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十一)

課程:親近善知識(十一)
時間:2016/06/08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班長提策:
大乘皈依發心重要性
因我們時刻都丟不開“我”,利益別人是我們骨子裡極不習慣的事,常緣念大乘皈依發心,能提醒我們,所有功德都來自於利益別人。

提升營聞法的勝利
上師的法全都能用在生活上,聽其理路,了解其如何思惟,步步深入,再看法師又是如何消化給我們。如此聽一座法可比得上兩三個月學習廣論的收穫。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哪怕學到一座法就能增加此生快樂幾個百分比都是太難得的事。讓自己快樂百分比提高的方法世間沒有,只有靠對境時因正法智慧增加,而能游刃有餘地應對境界,才是唯一得到真正喜樂增加快樂的方式。但我們卻不願走這條路,總認為我知道如何增加自己的快樂,懂得如何安排最好,而不學法,這很可惜。過去的人可能要走十幾年的路才能聽一座法,而現在有很便利的交通,不去太可惜。過去上師教誡教授要十年以上的學員才能聽到,後來開放五年以上,現在是一年以上就可參加。但方便出下流,凡夫得來太易時,就不會以法原本該有的高貴規格去看待法,在抉擇上易把法看得太輕忽。

上週習題研討:手抄第二冊 P260 L4~L10
Q:為何 師父認為「說修學佛法在你的心的人」往往不懂佛法?

班長解析:
或許有同學會覺得題目有點難,就會較少發言。沒發言沒關係,只要想過就有用,最怕大家完全沒思惟過。只要有想過,上課時再藉由討論幫各位消化一下必有所得。本次重點之一要讓大家學習如何跟隨師父的心看手抄。我們目前學法的關鍵不是求多,而是要在許多細節中思惟辨明,能用在身心上就會很有幫助。先慢慢看懂一小段手抄,一點一點懂起來 就會明白師父的想法。

師父前兩頁所提孔子肉不正不食,墨磨的平整,書頁折的齊,種種要求規矩的行為,都是正法喻,但卻一下子跳到大家會說"修學佛法在你的心"。師父起頭必是要對治我們的心態,此處轉折關鍵,是他明白眾生聽到別人談對境該如何做時,心裡會出現不需要這樣啦,重要的是心意的這種雜音。為了破除我們的邪見,師父先開始對佛法的心做定義,其非物質的心臟,也非哲學中純理論的心。佛法講的是識心,識如何來的,六根遇六境,產生六識,六識是心識的主體,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此三事和合觸講的是因緣所生法,就因為識心是隨境而起,有一個境,有一念心,有心也必有相對的境,心和境分不開,一個人心正的話,那境界顯現出來就會是正,所以要求規矩行為的三例講得其實都是心,而不是境。古時師長藉外在境界磨練弟子的心走入正的狀態,是因為明白境是磨鍊心的唯一辦法。而我們連心是什麼都不曉得,世智聰辯自以為是,才會說出修學佛法在心這種可笑的話。

學員Q:此似乎和儒家講修身從正心誠意開始是一致的?
班長解析:儒家所講和佛法一樣,正心誠意,表現出的是外表的境,本質都是修心。

學員Q: 「修學佛法在你的心」 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班長解析:同樣字句出自不同人口中意義不同。對要求規矩行為的感想是「欸,修學佛法在你的心」的人,明顯是完全不懂佛法,這句話出自其口就是錯的。但若出自真懂佛法之人就是對的。

手抄第二冊 P264 LL2「雖能正住〜不耽誤自己啊!」 16A 2533 ~ 16B 0205

Q:師父為何會提到「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呢? 一隻狗看到影子叫,其它狗跟著叫起來,他認為我們心裡的什麼地方和這相狀一樣?
班長解析:人家說金剛經好,我在經過各種對他個人的判斷下跟著去讀了。事實上我和他的思惟觀察都缺乏根本依據,就不是具慧的正法。思惟觀察要有正法為依據才叫作具慧,假如以相似道為根據,就是無明惡法。我們若只是一般的思惟觀察,乃至於說金剛經好的人是真有其感想,但重點是兩者若皆無正法攝持,他就是吠影,我跟著起舞就是吠聲。師父是以此例說明具慧的重要性,世間以為的智慧是很會想、會判斷,但就佛法標準而言,都是捕風捉影。也就是包括這個勸讀金剛經,和後面一窩蜂跟著讀的,其實都是無明。這也是人為何很難脫離無明的主因之一。

