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解脫正道(三)/入大乘門(一)
時間:2015/6/10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1.
遠離 知足 以法喜樂 存活寢臥 念念利他
2.
學寶貴三學
3.
影片欣賞:原來生命是可以活得這樣精采
4.
戒,由小地方做起
5.
持戒=知福 惜福 在造福
6.
經論→佛之教理(心)(法)
7.
戒,四犯因
8. 影片欣賞:人生不是馬拉松(行苦)
9.
思業果是真教授
10. 鬥煩惱,戒方能清淨
11. 入大乘門
12. 影片欣賞:10元自助餐 莊朱玉女阿嬤
課程摘要:
一、讚頌 —佛面猶如淨滿月
佛面猶如淨滿月 亦如千日放光明 目淨脩廣若青蓮 齒白齊密猶珂雪
佛德無邊如大海 無限妙寶積其中 智慧德水鎮恒盈 百千勝定咸充滿
足下輪相皆嚴飾 轂輞千輻悉齊平 手足縵網遍莊嚴 猶如鵝王相具足
佛身光曜等金山 清淨殊特無倫匹 亦如妙高功德滿 故我稽首佛山王
相好如空不可測 逾於千月放光明 皆如焰幻不思議 故我稽首心無著
故我稽首心無著 出自《金光明最勝王經》
二. 正行
1)
遠離 知足
以法喜樂 存活寢臥
念念利他
瓊華副班長:所謂的遠離就是遠離我們那些原來很奢華、很不好的壞習慣或習性,走入一個非常知足安樂的狀態裡面。
駱班長:這個Slide就是修行兩個字,修行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原來熟悉的生命裡面,它是一種很煩惱的生命,總是要東、要西。我們說貪生怕死謂之輪迴,所以貪這個字就是輪迴的關鍵。那遠離什麼呢?遠離貪念;人世間為什麼會有很多東西,讓你的心沒有辦法靜下來,就是你要這個、要那個,要的太多。當你自己遠離貪念的時候,你就能夠走到知足這件事。那個時候就會知道以法喜為樂是什麼意思呢,法是緣起之法;修行是告訴我們在任何地方找到安身之所,所以遠離知足以法喜為樂,生命不過吃飯、睡覺,真正關鍵是念念利他。
2)
學寶貴三學
戒:破壞煩惱(圍起來)
定:讓煩惱不現行(綁起來)
慧:盡斷種子(殺了它)
瓊華副班長:修行最主要就是學寶貴三學→戒、定、慧,戒的本質是保護我們不墮三惡道,佛菩薩要救你我才會制這個戒律。
駱班長:我們常說戒定慧,可是戒定慧跟你我的生命有什麼關係?舉個例子:媽媽要求小朋友要先洗手才能吃東西。請問這個媽媽是不是為孩子訂了一個戒律,為什麼為他訂立這個戒律呢?是為他好。可是孩子知不知道這件事情→不知道,因為他還沒有智慧,所以他把這個規定當作是妨礙他,對他來講是一個障礙。為什麼會覺得是一個障礙,因為他沒有慧、沒有智慧,他沒有理解這件事情。因為你我沒有智慧,所以佛制定的東西看不懂,那你我就姑且行之,同樣的,父母講的話你不了解就姑且行之,等到慢慢理解以後,自然而然開始去思惟了。
定是一個轉念的過程,原來我們的生命流一直不斷的往前走,想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可是當你慢慢改變你的生命以後,突然之間把原來的生命中的習慣停住了叫“定”,停住了以後一轉念產生了“慧”。定:一念之間,一轉念了以後慧就生起來,可是轉念之前真正的關鍵是不停的持戒,等到戒持定之後才會談到定跟慧。可是它的根本是戒,所以要記得一件事情「萬丈高樓平地起」真正的關鍵是打地基→就是戒。戒的本質不是圈住你,它的本質是利益你,把這件事情想通以後,戒定慧才有立足。
3) 影片欣賞:原來生命是可以活得這樣精彩
駱班長: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個影片的音樂是很悲哀的還是很快樂的?很快樂的。為什麼?因為Nick他很知足,顯現出一個整體的快樂感。整個影片的音樂都是很激勵的,他完全沒有很悲哀的狀態。
同學分享:
1.我覺得他不怕,因為他隨時可能面對生命的中止,可是他不怕,他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殘障。我覺得他蠻偉大的,我們遇到一點挫折就感到害怕,我們應該跟他學習。
2.影片裡面講了一句話,生命最要學習的很複雜也很簡單,就是感恩,失去了才知道擁有。
