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修習軌理(六)
時間:2016/12/28 (三)
主講:
班 長:駱政廉
副班長:呂文亞、杜瓊華、吳佳璋、陳其賢
課程主題:
一、讚頌: 醒覺
二、討論題:生活與廣論如何結合
三、正行課程: 「所言修者」
課程摘要:
一、讚頌:醒覺
天琴 塵封在古老的記憶 不再詠唱 仙劍 埋藏在久遠的傳說 不復發光
漫長等待 獨為知音扣問 孤獨守候 只歸英雄珍藏
是你 重開琴匣撥弦演妙音 傳送神韻 道盡古來聖賢心
是你 再抽寶劍起舞現風姿 閃爍光芒 畫盡雲山海月情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 久遠的傳說 月夜下 長相伴 多少血淚凝成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 久遠的傳說 撫長琴 舞雙劍 揮灑 燦燦心光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 久遠的傳說 月夜下 長相伴 多少血淚凝成
醒來吧 古老的記憶 歸來吧 久遠的傳說
撫長琴 舞雙劍 揮灑 燦燦心光 天上人間共唱 天上人間共唱
二、討論題:生活與廣論如何結合
一對夫妻進入百貨商場專賣床墊的特價區,妻子看上35萬的床墊,堅持要買,理由是好的床墊有益於睡眠品質,若睡上20~30年,平均一天不到一塊錢;先生則覺得居家要量入為出,花這麼多錢覺得心很痛,只願意花5萬元買床墊,請大家討論出一個答案,如何可以讓這對夫妻快樂地走出百貨公司買到自己喜歡的床墊。注意佛法說一切問題要回到苦樂問題。
A分享:若經濟上許可,太太又強烈覺得35萬的床墊可以帶來快樂的話,願意成全太太所願;若經濟上不許可,會分析利弊得失給太太聽,但若太太不聽勸,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班長:A師兄已經跨出一步,是以太太的苦樂為標準。佛法的離苦得樂是解決自己的苦樂問題。假如我是愛老婆的,利益她是合理的,她快樂,我快樂;我的苦樂問題的前提是老婆必須是快樂的,如果無法說服老婆,可能就會滿她的願。可是經濟若有問題,就仍然沒解決!這道題,所謂的困難在心理,當老公說5萬元是上限時,代表超過5萬就會產生極大的痛苦,滿足她的快樂,產生我自己極大的苦,所以我的苦(樂)不究竟。
B分享:感受是騙人的(班長提示感受是真實的),為顧及老婆的感受,說服老婆針對生命中最重要的去思惟分析,例如30萬的價差將可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或饒益其他有情,前提是夫婦雙方都有學法。
班長:請就夫妻各自緣在自我強烈的感受,而爭論不休時,提出解決之道。假如可以解決一個問題,在生活上可能解決一百個衝突。
A師姐:遇境當以慈悲心看待,慈悲心就是以對方的出發點先去看,如此,對方可能也願意換個立場想,而達到一個平衡點。
班長:當以慈悲心為出發點時,可能會有一個寬廣的想法,當夫妻其中一方有佛法根底時,而出現角度寬廣的觀點時,兩人衝突可能會大幅下降。老婆想買35萬床墊的強烈感受是基於一個堅固見解(長期使用,每天花費極少,老公太小氣,斤斤計較),感受是個欺騙,但當下卻極為真實,老婆堅固的見解來自於銷售員,他不但賣給你感受,還有見解,而且專對聽得下他話的老婆努力銷售,造成夫妻爭論不止。而老公對錢也有很強烈的感受,家計負擔讓老公的感受也很實際,擔心未來應急捉襟見肘的見解也很堅固。夫妻會吵架,是因為兩人都有真實的感受,堅固的見解。要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其中一個人要有開闊的眼光。
佛法說:你是對的,我是對的,我們兩個都不是真的對。公案:有師徒四人,大師兄跟二師兄爭論找師父仲裁,師父聽了之後說兩位都是對的,小師弟聽了之後,認為只會有一個人對,一個人錯呀,師父卻說兩位師兄都是對的,表示師父是錯的,沒想到師父竟然說,你也對!事情是這樣的,大師兄極欲將一件善行讓給二師弟去做,讓師弟修行更上層樓,師弟抵死不從,因為長幼有序,所以師父才會說,三位都是對的。
佛法中的慈悲心、智慧,是指寬廣的見解,也就是“你是對的",所以遇境第一件事,就是我學了廣論,要確定大家都是對的,既然如此,回到苦樂問題,我想要快樂,要針對問題提高自己的智慧,解決苦樂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對方的苦樂問題,自己也快樂不起來,所以先要肯定對方是對的。先生先依著老婆的理路肯定老婆的見解,同理她的感受,承認自己之前忽視老婆的感受與見解是個錯誤,然後訴說自己的苦處、擔憂等,接著提醒老婆家用尚有其它用途,如此才能讓老婆體會到她自己沒有完全對,才能從銷售員的話語、感受、抉擇中跳出來。
