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親近善知識(十五)
時間:2016/07/06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同學問題解答
二、 廣論課程講說
三、
四、本週作業
課程摘要:
一、同學問題解答:
駱班長提策:在上師教誡中聽到,所有的課程是為了解決同學一週以來工作上生活上的苦難,上師認為兩個半小時的課程是可以解決同學的問題,關鍵是佛陀的一切法是為了解決眾生的問題。當你的心念中真正把這個禮拜遇到的困難,祈求師父、祈求佛菩薩,那麼上課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段經論、或者是師父的開示、同學的分享,以及班長所說的話剛好可以解決你的困難。因此同學必須做到下列三項:
(ㄧ)主動把自己的困難祈求佛菩薩、祈求師長加持。
(二)主動把問題提出來在班上討論,讓我們能幫助你。
(三)要在經論裡面專心聽講,就可以得到師長的加持。
假如你的問題可以在兩個半小時內獲得解決,那麼你一定會希求每個禮拜的課程,進而對佛法會產生淨信心。
同學問題:在平常生活與工作中ㄧ直很忙碌,心無法馬上安靜下來聽法或學法,常常需要ㄧ個小時的時間,心才能靜下來。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l 學員分享:做好前行讓自己的心作好準備,會發現研讀廣論變得較為容易,這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上。例如每天在上班前先做一段前行或聽一段師父的音檔,會發現自己的心比較平靜,處理事情比較清楚、有條理。所以做好前行對於自己心的安立有很大的幫助。
l 瓊華副班長分享:每天都認真做早課,讓我的心一整天安定下來,在處理事情時都能緣在法上。而且有機緣隨時隨地都在唸誦密集嘛,在研讀廣論前也一定會做好前行。建議同學選擇以自己相應的方式,在學法前安住自己的心。
駱班長提策:為什麼有的人心比較亂,而有的人心卻可以比較定?這是靠串習而來。每天把安定心的意樂,當作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讓正念存在自己的心緒中,內心是會比較穩定的。平常我們所有的念頭都跟著眼耳鼻舌身意跑,也就是我們的心一直為眼耳鼻舌身意服務,根本沒有自主性,所以心也就無法安定下來。尤其在我們病痛纏身時,心更是無法安定,所以說「靜中十分不如動中一分,動中十分不如病中一分,病中十分不如死前一分。」,這是每個人修行的差異,值得我們深思。
二、廣論課程解說:
(一)廣論原文P30 L5〜L8。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朶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駱班長講解:
l 「離其親愛」~
沒有孝子心就沒有金剛心,誰也不能破離我與善知識親愛的心,有親愛心才有金剛心。世界上只有魔、惡友能破離我與善知識之間的親近心,而其實魔要變成友才能破離。魔不依正法就成為惡法,惡法之友就稱為惡友,惡友、惡知識是魔羅的代言人。惡友的存在不因為他是惡,而是你心中有惡念、有惡的種子,所以他的惡才能引發你的惡。假如他是惡友,而你心中沒有惡種子、惡念,那麼他不是惡友而是善友。所以佛與魔是一念之間,如果擋不住就要隔離。
l 「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人與人之間最可怕的關係就是一下子好、一下子壞,因為生命中凡夫的本質就是以“我”為中心,任何人擋住我的幸福、擋住我的快樂,我就要跟他翻臉;假如他協助我的幸福、協助我的快樂,我就要跟他親近,這個就是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我所有的感受都是以我的眼光去思惟,每個念頭都以自己的角度為觀點,而無法看到全貌。親近善知識就是要與善知識相應,要從自己的觀點增加善知識的觀點。因為善知識的觀點是全面性的,是以所有眾生為觀點去思惟,所以他的觀點可以代表所有角度的看法,這也是我們要以孝子心去親近善知識的關鍵。善知識永遠是以無限生命的觀點去思惟事情,所以每件事情不僅思惟眼前的好,還要思惟無限生命的好。所以每件事情都要把自己的觀點再加上善知識的觀點,因此它的寬度是眾生的角度,它的深度是無限生命的角度,這樣稱之為智慧,也就是慈悲。如此就會發現,你的生命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需要依賴所有的人。所以善知識讓你要善待所有的人,當你對於所有的人都充滿喜樂時,你就遠離了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佛剛開始是親近善知識的,可是到後來他親近的是提婆達多~就是他最大的敵人,也是傷害他的人。因為那個時候提婆達多已經成為他的善知識。一個人他是你的老師,他教你理,教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那另一個人他傷害你,他會讓你實踐出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是用他的生命來讓你實踐這個理。所以在辦公室裡,如果有遇到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也要試著把他當成你的善知識,實踐上面所說的理、善待他,那麼他會真正幫助你、幫助公司,這就是「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二)手抄稿第三冊P22 L2
如博朵瓦… P24
l
班長提問:平常我們忙於世間的染污之業,不承許也不願照著善知識要我們去做成佛資糧的事,應如何找到轉變的關鍵來做心理建設呢?
l
同學分享:以無限生命為主,去思維善知識的好處,跟著師長的話去做。
l
文亞副班長分享:雖然人的本性是追求離苦得樂,然而我們的「習性」(即無始以來的等流)卻是好逸惡勞,使我們只圖眼前的快樂。所以我們應當回歸孝子心棄自自在,隨善知識的自在而做。
駱班長提策:三歲小孩公案
在披薩和一百萬元的支票兩者之間作選擇,小孩子一開始會挑披薩、捨棄支票;如果你告訴他一百萬元的支票可換兩個披薩,可是明天才能拿到,小孩可能就會猶豫了,甚至會要求可不可以今天先拿一個。隨著年齡增長,如果你再告訴他這張支票十天以後可換十個披薩,那他選擇支票的機率會變大,經過學習到最後他就會直接拿走支票了,這是串習來的。師父講的話就如同開一張支票,要在無限生命中才能兌現,眼前你選擇這張支票,可能只會看到一個披薩;可是經過慢慢串習,我們就會相信在無限生命中可以換到千千萬萬個披薩。所以串習就是轉變的關鍵。我們現在就是那個三歲小孩,把佛菩薩講的話當做是空頭支票。所以師父引導我們要照著善知識所講的去做,那是無上莊嚴,是佛的報身、報土,才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功德。
l 因緣所生法:如果你決定每星期三晚上要加班,那你每星期三永遠有加不完的班;如果你心裡很想每星期三晚上都來學法,那麼你每個星期三一定可以來學法。
l 「如果你做過了以後的話,現在你也不會覺得累!」~
在決定要不要做的時候,覺得做了好累,沒做反而舒服(這只是你的想像)。如果你去做了,你的經驗與智慧獲得累積,福德也增加了,現在回想起來也不覺得累呀!如果當時沒有去做,智慧和福德都沒有增加,差別很大。所以在生命中面臨「做或不做」的抉擇時,答案就非常明顯了:一定是去做!要按照師父所說的去做!
l 經論上說「鼻肉」,手抄稿上說「牛馬生活」
假如人的聰明才智是為了眼、耳、鼻、舌、身服務,而不是為了對自己無限生命有好處的事服務,那是畜生的行為和心。佛菩薩告訴我們應當希求正法,所得到的利益才是真實的,能將佛法利用在無限生命上,讓我們對境時更有智慧、更慈悲,那才是無比的莊嚴,也是智慧延續的未來法財。
六、本週作業:
為什麼師父動不動就提到〝業〞?師父要我們養成什麼習慣?為什麼一定要向內觀察心的行相、業的行相?這樣做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