駱班長:師姐看到是感恩,碰到所有生命中的境界就是一個感恩狀態,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有沒有經歷非常痛苦的狀態?那個時間是長還是短?是非常長的時間、非常的痛苦,而且他要把生命中所有的困難一一排除,最後他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歡樂一種感恩。在這個過程裡面要不要忍耐?各位要去體悟他這個歡樂得來容易還是不容易?→不容易,這個關鍵是他有理想有目標,他覺得每一個人生下來一定有他的價值,他為了顯示這個價值,更為了讓世人知道每一個人都有價值,這樣的人就是一個佛菩薩,真正顯現在你我生命裡,要讓我們學習到感恩知足。
4)
戒,由小地方做起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瓊華副班長:我們的心像一個狂奔的馬,我們抓得住牠嗎?因為我們的心是非常細緻的,我們一不注意它就會轉到很細小的地方,所謂小地方就是心產生癡的狀態。平常我們會覺得我做好人就好了,為什麼要去注意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呢?為什麼要持戒呢?我們一起來看心的扭曲面,對於有一句話「公財如命,私財如土」,你的心是怎麼想?我們是不是常在愛取中,還找了很多理由、很多藉口,讓我們的心一點一點的產生汙垢,也參雜了很多不善,所以持戒就要從小地方做起,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駱班長:說謊話有時候是不經意的一個習慣,對於最重的殺盜淫我們一般的人是不會去做的。那我們的問題在哪裡?為什麼佛法裡面專門說小戒,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它的關鍵是什麼?→串習。串習就是業增長廣大,業增長廣大還有一個特色,業增長廣大是從哪邊開始的?→心。心的轉變就是從一點點一點點的變,然後到後來你的生命就變了,所以小善、小惡才是大善、大惡的根源,這個叫小戒。
5)
持戒=知福 惜福 再造福
瓊華副班長:持戒跟福有什麼關係呢?福是修行來的,是過去生所累積過來的,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
6)
經論→佛之教理(心)(法)
律(戒)→佛法之實踐(行)
(一切學習都是為了行持)
瓊華副班長:經論是佛講的法,還有祖師大德對經所做的一些註解與說明。因為眾生有很多聽不懂、做不到,所以戒律是方便眾生的學習、行持的一種準則。
駱班長:經是佛陀講的話,論是後面祖師大德們怕大家聽不懂而稀釋的叫做論。律是行持,這個要怎麼做、這個要怎麼取捨,這個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心與行為應該是一致的,因為眾生對經了解的不透徹,要經由行為看到眾生的心,看到眾生對於佛所講的話的理解程度,而為了要讓所有人的行為有所依止,佛制訂了戒律,所以律儀是協助眾生的。
7)
戒,四犯因
1)無知→當聽聞了知學處
2)放逸→以正知率爾觀察三門
3)不敬→師、法、友應修恭敬
4)煩惱熾盛→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瓊華副班長:在四個犯因中去檢查我們的身心,把無知改成聽聞正法,把放逸改成精進,把不敬改成恭敬,煩惱熾盛改成煩惱調伏。
駱班長:用正確的正知剎那剎那去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三門。無知是什麼?例如生氣,根本不知道生氣這件事情完全沒有辦法達到你要的效果,唯一的是傷害自己,你還要認真生氣這就叫無知。知道生氣對自己只有傷害,回家後卻又繼續生氣,這個叫放逸。放逸是覺得這個東西有道理,回家以後卻完全沒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為他不曉得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傷害,所以放逸的本質是不恭敬法。
什麼叫不恭敬法?就是說即使這個道理對他很有幫助,可是他不恭敬它,覺得沒什麼幫助,所以到處去聽。每一個人都告訴他不要生氣,可是他永遠在生氣,他從來不是為了生命而去學去聽,是為了滿足一個學習的欲望,滿足一個上進的心。關鍵在於學到一點法的時候,要用在自己的生命上,如此就不會放逸,就會尊敬這個事情。亦即在自己的念頭裡觀察自己碰到什麼境界的時後會生氣,在上課時提問,就能找到煩惱熾盛時對治的方法。
