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十五)

課程:修習軌理(十五)
時間:2017/03/22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複習上週課程: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
              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文亞副班長: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在修行來講睡覺不是躺下去就睡,
   睡覺是白天修行的延續,所以「精勤修習悎寤瑜伽」在白天或者是初夜時不
   眠息而精勤的修習。到了晚上中夜時要睡眠時要延續白天的聞思修的善
   業。眠時亦莫空無果。把白天的聞思修的善業一直帶到睡眠當中。不忘失
   正念而去睡覺,像獅子臥那樣心高而穩的睡,就有四種好處(1)法爾令身能
   不緩散。(2)雖睡沉已,亦不忘念。(3)睡不濃厚(4)無諸惡夢。
二、正行課程:
  (一)廣論P51LL3P52L8以何意樂睡眠有四,光明想者」〜「已釋中間
        所應行說。
   班長解析:
  〔光明想者〕:是指心要想著光明而睡,這和開燈不開燈沒關係。不是指肉
   眼是指心眼。睡覺時一定要心想著光亮,為什麼?因為死時跟睡覺是一樣
   的,養成習慣,死時想著光亮就容易找到佛菩薩,因為在中陰身時佛菩薩
   就是一個能量體,是一個很亮而不刺眼的光源,你就會順著這條路走。所
   以心思惟光亮是ㄧ個修行者非常重要的修行。
  
   班長說了兩個虛雲老和尚的公案:
   第一個蒸芋頭的公案:有一年過年,虛雲老和尚蒸芋頭,坐在灶前等芋頭
   蒸好,結果入定了。後來有一位僧眾來拜訪他,寒喧過後要拿芋頭給僧眾
   吃,ㄧ看芋頭全發霉了!因為已經過了20天,年也過了,ㄧ入定20天不
   吃不喝也沒人來找他,他也沒出門。這個公案說明虛雲老和尚入定的功力
   了得。
  
  第二個公案:有ㄧ次虛雲老和尚在路上走路,有兩個僧眾走得比較快,就超
  越了老和尚,兩個僧眾拿著ㄧ個燈籠,看見老和尚ㄧ個人走在山路上沒燈。
  這兩位僧眾問虛雲老和尚說:老和尚啊!您走在這山路上要拿燈。老和尚愣
  了一下!:天黑了?瞬間看到天黑了(這是肉眼狀態),這是說本來虛雲老和
  尚走在山路上天是亮的。也就是說外界雖是黑的可是他的心眼發揮功效的
  時候,這個世界是亮的。自己會形成光亮,這是心眼的功用。這個公案是講
  ㄧ個修行者不斷的起動心眼,其實是永遠明亮的狀態。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
 此能令已睡沈時等同未睡
 所以正念是靠聞思修來的。聞思諸佛菩薩告訴我們善法的真實內容。我們藉
 著聞思修得到正法的念頭。在沒有熟睡之前讓正念一直在心裡跟著走,睡沉
 時正念還在,所以心一直跟著正念轉。正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出家眾白
  天有很多事要做,在晚上時間若能維持正念,可以維持很清淨的修行,所以
 以晚上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更好的修行是死了以後的修行。叫中陰身
 修行,是已經脫離了身體的束縛是更厲害的一種修行,是一種類似空性的修
 行。因為沒有物質界的障礙,很多聖者會在中陰身修行。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
正知:像ㄧ個警鈴裝置,正知擺心中,當正念離開的時候會抓回來。
【起想有三,】
起想:睡覺時要想起床的時候要怎麼想?活著的時候要想死亡的時候要怎麼想?佛陀對我們的生命採取了種種預備措施,未雨綢繆。比如說要下課了,下課之前要想待會兒上課要怎麼想?下課叫暫止息力,要想如何讓待會上課很快進入狀況呢?下課時還是想著上課的內容,一上課就能馬上進入狀況。
【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
一切狀況之下,心不能為睡所蒙蔽。
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沈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驚懾而眠:心中一直要提著正念,明天起來還要繼續修行。在一種警覺的狀態下隨時隨地利用時間提策正念來修行。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睡覺時能夠保持著獅子臥的狀態不會一直翻過來覆過去。也就是說白天修的悎寤瑜伽,晚上睡覺也要按照獅子臥睡.整個晚上都要保持醒覺,而這個醒覺不只是心的醒覺還有身體的醒覺。用這個姿勢心比較容易醒覺。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還要這樣想,我今天整天都修悎寤瑜伽及善法,明天我也要繼續的勤修,讓善法欲今天明天後天念念相續. 忘念:晚上11:00-13:00進入深沉睡眠的候,有可能進入忘失正念的狀態。讓善法欲樂24小時天天不斷的持續下去,所以中間熟睡的時候還能夠貫穿!這是一種心力的意念很強。