Q:
手抄第二冊  P267 L2 「後得智」的意思?
班長解析:「根本智」是指空性。在根本智的空性上了解一切事的緣起法,叫「後得智」。因此後得智的緣起,比空性來的深。有空性智慧能理解法,但要了解所有眾生的緣起相,還是非常困難。經論上大阿羅漢和聲聞眾請問佛時,都是在問緣起,因其具有空性智慧,在學後得智,對緣起轉悟後走大乘,要學會看懂眾生一切緣起,才能幫助有情。

Q:師父在P267第一段的講法中,「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有兩種狀態,一種比畜牲差,另一種是大菩薩,其關鍵為何?
班長解析:就名稱來說P267 L3的大乘是一種果相,為佛果位。是因對空性乃至緣起法都已證得,清楚一切法因緣,是佛智慧。P267 L4的「愛怎麼辦就怎麼辦」是P266 L5提到的「隨智聰辯」,世人隨自以為是的想法決定所為的相狀。世智聰辯的本質是在無明狀態中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和佛陀證得解脫的愛怎麼辦就怎麼辦是完全兩回事。

再回頭看P266 L2 師父同樣提到我們隨順習慣,愛怎麼辦就怎麼辦的這段,隨順習慣講得就是我們等流果中的造作等流(真等流)L4師承正解就是正法必由老師從其傳承來告訴我們正法內容。但我們往往自己看了幾部經,配合等流習性,按世間文義,依世智聰辯斷章取義來解經,還覺得懂了,結果就是完了。

P266 L6 師父為何突然講到真正修學佛法一定是戒?
班長解析:戒的關鍵是制伏習氣,也就是調伏我們的造作等流,因其相狀是觸境即昏,隨境而轉。我們自以為在思惟觀察,其實是隨著原本無明習氣在轉,因此在對境時必須要有正法出現來遮止。面對境界時出現的正法就叫戒法,告訴我們對境時該如何做,以戒阻擋對境時的所有感受,做到如佛陀所教而得樂果。但對境時要出現正法極困難,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戒法,每個境界都有其相對戒法,所以對到每個境時,戒法升起依之而行,較粗的煩惱用戒,較細的用定來遮止。能習慣如此比對後,思惟觀察就脫離輪迴無明的控制而走上還滅之路,到慧時就看到了佛法的無自性,無自性得空性就能真正不動,也就是P265LL3說的「了不動心」。因為明白一切境皆因緣所生都不能自主,皆無自性,所以不會怪任何有情,因其都是習性的奴隸,問題在於主宰的習性。能見到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無自性後,就能了不動心,對境不起貪嗔痴。

Q: 師父P265第二段所舉的人,原來覺得佛法好,但後來又跑掉了。 這人在入寺之前是想什麼,後來又是因何而走?
班長解析:之前因相似法以為佛法是不要分別圓融自在。但金剛經所講不要執著分別,非是世俗的不分別,而是證空性到達定量的不分別,他根本不懂,以世俗的觀點,用自己的習氣來學習修行,當然樣樣不對胃口,不圓融又不自在。而我們今日坐在此聽法是否心中也是充滿這樣的相似道呢?藉此段慢慢體會 師父的法和喻,對經論乃至於 師父手抄,慢慢聽慢慢想,每一件事都是在講我們的心,都是愈想愈聽愈有意思。我們一向自以為聰明,以為自己最知道什麼最好最對,到聽法之處意見一堆,全是符順自己習性。要學到智慧,才能改變自己身心。

「是諸堪為尊重 ~ 退失廣大義利。」(廣論P29 L2~L4)
-能。-弟子的條件,也就是法器。能被老師一步步引導走上去的所有弟子條件,我應觀察自己是否具備。假如非常完整的具備種種條件,應修歡慰。此處最重要的乃此字。假如具備了我應開心,但此處卻說修開心。因緣-弟子種種條件。若不具備,就要造因。還是一樣加一個修,不具備就要修弟子德相的因。所以做一個弟子一定要了知能依止善知識的種種條件。做弟子要找老師的第一件事,先要反身自問,我是否具備做弟子種種條件。假如連做弟子需要什麼德相都不知道,則不覺察,便會什麼都不知。因為連自己起碼該有的條件都不知,怎會知道老師是好是壞,講的法是對是錯,如何學都不會知道,就不會有覺察醒覺的能力,不知自己其實都自以為是地在修行,如此就會失去所有利益。

此段消文非是白話的消文,而是在義理內容的消化,這是兩種消文的層次。白話消文看懂不難,真正要理解的是任何學習的人永遠要要看清我是誰。

問題討論:
一、是我需要公司,還是公司需要我?
二、是我需要同行部屬,還是同行部屬需要我?