爭論僵局發生時,一旦要有一方肯定對方是對的,然後找到一些事讓對方從感受中跳出來,慢慢地讓對方覺得預算是需要兩個人共同面對的。當老公先肯定老婆,再訴說自己的苦處時,老婆也是愛老公的,不願老公受苦,也會以老公的快樂為前提去做抉擇。先肯定對方,才能轉變氣氛,讓對方慢慢轉念。
學了廣論,要先認知到,往往彼此是被誰對誰錯的情緒問題卡住了,所以需先肯定對方是對的,覆述對方的話,稱許對方,然後講出自己的苦,把自己的苦全盤托出。因為雙方彼此相愛,對方會突然間清醒,在意對方的苦樂,產生共鳴。爭執時,不是要去談對錯,而是要回到苦樂,如果沒有確定對方是對的,就回不到苦樂上。如果不是真心認為對方是對的,就是沒有承許佛法。
生命的問題要回到苦樂,不是對錯,家庭和樂最重要,跪下來認錯都可以。耶穌基督在世時,某人犯罪,眾人想拿石頭砸他,耶穌說只有從沒犯過錯的人可以執刑,結果沒有人可以砸他。耶穌說人皆有罪,佛陀說人都是對的,其實是同一句話。因為我確定我是錯的,所以你是對的。佛法沒有用在生活上,是因為沒有把佛陀所說“所有回到苦樂問題”這句話烙在心上。
學員:孩子沒有負擔家用,吃穿居住都靠父母,未經父母同意,花了60萬買了重型機車,還抱怨父親威權管理,讓人心痛。自己辛苦一輩子,做得都是別人不要做的工作,臨退休時才有人稱讚自己是偶像。
班長提策:如果做別人不做的工作就是卒子,那千千萬萬的家庭主婦都是卒子了。親子衝突的問題需要夫妻同心慢慢解決,但是記住孩子是對的,你也是對的,但都沒有人是真的對。學了廣論,不要”ㄍㄧㄥ”,承認孩子是對的,多跟孩子溝通你的苦。
副班長:以上師所提母女衝突的公案,“媽媽不道歉,孩子學不會”,所以建議師兄首先用比較諒解的心跟孩子談,第一先真心承許他;第二,主動說出您對孩子消費是否量力而為的擔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可以回想到上師所提母女的公案,不講對錯,回到苦樂,同時可以應用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
三、正行課程: 「所言修者」
1.本論第45頁第6行「所言修者…」到第45頁第11行「…令無增減」導讀與消文。
班長析釋: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這句話需要記背在心。因為守不住心,所以得一次又一次將心抓回來,放在善所緣上,就是守在師長的教授教誡,丟掉原來的方法,這個叫”修”;以今天所學的為例,我修了什麼?就是一次又一次面對境界,回到苦樂問題,而不是執著在對錯的爭執。善是樂、惡是苦,回到苦樂問題,就是歸於善惡問題,就是回到善所緣。
「蓋從無始…住善所緣」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就掌握不了我的心,從今而後,我要確實能夠掌握住我的心,遇到一切境回到苦樂問題,不再堅持對錯。「自為心所自在,自則不為自所自在」,心是主人,我是奴隸,主人驅策奴隸往煩惱障礙,造種種罪惡,結果心造惡,我來承擔,所以”修”就是重新抓回主宰地位,讓我的心聽我召喚,讓心如我所願找到樂(善)。(以上是立宗,以下語氣一轉,反之,邪宗)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悉成過失」我們來到廣論班,以為我可以主宰心的方向,可是修的時候隨著自己的心修,不跟著老師、道總建立、或次第修,這就是「任遇所緣」,隨心去修,就是煩惱在修善法,常常有一搭沒一搭,煩惱與正法是勢不兩立的,修起正法來,就是敷衍了事,雜念叢生,「定不隨轉」,一定修不起來;反而生生世世遇到要”修”時,煩惱就來,以至於生生世世輪迴,宿生皆有修法善緣,但就是學不會。因為我不習慣當主人,此時,應當奉師父、宗大師為主人,跟著師長修,此謂依師軌理,讓心跟著師長走。「悉成過失」則是指修行都會有過失,得失參半,結果這一輩子始終修不出個名堂;例如做義工,還任由心(煩惱)做主。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令無增減」對於所修的數量次第先須決定,就是要依道總建立,不是自心所決定。其次,此處宗大師要我們發起誓願,以師長的決定為決定,不要自己做主,其他的我不會修,接下來,要憶念正知正念而正修習,始終維持正念(例如遇境以苦樂問題為主,不再回到對錯),正知則是警察隊(警覺心),時時提醒自己不離開正念。受戒發誓出現了警覺心,沒有警察部隊,缺乏正知,就容易流於悠悠散散、浮浮泛泛,正知與正念是雙胞胎,缺一不可。有憶念正知,才會「如所決定,令無增減」。由一個例子,得到一個正知,對”修”就很容易有感覺,下次碰到一個法類,談到一個生活例子,再把修加以應用,又對於正知正念的運用在身心上產生改變的力量,所謂「善所緣」,必須在身心上找到真實有用的「善所緣」,然後正念才會產生作用,找不到就只是文字。今日所學到的正知正念有二,第一,「苦樂問題,不是對錯問題」;第二,「你也對,我也對,我們沒有一個真的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