未修中間的收攝: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
無罪:不要有錯誤。不要讓自己犯下罪惡。
具義:具法義,具佛法所告訴我們正確的內涵。
現見:眼前可以看到的。
三、同學提問
Q1手抄本第四冊P85LL4:不斷地思惟、稱量、觀察...請問「稱量」的意義
    為何?是如何的ㄧ種情況、相狀?
駱班長回答:「稱量」:稱稱重量,有「斟酌」的意思。
Q2為什麼我們不直接學「經」,而要學「論」?
    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久7年的時間來讀廣論?
駱班長回答
這是我們日常老和尚慈悲,他什麼事情都希望對我們真實的利益,所以交我們學論而不只是誦經而已,誦經是累積福報。我們不懂經,我們誦經就是念一念,對本身經的內容不太理解,只是種點善根,這是世間的做法。我們師父說,反正早晚都要理解這些生命的意義,為甚麼不早一點開始學呢?所以呢既然願意誦經就學論吧!論就是用來解釋為甚麼經這樣講,只是學論有點辛苦!「經」若是100個字,寫成的「論」可能十萬字,因為經一個字,有很深很深的內容,要不停的談你才能夠體會。誦經累積福德是好的,可是學論才能觸境生慧,在日常生活工作上隨時隨地可以得到佛法的智慧。所以師父說我不要你捐錢,豐富你的生命歡愉你的生命,所以大家學論。或者你會說讀論辛苦,世間哪件事情不是辛苦得到的東西會有好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最紮實的,日子平平穩穩安安泰泰,所以智慧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幸福快樂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可是比起無上的智慧無上的幸福快樂,我們眼前這一點讀論所付出的辛苦其實還可以。眼前開心,未來得智慧,這就是讀論的好處。

Q3手抄稿第4P81L2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部分去不
    掉?同學表示對這句話很有感覺,自己的步調被別人擾亂,他脾氣就上來
    了。請問這個錯誤執著是甚麼?怎麼改?
駱班長回答
催促者有理,按照自己步調的人也有理,兩人在不同頻率上。當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時候,兩個人都起煩惱!催促者越催促越煩,被催促者非常認真做他認為很重要的事卻一直被催促也很煩,兩人都沒錯。

駱班長問:被催促者的錯誤執著是甚麼?
第一個執著是→執著自己是對的。當覺得自己是對的,就不會考慮別人對。佛法的立基是「你對,他對,我也對,我們三個不是真的對。」所以這件事催促者對,被催促者也對,可是兩個都不是真的對。只要認為自己是對的那個人就會生氣。因為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就是錯的。原來我在對錯上開始執著了!這件事情要改!我對並不代表別人錯。
第二個執著是→目標找錯了,找到我生氣的原因是對方造成的。我的步調是我訂的,別人並不知道,當別人不符合我的步調,我就生氣,那我是不是隨時可能生氣?所以邪執在→我以為把它解決就解決了。如果能把目標指向自己,調整自己的步調後,並且關懷別人的心,問題才能解決。當我們把箭頭指向別人而不去安撫他的心,不把自己的路稍微轉一下時,自己的步調是更亂。
Q4手抄稿第4P90L9所以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都是跟我們習染相應的。
駱班長回答:
當我們碰到一個境界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跟著習慣相應,接下來就會有一個習慣產生。為甚麼會叫習染?代表習慣本身是以無明攝持的不是以智慧攝持的。當我們碰到境界就會產生無明作用,產生一個錯誤的習慣,讓我們對於人世間很多應該好好應對的事情弄糟,弄得生命一團糟。再看P92LL2然後你愛滋病也吃它,那不是開玩笑嗎?現在我們的毛病就犯在這裡,這一點千萬注意喲,千萬注意喲!同學問這是什麼問題?
駱班長回答:
手抄稿第4P92L1 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要承許一切的修習都只有止修,那等於說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都是麥,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都是這個,請問稻是不是?高粱是不是?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以偏概全,我們天天犯這個錯誤,我是人,人是我,這種對應關係,只要抓住一點點就認為是全部,而且你深信不疑﹗你相不相信?比如說,隨便一個人對你做件好事,你就說他是好人﹗他跟好人能否直接劃上等號呀?不一定。其實我們生命中以偏概全是最大的無知。
Q5:聞慧和聞所成慧有差別?
駱班長回答:
  四家合註提到聞慧和聞所成慧兩個狀況是不一樣,簡短舉例:
「聞慧」:依靠他力聽聞以前沒有聽過的三藏文義,並且執持精勤讀誦的智慧,非聞所成慧。
「聞所成慧」:尚未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思所成慧,但是依靠善知識或經論所出生的智慧是聞所成慧。
這邊首先辨別,靠自己的力量經過認真思惟以後,對經論內容產生決定的信解,在自己身心上完全看得清楚,這叫思所成慧。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善知識或經論所產生的智慧,才是聞所成慧。
例如:「聞慧」,上師在「如樹應安住」說:每個人要常常觀察自己反反覆覆不開心的事,在生命裡反覆出現最大的煩惱找出來,這件事情是一個修行的起點,因為找出來了以後,那麼就該學經論去對抗它、解決掉、讓它停止,讓以後碰到這件事情不要不開心。學的人聽懂了,這叫「聞慧」
例如:「聞所成慧」。平常在自己反覆發生煩惱的時候,就讓煩惱繼續走下去,不會讓它停止,上師說我們自己有這樣的毛病,當回到自己的身心去聽這句話的時候,不但聽懂了,而且發現說自己真的有這毛病!到這裡是聞所成慧開始。
  所以聞慧是在心裡頭找到自己心中反覆發生的煩惱。聞所成慧是從這件事情反
  觀自心了以後,發現自己心中的狀態是這個樣,上師所講自己心中的煩惱你要
  發現它,也就是說我從來不發現自己心中反覆出現的煩惱,而一直任著它這樣
  折磨我們的生命,這叫聞所成慧。然後,接下來要思惟法理,思惟怎麼樣能得
  到智慧和慈悲的法理,去改變自己的看法,面對境界時產生止住,然後產生歡
  喜心。這就是思所成慧。照著這樣做下去,慢慢發現心是無常的。事情是無常

  的,甚至於發現空性的本質,達到修所成慧,達到止觀的空性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