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研討班(二輪)課程:修習軌理(十九)

課程:修習軌理(十九)
時間:2017/04/26 ()
主講: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內容:
一、同學提問
1.手抄第四冊P122L1「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境長四事。
班長釋疑:我們有一個身體、受用(食、住)、福德(作善事所得),與這三個相應的都要常常的修習。因為這三個都跟修行有關,假使你沒有睱滿人身、沒得吃沒得住、沒有福德,就沒辦法修行,三者缺一不可。這三個都要恆長修習捨、護、淨、長四件事情。「捨」就是將身體要捨給眾生;「護」身體要保護,讓它能常久地使用;「淨」身體要保持清淨,指心靈要清淨;「長」身體要增長,即生生世世得佛菩薩攝受、得睱滿人身。我們的受用及善根也要按照這四個。所謂「善根」就像我們的「資糧」,你要走上成佛之路一定要有增上生和決定勝,而能讓你一步一步走上增上生和決定勝的種種相關功德,稱之為資糧、善根。資糧有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二種。

2.手抄P123L3「又說一切分別是有相執,障礙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
別」有一種人說:佛陀說不分別,而我們眾生在聞思都是分別,觀察思惟是有相的執著,會障礙成佛,所以一個人應該棄捨一切觀察修。宗大師說:「這種講法才是最糟糕的邪妄分別」。

師父開示(手抄P123L3P123L3:聴聞佛法得到如理的分別,才能知道人家講這話是最糟糕的邪妄分別,這個很清楚。你現在一開始的時候說,不要分別,倒果為因,那請問你不分辨,是非莫辨,你怎麼做﹖

同學提問:觀功念恩要不要先分辨功過,若需要分別,如何避免觀過?
班長釋疑:觀功念恩要不要分別?我們在成佛之前,一切的觀察思惟都是分別,要以分別心去明辨事情是對,是錯,是善,是惡。所以在成佛之前都要以分別心去分別善惡。觀功念恩是要分別的,不是分別功、過,而是要去分別善、惡。別人的善我要學習、要隨喜,別人的惡我要警惕、要懺悔,不能犯。這種分辨了以後是用在自己來做,其實還是用在自己是否能維持在善的念頭上。假如他是善的,你隨喜他,那是觀功,假使他是惡的,我警愓不犯,那也是觀功,所以二者都是觀功。這種分辨了以後是用在自己來做,其實還是用在自己是否能維持在善的念頭上。

同學提問:「割肉餵鷹」公案,佛陀是不是不去分別善惡﹖
班長釋疑:那是佛陀成佛之前的事情,所以那個都是有分別,而不是無分別,是示現利他時候的力量,當你相信因正則果圓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念頭,我如何做?如何圓滿我的善行,他的念頭只有自己善惡,至於別人的善惡他不分辨。很多人都不懂這一件事情,不是去分辨別人善惡,而是分辨我要如何行善。當佛要救人時,不管對方是否欺騙,就是要圓滿善行,這是示現大無畏的行善。

二、浴佛前行影片―上師開示「佛功德」
班長解析:
佛的身、語、意、業功德,不可思議!
你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跟身體有關,身體是三度空間的,所以你、我的思惟只有三度空間,沒有辦法思惟四度空間以上,因為受到身體的限制,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只有三度空間以下的概念。在科學家的研究裡,三度空間是個假象,換言之,宇宙應該是N度空間,乃至於N1,代表著他的空間永遠比你想的還多。科學家走到後來越相信佛、相信耶穌。我要大家了解的是,你所存在的世界,是受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限制下三度空的世界,所以你的思惟是狹隘的,不可思議才是真實的,可思議是虛幻的。了解時才會對很多事情生起恭敬心、生起病想,因此要把心沈靜下來,連接更高智慧的世界,這個叫「皈依」。

皈依的本質叫做「止」,佛法說,一切的功德來自於「止觀」。很多事情看不清楚,是因為我們的心很亂,當你的心進入「定」,也就是得到「止」時,你才能夠觀察思惟。我們之所以不清楚不可思議世界,是因為我們的心非常雜亂。皈依就是當你碰到一切境界或重大災難時,心靜下來跟佛菩薩祈求、啟白,這個叫做「止」。止了以後,心中智慧生起,面對重大事情會得到不可思議智慧,這個叫「皈依」。今天談浴佛節法會,要講清楚,大家不要對不可思議的事情嗤之以鼻,不可思議才是真實的。我們透過學習,越學會越謙卑,之所以驕傲是所學太少,所知有限,所以我們對於佛陀的智慧、對於這個宇宙要懷著謙卑的心。愛因斯坦到最後也相信佛法,因為他發現佛陀不可思議。

