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自他換教授
時間:2015/7/22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1.「客觀事實vs主觀選擇」研討(自他換)總結
2. 病想與自卑感有何不同?
3. 入行論:「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
」
4. 什麼是自他換?「愛自棄他之心」換成「愛他棄自之心」
5. 影片:【十二夜】Twelve Nights
6. 我是我,他是他,如何能換?(誰是我?他是誰?)
7. 他之痛苦與我無關?我的痛苦都沒辦法解決,如何能利益他人?
8. 修自他平等,修自他唯觀待 妄如此彼岸,(一切改變由觀念與練習而成)
一 、影片:「養得起的未來」
討論:
學員:主要認為老人家應該有朋友圈、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甚至於有些
學員認為兒子不孝、有的學員認為要善巧引導小孩跟自己父母互動
等…
駱班長:本片不要單純的從兒子不孝順角度看,應從另一個角度來思惟,
老人家從年輕到年老,為這個家庭打拼、付出確實很辛苦,但是當孩子越
來越長大,也告訴父母他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脫離你,同時也表示你要
越來越獨立。千萬不要再把所有的念頭都放在孩子身上,所以要如何安排
後面的生活及自己的未來,這時孩子是配角,你才是主角,要不斷的學習,
最好是一群人學習,因為一群人學習這條路是走不完的,你我為什麼要來
這裡學習?就是這樣,生命有時比你想像冗長,是因為你的生命沒有目標。
就無限生命來講,如何用有限的時間來安排,使我們的生命活得更精采是
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有所選擇,其實生命始終是一個選
擇,當你選擇「不變」比較容易,選擇「變」比較難,你我有機會應選擇
變---選擇生命中的學習,這才是關鍵。
二、課程內容:
1.
「客觀事實vs主觀選擇」(自他換)
關懷員引言:
前一堂課講修習菩提心的次第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從「知母」、「念恩」、「報
恩」、「悅意慈」、「大悲」(與樂慈與拔苦悲)、「增上意樂」、到「菩提心」,
另一個也就是「自他換」。大家也對於客觀事實vs主觀選擇討論的非常熱絡,
班長最後也告訴我們沒有客觀事實只有主觀選擇,如果一直執著一定要用客
觀事實來看待事情,往往不容易找到處理事情的答案。
2.
病想與自卑感有何不同?
學員:
(1)
病想與自卑感之不同,例如牙痛馬上就知道可以找醫師看,而自卑感
反而是與別人比較,發現自已不如人就自卑感、退縮甚至躲起來。
(2)
自卑感比較容易發現,病想比較不容易發現。病想是不斷的往內看,
發現自己有何不足可以加強,比較積極。自卑感是往外看,是一種與別人比較下,發現自己比人差而退縮,有一種比較性,會比較消極。
關懷員總結:
大家對於病想與自卑感看法好像有相當共識,舉例說,我的學歷不如人, 如果是病想就會覺得我還有努力的空間相對比較積極、主觀、主動。如果 是自卑感則是與人比較下發現學歷比別人差,就相對的不求精進,消極的 怨恨、退縮、被動抵制,甚至躲起來。
駱班長提策:
為什麼提出這兩項的差異,主要是世俗中「自卑感」是比較的,在佛法中卻是用「病想」來思惟,首先我先問觀功念恩的「觀」字是客觀還是主觀,其實「觀」字是在確實的實體中用主觀的思惟、理念去發掘別人的優點,讓自己的生命更好。病想的意義是了解生命的現象,生命的現象是越來越好,是在自我期待內許的,是讓自己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的一種生命的現象。自卑感是環境塑造出來的,社會的比較,是有壓力的,能量會減低,信心會降低,是被動的,會躲起來。病想是了解生命的真象是內許的,是發現自己內部的不足去面對、去解決、去改善它,是主動的行為,是內在自我競爭,但對外在是合作現象,所以自我的競爭會加分不會減分。在無限生命中,每一個人走的路程不一樣,每一個人在無限生命中的點不一樣,比較是毫無意義,生命的真相是自我的競爭,而不是對外的競爭,外在應是合作的。
3.
入行論:「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
關懷員:舉了自己認為是對孩子、下屬、同事等人好,但卻得不到這些人的認
同而感到不快樂。
學員:舉食材例子,當你的要求不要太高時,就不會生煩惱心。
1.
以善巧教導小孩為例:當你為孩子好但孩子處於無法接受的狀態,可以找出一種孩子可接受的方法,先引起孩子的好樂心,再因勢利導,則反而得到好的結果。
2.
我們一般所做的利他,隱藏在背後的是要求回饋的心理,就是要他滿足你的期望,如他未達你的期望時,你會產生煩惱。這是因為你的利他是含有利己的行為,那個利己是「我認為」他應該要符合我的期望,這是有問題的,真正的利他是無所求。
3.
