悟證的法告訴我們,如理行持,理論與行持都是如此;醫生也是這樣,告訴你病、給你藥,你要是不吃藥,病不會好,都要照著做;佛是如理的把祂悟證的法告訴你,你如法行持,佛是如理的(法理),善知識給你法會按照你的根性(契機、眾生的根性)來攝受你。
如理不但是要適合佛法的內容,還要適合這個病人(學生),及他本身的狀態。必須學生接納你,吸收你所告訴他的東西,這個叫做【如理】。
佛把祂悟證的法告訴你,他必須將真正有的東西告訴你,不可以一知半解的告訴你,佛不是傳聲筒,所以說,說法師有兩種:
1.叫做佛。(佛自己親自證得,祂是本身將所有法的內涵都是親自證得後才說法)
2.教學相長。(例如我們現在的班長、副班長,是沒有證得,而是將師父的法整理、消化與大家分享)
這樣的分享有何好處呢?因為是一知半解的,而你在此得到法也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你對這個法就不會有傲慢心,你對於這個法會有希求,如此大家都會進步。只要你有心學,就算上面的人再差,你都會進步的。所以效學的心,是成長的關鍵。我們要了解佛是如理的。證悟才能告訴我們;廣論班是互相研討,這時讓我們的傲慢心放低,要我們的學習心提高,這樣就能一步一步學上去。
佛有兩個大特色:
1.大慈大悲: 要救渡一切。 2. 大智慧: 要了知一切。
3.力量: 能做一切能承辦一切。(大力)。
這是佛陀的三個大功用→悲、智、力。
佛沒辦法把我們轉化成佛,只能告訴我們如何成佛,要我們「如理」的去行持,所以我們要照著佛所說的法,完全按照法理去做;真正的關鍵是:佛祂能夠告訴我們,我們照著去做,這是唯一的辦法。
佛與醫生一樣,他告訴我們的教誡,我們要努力,這才是我們珍愛執著之處,所以珍愛執著是對於醫師所開的藥,或對於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法要認真去做,我們不應該珍愛執著這個「我」,這個「我」不行,不執著這個「見」,不應該執著這個情,要執著這個法,這樣做就對的。為何師父說:「我」這個不行呀!「我」,因為我不想、我害怕、怕丟臉、怕傷身體,有很多的念頭是在保護這個「我」,這背後的見解是「我」學不來,這心裡的雜念是很快的,見解還有面子問題,這都是珍愛「我」、執著「我」的見解。
那要靠什麼把這個「我」拔除呢?是要靠我們執著珍愛的法,回歸到這個法,看到自己的情緒與見解要如何改。
無明大病:
這是一切病的根本所在,是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認識的,我們的病就是無明大病。
何謂無明大病?是我們無始以來都在煩惱中(我對事情真相看不清楚、都被愚癡覆蓋著)及錯誤顛倒裡。
一個無明煩惱的人有何徵兆?煩惱厚重、看不清真相,好像是瞎子、聾子一樣。他們一出生時,不知道自己是瞎子及聾子,當別人告訴他的時候才知道的,可是他聽不到、看不到,要如何證明?他又如何學習?這都是非常困難的。
第一件事是必須要有人愛他,因為他像個棄嬰,需要一個非常愛他的人,靠著人與人之間的觸覺,然後對這人產生了信賴,願意跟著他學習,所傳遞給他的,他可以接受。當我們的師長想要教導我們,讓我們真實得到利益,我們自己做不到時,就發現自己有一些問題,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為何我學習不上去?因為我對很多生命的真相是模糊的,我是靠什麼?靠一個真正愛我們的人,他牽著我的手,讓我去摸索一些東西,是不斷不斷體會與溝通的感覺。
所以真正我們去接受法時,對於這個人的給與要覺得是安全的,對他要充分的信任,要能感受他的愛。我們學習善知識的法,要相信善知識是要幫助我們,因為我確信,溝通就成立。打開心的第一要件是要接受他的愛,久了就會慢慢了解,剛開始是摸索的,就好像我們現在就是摸索的,一個帶二個、大家帶著大家,師長又帶著我們慢慢一步一步上去。
在無明大病裡要相信師長是要帶著我們走上增上生,如果對於師長的法沒有信心的話,這無明大病是無法救的。
六、廣論經文: P18L05 於殷重修〜 P18L07而為究竟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
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 殷 重而起修習,
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把殷重修行當作治療自己的煩惱大病者。就好像生病的人,明白自己若不按
時服用醫生所開的藥,病則不能痊癒,即應按時服用。
對於說法法師所說教授,若不照著修習,就不能摧伏貪等煩惱,則應不停的
殷重修習,不應該不修,只愛多積集各種法類文字,而以為這就是佛法。
駱班長提策:
把殷重修當作是治疾病,好像一個人,生病後了解,如果不服醫生配給他的藥,病就不會好,所以就服用了。
我們對於說法的法師所講的教授,假如我們不修行,就會有貪、瞋、癡三毒大病,所以會很殷重的來修行,不要無修,只是喜歡累積種種文字,認為佛法就是談名相,這是非常可惜的。
駱班長提策: 師父手抄稿第二冊 P88
我們現在生病,找到醫生並得到醫生開的藥,在世間上知道吃藥治病,出世間是法師開的法藥照著去做,這才是真正修行;所以修行是什麼東西?是修心。吃藥是治療身體,我們對身體的疾病比較容易了解,對於心靈上的疾病是不熟悉的,還不重視。
當知道自己很生氣時,會去看醫生嗎?(不會) 因為醫生不治生氣!法師、佛法可以治療。如果我煩惱重、心思重、念頭很多-,要多修佛法或找個宗教讓“心”平靜。
平常我們只重視身體,忽略了心靈上的疾病,這毒害太深了。要重視心靈,找法來修行,修自己心理煩惱病,找到好的善知識來修,就不會有障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