相信佛法,懷著謙卑的心學習佛法,才會有起始點。一個人到底修行不修行,就是他能不能從眼前感受的苦樂逃出來,而走入理智與智慧抉擇的苦樂,就是佛陀說的:善叫做樂,惡叫做苦。所行所思都是善念善行,自然走到樂,所行所思都是惡念惡行,自然走到苦,這是理智與智慧抉擇的善惡。感受上的苦樂本質是虛妄的,感受的樂受與苦受都是苦因,這叫做苦諦。我們的生活、生命為什麼是苦諦呢?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鎖在感受上的苦受、樂受去做抉擇,而產生了種種的無明妄想。只有堅持善心善行,才能真正得到智慧與理智上的快樂,這叫不可思議,佛陀一句話就指出我們真正的善惡、真實的苦樂。佛陀認為感受就是個欺騙,而我們竟然在這個欺騙裡面離苦得樂,所以佛陀要我們從感受的離苦得樂走到智慧與理智的離苦得樂。

三、正行課程:
1.又如至尊慈氏云~於止觀時,此當廣說。(廣論P54L6P55LL4)
2.白話消文平台請從14316班部落
3.班長解析
  P55L3說到,修學佛法有思惟觀察修與止修兩種。思惟觀察修是主體,對
 善知識修淨信心(親近善士),修睱滿、義大難得(睱滿),修死沒無常(念
 死無常),以上是道前基礎;下士道的開始,修了皈依以後就修業果;
 到中士道修生死過患;到上士道修菩提心。從道前基礎到共下、共中、上士,
 講的都是思擇修,所以修行的主體是觀察思惟修。思擇修有什麼特色?
須令心猛利,恆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此之違品
 思惟觀察要產生三個現象:猛利恆常變改其意,變改其意是目的。
 變改其意就是把佛的見解去取代我原來的見解,產生變改其意前面要猛利、恆常,
 到最後會變改其意。假使沒有猛利,恆常變改其意,就不能把經論所講相違的滅掉,
 例如對善知識修淨信心的違品是不恭敬,若你對善知識有了淨信心,你就起恭敬了。

  宗大師說,變改其意是很容易的。我們的變改其意心都是依賴一次一次不
  停不停的觀察思擇修。他舉例: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
  起猛利之貪】,如女生對於可愛的東西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生起猛利之
  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當你對一個人
  有意見時,會越看越不順眼,要注意,這是隨順著自己的貪瞋之心在發展,
  這叫業增長廣大。學了佛法剛好相反,面對貪時想:我如何滅除而能不貪;
  對別人看不順眼,也可以透過轉念變改其意,看好看壞只在一念之間,學
  習佛法就是要把貪瞋癡念完全改正過來。修習時,這個境相,觀想明顯或
  不明顯都可以,但無論觀想明顯不明顯貪瞋恆在。所以境相觀想得清楚不
  清楚不重要,關鍵是你本身被啟動貪瞋的念頭強不強,或者善法欲的念頭
  強不強。就如同我們之前很想去P島見上師、很想聽上師講法,那時沒看
  過上師聖照,觀想不出來,但我們心中的善法欲卻很強,所以這裡說,【
  相明顯不明皆可】,關鍵是心中被驅動的那種狀態。【然須心力猛利恆常,
  故應觀修】,關鍵就是要猛利恆常,才能變改其意。