從世間的義理來解釋,這意樂非常重要,當我真正的幫助別人,他快樂我也快樂,但從佛法來解釋,真正利益他人的快樂,是要求解脫,是要求無限生命的樂,是法樂。
駱班長:
看起來是為他好,但是骨子裡卻隱藏自己的「期望」,這期望就是「我執」,我認為你應該要這樣比較好,如果你沒有照我的「期望」而行,就會產生我不快樂,所以在利他人的同時不可有利己的成份,只要有一點點利己的成份,就會很痛苦,另外在利益他人時,善巧也是很重要,有時想利他,但因自己的習性及說話的技巧反而造成他人不快樂,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要想:「你面對的是誰,你要怎麼利益他」。在利益他人時,也是在對抗我們的習性,有位學員在面對孩子不能接受他的教育方式時,他想到的是我是要幫助他的,應該講甚麼話做甚麼事,他才能接受,怎樣的方法讓孩子可以接受,再一步步的引導他,這樣才叫利他。我們在利益他人的時候,要對抗自己的習性。
當我們在利益他人的時候,我們的習性會隱藏在裡面,讓我們產生痛苦,另外,有時候在利他的時候,想到「盡世所有樂」的樂,不是現世的樂,是指無限生命中的樂,是法樂。
在做利益他人事情的時候,有沒有「我執」?有沒有想到的念頭都是自已?只要在利他的時候有苦,就是你都只想到自己。很多好的結果,我們不知道因緣,所以我們只要做因就好了,最後的結果自然會呈現,你不一定看得到。
4.
什麼是自他換?「愛自棄他之心」換成「愛他棄自之心」
關懷員:
所有的痛苦都是從利益自己開始,所有的樂都是從利益他人開始,所以「自他換」就是將「愛自棄他之心」換成「愛他棄自之心」。
駱班長:
在團體的一些全職義工身上可看到這種「愛自己換成愛他人的現象」,有些義工自己的工作非常多,手頭上又帶很多的班,但是你的問題,他把它當作是第一優先處理,假如你在辦公室能做到這樣,那你就非常幸福。將利自己轉成利他的最大障礙是我們不願改變,我們始終認為自己精力有限,照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如何去照顧、利益別人?而事實上,在利益別人的時候,利益自己的問題就會解決。若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用在利益自己,它是苦樂參半且是無解的,而就無限生命而言,這是個輪迴之路。當真正的利益他人的時候,反而很少有時間煩惱自己,而所有的痛苦都是“煩惱自己”而來的。
有一個媽媽,因為得癌症的孩子,在加護病房過世,而走不出來。後來因為病房義工帶領他在孩子住過的病房,服務其他癌症的孩子,剛開始一星期一天~二天到一星期三天~四天,結果二個月就走出來。
他體會到他的問題是因為他將全部的精神focus在獨一的愛子身上所造成的。從此以後,他很開心的時時做義工,將他的生命開展出來,他終於理解到義工所說的:「這些孩子都是你的孩子。」所以把愛自己轉為愛他,會有很多的轉變,首先學習關心身邊的人,你會發現你的好朋友變多了,你的兄弟姊妹也變多了,以前受限於家族,現在打開了;當去參加法會或去營隊裡面接納別人時,你的好朋友、兄弟姊妹、親人一直在擴增中。當愛他產生時,會把愛自己慢慢縮小,不斷的縮小,把“我”變得越來越小;所有的苦痛及生命早晚都要走,可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益眾生的時候,小我昇華,產生無限大的力量,這是你我真正要學習的。
5. 影片:【十二夜】Twelve Nights
關懷員:
為什麼叫十二夜?這是我們台灣對於被抓到的流浪狗安置在收容所,12天之後如果沒有人認養,這些狗兒就會被處以安樂死。藉著這個影片,想想你是你,我是我如何自他換。
學員:
要養就不要棄置,如果我們不趕快修行,後世如果輪迴轉世為畜生就像”達摩 ”(一隻狗)一樣。
文亞副班長:
從這裡使我想到我們就像流浪狗一樣,庸庸碌碌過一生,在生死輪迴中如果沒有被師父撿回來,就像那些流浪犬一樣,被棄置、被安樂死,九把刀拍這部片的悲心,就像師父一樣,有情眾生這麼多,無量無邊,能救一個是一個。
駱班長提策:像這種想要利益眾生的行為,他們花很多精神,但是他們想要得到的結果,這一世卻未必能得到。在因果法則裡,只有誰知道結果?只有佛能夠看的清結果。所以我們眾生做每一件事情,只要造你的因就對了。這個流浪狗的主題是「被遺棄」三個字,事實上人世間也有很多人被遺棄,在社會的角落裡,很多弱勢團體是被社會遺棄;在世界上,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是被世界遺棄,有些戰亂中的人民是被政府所遺棄,他們在痛苦中,呼天喚地都不靈。所以利他這件事情是有機會做的,而且是俯拾皆是。而我們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去利益自己,其實是沒有答案。今天要告訴大家的就是要念茲在茲的去利益他人,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因緣,只要有適當的因緣一定要盡力去利益他人。
6.