班長:一個人若認為公司需要我,此心態會讓他在公司表現出什麼行為?
首先,聽問題時要練習問題若和原來所想不同而能回答,表示能捨掉我原來的思惟,進入真正人家要我走入的思惟。因此要專心聽題目,從題目來回答,以後開會時就能真正聽到別人所想,然後心裡能立刻啟動,我要怎麼幫忙他,而非念頭中都是我的東西。
大部分覺得公司需要我的人,事實上有著我對公司很重要,很有貢獻的心態,是以自己為主,而非公司,因此不順利時,就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地走人。若覺得公司需要我,就會很努力的人,雖應該隨喜自己的善根,但要注意也可能因公司沒重用而沮喪,最後還是走人。若是我需要公司的價值觀,公司和我共存共榮,就會用觀功念恩的方向去理解和我見解的不同,以及願意解決面對各種問題。
從公司的營運來看,雖然高階主管動得很大,但基層的人不動,老闆做決策走得穩,此家公司營運方向整體上很厲害。假如高階主管不動,都是基層一直在流動,那這家公司前途堪慮。因高階主管最易有公司需要我的想法,以自己而非公司為主,不會惜才關懷下屬,不易接納別人意見,很難成長。只有在認為我需要公司,以與公司共存共榮為前提時,才會配合公司,留才育才。因此無論是老闆還是員工,都要記得我需要公司,才會思考產生種種如何配合上司下屬的哲學,真正幫助公司成長。

班長:為何從廣論P29第二段的這兩行,提出以上的問題呢?
這兩行在講弟子相,做為一個學生的條件,本質的信念,就是我需要老師,不是老師需要我。因為是我急切地需要老師,老師才會出現,因此若具弟子條件的話我當然該歡喜,並且要讓此歡喜心不停加強起來。假如不具備,我就要努力修這個能得老師學法的因。若不能了解這個條件,覺得是老師需要我的話,那就是連自己究竟是在做什麼都不知,自然就談不上佛法的任何利益。此二行是老師相和弟子相的結語,讓我們了解何為依師的根本,若是誰需要誰都搞不清楚,要如何依師。

我需要佛法,我需要 師父,所以無論如何艱難我都堅持在此學習,才會真實地安住於此,不會喪失廣大利益。同樣地以此推想到家庭,公司,團體,社會,在公司就職,或擁有一家公司,若是覺得公司需要我,之後就會發現自己莫明地容易流離失所,這其實都是心念根本上的問題。我需要的念頭,會讓我們珍惜愛護身邊所有的人,條件,環境,對其修信念恩,觀功念恩,這樣同時也產生了依止法。

在公司,家庭,團體當義工等各環境中常會有不如意的狀況,藉由討論慢慢釐清為何心裡會有這種雜七雜八的問題,抱怨等等,會發現其實是因為我們骨子裡覺得是他人需要我。切記是我需要,此時易走入很好的妥協合作的境界。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不具足怎麼辦呢」(手抄第二冊P278LL5P280LL3 16B 25332719)
班長解析:P280 L2~L6哪怕已具足弟子相,但以為已經有了而不修,心中沒有修隨喜的念頭,其實時刻都在投反對票,因為只要不修都是在無明的狀態,就是在造地獄惡鬼畜牲的念頭。沒有修這個字時,思惟觀察還是隨無明轉。廣論 P45 L6解釋修,所言修者,謂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什麼是修呢? 數數在善所緣上,什麼是善所緣呢,善所緣就是正法,修時就是有正法在心的思惟觀察,而且要不斷地保護自己的心處於正法的思惟觀察中。所以沒有修時就沒有正法,沒有正法就是被無明包圍的狀態,就是念念在投三惡趣的票。而隨喜是對自他行為感到歡喜,這其中包含兩件事,第一,觀功念恩,第二,發願效行。看到別人的好,我以後也想要像他一樣。因此 師父說隨喜有兩大功德,其一是P279 LL4隨喜時你現在的心就跟法相應,其二在P279最後一段,發願以後要做到,讓善行正法的力量不斷加強,所以隨喜是最好累積增長功德的方法。

班長提策觀功念恩、善行小點滴的重要:

藉此分享,我們會發現週圍的同行是如此善良,如此會加強自己繼續在班級中和大家一起學法的心力。假如始終把旁人當過客,對班級沒有歸屬感,就不會覺得需要這個班級,而易離開。因此觀功念恩、善行小點滴是能緊跟著 師父上師學法的最勝法門,是不脫班的最佳黏著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