  接下來談止修,【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
  止修特別注意四個字―「如欲堪能」。止修都是為了觀修,修行的主體是
  觀察思擇修,止修最重要的是後面的「止觀雙運」。我們的心是雜亂無章
  的,為什麼看不清楚水底的東西是因為水波動,當心處於穩定的狀態時,
  就像水是靜止的,你的觀察思惟的力量就會大幅提升,所以觀察思惟要靠
  止的力量來提升,而這「止」要到達「如欲堪能」,要如我所想的,要它
  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當你修學佛法時要你心靜不要胡思亂想,通常我們都
  做不到,那就是沒有做到「如欲堪能」。修學佛法,所有的功德都是止觀
  之果,沒有定下來的思惟觀察沒力量,整個道次第的思惟觀察都需要止」,
  所以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工具。譬如碰到重大災難時要學會如欲堪能
  ―止,沒有止,心一團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樣錯的機會就太大了。
  假如己經在學佛法了,對於廣論所說的調心次第慢慢去做,要把心靜下
  來,想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如何做到對自己還有他人都好,這時智慧就
  生起。「止」又名「皈依」。皈依學處說,碰到任何境界要祈求、啟白。當
  你祈求、啟白的時候是不是要把心靜下來﹖是不是「止」﹖讓自己能夠如
  欲堪能,這時候心的智慧也才能啟動起來。所以「止」是一個方法論
  methodology),止是為了觀察思惟,止的目的是為了觀,所謂的「止觀
  雙運」。「有空有智慧」,「空」就是止」,「智慧」就是觀,有空才有智慧,
  有止才有觀。不然平常的觀察思惟都是散亂心,「止」卻是我們觀察力更
  進一步的關鍵所在。
   
   同學提問:我們在做抉擇時,第一時間決策可能是對的,後面加了變數可能
   影響我們的判斷,這與我們剛剛說的思擇修與止修有無相違?
   班長釋疑:
   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這個講法不成立。一般人來說,做決策時剛開始心還
   蠻定的可能是對的,聽很多意見後心更雜亂反而亂了。
   可是真實談修行不是這樣的,假使能把心靜下來再去思惟,會達到更好的狀
   況,但前提是你要知道能把心定下來的方法,就是修止的串習,要串習到一
   定的程度才能夠很容易把心靜下來。

   文亞班長提問:廣論P55L3開始講的是思擇修,當思擇修時有「止」嗎?觀
   察思惟修時要令心猛利恆常,這時心要止嗎?與後面的止修的「止」,差異在
   哪裡?
   班長釋疑:
   事實上,整個道次第,我們目前的學習都是非常表面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我們都沒有止修,所以我們對於所修法類的觀察思惟都沒有辦法生起猛
   利、恆常、變改其意。相比之下,師父對於止觀有相當修行之後,他修行道
   次第時,能夠即聞、即思、即修,生起變改其意。師父在修了皈依以後,他
   看見一條蛇,從以前怕蛇,變成追著蛇跑,想要給蛇皈依。所以,我們所學
   的道次第,因為沒有在止觀的攝持之下,沒有產生效力。所有的道次第,理
   論上都應該在止觀的攝持之下,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以及真實的效果。
  
   我們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其實最重要的是要修習止觀,可是我們在家居士約
   10餘年才有機會修,修了止觀之後回頭看道次第,會得到不一樣的覺受。所
   以真實的道次第要止觀之後再修的。
  
   再舉個例子,如俊法師提到:我們在沒有學止觀之前,是無明所攝,無明是
   看不清楚。看不清楚會有什麼現象呢?看不清楚、無明所攝的思惟觀察,其
   實是沒有辦法分別一些東西的,看不清楚是總相,譬如你不知道什麼叫瓶子
  (總相),你就沒有辦法分別這叫鐵瓶、這叫銅瓶、這叫玻璃瓶(別相)。無明
   是總相,觀察思惟是別相,由於你的無明沒破,心就會很雜亂,所以你看到
   的鐵瓶、銅瓶、玻璃瓶就一團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了廣論,好像懂了,
   但是遇到生活上的事情完全用不出來,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在止觀上把
   心穩住的「如欲堪能」沒有發揮作用,所以法師說得很清楚:前面的道次第
   學完後,認真學止觀,止觀學完再來看整個道次第就會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一直強調止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破邪執裡面的支那堪布和
   尚的言論,他抓到了止(定)修對於觀修的關鍵地位,但他的錯誤是,把心
   定下來是為了觀察思惟的、是為了得智慧的,而他把這件事情抹滅了,他專
   門說「止」,事實上他修的是「禪」,還不是止。把禪當作定,把禪當作慧,
   這是荒謬的。修禪是為了得定,修定是為了得慧,而這件事情他沒有告訴大
   家,而叫大家拼命坐禪,造成大家修不出個名堂來,佛法說「冷水泡石頭」,
   坐枯禪,既沒定又沒慧。對此,宗大師在道前、共下、共中、上士,每一段都有駁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