我是我,他是他,如何能換?(誰是我?他是誰?)
駱班長提策:
「我是我、他是他」,這個定義是客觀的事實,可以用主觀的選擇來改變。如果大家用無限生命來看,每一種有情在無限生命中都做過我的父母,而我在無限生命中也做過他們的父母,這樣他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我是他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我是我,他是他」這個客觀的事實,雖然身體不可能換,但是用主觀的選擇,把利益我改成利益他是可能的,把他的身體換成我的身體不可能,所以把客觀的他是他,我是我,用主觀的認定可以做到。就是把利益自己的心,改成利益他的心。
7.
他之痛苦與我無關?我的痛苦都沒辦法解決,如何能利益他人?
駱班長提策:
他之痛苦與我無關,我們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認定就有關了,例如電影12夜中狗的痛苦就是我們人世間的貪婪所造成的。但我的痛苦都沒辦法解決,如何能利益他人?
當你去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心中的痛苦淡化了,也忘記了,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是很廣闊的,我們經常在小小的事項上很痛苦,但是一旦放開自己的心胸就解放了,狹隘的眼光是真正痛苦的關鍵。當你的心想著外面有這麼多人需要幫助,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去走,還要利益更多的人,自已的事情就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不值得過分關注,這眼界的打開就是自他換的關鍵。
他之痛苦與我無關嗎?按照蝴蝶效應,任何人的痛苦都與你有關。按照我們輪迴觀念,任何人都是你的母親,他之痛苦與你無關嗎?都有關啊。我的痛苦都沒辦法解決,如何能利益他人?那是因為你都陷在自己的事情中,當你利益他人的時候,你的痛苦自然會慢慢、慢慢地消失。
8.
修自他平等,修自他唯觀待 妄如此彼岸,(一切改變由觀念與練習而成)
駱班長提策:
所有的自他換是要修自他平等,要了解自己跟他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就好像我們說的“我”跟“你”,是不同的靈識佔據在不同的身體上,我這個靈識選擇了這個身體稱之“我”,另外一個靈識選擇了那個身體稱之“你”。當你的靈識站在那裡,我的靈識站在這裡,就好像我說我這座山和你說你那座山。其實生命不過是我佔據這座山,你佔據那座山而已,這一切都是念頭的改變。如果我了解你這個身體對我有恩,甚至是我生生世世的親人,當念頭一轉變且不停的練習“知母”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就會跟我有關而且關係就會越來越近。在觀念轉變並經由不停的練習以後,發現「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母親」是可能的,而且是越來越可能,當越來越想要利益眾生的時候,就會發現眾生真的是平等的。
佛菩薩與我們的境界差別在哪裡?
佛菩薩與我們的境界差別在哪裡?
佛菩薩看到的是平的(horizontal),我們的境界是垂直的,所以有高有低,貴賤之分,而佛菩薩看所有眾生是水平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是平等,這就是轉念。看到一朵花,我們會看到一堆肥料,甚至是爛泥巴,因為花是由肥料和爛泥巴孕育出來,而花謝了以後,又會變成爛泥巴,所以花和爛泥巴是一樣的。佛菩薩上了天,想到還有眾生在地獄,體會到天堂和地獄是一樣的,因為祂能夠在佛的淨土,是因為有很多眾生為了祂而下地獄,所以佛念茲在茲的想要扶持所有在地獄的眾生,此為自他平等。自他平等就是真正的體會到每件事情的兩面只是不同的緣起而生,其實都是一樣的,就如同我們和在非洲的人是一樣的,只是我們誕生在寶島,吃的好、穿的好,而他們誕生在落後的非洲,饑寒交迫,可是我們並沒有比他們優秀,只是機緣不同,而我們同樣都是人,是平等的,體會這點,方能利益他人。
修自他平等是自他換的根本。七因果的兩個根本:1.所有眾生皆平等2.對所有眾生產生悅益慈;所以自他換和七因果的根本是一樣的。了解所有的眾生都平等,又知道眾生皆是我的母親時,自然而然的會愛所有的眾生,而愛別人是快樂的泉源,愛自己則是痛苦的根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