當把煩惱講出來的時候,會開始對這個問題的各各相狀產生了思考,經由種種的思考,對於煩惱的種種情況會有一個更全面性的理解,進而去想應該怎麼做,如此就會有機會找出方法來。所以從一個無知的狀況,在聽聞以後把法放在身心裡,並思考碰到什麼樣的狀況會這樣或會那樣,這就是把放逸變成精進,時時刻刻把生氣這件事情放在自己的生命中,下定決心不再生氣。觀察什麼樣的狀態下會生氣,就是恭敬法。恭敬法之後,把這個煩惱相狀找出來跟別人討論,這個煩惱就可以解決,這是戒的好處。所以無知、放逸、不恭敬還有煩惱熾盛這四個就改了。無知改成聽聞正法,放逸改成精進,不恭敬改成恭敬,第四個煩惱調伏。煩惱本來熾盛的,後來種種的煩惱慢慢調伏慢慢調伏,慢慢的脾氣就變得好了,生命也就轉彎了。
8) 影片欣賞:人生不是馬拉松(行苦)
同學分享:
1.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路,生老病死各方面有一些苦有一些樂,我們都在追求離苦得樂的這樣一個過程,影片中除了自己、乃至父母、子女,每一個人都生生世世這樣子,那你是一場慢跑,怎麼跑怎麼完成這個人生,你是可以做選擇也可以轉念,有些永遠都跑在第一名、有些人在後面、有些人是放棄或者遇到死亡、生病。
2.人生就是不斷地在奔波,有的人就是往外、往內、各行各業都一直做他們的事,但是到最後呢覺得只是如此的一個定點,就像我們現在這個現實的生活一樣。
其賢副班長:在無限的生命中就只有一條路嗎?我們現在走的是什麼路?我們目前還是走在它講的人生的那條馬拉松的路上,我們還是在跟自己的生活在競爭,跟著同事在競爭,跟著你的生活在奔跑,生活苦不苦?今天大家都來修學佛法,佛法告訴我們在無限生命中還有另外一條路,而且跟我現在走的這條路完全不一樣,完全背道而馳的路。上完中士道的解脫正道,其實人生就是行苦,你的人生當中你的快樂還是壞苦,樂極就生悲就一定沒有真正的快樂,就會了解苦諦的本質是什麼。
駱班長:馬拉松有一個既定的道路,有設定的終點,所有人就在這條道路上奔跑。跟旁邊的人競爭,在一個既定的道路上跑向一個既定的終點,接著兒子、女兒又再跑向既定的終點,這就是人生的馬拉松,這個社會規劃的道路。人的終點其實都是兩個字:死亡,不停地跑跑跑。生命的馬拉松有幾個盲點,第一個盲點是這條路不是我們要的路,是人家設定的路,而我們從來沒有思惟過。你我現在隨時隨地可以思惟為什麼走這條路,這是我抉擇的一條路,而且我知道它的終點是死亡,可是在這個死亡的過程中是精采二字而不是茫然,這叫生命各自精采。因為我活在自己規劃的生命體系中,在一個自我競爭的道路,而非與人競爭的路,活出自己走出的一條路,而非社會規定的路,活出精采。所以生命的馬拉松跟各自精采只有一個字的差別就是覺。
9)
思業果是真教授
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
駱班長:戒是以業為標準,談戒只有一個目的,讓自己的生命更美好。怎麼樣讓生命更美好?以業為標準生命會更美好,因為業的標準是最公平的「如是因,感如是果」,選擇正確的因就會有好的結果,在整個談戒的過程中,永遠不離開業。上師交代我們「不要抱怨,要發願」,這就是深信業果。
10)
鬥煩惱,戒方能清淨
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駱班長:因為你我都是凡夫,所有的境界莫名其妙的產生煩惱心,此時要持戒,而持戒要靠業。要想現在我這個煩惱相是過去的業,接下來我要造未來的因,要造未來的因一定要去思惟觀察現在心的狀態是什麼,把錯誤的心改過來,這叫做晝夜唯應觀察自心的狀態。所以我們晝夜之間要去觀察自己的心,觀察自己的心以決定應如何做,走向正因,未來方能得到正果,這叫不要抱怨,要發願。所有的戒都回到“業”。
11)
中士→解脫輪迴→修戒定慧
上士→利他兼成自利(圓滿自他)
※貪著現世不是修學佛法
其賢副班長:接下來我們要進入上士道→入大乘門,下士是求現前增上生,下士道學暇滿、人身難得,接著是念死無常,我們生命很短暫,死了去哪裡→三惡趣苦,如何從三惡趣苦跳脫出來講到皈依、業果,這是下士道整個法類。中士道講苦諦,苦諦是果相,它的因是集諦,集諦講凡夫被惑跟業所綁,惑就是煩惱,透過修戒定慧三學來解脫生死輪迴的苦。師父講過現世其實是一場夢,夢盡了什麼都沒有,我們都被愚痴所蒙蔽。為什麼中士道在解脫正道的時候只講戒?因為到了定慧,在證空性的時候只想著自利,只求自己解脫不管別人,所以,中士道講在證得空性以後,除了自己以外,旁邊還有父母、朋友,還有這麼多的人還在世間還是很苦,我要把所學的推己及人,一切利他。真正要利己,還是要利他,最圓滿的利己利他就是一味的利他,才能夠得到真正圓滿的利己,這樣就慢慢走到上士道
12) 影片欣賞:10元自助餐
莊朱玉女阿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