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親近善知識(二)

課程:親近善知識()
時間:2016/04/06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公案 : 師父被要求慈悲為懷
讚頌 : 傑仁波切
三、觀功念恩班
四、菩提道次第廣論(P23LL3~P24L6)
五、文亞班長分享:靠山、收攝
六、梁宏毅師兄之與善知識心靈對話問題素材邀約
七、手抄稿第2P190L10
八、等流習氣與離苦得樂

課程摘要:
一、 公案 : 師父被要求慈悲為懷
師父當僧眾時,如果阻止居士做某些事,居士會說師父請您慈悲為懷,讓我做。師父後來想通,說我不慈悲,我還在學慈悲。你如果這樣做會害了你、也對別人不好。總不能看你掉下去,所以我要說。
    駱班長提策:
    居士會以出家人應慈悲為懷為藉口,讓你不能阻止他做某些事。所以出家人會被自以為慈悲卡住。當想通我還在學慈悲,我還沒做到慈悲,難關就打開了。也就是當我們自以為有甚麼時,我們就會被卡住。反之,當我們確定我沒有甚麼的時候,好比當班幹部,如果先想我一定講不好,我還在學,我是為了幫忙別人在學,難關就打開了,就知道該如何說、如何做,可以確實幫到人。立身處事才會自在。真正的障礙都是自以為有甚麼。
舉例 : 侯文詠接張小燕名人專訪,由疲於奔命準備,轉變到想通用代替不懂的人的角度來發問,結果聽眾非常受益。如果當一個班幹部,自認很懂,只要有人意見不同,問題就來了。如果一直講,法的標準訂得太高,學員就爬不上來。要站在同學的立場想、發問,最能幫助同學。
假設的基點想錯,得失心重會轉不出來。放低自己用眾人之力完成眾人之事就如魚得水。

二、 讚頌 : 傑仁波切
    駱班長解說:
    廣論是宗大師的心血,多念誦、多熟文,是對自己智慧無上的加持。每字、每句對我們的無限生命有無上的幫助,所以要多念誦廣論原文。念誦無障礙,學習越輕鬆。不管你念得好不好,都是傑仁波切無上的加持,其實我們的證量不足,當然一定念不好。
    
    駱班長解說觀功念恩:
    觀功念恩是貫穿上、中、下士的法門,要學好法,先把這八堂課學好,理念有了要實踐,只有做了才能體會幫助有多大。
l        要認清自己的角色,是在家居士,就不要過出家人的生活。不要因為學佛反而變得冷酷,不理睬家人;上班也一樣要努力。學法要能幫助現在的因緣,進而創造更好的因緣,若反而破壞現前的因緣,那現在的工作、家庭會受影響,學法也會受影響,也會不圓滿。當你忘記自己是誰時,會做出一件又一件錯誤的事。

三、菩提道次第廣論(P23LL3~P24L6)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
       :「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
       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
       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
       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
       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
       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
       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
       無師。」
    駱班長提策:
    以後,我們大部分時間要用在了解師父的手抄稿。這段告訴我們依師是學法
    中最重要的法類。為甚麼老師像太陽般的光明的善知識,而學生卻看不到呢?
    答案是,因為他把自己封閉了,躲在自我封閉的空間裡,當然沒有辦法得到
    陽光,沒有辦法依靠善知識。

四、手抄稿第2P190L10
    駱班長解說:
    大家課後手抄稿內容至少要聽三遍,要反覆多聽。我們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
    經驗來評斷是否要照著別人的話做。現在所學的廣論是心法,要從心上去
    學。首先,世間法方便、看得到(現前量)、推比得出(比量)。而出世間法如
    業果是極隱晦法,既看不到,也不方便。世間看得見的,沒人教還不行,出
    世間法當然更要人教,而且祂還要能看得到。出世間法對我們來說是極隱晦
    法,對佛來說是現前分,對師父來說是隱晦法,可以推比出來。最重要是要
    靠善知識。另外,世間法是你平時順手、習慣的,出世間法則是不習慣的。
    這段師父提到我們所習慣的是三惡道,對出世間法一點也不了解。至此,我
    們寧可存疑再驗證,而不要不承許,因為這樣會卡住,念不下去。

看看自己生命中有哪些奇怪的習性、現象?是否很怕失去? 是否覺得快樂很短暫?是否容易生氣?再比對三惡道的苦,是不是很像?若一昧不承許,心中有障礙,法意就出不來。當你能思惟越來越深入,師父的法就越能幫助我們。

佛法是出世間法,憑甚麼我們只學三年五載,就說我會了?我們要知道,我所知道的只是皮毛,很淺,但我要學、我願意學。為什麼?因為這是脫離三惡道唯一的辦法。這時祖師博朵瓦所說,「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這句話的法意才能得到。

自問我條件如何時,就能夠親近善知識。當每件事走到自己條件如何時,叫內明,會看這件事對你的幫助是什麼?認知不同時,對法的希求心就不一樣。當你把自己條件看清楚時,就會發現你福德不夠、資糧不夠,你還要修。

我們從哪裡來?要看自己的等流習氣。這是過去生所做造成的。要反覆思惟觀察面對每個境界時自己是怎麼想,就能從自己的現行看到等流習氣。改變它就改變了生命的軌道。陷於現行是我們的惰性,提不起來。

請大家回家好好想想,是否承許自己目前生活、日子過得很愉快,是陷在煩惱中?這是回去要好好思惟的功課。

五、等流習氣與離苦得樂
    駱班長解說:
    舉個例子,看看我們的等流習性如何離苦得樂。比如下午剛剛參加完一場助念,一出門馬上就想晚上要吃什麼?我們心境的變化非常快而且熟練。剛剛才在示現暇滿難得的重要場所,一出來心馬上就轉變。不是要你一直愁眉苦臉,而把法的思惟全弄擰了。應該是持續助念時珍惜暇滿的念頭,理解生命真的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長,在法的珍惜上我還要再努力。回家後好好對待家人,吃完晚飯後看看經論、誦經、回向給往生者。當你把一件事真實體會、記在心中時,雖然同樣是吃飯睡覺,你會有不同的方向。反之,一出了門念頭完全隔絕,無明業體在行禮如儀後,完全把這件事覆蓋,徹底隔絕。生命與法沒有銜接在一起,身心就沒有產生變化。“無明”教你不要想那麼多,好好過日子,你立刻又回到現行,這樣學再多的法有用嗎?所謂正知正念,就是提起來、提起來,生命就會不一樣,因此才能離苦得樂。不要再過著原來渾渾噩噩的日子,或扭曲誤解以為佛法要很沉悶地過日子,不是這樣。我們所有的念頭中最不習慣就是學佛法,然而這才是最能對治我們習性,因為習性最痛恨佛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